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羊痘的诊断与防治
2012-01-25蒋炳伟潘中顺
蒋炳伟 潘中顺
(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吕城兽医站,镇江 212351)
山羊痘是一种高度接触性病毒性传染病,呈地区流行性。其特征是在皮肤、呼吸道及消化道黏膜出现痘疹。病羊发热、眼、鼻分泌物显著增多,发病率及死亡率较高,给养羊业、特别是集约化养殖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1 传播途径
山羊痘可发生于全年的任何季节,但以春、秋季多发,传播较快。不同性别、年龄的山羊都易感,羔羊病死率较高。主要传染源是病羊,传染途径为呼吸道、消化道和受损伤的皮肤,被病毒污染的饲料、饮水都可成为传播媒介,病羊痊愈后能获得终生免疫。
2 临床症状
病羊最初精神沉郁,体温明显增高,可达41℃~42℃,食欲减退或废绝。结膜肿胀潮红,流泪,流黏性鼻液。2~3 d后出现典型症状,即在羊体无毛或少毛的皮肤和黏膜上发生痘诊。在第9~10 d,出现痘疹的同时,水痘的内容物变为脓性。水痘变为脓疱后即干涸,数天以后脱落,留下红色的陷窝,最后形成瘢痕。羊痘对成年羊危害较轻,死亡率约为1%~2%,对羔羊危害严重,死亡率达20%~50%。
3 病理变化
临死前病羊解剖,除尸体消瘦和皮肤上的痘疹外,一般可见咽、气管粘膜充血,附浆液性分泌物,部分可见浅灰色小结节;继发肺炎时可见肺充血、水肿、出血、肝变等病理变化;个别胆囊肿大,其他脏器无明显病理变化。
4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可做出诊断。但要与相关疾病鉴别诊断。山羊痘的痘斑与传染性脓疱、口蹄疫的水泡及皮肤湿疹和疥癣病易于发生混淆。传染性脓疱不论山羊或绵羊都可发生,疱疹中央无脐状凹陷,并无全身症状;口蹄疫主要以形成水泡为主,并在几个特定部位出现,并不形成硬结斑;皮肤湿疹和疥癣病均无发热等全身症状,湿疹无传染性,疥癣虽能传染,但不形成水疱和脓疱。
5 防治
我国将羊痘列为一类动物疫病,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的规定,病羊必须实行强制扑杀,以达到彻底消灭疫原的目的,但在实际中,因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财政状况、农民意识等诸多因素而难以实施。因此,开展经常性免疫是防控的关键措施。用羊痘鸡胚化弱毒疫苗时,每头羊尾部皮内注射0.5 ml,注射4~6 d可产生免疫力。但少数妊娠母羊可引起流产,慎用。
近几年本人在临床上对发病症状较轻的病羊,通过加强护理,同时对症治疗,取得良好效果。具体措施包括对皮肤痘疹,用2%来苏儿水溶液进行冲洗,再涂以龙胆紫或碘甘油、磺胺软膏等,同时用黄芪多糖注射液、柴胡注射液等进行对症治疗,并用青霉素等抗菌药防治继发感染。皮下或肌内注射痊愈羊的血清,1 ml/kg·bw,对羔羊效果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