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味寒水石丸治疗消化性溃疡80例临床观察
2012-12-31马青芳
马青芳
(青海省乐都县中医院,810700)
消化性溃疡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为探讨较理想的中藏药治疗方法,我们2006年10月~2009年5月用十七味寒水石丸治疗该病80例,发现其能快速中和胃酸,止痛止血,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执行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根据临床表现结合胃镜检查确诊为消化性溃疡共163例。均为门诊病人。其中胃溃疡77例,十二指肠溃疡86例。163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80例,其中男性56例,女性24例;年龄25~63岁;病程5个月~7年。对照组83例,男性52例,女性31例;年龄26~65岁;病程7个月~6年。两组在年龄、性别、临床症状和溃疡面积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
治疗组服用十七味寒水石丸[2](青海琦鹰汉藏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 20063127)。十七味寒水石丸由寒水石、诃子、沙棘膏、荜拨、红花、五脉绿绒蒿、石榴、白豆蔻、余甘子、塞北紫堇、广木香、藏木香、节裂角茴香、制蛇肉、制铁粉等17味药组成。功能主治:温胃、消食、制酸、愈溃疡。用于血胆溢入胃内。“木布”病引起的胃火衰弱,泛酸吐血,溃疡肿瘤,大便秘结等。口服,每次3丸,每日2次。症状消失后继续服用2~4周,每日2次,每次2丸。
对照组给予西咪替丁(青海大地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 63020123),0.4g,每日3次;甲硝唑(昆明市生物制剂厂生产,国药准字 H 53021333)0.4g,每日3次口服。
两组服药均4周为1个疗程。服药期间做症状统计观察,服药后做胃镜复查。嘱患者治疗期间停服其他药物,避免摄入粗糙、辛辣刺激性和不新鲜食物及饮酒。
治疗结果
疗效标准[1]:治愈:临床症状消失,胃镜检查溃疡灶消失或进入瘢痕期。好转:临床症状好转,胃镜检查病灶由活动期进入愈合期,溃疡面积缩小>50%。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胃镜检查病灶无变化或溃疡面积缩小<50%。
结果:治疗组80例,治愈46例,好转25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88.6%;对照组83例,临床治愈42例,好转24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79.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
两组部分症状开始消退时间比较见表1。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部分症状开始消退时间比较(天,s)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部分症状开始消退时间比较(天,s)
注:和对照组比较 *P<0.01,**P<0.05
上腹痛 60 3.34±0.17*治疗组 反酸、嘈杂 48 10.28±3.74**大便隐血 36 11.15±2.72*对照组40 21.29±4.02上腹痛 72 10.54±1.13反酸、嘈杂 56 18.21±6.20大便隐血
两组主要症状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80例,上腹痛60例,治愈37例,好转1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3.3%;上腹胀满40例,治愈16例,好转12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70.0%;恶心、呕吐40例,治愈20例,好转1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0.0%;反酸、嘈杂48例,治愈28例,好转1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1.7%;大便隐血36例,治愈21例,好转1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1.7%。对照组83例,上腹痛72例,治愈24例,好转32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77.8%;上腹胀满32例,治愈8例,好转12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62.5%;恶心、呕吐36例,治愈16例,好转1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7.8%;反酸、嘈杂56例,治愈20例,好转16例,无效20例,总有效率64.3%;大便隐血40例,治愈14例,好转14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70.0%。
