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市区经济发展新机制
2012-01-28杨新宇米奇彦
□文/杨新宇米奇彦
浙江省在县域经济发展上领先于全国,很多省份都在学习浙江的管理模式,但在市区经济的发展上却相对较弱(除杭、甬外)。以湖州市为例,湖州市设于1983年,下辖德清、长兴、安吉三县和吴兴、南浔两个区。湖州自建市以来,市区GDP年均增长速度为17.4%,比全市平均速度低0.28个百分点,比三个县的发展速度都慢,占全市经济的比重也从1983年的48.9%下降到2010年的45.8%,近年这种差距表现得尤为突出。
湖州市区在20年里有三次行政体制调整。比较各个时期湖州市区和三县发展的相对速度就会发现,行政体制与发展速度的关联性并不强。这说明,影响经济发展速度的因素很多,仅仅依靠行政管理体制的调整不能完全解决问题。
在市区经济发展上,一个经常提到的问题是财政体制。上世纪80年代,许多省份撤地建市,把原来由省管的县级财政改由市管理。但浙江省从1953年有市、县财政以来,一直坚持省财政对县财政的直接管理。省管县财政的优点是减少了一个行政层级,激活了县域经济发展;缺点是减弱了地级市政府对全市经济的调节管理能力,中心城市发展缓慢。省管县财政对于区级来说只有半级财政。在市区范围内,市政府与区政府按照税种的不同划分为市级收入、区级收入和市区共享收入,也就是说,区所辖范围内很大一部分财政收入要上缴市财政,市区财力明显偏弱。
市区财力明显弱于县的主要原因是比县多了一个市级机构,这一机构不仅指政府部门,还包括教育、卫生、文化等诸多方面以及对县的管理成本等。而市区经济发展与行政管理体制没有决定性的关系,与省直管县的财政体制也没有负面的必然联系。加快发展市区经济的突破点不在行政体制,更不在财政体制,而在中心城市自身的发展,以及市与区之间的工作机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构建中心城市优先机制。中心城市的发展并不仅仅是人口和建筑面积的简单增长,而是要通过提高城市功能,成为全市的经济高地。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集聚一批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大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上领先一步。中心城市要成为服务业发展高地,需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成为地区的教育中心;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成为地方的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发展商贸综合体,成为地方商业中心;发展文化娱乐事业,成为文化娱乐中心;加强环境改善,完善交通规划,建设宜居城市,成为地区的居住中心;建设交通枢纽,完善铁路、公路、水运网络,成为地区的物流集散中心。
——构建市区经济崛起机制。加快平台建设,大力招商引资,全力推进项目;加快推进城镇化,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进小城市、中心镇建设,加速农村市区化。改革生产关系,最重要的是在工作机制上,要实现市区联动。将市政府部门也作为市区发展的直接责任部门,在现有行政机构不变的情况下,加大市级部门的责任。对此,规划上要统一,工作上要联动,考核上要合并。
——构建全市经济统筹机制。市级政府虽然对所辖县没有财政管理权,但作为行政上的上级政府,依然承担着对整个地区经济社会的统筹协调任务,履行管理职责。有必要建立全市经济统筹机制,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市政府对全市经济进行统筹协调,在经济发展、社会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加强领导,统筹规划,特别是在交通、工业平台和产业布局、跨县区合作等方面发挥领导和主导作用;另一方面,为增加市级经济的调控能力,对县收取一定的行政管理经费,这也符合按劳分配原则,为保持县域经济活力,收费比例不宜过高,这需要认真研究。
市区作为一个地方中心城市所在地,具有对周边的带动引领作用,如果经济实力持续不断地下降,其带动性就不能有效体现,对全市的调控能力也会减弱,整个区域经济的协调性可持续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市本级经济的发展亟需引起各方面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