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病冬病夏治的疗效与机制
2012-01-26徐桂琴刘健
徐桂琴,刘健
(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合肥230031)
在现代医学概念中风湿病是风湿性疾病的简称,泛指影响骨、关节、肌肉及其周围软组织,如滑囊、肌腱、筋膜、血管、神经等一大类疾病。包括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银屑病、风湿热、复发性风湿病、红斑狼疮、动脉炎、多发性肌炎、腱鞘炎、纤维肌痛、炎性肠病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等[1]。
风湿病属于中医“痹证”的范畴,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阴阳相得而合为痹者,此为内溢于经,外注于络。”
1 风湿病中医病机及临床特征
中医学认为风湿病的发病包括外因和内因。由于季节气候异常、居住潮湿、起居调摄不慎等导致的风、寒、湿、热之邪侵袭是风湿性疾病发生发展的外部条件,而诸虚、正气不足是其发病的内在原因。若先天禀赋不足或素体不健,营阴不足,卫气虚弱,或因起居不慎,寒湿不适,或因劳倦内伤,生活失调,腠理失密,卫外不固,则外邪乘虚而入,外邪留著营卫,营卫不和,气血痹阻不通则发为痹痛。概括地说正气不足是风湿病发生的内因。内因为本,外因为标,内外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致使风湿病的发生。而风湿病发生的病理关键是“痰瘀互结”。
风湿病大多为慢性进行性疾病,疾病既久,则病邪由表入里,由轻而重,导致脏腑的功能失调,而脏腑功能失调的结果之一就是产生痰浊与瘀血。引起风湿病发病的重要内部因素是正气不足,脏腑气血阴阳失调,并会产生瘀血与痰饮。并且,风湿病又是一种慢性缠绵日久的病变,留连日久,与外邪的作用相结合,又可以加重瘀血和痰浊[1]。
风湿病缠绵难愈,反复发作,有的需终身服药,目前尚无根治药物,西医主要用非甾抗炎药、免疫抑制及激素,长期用药副作用与其治疗作用一样不应被忽视[2]。
“冬病夏治”是指每到冬天气候寒冷季节发作或加重的某些疾病,而在夏天缓解期进行治疗,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方法[3]。
2 风湿病冬病夏治的基本治法
2.1 祛湿 三伏穴位贴敷冬病夏治的机制是调畅气机,促进机体水湿的运化,阻止夏湿伏留。夏湿伏留,可与夏热交蒸,所以许多体内湿气较重的患者,手足潮热汗多。夏湿伏留至秋,秋季收敛之气会进一步令湿气凝聚,不得输布,一方面生痰影响肺气的宣降,由于津液不能输布上承,加之外燥侵袭,故易致燥痰咳嗽。夏湿三伏未除,秋季更不得燥尽,伏留至冬,风寒之邪与湿邪交合,各类风寒湿证随即诱发。隔姜灸法可使温热直透组织,促进血液循环,通经活络,亦有祛湿功效,对于寒湿证起缓解作用。穴位贴敷疗法、隔姜灸法取穴在传统穴位(如定喘、大椎、肺俞、心俞、天突、膏肓等)的基础上加丰隆等一些具有祛湿化痰功效的穴位,也会增强冬病夏治的效果[4]。内服藿香、佩兰、荷叶、香薷、西瓜翠衣、竹叶、丝瓜皮等祛湿药物,玉屏风散、香薷散、藿香正气类祛湿方剂,既是夏季外散风寒、内化湿滞的良方,亦为冬病夏治的良剂。
2.2 扶阳祛寒 夏季伏天是治疗骨性关节炎的最佳季节,夏季天气炎热,人体腠理开泄,在此季节对膝骨性关节炎的患者进行热敷,能较好地调节人体脏腑功能,行气活血,改善体质,祛除风、寒、湿、热邪,达到治疗目的。冬病夏治法的基本思想是一方面借助自然界夏季阳旺阳升,人体之气有随之欲升欲旺的趋势,体内凝寒之气易解的状态,对阳虚者用补助阳药,或内寒凝重者用温里祛寒药,以求更好地发挥扶阳祛寒的治疗目的。一方面为秋冬储备阳气,阳气充足则冬季不易被严寒所伤[5]。
2.3 通经活络 风湿病的中药穴位敷贴疗法属于中医外治法的一种,所选用药物均有祛风除湿、通经活络之功效。通过穴位经络或者局部给药,可以同时发挥药物和穴位的双重作用。药物通过透皮吸收,在局部达到一定的血药浓度,并且刺激局部经络穴位,发挥最大的全身药理作用。夏季三伏为人体经络气血旺盛之时,此时配合穴位药物敷贴,可达到最佳疗效[6]。
2.4 活血化瘀、消肿散结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于表皮后,一是通过刺激性药物对局部的强烈刺激,使血流加快,进而达到活血化瘀、消肿散结的作用。药物敷于表皮后,局部多呈现灼热感,类似艾灸,这种热效应可起到温阳散寒、祛风除湿、通痹止痛、温经行气的作用。药物既可以通过刺激局部穴位激发人体经络之气,借助经络传导而内达脏腑,调节脏腑功能,治疗脏腑病变,又可通过皮肤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直达病变部位,发挥药物作用[7]。
