古诗词中的别称与别名探源
2012-01-28孙炳军吕兴华
孙炳军,吕兴华
(泰州民兴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一、命题的提出
在我国古代的文学典籍里,别称、别名的使用比比皆是。我们在阅读、欣赏古代文学典籍时,经常会遇到事物的别称。如果不知道这些别称指何物,就会给我们的鉴赏带来困难。如清人钱谦益的《次韵徐叟文虹七十自寿》诗中有句“浮生作伴皆欢伯”。如果你不知道“欢伯”是什么意思,就很难理解诗意。如果你知道了“欢伯”就是“酒”的别称,自然就明白这句诗的意思是:徐叟公一生以酒作伴。因为古人认为酒可消忧解愁,给人欢乐,故戏称“酒”为“欢伯”。此外,酒还有太和汤、云液、玉友、火春、甘醪等多个很有趣的别称。再如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就是指的月亮。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清·朱彝尊《大孤山》诗:“天梯鬼斧开,庙火神鸦散。”中的“神鸦”就是“乌鸦”的别称。另如:东床、玉润、补代为女婿的别称;冰翁、泰山为岳父的别称;内黄侯、郭索、无肠公子为螃蟹的别称等等。
准确地掌握事物的常用别称、别名,对别称与别名的内涵、产生、渊源,使用别称、别名的作用和效果以及借代与别称、别名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对于我们准确理解和赏析诗词,探究中华文化史的渊源,继承我国优秀文化遗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什么是别称、别名
《现代汉语词典》对别称的解释是:别称是“正式名称以外的名称”。因此“别称”亦叫“别名”,《辞源》“别名”条又解释为:“别名也叫异名,与通名对称”。
相对于事物的正名(通名)以外的异名,均称为别称。如现实事物“月亮”就是正名,而除此之外的均为别称。“月亮”的别称有:婵娟、望舒、悬钩、金兔、圆兔、悬弓、素娥、广寒宫、太阴、飞镜、千里烛、丹轮、玄兔、冰蟾、妲娥等180多个别称;“中国”有九州、东震、赤县、震旦等40多个别称;“书信”有尺素、双鲤、片鸿、华缄、芳讯、札翰等90个别称;“毛笔”有寸管、毛元锐、兔翰、黑水郡王等多个别称。
事物别称、别名在我们民族语言中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可谓洋洋大观,从《中华事物别称溯源趣典》(李湧、李乔编)来看,事物别称、别名可分为天象部、地理部、人事部、动物部、植物部、文教部、日用部等7大类,大类下又分若干小类,共有别称一万多个。我们在此探讨的,并非它们的具体分类和具体某一事物别称、别名的列举,而是它的产生、来源,古诗词使用别称、别名的作用和效果等。
三、别称与别名的产生和来源
别称、别名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演进产生的,古代很多事物或多或少都产生一些别称。具体说来,其产生和来源主要有如下几种情况:
一是不同时代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称谓,产生别称。由于我国历史源远流长,王朝更迭纷繁,变化多端,因而产生大量的别称、别名。
二是同一时代的不同地域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称谓,形成别称。我国历朝地域广阔且多变,因而产生大量的别称、别名。
三是同一时代、同一地域,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称谓,产生别称。同一事物的雅称、美称、昵称、代称、借称、喻称、俗称、敬称、贬称、戏称、讥称、讳称等均可以成为事物的别称、别名。
四是由于不同作者、不同文化背景,对同一事物采用不同的称谓,产生别称。
五是同一作者为不同表达需要,而故意对同一事物采用不同的称谓,产生别称。
六是古人使用借代而后来转化为代称,成为别称。
凡此种种。从产生的形式和过程来看:别称、别名的产生有的是无意识、自然发展而产生的;有的是有意识、为表达或其它需要,而刻意制造出来的。
究其产生和来源,别称、别名总体特点为:一是来源极其广泛;二是涵盖范围极为广阔;三是组成形式复杂多样;四是由此而引起的别称、别名的数量巨大。这些事物的别称和其源流,散见于我国古代各种典籍和古诗词中。
由于历史和人类活动的多变,别称、别名的产生和来源及其类型极为复杂、多变、丰富、浩繁,因而对事物别称、别名产生和来源很难一一探究,现仅以“月亮”作为例证,来作简要说明。
(一)来源于月亮本身特征的别称
1.直称
月亮夜行于天,明而有光,普照大地,时圆时缺,缺而复圆,盈亏更替,周而复始,于是就有了以下一些别称:夜光、孤光、夜明、玄度、玄晖、玄烛、素晖、晖素、素影、霄晖、皓彩、圆光、圆景、圆影、圆缺、清晖等等。这些别称在古诗中多有使用,如:
