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酸角研究进展

2012-01-25马天晓姚顺阳王艳梅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12年6期
关键词:果肉种子

马天晓,姚顺阳,刘 震,王艳梅*

(1.黄河科技学院工学院,河南郑州 450000;2.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河南郑州 450002)

1 酸角的地理分布

酸角(Tamarindus indica Linn.),又名酸豆(海南)、酸梅、酸饺(《滇南本草》)、曼梅(云南)、罗望子(台湾)、罗晃子(台湾)、曼姆、德玛罕姆(元江傣语)、通血香、木罕、九层皮果(《本草纲目拾遗》)[1]等,属苏木科(Caesalpiniaceae)酸豆属(Tamarindus Linn.)常绿乔木。

酸角原产地不详,一般认为它原产热带非洲的干旱大草原[2],后经苏丹引入印度繁衍,又由亚洲南部传播到波斯、阿拉伯国家和欧洲等地。公元前4世纪酸角在古埃及和希腊一度受到热捧。在世界上所有的热带果树中,酸角分布最为广泛,分布于除南极洲外的各大洲。

亚洲是世界酸角的主要出产区。印度、斯里兰卡及东南亚各国均有栽植。主要生长于热量条件好、降雨少、海拔不超过米的旱坡地。其中印度、菲律宾、泰国有成片果园,仅印度年产果荚达近30万t,菲律宾每年出口价值近10万美元的酸角,泰国著名的甜酸角和酸酸角每年也大量出口创汇。在美洲,酸角主要分布于拉美许多国家及美国的干热地区,墨西哥栽培面积在本洲最大,达4500 hm2左右。美国主要分布于夏威夷、西部太平洋沿岸的南段、墨西哥湾沿岸和佛罗里达州,有著名的迈尼勒甜酸角。在危地马拉,墨塔瓜干热峡谷集中分布生长着大片的野生酸角树。

在非洲,酸角主要分布埃及、埃塞俄比亚、南非、莱索托、肯尼亚、尼日利亚、喀麦隆、苏丹等国家的低海拔荒坡旱地和沙漠。南非、埃塞俄比亚数量相对较多。

在欧洲,酸角主要分布于葡萄牙、西班牙、法国、意大利、希腊等国家海拔以1000 m以下的近海坡地、荒山斜坡。一些家庭也喜欢栽植酸角来美化庭院。

在大洋洲,酸角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斐济等国。

酸角在我国南方各省广泛分布,如台湾、海南、广东、福建、广西、云南、四川、贵州等地,主要分布于海拔不超过1400 m的旱坡荒地、干热河谷、庭院四旁和滨海,尤以海南岛更为普遍。在海南早已驯化为本地乡土树种,沿海各地均有栽培,现为三亚市的市树。酸角在云南主要分布于金沙江、怒江、元江干热河谷及西双版纳一带,海拔50~1350 m热量好的地方,自然生长有版纳甜型和普通酸型两个类型。其中川滇两省境内的金沙江干热河谷是我国酸角的主要产区,单产、品质、风味都优于省内其它地区。

2 酸角的生物生态学特性

酸角属半常绿乔木,树高可达20~34 m,胸径达90 cm。树冠圆形、圆锥形、椭圆形或伞形等。叶浓密,偶数羽状复叶,长5~10 cm;小叶8~20对,长椭圆形,长约1~2 cm,宽5~8 mm,顶端微凹入、基部扁斜。花两性,花序为侧生总状花序或顶生圆锥花序;花梗在花萼下具节、苞片早落;萼管陀螺状,上部扩大,长6~8 mm,裂片披针形,长约l cm,复瓦状排列,最下2片合生;花盘位于萼管的基部;花瓣仅上部3片发达,中央l片兜状,侧生2片卵形,黄色,带紫红色线纹,长1 cm左右,稍不相等;雄蕊仅3枚发育,其余退化呈刺状;花药长椭圆形,丁字着生、纵裂。荚果圆柱状、舌形、弯拱而不规则的肿大,长5~13 cm,宽约2 cm,外果皮褐色,薄脆壳质,内有种子1~10颗,种子为肉质中果皮所包裹。