3 风湿病冬病夏治的临床疗效
3.1 类风湿性关节炎 赵兴奎等[8]对三伏贴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进行临床研究。方法为将10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医院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同时给予三伏贴治疗。以1年为1疗程,随访对照观察3年。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的变化,观察治疗组病期与疗效及疗程与疗效的关系,并观察两组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显示治疗组有效率为92.59%,对照组有效率为78.8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主要疗效指标评分及实验室指标均有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的改善作用更明显;三伏贴治疗组中,各病期组间比较及各疗程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未见重大不良反应。三伏贴治疗RA有较好的疗效,对关节炎症状与体征的改善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能协助抗风湿病药物控制病情,有效抑制关节炎症,具有良好的免疫调节作用,且三伏贴治疗RA,病情程度越轻,疗程越长,疗效越显著。
3.2 强直性脊柱炎 张海峰等[9]运用冬病夏治的贴敷膏治疗强直性脊柱炎6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2例,对照组30例。治疗方法为治疗组将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按2∶2∶1∶1比例研成细粉,生姜汁调成膏状,并团成直径1.5 cm球状,并将其放于肾俞、关元俞、命门、腰阳关、脊中、身柱、大椎、阿是穴,每穴一丸,并用橡皮膏覆盖固定,每次膏药留置3 h。隔7 d治疗1次,共3次。对照组口服双氯芬酸钠肠溶片,每次75 mg。每天1次,共服14 d。研究结果显示穴位贴敷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在止痛方面取得了明显效果,且远期止痛效果明显,且具有不良反应小的优势。
3.3 膝骨性关节炎 程亭秀[5]运用冬病夏治中药热敷治疗膝骨性关节炎60例,取得满意疗效。本组病例60例,男27例,女33例.根据美国风湿病学会骨性关节炎诊断标准确诊为骨性关节炎。治疗方法为每年夏季7~8月进行中药热敷治疗。21 d为1个疗程,每治疗7 d,间隔2 d,每年治疗1个疗程。热敷的中药采用透骨草,苏木,伸筋草,海桐皮,嫩桑枝,威灵仙,红花,鸡血藤,白芷,乳香,没药,川乌,草乌,秦艽,全当归煎煮后使药液热敷。经过1~3个疗程(平均2.2个疗程)的治疗。临床治愈40例(占66.66%),显效 10 例(占 16.67%),好转 7 例(占11.67%),有效率95%。
李瑛[10]观察温针灸“冬病夏治”法对老年膝骨关节炎的疗效。选择每年夏季三伏天对78例老年膝骨关节炎患者进行温针灸疗法(以局部取穴内、外膝眼为主穴,按照证型辨证加穴,采用透刺法进针),每伏的第1天开始治疗,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7 d,中间休息3 d,然后进行下一伏治疗,每年伏天治疗3个7 d(头、中、末三伏),连续治疗3年为一疗程。结果治愈13例,好转56例,无效5例,失访4例,总有效率88.46%。其中治疗1年显效38例,占 48.72%;治疗 3年显效 31例,占 39.74%。认为选择三伏天温针灸“冬病夏治”法是防治老年膝骨关节炎的有效方法。本疗法简便易行、疗效可靠、费用低廉。
