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农民收入状况的调查分析
2012-01-26田东林李永前
○田东林 韦 艳 李永前
(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云南 昆明 650201)
云南省农民收入状况的调查分析
○田东林 韦 艳 李永前
(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云南 昆明 650201)
根据抽样调查的数据,本文在对2011年云南省富宁县洞波乡那石村农民的收入状况进行统计描述的基础上,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耕地状况依然是决定农民收入的基本因素;农作物种植结构和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水平是影响农民收入的关键因素;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水平与农民收入呈正相关;务工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凸显。
那石村 农民收入 农业结构 非农产业
近年来,随着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居民的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个高收入特殊利益群体正在形成,而处于包括农民在内的弱势群体的收入增长越趋缓慢,居民收入之间的差距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据研究显示,我国1%的家庭掌握了全国41.4%的财富,财富集中度远远超过了美国,农村居民的基尼系数由改革开放初期的0.2左右提高到了2008年的0.48,已突破0.40的“国际警戒线”。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容易引起农民这一弱势群体的不满,影响社会稳定。2004年以来,尽管这一问题已引起中央的高度重视,且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农民增收的文件,实施了一系列农民增收的重大优惠政策和措施,农民收入状况虽有了一定的改善,但其收入偏低的格局依然没有改变。尤其是地处西部边疆地区的云南,由于受自然、历史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农民还很贫困,其收入状况与全国还有很大差距,基于此,本文以云南文山富宁县洞波乡那石村农民为样本对象,对其2011年农民收入的基本情况、来源结构、影响因素等进行调查,针对目前农民收入的状况、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调整农民收入结构、拓宽农民收入途径的建议。
一、调查区域的基本情况
那石村位于云南省文山州富宁县洞波乡西北部,是一个典型的西部边穷少数民族村寨,全村群众均为壮族,有土地面积2.35平方公里,气候温和湿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9.4℃,年均降雨量1199.4毫米,适宜种植油茶、甘蔗、水果等经济作物,盛产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全村经济收入以种植、养殖、经商和外出务工为主。2011年全村有43户206人,其中主要劳动力有141人,占总人口的68.4%。有耕地181.11亩(其中水田88.04亩、旱地93.07亩),人均耕地面积仅有0.879亩,低于全乡1.07亩的水平。2005年已实现硬化道路建设,目前全村已实现了通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工程。全村15岁
及以上人口中,文盲和半文盲率为13.21%,小学文化水平占60.08%,初中文化水平占20.51%,高中文化及以上水平占6.2%。
二、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
1、样本描述
本次调查对象包括云南文山富宁县洞波乡那石村全部住户。为了准确、具体掌握那石村农民的收入结构和增长情况,本次调查将问卷调查和访谈同时进行。调查问卷由3个部分20个问题构成,第一部分包括调查对象2011年的基本情况、农户的劳动力情况、收入来源、人均收入水平、收入变化、收入结构等14个问题;第二部分包括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相关因素,以及增加农民收入的建议共5个问题;第三部分包括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经商收入、工资性收入、务工收入、其他收入共7个方面成本—收益统计。调查采取入户方式,问卷发放以户为单位,每户发放一份,共43份,最后收回问卷43份,有效问卷43份,问卷回收率为100%。访谈对象为农户中的主要劳动力。
2、收入状况分布
(1)总收入分布状况。调查结果显示,2011年,那石村全村总收入为1233346元,人均家庭总收入为28682.47元。在全村43户中,有29户认为家庭收入增加了,占67.44%,有4户认为家庭收入减少了,占9.3%,有10户认为家庭收入没有发生变化,占23.26%。从农户家庭收入分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收入在1—2万元、2—3万元、3—4万元的农户分别占全村总户数的20.9%、20.9%、37.2%,5万元以上占9.3%,1万元以下的占2.3%(见表1)。
(2)人均纯收入分布状况。表1显示,6组中人均收入分别为1690元、4044元、5679元、6674、7769元、7961元,其中最低的是第一组,为1690元,最高的是第六组,为7961元;年人均纯收入均在3300—4300元之间。另据那石村所在洞洪村村委会的统计结果显示,在2002—2011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的金额从2002年的805元增加到了2011年的3757元,11年增长了4.7倍,年均增速达到15.4%%,除2007年、2008年有所下降外,其他年份都有较快增长,如图1所示。
(3)收入结构分布状况。我们知道,农民的收入与其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紧密相连。调查发现,全村43户农户中,大多数都从事种植业活动,同时还兼有畜牧、外出打工、经商等活动。其中种植户38家,占全村住户的88.4%,养殖户34家,占79.1%,经商的8家,占18.6%,外出务工的32家,占74.4%。生产经营等活动的多样化决定了收入来源结构的多样化,从图2可以看出,在收入来源结构中,种植业收入占21%,畜牧业收入12%,林业3%,经商收入13%,外出务工收入43%,乡镇企业工资性收入1%,政府各类补贴4%,其他3%,其中比例最高的是外出务工收入,最低的是乡镇企业工资性收入。
表1 2011年那石村农户收入分组调查统计
图1 2002—2011年那石村家民年人均纯收入及其增长率
3、农民收入特征分析