不同地区的酸角其物候存在着差异。酸角具有每年多次开花的习性,但春季开的花结果数量多、果型大、品质好。酸角花芽为混合芽,着生在短枝上,发芽时先长叶后开花。在澳大利亚,酸角春季换新叶,夏季开花,冬季结果,果熟期在早春[3]。在苏丹,花期5~7月,果期从8月至翌年4月。国内酸角一般2~4月换新叶,5~8月开花,翌年1~2月果熟。酸角为阳性树种,性较喜光和喜热,具有适应干旱炎热气候的特性,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生长良好,尤其适应干热气候类型,也能适应季风气候类型。温度和湿度是影响酸角分布与生长的主要生态因子,其中心分布区的年平均温度 18.2℃ ~23.8℃,最冷月平均温度 12.5℃ ~ 15.2℃,积温6650~8600℃,极端低温-3.9℃,年降雨量540~1200 mm,年平均相对湿度 50% ~79%[4-5]。多雨气候对生长和发育不利,在马来西亚南部,降雨充沛,许多酸角树表现生长不良的现象。

酸角繁殖力强、生长快、结果早,实生树3~5年生即可开花结果,7~8年生进入盛果期,大小年不明显,20年生进入盛果期,寿命长可达300年,经济寿命可达100年。通常成龄酸角树可产荚果150~225 kg。酸角的主根发达,抗风力强。在海南岛,近几十年来曾有数十次11级以上台风,但均未见有折杆倒树现象[6]。

酸角对土壤条件要求不很严,在质地疏松、较肥沃的南亚热带红壤、砖红壤和冲积沙质土壤均能生长,发育良好,而在粘土和瘠薄土壤上生长发育较差。酸角不与粮食作物争地,最适合在山坡地种植。

3 酸角的类型划分

酸角是单属单种植物,过去曾分为东印度与西印度2种。西印度种(T.occidentalis),荚果长为宽的3倍以上,种子1~4粒;东印度种(T.indica),长为宽的6倍或更多,种子6~12粒。然而,目前关于酸角类型尚无统一科学的划分,各地叫法均有差异。主要按照酸角果形、果肉颜色、果肉厚薄、果肉风味、果荚皮粗糙程度、种子形状大小等性状,直观地把酸角分为甜酸角和酸酸角。泰国果园多为甜型栽培种(makahm wahn)如“Muen Chong”、“Nazi Zad”、“Si Chompoo”,在菲律宾为 Manila Sweet[2]。酸角从品种资源上分为酸型(酸豆或酸角)、甜酸型、甜型(甜角)3个群体品种类型,国内资源以酸型为主,云南本地种植的酸角口味太酸、产量低.不适合用做水果食用。在我国金沙江干热地区,其品种资源主要有以下几种[7]:(1)马蹄酸角(弯果形酸酸角):荚果马蹄状,稍扁平,味酸、高产。(2)泥鳅酸角(直果形甜酸角):树体高大,荚果形似泥鳅,味较甜,产量较低。(3)米易酸角:树体高大,荚果半弯曲,肉质厚,昧较甜,结果早,产量高。云南省农科院热区经济作物资源圃则对国外引进的酸角资源初称为泰国纯甜酸角、西双版纳酸甜酸角、元谋甜酸酸角、元谋极酸酸角。

在非洲热带草原发现有许多酸角变异类型,经选择的品种显示出耐干旱、强风、贫瘠土地、水淹、高pH、低pH和耐放牧等各种特性。菲律宾Los Banos的植物育种研究所保存有所收集的各类酸角种资(登记入册46 个)[2]。

