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帕金森病睡眠障碍
2012-01-26梁晓鹰
梁晓鹰
(成都中医药大学,610072)
天麻钩藤饮出自《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原方由天麻、钩藤、生石决明、山栀、黄芩、川牛膝、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朱茯神组成。方中天麻、钩藤平肝熄风,为君药。石决明咸寒质重,功能平肝潜阳,并能除热明目,与君药合用,加强平肝熄风之力;川牛膝引血下行,并能活血利水,共为臣药。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以治本;栀子、黄芩清肝降火,以折其阳亢;益母草合川牛膝活血利水,有利于平降肝阳;夜交藤、朱茯神宁心安神,均为佐药。诸药合用,共奏平肝熄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之功。临床主治肝阳偏亢、肝风上扰证。笔者应用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帕金森病睡眠障碍疗效显著,现介绍如下。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人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和平衡障碍。现代医学认为,帕金森病主要是由于大脑脑干黑质致密部多巴胺神经元的大量丧失,致使纹状体多巴胺递质浓度下降,多巴胺介导的神经元兴奋性降低,对此部位的乙酰胆碱能神经元的抑制减弱,造成丘脑底核和苍白球内侧部过度兴奋,从而产生PD症状。
近年研究发现,帕金森病除了运动症状外,还存在非运动症状(NMS),主要包括睡眠障碍、嗅觉障碍、精神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和感觉障碍等,其中睡眠障碍的发生率可达40%~98%,导致PD患者睡眠结构严重紊乱。有关PD患者睡眠障碍国外报道较多,国内尚少。PD患者脑中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丢失,导致脑内递质失衡,是引起睡眠障碍的生化基础[1]。夜间功能障碍可发生在帕金森病早期,疾病导致夜间运动障碍,尤以晚期患者多见,运动迟缓和肌强直使患者夜间翻身次数减少或痛性抽搐,导致觉醒,非运动期相关性症状可能伴随这些夜间症状波动,促进睡眠障碍的发展。迄今为止,以左旋多巴制剂为代表的药物替代疗法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被誉为治疗帕金森病的“金标准”,具有起效快、减轻症状明显等优点。但“替代疗法”只能改善症状,不能控制疾病的进程,更不能彻底治愈,而且随着左旋多巴制剂应用时间的延长和用量的加大,其治疗作用越来越小、毒副作用越来越大,以致出现一系列难以克服的不良反应。动物实验和临床发现,抗PD药物尤其是多巴胺能替代药物和多巴胺受体激动剂,通过对黑质纹状区多巴胺通路的作用影响睡眠觉醒周期,且随着其应用时间的延长和药物剂量的增加使睡眠障碍渐趋加重。Kaynak等[2]研究认为睡眠觉醒次数增加、日间睡眠在未经治疗的PD患者出现较少,而经过多巴胺类药物治疗后发生较多,这也说明PD患者睡眠障碍与多巴胺类药物有关。Kumru等[3]通过PSG监测发现PD患者伴有REM 睡眠行为障碍(RBD),且先发生于以非震颤形式为主的PD患者,而发生于以震颤为主的PD患者的RBD其持续时间更长。Schenck等[4]对29例年龄大于50岁伴有RBD的男性跟踪随访,发现其中11例最终发展为PD,表明睡眠障碍可能是PD的早期信号。Kumar等[5]发现PD患者的睡眠障碍较正常人明显增多,且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随着病情进展,每年约6%的患者出现白天嗜睡。Schafer等[6]认为多巴胺能药物有双向作用,小剂量改善睡眠,大剂量则引起失眠等睡眠障碍。因此,治疗帕金森病睡眠障碍刻不容缓。
典型病例
患者,男,60岁,2010年5月25日就诊。主诉:四肢不自主抖动,运动不灵活6年。病史:6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上肢轻微颤动。5年前左下肢亦出现震颤,特别是在静止时明显。左侧肢体活动欠灵活,动作弛缓。3年前右侧上下肢相继出现震颤,并逐渐加重,终日震颤不止,入睡后消失。同时患者感四肢僵硬,步距小而蹒跚。查体:表情呆滞,口角流涎。语声低微,吐词不清,全身震颤,双手呈“搓丸样”。肌张力呈齿轮样强直。头部与躯干呈前倾的姿态。动作弛缓,起步困难,行走呈慌张步态。其他神经系统查体未见异常。CT检查示轻度脑萎缩。诊断:帕金森病。应用美多芭等治疗后患者震颤、四肢僵硬等症状缓解,但患者入睡困难、易醒,口苦,舌红苔黄,脉涩。中医辨证:肝肾不足,血瘀风动。治法:滋补肝肾、活血平肝熄风。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2g,钩藤9g,石决明18g,夜交藤15g,朱茯神15g,杜仲12g,桑寄生15g,牛膝12g,栀子10g,黄芩10g,鸡血藤15g,伸筋草20g,当归尾12g,合欢皮15g,炙甘草6g。上药用6剂后复诊,患者已容易入睡,睡眠也明显改善,嘱患者再坚持用药3天,以巩固疗效。
讨论
帕金森病多属中医学“颤证”、“震掉”、“痉病”范畴。中医对帕金森病的病因病机基本认识最早可追溯到《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指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其中掉就是指本病。明朝孙一奎在《赤水玄珠》中首次把震颤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命名为“颤振”,并阐述病机为“非寒噤鼓栗,乃木火上盛,肾阴不充,下虚上实,实为痰火,虚则肾亏”。王肯堂在《证治准绳》中进一步说明本病“壮年少见,中年以后始有之,老年尤多。夫年老阴血不足,少水不能治盛火,极为难治”。张景岳曾曰:“此皆肝木本气之化,故曰属风,非外来虚风八风之谓。”清代张璐在《张氏医通·卷六》中指出:颤振主要是风、火、痰为患,同时也存在脏腑亏虚。由于目前对其病因病机认识不一,治疗方法也有异。笔者认为虽然本病的病机演变错综复杂,临床分型多,治疗上亦气、血、阴、阳、风、火、痰、瘀等各有侧重,但由于肝肾不足是本病的发病基础,贯穿始终,而血瘀风动为发病的中心环节,即肝肾不足、血瘀风动为本病本虚标实之中心线索,故对本病睡眠障碍临床上以补虚泻实,调整阴阳,安神定志为治疗原则,采用滋补肝肾、活血平肝熄风为治疗大法,选用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本病睡眠障碍效果显著。由于经验不足,治疗病例尚少,仅此拙见望作参考。
[1]Boczarska-Jedynak,M.and G.Opala.Sleep disturbances in Parkinson's disease.Neurol Neurochir Poj,2005,39(5):380-808.
[2]Kaynak D,Kiziltan g,Kaynak H,et al.Sleep and sleepiness in patients with Parkinson's disease before and after dopaminergic treatment.Eur J Neurol,2005,12:199.
[3]Kumru H,Santamaria J,Tolosae E,et al.Relation between subtype of Parkinson's disease and REM sleep behavior disorder.Sleep Medicine,2007,8:779.
[4]Schenck CH,Bundlie SR,Mahowald MW.Delayed emergence of a parkinsonian disorder in 38%of 29older men initially diagnosed with idiopathic 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behavior disorder.Neurology,1996,46:388.
[5]Kumar S,Bhatia M,Behan M.Sleep disorder in Parkinson's disease.Mov Disord,2002,17:775.
[6]Schafer D.Greulich W.Effects of parkinsonian medication on sleep.J Neurol,2000,247: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