(1)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但总体水平较低,差距仍然较大。图3显示,2002—2011年,那石村农民收入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但与全国、全省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以2005和2010年为例,2005年,全国、云南、那石村的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分别为2254.93元、2041.79元、1143元,那石村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相当于全国的51%、云南省的56%;到2010年全国、云南、那石村的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分别增加到5919元、3952元、2807元。纵向看,全村农民收入有了加快增长,5年翻了2.45倍,但从横向看,全村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仅相当于全国的47.4%、云南省的71%。从数据可以看出,与全国相比其差距拉大了。
调查发现,那石村农民人均纯收入持续增长的原因:一是那石村地处西部边疆落后地区,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农民在国家政策中得到了实惠,农民收入稳步上升;二是全村农田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得到全面建设,极大地推动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三是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逐年增加,其收入也逐步成为农民收入的主体;四是随着2010年云南富宁永鑫糖业有限公司的建成,全村农民种植甘蔗产业增加了种植业收入。但尽管如此,全村农民收入与全国、全省相比差距仍然较大。主要原因是:一是那石村地处西部边疆民族落后地区,受自然条件、历史条件的影响,与全国发达地区相比农民收入水平起点低;二是全村地处山区,耕地资源质量不高,旱地占到51.4%,农业产出率相较于全国其他地区低;三是所在省市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二、三产业发展落后,农民就业受限,收入受到影响。
图2 那石村农民收入来源分类图
图3 那石村2005—2008年与全国、全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折线图
(2)收入来源呈现多样化。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以及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尤其是要素市场的建立,农民工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流动加强,使得那石村农民逐步摆脱了收入来源结构单一的困境,呈现出了多元化的格局。一是家庭农业生产经营收入。这是实行承包责任制后农民取得收入的最主要方式,也是最稳定的方式。据调查数据显示,2011年那石村种植业、畜牧业和林业的总收入为439100元,占全村总收入的36%,但在访谈中发现,家庭农业生产收入所占比例有下降趋势,其原因是近年来由于种养业成本高,收益低,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二是非农经营收入。近年来,当地工业、商业等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成为了在乡农民的一个重要增收点。2011年,全村从事经商的有8户,经商收入为160000元,占全村总收入的13%,经商已成为村民发家致富的新路子。三是外出务工收入。伴随着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民工潮”的出现,那石村农民外出务工成了获得农业收入以外收入的新选择。2011年,那石村外出务工收入为532300元,占全村总收入的43%,目前外出务工已成为全村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四是集体经济收入。当地的乡镇企业如木薯淀粉加工厂、云南富宁永鑫糖业有限公司的发展,也给农民带来了一定收入,但比例不大,2011年全村乡镇企业工资性总收入仅为9900元。五是其他收入。包括来自于各种财产性收入、政府补贴收入、亲友赠送等。目前这部分收入占到总收入的7%,其中由种粮补贴、农资综合直补、退耕还林补贴、低保构成的政府补贴占4%。
(3)“打工经济”成为农民收入的主体。调查数据显示,2011年,那石村全村43户中,外出务工的有32户,占全村住户的74.4%,总的外出人数有48人,占全村总人数的23.3%,占全村劳动力总人数的34%,外出务工为那石村创造经济收入532300元,占全村总收入的43%。农民非农就业增加,劳动报酬收入的比重日益扩大,“打工经济”已成为农民收入的主体。其主要原因:一是随着省内外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建设规模的扩大,农民外出务工的机会也增加,为农民工的季节性转移和稳定性转移创造了条件。调查发现,2011年那石村平均每户有1人外出打工,人均一年出去5.3个月,平均月收入为1590.9元。二是乡政府采取“培训+搭台”的措施,加大劳务知识、技能等培训力度,增加输出劳务人次,促进农民增收。据村干部介绍,2011年3月份,全村有18名男性青年参加了由乡政府组织的电焊工技能培训,并最终有3人到与乡政府搭台的公司工作,月收入达1700元以上,据了解,这样的培训政府每年都要举行3—4次。三是农民外出务工的成本相对于从事其他行业的成本低,且现金收入高,进一步促使农民外出务工。调查结果显示,2011年那石村种植业的总收入为253900元,其中总成本为131400元,占总收入的51.6%;畜牧业的总收入为147900,其中总成本为81200元,占总收入的54.9%;经商总收入为160000元,其中总成本为90500元,占总收入的56.6%;而外出务工总收入为532300元,其中总成本为201600元,占总收入的37.8%。相比之下,外出务工成本较低。此外,据外出务工的村民反映,外出务工收入至少占到他们家里现金收入的60%以上。
三、农民收入的影响因素分析
1、人均耕地少,农业生产成本高,种植收益低
那石村人均耕地面积不到0.88亩,低于全国1.37亩和云南省2亩的水平。在“影响农民家庭收入增加的主要原因”的选项调查中,81.4%的家庭认为人均耕地少。农民人均占有资源太少,是造成农业生产成本高的重要原因,由于农民人均耕地严重不足,农户经营规模小,生产成本明显提高。在“影响种植业效益的因素”的选项调查中,有81.4%的家庭认为种植成本高。访谈了解到,目前大部分农户不愿意种植农作物,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农资价格大幅提高,尤其是农药、化肥价格近几年是年年高攀,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另一方面,农业种植耗时耗力,且收益率不高。调查数据显示,那石村农民种植业收益率为48.4%(没有扣除劳动力成本),据村干部介绍,要是扣除劳动力成本种植业几乎没有什么收益。从气候条件看,那石村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润潮湿,适宜种植双季稻,但由于农业种植效益低,90%的耕地只种一季,耕地闲荒现象严重,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种植业收入的提高。此外,国家虽在保持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前提下鼓励土地流转,但农民对土地保守,使土地流转缓慢,导致分散种植,不便管理,耕地利用率偏低,不利于发展高效农业,加上长期形成的自给自足意识,使农民很难跳出小农经济的圈子。耕地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影响了土地收益率的提高。