3.4 肩周炎 辛凯[7]探讨冬病夏治穴位贴敷加曲肘外旋法治疗肩周炎的疗效结果。对23例患者进行冬病夏治法贴敷于合谷、曲池、缺盆、肩贞、肩井、天宗、条口等穴。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方法为细辛、延胡索、甘遂、白附子等研磨,过80目箩,鲜姜榨汁,与以上药粉适量,调成贴敷膏备用。用时取直径约1 cm膏摊于胶布上,按照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的穴位,敷于患处。结果显示冬病夏治穴位贴敷对轻、中型患者疗效显著;对明显外伤或手术引起的冻结肩疗效不理想;这与操作技术、功能锻炼有直接关系;而病程长短对疗效无明显影响。
4 风湿病冬病夏治的作用机制
4.1 提高免疫功能,降低过敏状态 冬病夏治穴位敷贴常用温热芳香走窜的药物,配以鲜姜汁调敷,以加强辛散作用。夏季三伏天阳气隆盛,汗孔开放,腠理疏松,宜于药物渗透吸收而充分发挥药效,体内的阴寒之邪最易驱除。穴位敷贴后穴位敷贴后可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药物透过表皮细胞间隙并经皮肤吸收,引起穴位局部起小水泡,使之进入人体血液循环而发挥明显的药理效应,随着刺激持久时间增加,使神经体液系统发生变化,提高了组织CAMP的水平,抑制了I型过敏反应介质的释放,并能促进大脑皮层-下丘脑-垂体的调节作用,使其产生抗体,提高免疫功能,增强体质,显著减少疾病冬季的发病次数,从而使疾病治愈[11]。
伏天自然界阳气最旺盛,人体皮毛开泄,这时如顺时就势摄取阳气进行中药穴位敷贴治疗,可起到扶正固本,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降低人体过敏状态以及改善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功能。“三伏”之时,气候炎热,人体腠理开泄,此时在穴位上贴药,药物易由皮肤进入穴位经络,通过经络气血的运行作用到达有关脏腑,借以调整机体功能,增强抗菌能力,旨在使“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以防冬春季发病。对天灸的初步研究表明,贴药后可以使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有所提高:使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内分泌功能有所改善,从而提高了机体的抵抗力。穴位贴药通过刺激穴位和药物的吸收,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反射性地调整神经系统的功能,有利于机体的康复[12]。
穴位贴敷可起到扶正固本,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降低人体过敏状态以及改善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功能。贴药后可以使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有所提高:使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内分泌功能有所改善,从而提高了机体的抵抗力。穴位贴药通过刺激穴位和药物的吸收,可以直接或间接反射性地调整神经系统的功能,有利于机体的康复[7]。
4.2 内外合治,调整阴阳平衡 贴敷疗法的作用机制比较复杂,既有药物的直接或间接作用,又有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作用。从现代医药学观点来看,药物贴敷后,可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药物透过表皮细胞间隙并经皮肤本身的吸收作用,使之进入人体血液循环而发挥明显的药理效应[13]。冬病夏治疗方法集内治外治于一身,融药疗与理化刺激于一体,多位点调节身体功能,同时兼有费用低廉、安全性高的优势[14]。
素体阳虚者,秋冬阳气亦虚,不耐外界之寒,故生病后冬重夏轻,治疗宜选在其气始生时助之,此时机体已为其气生发准备了充分的条件,更利于药物起效,故而治疗阳虚病应在阳气始生之夏至开始时治疗效果较佳,而在阳气长极之冬至治疗,则收效甚微,因其气已极之故[15]。