4 酸角的开发利用现状

4.1 果肉的开发利用

酸角果实为荚果,果肉是荚果中食用价值最高、利用最广泛的部分,果肉多呈棕色或红色,含有丰富的还原糖、有机酸、果酸、矿物质、维生素[8-11],营养丰富。

酸角果肉含葡萄糖、果糖、蔗糖等多种糖类,总糖含量约34.68%,其中还原糖占33.33%,还原糖中70%为葡萄糖,30%为果糖。还原糖在总糖含量中高达95%以上,这在水果中除葡萄外,还很少见。

酸角果肉中的有机酸高达13.86%,远较柠檬、梅等含量高,属天然最酸的一种可食水果。有机酸主要是酒石酸,约为8%,其次是草酸,约为2%,苹果酸、柠檬酸、琥珀酸及奎宁酸等含量甚微。

酸角果肉含丰富的蛋白质,据分析酸豆每100 g鲜果中,含蛋白质6.79 g。果肉中含18种氨基酸,总量达5.75% ,其中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的含量为1.75%,占氨基酸总量的30.43%。18种氨基酸中,脯氨酸含量最高,达1.01%,其次是谷氨酸、精氨酸和天冬氨酸,明显高于柑桔、苹果、桃、李、猕猴桃等水果。

酸角果肉含多种人体所需的矿质元素,其中钾、钙、磷、镁的含量均较一般水果高,且钙、磷比平衡,接近1∶1,此为酸豆果肉营养成分的特性之一,为大多数水果所无法媲美。

酸角果肉含多种维生素,以胡萝卜素、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E含量较高,尤以维生素E的含量高达48.27 mg每100 g,超过核桃、榛子等坚果类,维生素B以维生素B1、B2、B6为主,但维生素C的含量较少。

酸角果肉芳香浓郁,含有多种芳香物质及色素。Lee等使用GLC-MS技术,定性了61种芳香类物质,主要成分a-乙酰呋喃、苯乙醛、苯甲醛、已醇、已烯醇、萜品醇、a-苯乙醇、里那醇、黄樟素等[12]。ZHANG等运用溶剂抽提并同时蒸馏,再经GC-MS分析,确定了糖醛、5-甲基-2(3H)呋喃糖、苯乙醛和5-甲基糖醛等28种化合物[13]。酸角所含色素因品种而异,多为花黄素、菊胺及无色花青素[14]。

酸角果肉味酸甜,可直接生食。在海南有些人直接把酸角果肉蘸盐巴和辣椒面吃。张家华等[15-21]对酸角的食品安全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认为酸角食用安全性可靠,无潜在的致突变作用,不致造成远期遗传危害。

酸角可以做汤。因为酸角树全身都是酸的,而且其果实在成熟时会分泌一种氨基酸,所以海南本地人都用其嫩树叶、果实和鲜鱼一起熬汤喝。据说对身体非常滋补,特别是对孕妇。

酸角果肉还可加工生产营养丰富、风味特殊、酸甜可口的高级饮料和食品,如果汁、果冻、果糖、果酱和浓缩汁、果粉。浓缩汁用于配制生产果汁等,果粉供生产多糖食品。关于酸角果实加工的研究,国内外已有报道。其中有关酸角复合饮料开发应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工艺流程、工艺参数和配方等方面[22-39]。酸角可作为蜜饯、调味酱和泡菜。在热带地区的国家,人们常将酸角挤汁加入牛奶、冰淇淋、蛋糕等食品中,制成具有特殊风味的地方小吃[10]。在苏丹、印度、印度尼西亚、泰国、巴基斯坦等酸角主产国,用酸角开发加工的糕点、面饼、蜜饯、果脯、酸角糖(片)、咖喱粉、果酱、果冻、酸角浓缩汁、酸角果肉粉等产品非常普遍。