①圆景光未满,众星粲以繁。(曹植《赠徐干》)
②圆光过满缺,太阳移中昃。(李白《君子有所思行》)
另外,还有许多变化的直称。月魂:月初升或始缺时不明亮的部分。阴历每月初始见之月叫“魄”(本字“霸”),后来就以之代称月亮,并逐渐形成以“魄”为基本语素的别称:月魄、魄月、金魄、玉魄、皓魄、素魄、新魄、圆魄、颓魄、纤魄、细魄、夜魄、晚魄、宵魄、晓魄、残魄、莹魄、魄宝、魄渊……如:
①玉魄中天满,清辉近水多。(何景明《对月》)
②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高适《塞下曲》)
2.喻称
圆月如镜(鉴)、如轮、如规、如环、如丸、弯月如钩、如弦、如弓,于是产生了一系列比喻性的别称:飞镜、天镜、金镜、金鉴、玉镜、玉鉴、冰镜、水镜、圆镜、圆镜、宝鉴,月轮、玉轮、琼轮、白轮、银轮、冰轮、孤轮、圆轮、轮辉,玉盘、银盘、晶盘,清规,金丸、素丸,玉环,玉弓、明弓,玉钩、琼钩、银钩、玉帘钩等等。此外还有玉羊、玉壶、玉碗、碧华、银苑、金饼等喻称。如:
①团团冰镜叶清辉。(孔平仲《玩月》)
②绛河冰鉴朗,黄道玉轮巍。(元稹《月》)
3.将上述别称相互交错,两两组合,又派生出许多新的别称:兔轮、兔魄、桂轮、桂魄、圆舒、圆蟾、娥轮、镜轮、蟾轮、蟾盘、蟾魄、蟾钩等等。如:
①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王维《秋夜曲》)
②桂轮秋半出东方,巢鹊惊飞夜未央。(唐·方干《月》)
(二)来源于神话传说的别称
月亮的许多别称,都来源于一些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
1.玉兔捣药——“兔”字系列别称
传说月亮上有玉兔在长年累月地捣药,由此产生了月亮的“兔”字系列别称:玉兔、白兔、银兔、冰兔、金兔、玄兔、卧兔、兔影、兔辉、兔月、月兔……甚至玉兔捣药用的"玉杵"也成了月亮的别称。如:
①著意登楼瞻玉兔,何人帐幕遮银阙。辛弃疾《满江红·中秋》。
②玉杵秋空,凭谁窃药把嫦娥奉。(汤显祖《牡丹亭·闹殇》)
2.吴刚伐桂——“桂”字系列别称
传说月中有桂花树,任凭吴刚砍伐却永远不倒。由此,又产生了月亮的“桂”字系列别称:丹桂、月桂、桂月、桂宫、桂窟、桂丛、桂影、桂晖、桂魄……如:
①长河上月桂,澄彩照高楼(张正见《薄帷鉴明月》)
②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苏轼《念奴娇·中秋》)
3.嫦娥奔月——“娥”字系列别称
传说后羿之妻嫦娥偷吃不死之药升月成仙,由此便产生了月亮的“娥”字系列别称:嫦娥、姮娥、月娥、金娥、素娥、残娥、姱娥、娥月、娥影、娥灵……“婵娟”本指美女,后借指嫦娥仙子,故“婵娟”也成了月亮的别称。如:
①素娥脉脉翻愁寂,付与风铃雨夜长。(宋·范大成《枕上》)
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4.蟾蜍成精——“蟾”字系列别称
传说月亮上有一只蟾蜍成了精,由此产生了“蟾”字的系列别称:蟾蜍、玉蟾、明蟾、清蟾、凉蟾、寒蟾、冰蟾、金蟾、银蟾、灵蟾、彩蟾、素蟾、孤蟾、新蟾、蟾窟、蟾宫、蟾阙、蟾光、蟾彩……如:
①玉蟾离海上,白露湿花村。(唐·李白《初月》)
②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李贺《梦天》)
5.除以上四个系列别称之外,还有由“兔”“桂”“蟾”等并列而成的新的别称:兔蟾、蟾兔、蟾桂、桂蟾、桂兔……如:
①出门聊一望,蟾桂向人斜。(唐·罗隐《旅梦》)
②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古诗十九首》)
6.其他
关于月亮的神话传说还有很多,由此形成的别称非常丰富。传说为月亮驾车的神叫“望舒”,月神名叫“结鳞”(又叫“结璘”),月中的五夫人名“月魂”,月亮的归宿处为“月窟”,月亮中有宫殿名叫“广寒宫”……这些都成了月亮的别称。如:
①夜深星月伴芙蓉,如在广寒宫里宿。(鲍溶《宿水亭》)
②曜灵忽西迈,炎烛继望舒。(曹丕《在孟津》)
(三)来源于阴阳学说的别称
古人认为,月为阴气之精,日为阳气之精,故以“阴”“阳”分别指月、日,由此产生了月亮的一系列别称:太阴、月阴、阴光、阴灵、阴宝、阴婆、阴精、阴兔、阴魄……
①万古太阴精,中秋海上生。(张祜《中秋夜杭州玩月》)
②阴魄出海上,望之增苦吟。(马戴《中秋月》)
当然,并非所有的别称、别名都具有以上的产生渊源和方式。
四、使用别称、别名的作用和效果
(一)在古诗词使用别称、别名,其作用是使诗词含蓄、曲折,避免直白,留有使人联想、想象的空间,因而使古诗词的内容丰富,对其内容须思而得之,留下探寻的空间。例如:宋代文学家黄庭坚的《戏答张秘监馈羊》:“细肋柔毛饱卧沙,烦公遣骑送寒家。忍令无罪充庖宰,留与儿童驾小车。”全诗四句,生活情趣浓厚。第一句连用两个羊之别名:细肋、柔毛,既避免直白,又含蓄、诙谐、有趣。以戏谑为诗,対羊充满了“同情”。