2、效益观念不强,种植结构不合理
那石村的自然资源为种植甘蔗、油茶、蔬菜、木薯等经济作物提供了得天独厚的适宜条件。从当地的收益率来看,种植粮食作物一般产量在500—800公斤每亩,每亩收入大概在700—1200元之间,而经济作物一般产量在2500—6000公斤每亩,每亩收入大概在1250—3000元之间,种植经济作物的效益远远高于粮食作物的效益。但调查发现,由于受传统种植习惯的影响,全村种植经济作物的户数比种植粮食作物的户数少,在全村38户种植户中,粮食种植户占100%,经济作物种植户占81.6%。从种植面积来看,全村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占到耕地面积的65%,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仅占35%。这种未发挥本地优势,不考虑农产品价格因素的农作物种植结构,必然影响到同一地块的投入产出效率。
3、非农产业发展滞后,本地就业空间小
实践证明,农村非农产业即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是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发展的关键。调查发现,全村由于受地理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的制约,其非农产业的发展不仅数量少,而且规模小,全乡仅有两家乡镇企业,村级层次的集体企业那石村一个也没有,以个体和家庭经营为单位的经济是目前全村非农产业发展的主要形式。我们知道,个体经济具有投资小、经营灵活、适应能力强等特点,但不足之处是劳动力容纳量小,竞争力不强。落后的第二、三产业限制了村民在本地就业的空间,也是农民收入中乡镇企业工资性收入水平偏低的原因所在。
4、农民文化素质不高
调查发现,全村5户高中文化水平的家庭总收入为220310元,占全村总收入的17.1%,人均纯收入为4287.6元;11户初中文化水平的家庭总收入为391277元,占全村总收入的30.4%,人均纯收入为3963.5元;27户小学文化水平的家庭总收入为676454元,占全村总收入的52.5%,人均纯收入为3574.6元。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农民收入水平的高低与其文化程度呈正相关。文化素质总体偏低,已成为农民观念转变、就业、农技推广和增收致富的重要障碍。
四、增加农民收入的建议
1、进一步完善农产品保护制度
在由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向市场主导的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如何建立有效的农产品生产成本与农产品价格良性互动机制,确保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受到损害,实现农民收入有实质性较快增长,这是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产品保护制度设计和政策制定的关键,因此需进一步完善家产品保护制度。
2、加大农业基础条件建设力度
调查实证证明,对于贫困落后的民族地区,保护耕地,加强农田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是实现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条件。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政府应当成为农用耕地最主要的保护者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最主要的主体。
3、发挥自身优势,优化农业结构
转变观念,打破传统的农业生产习惯,抓住新十年西部大开发和建设桥头堡战略的有利时机,发挥区域的自然、地理优势,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发展见效快、价格高、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农作物生产,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4、加快非农产业发展步伐
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既是改善民生,又是实现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因此,当地政府要着力培育骨干龙头企业,选择产量高、品质好、有特色、适应市场需求的农产品,发展加工业,延长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走“生产—加工—贸易”农业产业一体化发展路子,实现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
5、注重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数据显示,农民素质状况对农民收入增加具有显著影响。因此,一方面,要不断加大对农民教育和培训的投入,培养他们的文化素质、科技素质、经营素质和管理素质,增强他们增收致富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当地政府要结合就业市场的需要,根据行业的特点和技能要求,有针对性地定期对外出务工人员开展培训,以拓宽他们的就业空间,提高他们的就业质量。
[1]廖普明:基尼系数与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深化改革[J].求索,2011(4).
[2]黄晓丽:洞波219村小组简介—那石村小组简介[Z].2011.
[3]洞波乡大会秘书组:洞波瑶族乡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R].2012.
[4]徐燕:农民收入调查分析报告[J].经济研究导刊,2009(33).
[5]刘芳萍:农民收入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J].吉林农业,2011(5).
(注: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11YJC790091):“‘三江并流’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对贫困地区脱贫的影响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张琼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