酸角不但可以食用,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酸角性甘、辛、酸、凉,有祛热解暑、消积化食、清脑提神的功效,能治缓泻、妊娠呕吐、便秘、小儿疳积、高血压等多种病症[40]。明《滇南本草》:“酸角、味甘、酸(性)平。治酒化疾,隔于胃中,同白糖煎膏,早晚服一钱……。清《本草纲目拾遗》:“罗晃子、味甘、性温,治脏腑生虫及小儿食土腹痛、癣痞积硬、养肝胆、明目去翳,止渴退热,解利风邪……消烦降火……水煎服、虫自下”。食用酸角后,对肾结石和泌尿系统结石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人体内氟化物的排泄也有一定的作用[41];在印度南部由于盛产酸角而使南方人的肾结石患者大大少于北方人,因为酸角果肉含酒石酸氨钾和酒石酸高达11% ~13%,它们都是很强的螯合剂,从而能很好地抑制泌尿系统的草酸钙结晶。酸角果肉的药理作用研究表明其具有抑菌[16]、降血糖[42]、轻泻[41]、抗突变和抗致癌物[43]、保护细胞损伤等作用。酸角果肉乙醇或乙醚的提取物中含有抗菌成分,印度和苏丹开发的酸角保健饮料已被证明有很好的治感冒、消炎等作用。此外,酸角果肉在热带国家作为治疗胆汁混乱,黄疸病及粘膜炎患者的特殊利尿剂。进一步用现代医学证明酸角果肉有很高的医药保健作用。特别是酸角是在所有水果中含钙量较高的一种,对其制成的各种食品(酸角片、酸角酱等系列产品),不但儿童喜食,而且对儿童缺钙症状有良好的防治功效。

4.2 种子开发的利用

酸角种皮含大量单宁,可用作治疗痢疾与脓疡;酸角种皮抽提物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性,是一种安全、纯天然和低成本的抗氧化剂,可广泛用于食品、食用油和肉类的加工上[44-45];酸角种皮色素是一种棕色无毒的食品添加色素[46],应用广泛。

酸角种子含淀粉63%,泰国人将其去皮焙烤磨成粉末,调制咖啡饮品;种子粉可治慢性腹泻和痢疾[47];工业上种子粉末用于纤维上浆、彩色印刷、纸张上光、塑料加工和瓦片、木头粘接。酸角种仁粉末替代玉米淀粉,可节约成本30%。现在日本、美国、加拿大、英国每年都要进口大量的工业用酸角种仁粉。种仁含有脂肪酸,经提炼是上等的食用油,可工业化上釉和抛光。酸角种仁含有18种氨基酸和八种人体必须氨基酸,赖氨酸(1.25%)和亮氨酸(0.97%)含量比较高[8]。

酸角种子是一种富胶材料[48]。Duke报道,在罗望子种子中,非纤维碳水化合物含量为65% ~73%,蛋白质含量15% ~20%,脂肪含量为6% ~8% ,纤维为 3% ~5% ,灰分为 2.5% ~3.2%[49]。罗望子胶(Tamarnd Seed Gum),又称为罗望子多糖(tamarind seed polysaccharide,TSP)或酸角多糖,是从酸角种子仁中提取出的一种多糖物质,具有胶粘、增稠、稳定、凝胶、分散、乳化、保水、成膜等作用,可说是一种多功能的食品添加剂。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日本、西班牙等国家先后开展了从酸角种子仁提取罗望子胶的研究,其中日本研究得最多。20世纪60年代日本首先工业化生产罗望子胶并以商品出售用作食品添加剂。我国是酸角产地之一,但是有关罗望子胶的研究起步较慢,1987年应慧卿等人在实验室提取罗望子胶获得成功[50],其后探索了罗望子胶的加工工艺[51-54],罗望子胶的毒性及其应用[55-66],罗望 子萃取物成分及营养成分分析[67-69]。

