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需要打造“凤凰巢”
2012-01-28杨轶清
□文/杨轶清
游牧性是浙商的突出特征,走得远、出去多、分布广是浙商区别于其他地域性商人群体的显著标志,也是浙商成为影响深远商帮群体的重要因素。浙江省委政研室、省经合办2010年11月发布的《关于促进省外浙江人经济与浙江经济互动发展的调查报告》显示:据全国29个省级浙江商会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10年,浙江在全国各地(除浙江外,不包括港澳台)经商办企业的人员约为600万,创办各类企业26万多家,各类专业市场2000多个。
在省外浙商创办的26万多家企业中,有矿产资源企业3851家、农业企业4315家、电子电器企业18856家、轻工机械企业17606家、建筑企业14707家、商贸企业20230家。浙商投资的项目规模引人注目,目前省外浙商在外投资亿元以上的企业项目达到2561个,其中投资10亿元以上的达到454个。总量上看,省外浙商在全国的投资总规模已经超过3万亿元之巨。这一规模比2004年增长了10倍之多。通过举办各类企业,浙商累计为当地解决了1100余万人的就业。浙江是全国各省区中GNP与GDP比值最高的省份,这是浙江的比较优势,也是“浙江人经济”的主要载体。
省外浙商秉持浙商精神,逐渐融入创业地,是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据不完全统计,省外浙江人在当地担任人大代表的达424人,其中担任省人大代表45人;担任政协委员756人,其中担任省政协委员73人。以当地名额担任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也有多人。不少省外浙商在当地发展中贡献突出,被授予各种荣誉,其中荣获“五一”劳动奖章的有106人,荣获当地优秀企业家的达772人。
浙江在更高的层面搭建平台、在更大的范围营造氛围,全球浙商整合资源、汇聚合力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海外浙商:回归发展天时地利人和兼备
海外浙商阵容也庞大。全省有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150余万,分布在世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海外的浙江籍华侨华人中,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自主经商的比例非常大。可以说,150多万浙江华侨华人中大部分是浙商,归侨侨眷也有近150万人。
“海外浙商”是浙江华侨华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主要的经济力量。“海外浙商经济”主要是指以“海外浙商”为市场主体的多种经济组织形式的总和,包括海外浙江籍华人华侨在侨居国创办的个体工商户、企业和市场,以及浙江省内企业“走出去”在海外创办的产业和留学人员在海外的创业。
受到国内和侨居国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海外浙商的发展过程可谓筚路蓝缕、曲折跌宕。根据不同时期海外浙商发展的速度、规模和特点,大致可以分为四个主要阶段:一是起步发展阶段(古代至1949年);二是缓慢发展阶段(1949年至1978年);三是快速发展阶段(1979年至2000年);四是提升发展阶段(2001年至今)。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几代海外浙商的辛勤耕耘下,海外浙商经济进入到多元化、全球化、现代化的发展快车道,产业规模和经营范围不断扩大,创造和积累的财富也快速增长,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受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的冲击,海外浙商经营的产业也不同程度地受到打击;再加上国内人民币升值、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发展迅速的华侨贸易急转直下。不少海外浙商在逆境中求生存,其应对策略,概括起来就是“就地拓展、回归发展”两个大方向。
海外浙商素有“反哺家乡、造福桑梓”的光荣传统,特别是初步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海外浙商,随着国内改革开放后商机的勃兴,以各种方式热心支持、参与祖国和家乡的现代化建设。截至2009年,在浙江投资创业的侨资企业达到了28000多家,总投资1500亿美元,分别约占全省外资企业总数的65%和外资总额的60%;浙江籍侨胞在全国各地累计捐款已达120亿元,其中省内捐赠款物折合人民币累计达34.69亿元。海外浙商的经济实力从源源不断的侨汇和回乡投资中可以管窥一斑。2004年,青田一个县的侨汇就达到了5亿美元。
2011年10月,首届世界浙商大会向散落在全球各地的浙商发出“创新创业闯天下,合心合力强浙江”的口号,吹响了全球浙商回归发展、融合发展、转型发展、提升发展的集结号,正式向在外浙商发出邀约,欢迎他们回来建设家乡、投资家乡。
