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艾璞的《王法金之歌》*
2012-01-28张友文
□张友文
●书评
评艾璞的《王法金之歌》*
□张友文
艾璞的《王法金之歌》是对点子警察王法金生活和思想的真实记录。此诗集朴实至极,简洁至极,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先锋的笔法,有的只是真挚的讴歌。这是一部真正个人化的、心灵化的和情感化的作品,但是,诗人并没有将自己置于台前,在诗中没有“我”的影子,而是以王法金的口吻来作诗,重点突出王法金。
诗作全方位地描绘了王法金的工作、生活和思想动态,将这位普通的人民警察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王法金是浙江省湖州市公安局吴兴分局月河派出所文苑社区民警,尽管他获得了诸多荣誉,如中国共产党十七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但他依然是一个凡人,有着凡人的朴素情怀,他也思念亲人,如《怀念春天》;他也爱恋妻子,如《爱情月河水般流长》。那么,是什么促使诗人为王法金谱写这一曲赞歌呢?
翻开诗集的第一辑《细节是成功的魔杖》,读者会发现点子警察名副其实,《幸福的黄手帕》《落地生根》等诗篇如数家珍地道出点子产生的来由。《点子警察》中的“点子源于社区群众的需要/点子源于为民服务的冲动/点子是为有准备的人开放芬芳/点子青睐内心智慧的勤奋劳动者/你把双脚插入人民群众的土地里/汲取无尽的力量源泉和智力营养/我知道了/你点子无穷尽的缘由”。这些点子的产生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源自于为人民服务的冲动”,源自于王法金博大的情怀。王法金发明的点子不是用来发财挣钱的,而是用来服务人民,为群众提供方便,为创建平安社区、构建和谐社会打基础的。用细节表现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王法金心里时常想着社区群众的例子还有《来自北京的明信片》。他在北京参加党的十七大,还不忘给社区群众寄去党的十七大的珍贵的明信片。“收到的人纷纷收藏起来,对王法金的一片心意表示感谢。”这就是警民鱼水情深的真实写照,体现更为深刻的是王法金累得生病之后,群众自发买东西上门慰问。《警民鱼水情》用“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这一句起兴,真正要表达的主题还是“人民警察离不开人民群众”。《民心》更是人民群众爱戴拥护人民警察之作。诗中的中年人诬陷“警察打人了”。“围观的老百姓看得清楚”,他们像人民警察一样勇敢地站出来为王法金指证,伸张正义。英雄流血又流泪的场景不会在王法金所工作的社区上演,“民心,其实就是老百姓用心的秤砣来称他的轻重只在乎你为百姓做了多少好事”,正印证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之说。
“对诗人来说,他对所要做的事是带着偏爱的心情,凭他的想象把他所写的真实现象铺开来加以描绘。例如荷马就是用这种方法,在他所写的每一个英雄人物的名字前面加上一个形容词,例如‘捷足的’阿咯琉斯,‘穿着明亮的护腿甲’的希腊人……”①是的,诗人艾璞对王法金的评价也带有主观感情色彩,“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在诗作《神仙下凡》中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模王法金被诗人称为“英雄”,还形容他“身轻如燕”。实际上,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王法金是名副其实的英雄,但他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高大全”式的英雄。他有凡人的情感,“人民警察也有七情六欲,他们渴望人民的理解,沟通从心开始,支持从了解开始。”由此可见,他是一名草根英雄,像草根一样伏在地下默默无闻地为人民献智出力。
《王法金之歌》整部诗集把王法金这个普通的人民警察写得非常真实,不夸张,不伪饰。“不论是抒情文学、叙事文学还是戏剧文学,都首先应诉诸读者的感性,给其以情绪的感染或情感的冲击。不能诉诸感性、激发读者想象并从情绪、情感上感染读者的文本,不是文学文本。”②艾璞正是捕捉了一些催人泪下的镜头和事迹来全方位地塑造王法金这个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的形象。
王法金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是情系群众、心系百姓使然。心里时刻想着社区群众的朴素情怀成就了草根英雄王法金,而诗人艾璞被他那点点滴滴的事迹打动,便真诚地颂扬英雄,使读者得以走近英雄、了解英雄。
注释:
①[德]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册,朱光潜译,1981年7月版,第59页。
②参见阎浩岗:《“红色经典”的文学价值》中《绪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张友文,中国新文学学会会员,全国公安文化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协会)理事,现任“全国公安文学艺术联合会”网站“文学评论”版主,湖北警官学院教师。
*本文转自《中华励志网》http://www.zhlzw.com,发表时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