讨论
消化性溃疡在青藏高原地区发病率较高,一是由于高原气候寒冷,机体容易被寒邪所伤。“寒气客于胃肠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引急故痛”;“寒气客于胃肠,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素问·举痛论》)。《圣济总录》又提出:“胃脘痛者,由寒气隔阳,热聚胃口,寒热不调,故血肉腐败,而成溃疡。”二是饮食结构的改变及酗酒。我区尤其是农牧区,相对而言经济不发达,生活水平不高,农牧民平时多食辛辣生冷和干硬食物(干馍馍﹑炒面等)﹑腌制品等,缺乏新鲜蔬菜,加之喜饮烈性白酒,易致脾胃损伤,运化无力,水湿停聚,留于胃腑,使得胃液偏多,湿聚成浊,滞着不化,致使病情缠绵。三是不良生活事件所伤。消化性溃疡属于中医“胃脘痛”范畴,究其病因多与情志不畅、饮食不节有关,对此古人早有认识。《医学正传·胃脘痛》曰:“未有不由痰涎食积郁于中,七情九气触于内之所致焉。”频繁的情志刺激,尤其是忧思恼怒致肝胃不和,土壅木郁,气滞血瘀,以及长期饮食不节,劳倦内伤致脾胃虚弱,气血失调而成。正如高鼓峰之《四法明决·吐酸》言:“凡为吐酸尽属肝木,曲直作酸也。”《灵枢》曰:“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泻则苦,胃气逆则呕吐。”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压力加剧,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表明情志致病也是消化性溃疡病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可忽视。凡此种种可致邪气长期蕴结于胃肠而不解,致使胃肠失养,气血凝滞,日久肉腐成疡。溃疡初期水谷不化,积食湿浊气滞内停;迁延不愈则导致正气渐伤,脾胃虚弱,加之病久入络,瘀血内生。故本病的病机以脾胃虚弱为本,气滞、湿浊、瘀血为标,日久寒热虚实错杂,湿浊瘀血内阻的病机也决定了消化性溃疡缠绵难愈,复发率高的临床特点。依此治疗应温胃散寒,行气止痛,活血化瘀,收敛制酸,敛疮生肌。十七味寒水石丸中寒水石辛、咸,入心、胃、肾经,清热降火。《本经》载其:“主身热,腹中积聚邪气,皮中如火烧,烦满,水饮之。”能止吐、止泻,消食解毒,同时制荜拨、石榴、白豆蔻、木香等过于温燥之性。诃子味苦、酸、涩,性平,善止痛;沙棘味酸、涩,性温,健胃消食,活血散瘀,主治消化不良,食积腹痛,胃痛等。荜拨归脾胃、大肠经,具有温中散寒、下气止痛的功效。石榴性温、味甘酸涩,入肺、肾、大肠经,具有生津止渴、收敛固涩、止泻止血的功效;白豆蔻味辛,性温,理气宽中,和胃化湿,主治湿阻脾胃,胸脘闷胀,食欲不佳,恶心,呕吐;木香辛、苦,温,归脾、胃、大肠、三焦、胆经,芳香行散,可升可降,通理三焦之气,尤其善行胃肠之气而止痛,具有理气疏肝、行气止痛、健脾消滞的功效。茴香性寒,味苦,具有解热镇痛、消炎解毒之效;余甘子甘、酸、涩、凉,归肺、胃经,具有清热凉血、健胃消食、生津止渴之功,主治血热血瘀、消化不良、腹胀等。《本草纲目》指出,蛇肉能“去死肌”。紫堇苦寒,有活血散瘀、行气止痛、清热解毒之功,主治胃脘痛、肝炎等。绿绒蒿尤善止痛。现代药理研究显示,诃子所含诃子素对平滑肌具有罂粟碱样的解痉作用,另有抗菌、抗癌作用。沙棘中含有大量的氨基酸、有机酸等多种营养成分,因而具有消食化滞、健脾养胃、疏肝理气的作用,对于消化不良、脘腹胀痛、胃炎、胃及十二直肠溃疡、肠炎、慢性便秘等有极好的作用,有抗炎生肌、促进组织再生的作用,有明显的促进溃疡愈合的作用;石榴具有广谱抗菌、收敛、止血的作用;白豆蔻有调节胃肠功能、促进胃液分泌、增强消化力的作用,并能止呕,另有祛除胃肠积气和抑制异常发酵的作用。木香具有解痉止痛、抗菌消炎的作用。绿绒蒿主要含阿片碱、黄连碱,具有止痛作用。余甘子有抗菌、抗炎、抗溃疡、抗氧化、保肝及抗癌等作用。荜拨亦有抗菌作用。全方能温中补虚,降逆散寒,条达肝气,畅运气血,制酸止痛,生肌护膜。亦符合西医学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原则:抗酸,抗菌,解痉,保护胃黏膜,愈合溃疡。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5-16.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藏药标准.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