人体的阳气与自然界生物的阳气,生于春,旺于夏,收于秋,而藏于冬。由于夏天乃一年中阳盛阴衰之季,而“三伏”天又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季节,天上阳气与地下火邪相互交济,人体的阳气也随之生发,气血循环旺盛,皮肤松弛,毛孔张开,此时为药物吸收,恢复人体阳气之最佳时机,如果运用补虚助阳药或温里散寒药物穴位贴敷,并借助自然界夏季阳气旺盛、人体阳气升发之势,通过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一方面,通过皮肤吸收,经穴位随经脉的循行,导入脏腑,直达病所,发挥药物的“归经”作用;另一方面,输布于全身,激发周身之经气,振奋人体相应的脏腑功能,达到疏通表里,沟通经络,促进气血流畅,脏腑安和,阴平阳秘的最大限度。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即是基于此理论而形成的一种中医内科外治方法,在夏季三伏天将药物贴敷到一定穴位,于伏天使热药之力透入特定穴位以助阳,并通过经络对机体的调整作用,而达到预防和治疗冬季易发疾病的一种方法[16]。
药物贴敷在肺俞、心俞、脾俞、肾俞穴位上,可产生协同作用。肺俞有止咳化痰、心俞有养血安神、脾俞有培土生金、肾俞有纳气固本的作用,这对脾虚生痰的支气管炎、脾虚生湿的关节炎、颈腰椎病有治本的作用。对心肾不交、肾不纳气的支气管哮喘可发挥治疗作用。肺俞、心俞、脾俞、肾俞多集中在背部交感神经链所处的位置,在这些穴位上贴敷药物,可使上中下三焦相通,平衡阴阳,达到“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防病治病效果。不同的疾病,选取不同的穴位,贴上药物,达到疏通经络、防病治病的目的[17]。
[1] 刘健.风湿病中医临床思维[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22(9):753-761.
[2] 刘健.中医药治疗风湿病的优势[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22(9):779.
[3] 梁汝成,王振瑞.冬病夏治原理与辨证用药[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16(6):590-591.
[4] 张晓平.略论冬病夏治要在祛湿[J].江苏中医药,2010,42(1):64-65.
[5] 程亭秀.冬病夏治中药热敷治疗膝骨性关节炎[J].中医外治杂志,2003,12(5):5.
[6] 刘艳霞.风湿性关节炎的冬病夏治[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8,15(2):8-9.
[7] 辛凯.冬病夏治穴位贴敷加曲肘外旋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观察[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8,23(4):70-71.
[8] 赵兴奎,尹楠,高花荣.三伏贴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10):1714-1716.
[9] 张海峰,李立红.穴位贴敷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镇痛效果的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9,28(4):236.
[10]李瑛,王剑波,钟宁.“冬病夏治”治未病对老年膝骨关节炎的临床运用[J].中华全科医学,2011,9(2):238-239.
[11]朱现民,陈煦.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的临证应用研究[J].四川中医,2011,29(7):118-120.
[12]吉训超,王祥,许华.从冬病夏治探讨三伏天天灸的治病机制[J].江西中医药,2004,35(3):14-16.
[13]王树凡.冬病夏治中药穴位贴敷法的临床运用[J].光明中医,2007,22(4):16-18.
[14]谢洋,余学庆.冬病夏治的中医理论基础初探[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11):2840-2841.
[15]王海隆,姜泉,冯兴华,等.冬病夏治法治疗风湿痹病的回顾性研究[J].北京中医药,2010,29(10):744-746.
[16]郭凤霞.冬病夏治治疗痹证之经验[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1,(5):125-126.
[17]杨梅香.“冬病夏治”运用三伏药贴之体会[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3):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