而文天祥的诗《咏羊》:“长髯主簿有佳名,羵首柔毛似雪明。牵引驾车如卫阶,叱教起石羡初平。出都不失成君义,跪乳能知报母情。千载匈奴多收养,坚持苦节汉苏卿。”其第一句也用了羊的别名:长髯主簿。全诗以诗言志,倍见节操,笔下一位忠君爱国者的形象呼之欲出,更是别有情趣。
(二)别称、别名往往与美好的传说、典故有关,和古代著名诗人、词人使用而流传。古诗词中使用别称、别名,使读者自然联想到与别称、别名相关的美好的神话、传说、典故、奇闻轶事等,其内容往往暗含于别称、别名之中,藏而不露,深刻而含蓄,含意深厚。如:“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宴殊《蝶恋花》)
词中“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彩笺”,这里指题诗的小幅彩色纸张,常供题咏或书信之用。后蜀欧阳炯《三字令》词:“彩牋书,红粉泪,两心知。”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红票儿》:“每届岁除,凡富贵之家以银易钱者,皆用彩笺书写,谓之红票儿”。彩笺:借指诗笺或书信。而“尺素”,指小幅的丝织物,如绢、帛等。“鱼传尺素”出处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古代用绢帛书写,通常长一尺,因此称“书信”,常指传递书信。所谓“驿寄梅花,鱼传尺素”,实际上是喻指友人频频来信慰解。“山长水阔”和“望尽天涯”相应,再一次展示了令人神往的境界,而“知何处”的慨叹则更是由于“时传尺素,以寄相思”的“彩笺、尺素”因而增加了渺渺不尽的情思。
(三)古人、今人在作品中使用别称、别名,以及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别称、别名,除了表达的需要和作用外,还有显示自己才学和才华的主观意愿,因而在作品中刻意使用别称、别名情况屡见不鲜。如:王实甫《西厢记》的“长亭送别”一折中,崔莺莺唱【二煞】有“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鱼雁”,就是“书信”的别称。
五、借代与别称、别名
借代与别称、别名,两者之间既存在着紧密的关联又有着本质的不同。
借代中的“借体”是别称、别名的“现在进行时”,是没有经过历史沉淀的、没有被历史和人们认可的别称、别名。借代的实质就是利用客观事物之间的相关性艺术化地实现一种语言上的换名。别称、别名是借代中“借体”的“过去进行时”,是经过历史沉淀的、被历史和人们认可的“借体”。借代中的“借体”有的可能成为别称、别名。有相当一部分事物的别称、别名,就是这样产生的。
但是,两者之间又有着根本的、本质的不同。从根本和本质上来说,借代是一种修辞格,就是在称呼某人某事物时,不直接说出它们的名称,而借用与它们相关的人或事物的名称来代替。借代的实质就是利用客观事物之间的相关性艺术化地实现一种语言上的换名,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重要艺术手法。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帆”代指船。“旌旗十万斩阎罗”。(陈毅《梅岭三章》)借“旌旗”代指军队。借代可引人联想,达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别称、别名是相对事物的正名(通名)以外异名的使用,它的表达效果不是直接用形象表达的;而是借与别称相关的神话、传说、典故、轶事等,引起人们美好的联想,增加艺术美感,丰富、活跃思维,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从而牵动文人墨客的无尽情思,进而达到含蓄的间接的表达效果。
总之,别称、别名是我国一种独特的文学与文化现象,是我们珍贵的文化遗产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去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李湧,李乔.中华事物别称溯源趣典[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
[2]陆坚.千里共婵娟[M].杭州:西冷印社出版社,2011.
[3]李史峰.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4]赵伯陶.大话十二生肖[M].济南:齐鲁书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