5 酸角的栽培管理技术

酸角可由压条、枝接与芽接及种子繁殖。国内外酸角嫁接技术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一些专家学者分别从嫁接方法、嫁接时间和年龄效应等不同的角度对酸角嫁接技术进行了研究。在印度、泰国、苏丹等国家采用补片芽接法、嫩枝接法、切接法和靠接法等嫁接方法大规模运用于繁殖酸角[70],效果较好。在菲律宾,盾状芽接、补片芽接和劈接是快速、可靠的方法,大规模运用于繁殖酸角。嫁接最适宜的时间是冷凉、干燥的11~1月份,雨季来临时(5~6月)定植于大田,植距8~10 m(菲律宾)。在印度巴斯达半湿润气候地区,酸角嫁接的最佳时间是在3~4月份,嫁接成活率76.6% ~82.5%。李建增等对进行高接换种技术,嫁接成活率 85%以上[71]。

酸角外种皮坚硬,自然状态下发芽难。Masano研究发现,用粗糙的砂纸摩擦酸角种子坚硬的种皮,然后进行保湿层积催芽,发芽率92%以上[72],但这种方法在生产上难以推广;El-Siddig研究表明用98%的硫酸处理酸角种子30min处理种子10min,发芽率均达80%以上[4];Parameswari每1 kg种子用95%的硫酸200 mL处理20 min,发芽率达85%以上[73]。

播种时可将种子取出用60~70℃温水浸泡至水温自然冷却后,再浸泡4~5 d,种子吸水充分膨胀.待表面泛白后按1∶4的比倒与含水量为5%的干净细河沙分层混堆催芽,沙床要保持湿润,促进萌发。3~4 d后种子胚根露白即可播种,胚根不可过长,以免播种困难。播后经常淋水,保持土壤湿润并及时清除杂草,一般7 d左右小苗可出土。幼苗期避免阳光直接暴晒。5月份育苗应在苗床上搭设遮荫网,高度1.5 m以上;3月份育苗则可不搭遮荫网。苗高10 cm时可旅20% 稀薄人粪尿,15 d新梢老熟后喷0.2% ~0.4% 磷酸二氢钾,15~20 d施一次肥。防治病害可喷50%多菌灵800~1000倍液,出现白粉病可加粉锈宁。两个月后苗高达25 cm以上,茎粗0.4 cm左右时即可移人大田定植,苗期太长,根系太多,起苗易伤根,影响成活率,最好是当年7月定植,8月补苗,力求整个果园幼树长势整齐。

5 酸角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1 存在的问题

品种开发力度不够。酸角是单属单种植物,种类较少。在国内,酸角栽培管理粗放,集中表现为品种单一,品质差。印度、苏丹、泰国及非洲大草原等国家地区虽在酸角生产上选育了一些优良品种,但总体凸显出品种开发力度不足。

酸角繁殖技术有待改进。酸角的繁殖方法主要有种子繁殖与嫁接繁殖等方法育苗,但由于酸角种子种皮致密坚硬,自然萌发较难,而嫁接工作量大,不能适应现代化的良种的需要。20世纪80代以来,国内外对容器育苗及组培繁育技术进行了探索,积累了一定经验;但组培技术要求高和成本投资大,使得组培苗较少应用于生产。扦插技术研究国内外相关文献鲜见有报道。

酸角生理生态学研究较少。有关酸角开花结实规律、酸角种子休眠解除以及内含物变化等生理生态特性,目前的文献报道很少。

5.2 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应该采取以下对策:加强酸角种质资源的保护,进一步深入研究酸角野生资源现状,为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加快良种培育进程,在探明种质资源的基础上,以现代的分子遗传标记为遗传育种研究的辅助手段,可将大大加快酸角育种进程,缩短育种年限,提高育种效率。探索高效繁殖栽培技术,在积极改善传统育苗技术的同时,探讨扦插、组织培养等方法,提高育苗技术,为遗传改良奠定基础。研究酸角的生理生态学特性,探讨酸角种子休眠萌发规律及种子萌发过程中的内源激素变化等。

[1]朱红业,张映翠.云南酸角资源及其水保经济林开发[J].云南热作科技,1996,19(1):37-39.

