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景物描写特点的“五步法”解析思路

2012-01-28郭美丽山西省朔州市第一中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2年3期
关键词:五步法衬托景物

■ 郭美丽(山西省朔州市第一中学)

做诗不过“情景二端”,这是古人对写景状物类诗歌创作宗旨的简明概括。其实,情与景的重要性非止于诗歌,所有含有景物描写的作品,都含有“情景二端”。情缘景生,景缘情设,二者相生相融,所以,对于这类作品思想感情的把握,景物描写就成了突破口。景物描写的基调又与作者描写景物的手法密切相关,我们从景物描写的手法分析入手,可以比较顺利地抓住景物描写的格调,进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景物描写的手法,可分五步来分析,权且概括为“五步法”:

一、看色彩

为什么先看景物的色彩?因为景物的色彩里暗含着作者情感的基调。例如:

绝 句

杜 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中所描写景物或明或暗,包含了四种色彩。有明艳的黄(黄鹂)、绿(翠柳、船下之水),有清丽的蓝(青天)、白(白鹭、千秋雪),这些色彩的景物构成的画面是开阔而亮丽的,其间蕴含的诗人的感情自然是轻松愉快的。

二、看角度

角度首先考虑的是感官的选择,即分辨作者描写景物时调动了哪些感官。感官的灵活使用,可以使读者形成对景物的全面感知。以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脍炙人口的一段景物描写为例,作者就在其间调动了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多种感官。

视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短短的泥墙、轻捷的叫天子、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莲房一般的果实、臃肿的根。听觉:鸣蝉在树叶里长吟、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触觉:光滑的石井栏、何首乌的刺。味觉: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调动各种感官来描写百草园的景物,充分体现了童年的作者是如何全身心地喜欢并依恋着百草园的一草一木的。作者不直接抒情而情溢满于景物之中。

角度第二考虑的是视觉角度的转换,即我们平时说的“远近高低”。从视觉角度的转换中可以看出作者心怀。仍以杜甫的《绝句》为例,诗人在诗中从近处着眼写了“两个黄鹂”,从远处着眼写了“西岭千秋雪”,从低处着眼写了“门泊”之“船”,从高处着眼写了“一行白鹭上青天”。四个角度写出了杜甫在特定时期开阔的胸怀、相对愉悦的心境。

三、看动静

“动”与“静”是景物的两种存在状态。这两种状态在文学作品中有时以固有的常态出现,有时以变动了的非常态出现,这就是“化静为动”或“化动为静”;这两种状态的景物有时单取一类,有时两种并呈或名在此而意在彼,于是就有了以静写动、以动衬静或动静的结合。“动”与“静”的灵活运用最直接的作用就是能将景物写活,写出生气、写出灵魂。例如:

山居秋暝

王 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便反衬出了山中的宁静。

再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遥看瀑布挂前川”一句,诗人以一个“挂”字化动为静,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大大增强了景物的画面美。

而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句中,一个“转”字则形象地写出“寒山”日渐苍翠的动态过程,使得景物产生了时间上的延伸,于是充分体现了能够静观景物变化的诗人之“闲”,妙绝。

四、看虚实

在景物描写中,“虚”是联想想象之景,如回忆想象未来或幻想幻觉之景;“实”指当前视听之景。诗人在刻画人物或描写景物时,如果难以正面表达或着意追求一种委婉含蓄之美,常采取侧面描写的方法进行烘托或暗示,引发读者想象,从而引起审美的体验。

浪漫如李白,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驰骋想象,“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等美好的仙境,以虚景点化出一片美好的生活图景;含蓄如欧阳修,他在《踏莎行》下阕,用“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的虚景,描述思妇思念“行人”的愁苦之状,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深沉如姜夔,他在《扬州慢》中的虚景“春风十里”,实景“尽荠麦青青”,昔盛更显今衰。这些作品都采用虚实结合、以虚衬实等手法婉转地表达了主旨情感,含蓄而隽永。

五、看手法

手法先要看各种修辞手法。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以使景物描写更形象生动或者重点突出。在写景抒情类作品中,比喻、拟人、借代、通感、夸张等都是常见的修辞手法。欣赏时既要善于发现修辞手法,也要清楚地说明其作用。如比喻是为使语言更加形象生动(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比拟是把事物人格化(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借代使语言简练、含蓄,形象突出(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通感调动读者的想象和联想(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增强诗歌的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其次是各种表现手法。写景中常用的手法有衬托(烘托)、对比、白描、扬抑等。其中衬托用得较多。如元代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着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衬托、对比的手法,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报春的特征。又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台之高映衬天姥山之高,《琵琶行》中“唯见江心秋月白”衬托琵琶声的引人入胜,“别时茫茫江浸月”衬托人物凄凉的心情。

另一种值得强调的手法是白描。这种粗线条地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往往能取得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因为它最能呈现景物的本来面目,给人平易近人、恬淡亲切的感觉。田园诗人最常用此法。例如: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全诗用白描手法描绘了美丽的山村风光和平静的田园生活,用语平淡无奇,叙事自然流畅,没有渲染或雕琢的痕迹,然而感情真挚、诗意醇厚,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情趣。这种艺术效果正与诗人恬淡宁静的心境相契合。

从以上五个步骤分析写景的特点,可使景物特点一目了然,作者描绘景物的用意与效果看清楚了,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便呼之欲出了。

猜你喜欢

五步法衬托景物
四时景物皆成趣
写写冬天的景物
衬托与烘托在诗词中的运用
写作的艺术表现手法:衬托
谈写字教学“五步法”
“五步法”战胜公开发言恐慌症
谈谈师范生排演课本剧的“五步法”
IFRS15对通信行业收入处理的影响研究
景物描写要准确
老妪都解未必解——浅谈《观刈麦》中的几组对比、衬托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