2008年金融危机的阴霾让在全球各地的浙商生意受到了影响。而早些年远走他乡从事低端转口贸易的浙商,在积累了第一桶金后,也开始觉悟到自身转型升级的需求。从浙江省内自身的情况来说,本省的经济环境也在变化,本土产业正在转型升级,需要一股力量来推动。此时呼唤在外浙商回归发展,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兼备。
在外浙商回归分为三种层面:一个是资本回归;一个是人力资本、企业管理经验的回归;还有一个是情感和文化的回归。还有一些海外浙商的回归投资附有一种附加值,包括海外信息、市场渠道、网络资源等,这些跟本土经济发展方向相结合,可以达到双赢的结果。
深化开发在外浙商资源,以GNP优势反哺浙江发展
浙江省是资源小省,环境的承载能力有限,要进一步开拓发展空间,建设“省外浙江”,有利于缓解省内资源瓶颈、环境瓶颈制约。把“省外浙江”建设成为“浙江省”的能源资源供应地、农副产品原料的种养与初加工地、浙江产品销售地、人才资金成长地、浙商文化辐射地、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地。而其得天独厚的载体就是浙商,这是浙江新时期最大的比较优势之一,必须充分做好这篇大文章。
遍布省外的750万以上的浙商,是浙江的宝贵财富。而且随着产业梯度转移的持续推进,目前这一群体仍有扩大的趋势。随着省外浙商在外创业时间的推移,与家乡的经济文化联系会逐渐变得淡漠,产生归属感危机。如何从感情上、政策上、产业上密切与省外浙商的联系,做到协同发展、联动发展、互惠发展,需要有新思路、大手笔、紧迫性。
随着首届世界浙商大会的成功举行,在更高的层面搭建平台,在更大的范围营造氛围,全球浙商的凝聚人心、形成共识、整合资源、汇聚合力将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浙商回归工程”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要决策。浙江从2006年开始就着手实施引进省外浙商回乡创业的工作。为此,浙江不断完善总部经济、科技创新、人才引进方面的优惠政策。截至目前,省外、海外浙商共返乡创办企业2470多家,投资900多亿元人民币。
在外浙商“凤还巢”,浙江要打造“凤凰巢”
许多与省外浙商打交道的同志都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无论土地价格,税收优惠,原材料成本,还是招工用工,往往没有外省有优势,特别是政策优惠力度和政府服务,不如很多中西部省市区“灵活和热情”。浙江到底靠什么吸引浙商回归发展呢?在如何创造高层次创业环境上,给浙江各级政府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现阶段,与内地部分省区的招商政策和行政力度相比,由于浙江省各级政府比较规范的程序意识和法制观念,再加客观上资源要素不足的制约,往往表现为政策灵活性不足弹性空间不大,认定或审批较严,直接成本没有优势。
这是现阶段许多省内浙商感受到的问题。这一问题我们必须辩证地看待:政策弹性小程序规范意识强恰恰说明了浙江省市场经济基础相对完善,应该理直气壮地坚持。同时,因为宏观环境和市场在不断变化,我们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优化和完善公共服务职能和手段,为浙商持续健康发展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
从政府和社会层面看,应致力于为浙商创造一个公平合理的良性市场竞争秩序。一个有序的市场经营环境,应当由政府、社会和企业共同来营造。从现阶段来说,公共部门可以作为的事情很多,比如低成本高效率的公共服务、制止知识产权的侵权以及公正透明的司法、信用体系的建设等。同时,行业协会也应当履行自身责任,规范完善行业自律和竞争秩序。
在新的环境下,地方政府服务于区域经济的职能、角度、方式、方法都要发生变化。地方政府要从直接扶持某一产业或企业,逐步转变为首要任务是怎样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有利于公平竞争、更加宽松的市场环境。政府应该像对待“三农”问题那样扶持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少取、多予、放活,切实减轻中小、小微企业负担,要重构金融体系,鼓励引导规范民间金融,加大财税扶持,营造企业良好创新、创业环境。
设立回归浙商总部基地和创业园示范区
完成了原始积累的在外浙商回归发展,不是简单地衣锦还乡,也不是把带出去的项目再带回来,换一个地方发展,而应该在更高层次上提升发展。实现浙商回归的关键是招大引强、招才引智,把高、新、大的好项目引回来,促进浙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浙商回归,除了政府营造较好的经济环境外,企业的产业竞争优势必须从低端向高端转化,实现资本、技术等各种力量相互融合。这其中,发展总部经济和创业园区,建设创新平台是引导浙商开展新一轮创业创新、实现浙商回归的现实途径。
在这样的内外契机下,不少地方已经开始适时设立回归浙商创业示范园区。创业示范园园区兼有产业和人文功能,成为高新技术研发交易、浙商总部基地、浙商教育培训、浙商文化交流的基地,对加强省内外浙商有效互动、共同提升具有窗口和平台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