[2]陈建白.酸角.云南热作科技[J].1994,17(3):46-48.

[3]Chapman K P.Tamarind(Tamariindus indica L.):Tropical tree fruits for Australia[M].Quensland depattments of primary industries,Brisbane,Australia,1984:83-86.

[4]El-Siddig K,Ebert G Ludders P.Tamarind(Tamarindus indica L.):a review on a multipurpose tree with promising future in the Sudan[J].Angewandte Botanik,1999,73(5/6):202-205.

[5]Coronel R E,Verhell E W M.Plant resources of South-East No 2:Comnel R E.Edible fruits and nuts[M].Pudoc Wageningen,The Netherlands,1991:298-303.

[6]吉向平,曾德辉,黄世满.罗晃子——一种优良的城市行道树[J].热带农业科学,2005,25(1):38-39.

[7]唐字,刘建林,吉牛拉惹.罗望子及其栽培技术[J].林业实用技术,2003,(1):39.

[8]刘婉乔,高建华,徐荣雄,等.罗望子胶的研究Ⅱ,罗望子种子多糖的提取及其流变性质的研究[J].食品与发酵工业,1992,(6):1-7.

[9]蒲彪,邓继尧.罗望子果肉的营养成分分析[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1994,12(4):455-457.

[10]赵静,冯叙桥,吴永娴,等.酸角的营养成分分析[J].营养学报,2001,23(4):378-379.

[11]任红,曹兵,李劲松.酸豆的营养价值及开发利用[J].广西热带农业,2007,(5):23-24.

[12]Lee P L,Swords G,Hunter G L K.Volatile constituents of Tamarind(Tamarindus indica)[J].J.Agric.Food Chem,1975,(23):1195-1199.

[13]Zhang Y,Ho C T.Volatile flavour components of tamarind[J].J Ess Oil Res,1990,(2):197-198.

[14]吉宏武,丁霄霖.罗望子研究进展[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0,19(6):10-13.

[15]张家华,肖太菊,陈艳.酸角抗60Co γ射线和MMC诱变作用的研究[J].癌变·畸变·突变,1992,4(2):1.

[16]张家华,肖太菊.酸角对肠道致病菌的抑制作用研究[J].攀枝花医药,1994,16(1):1-2.

[17]张家华,杨虎,肖太菊,等.酸角的食用安全性及保健作用研究[J].攀枝花科技,1995a,(1):34-37.

[18]张家华,陈艳,肖太菊.酸角对Brdu和MNNG致突变作用的影响[J].中国公共卫生,1995b,11(4):175.

[19]张家华,杨虎,肖太菊,等.酸角的毒性研究[J].卫生毒理学杂志.1995c.9(3):203.

[20]张家华,杨虎,肖太菊,等.酸角的致突性研究[J].癌变·畸变·突变,1996,8(2):91.

[21]张家华,肖太菊,陈艳.酸角对Brdu和MNNG致突变作用的影响[J].攀枝花医药,2004,(1):139-140.

[22]Benero J R,Collazo D E,Rivera A I.Studies on the preparation and shelf life of soursp tamarind soft drinks[J].J Agri Univ Puerto Rico,1974,58:99-104.

[23]Nagaraja K V,Manjunath M N,Nalini M L.Chemical composition of commercial tamarind iuice concentrate[J].Indian Food Packer,1975,29:17-20.

[24]Annon.Tamarind Juice Concentrate plant starts production in Mysore[J].Indian Food Industry,1982,(1):43-44.

[25]Chaudhuri D R,Gangopadhyay H.Adulteration in tamarind juice concentrate[J].J Institute Chemists(India),1979,51:159-161.

[26]Jaleel S A,Narayana K,Sreekantaiah K R.Use of fungal pectic enzyme in the production of tamarind concentrate[J].Indian Food Packer,1980,34:12-13.

[27]Shankaracarya N N.Tamarind-chemistry,technology and uses-a critical appraisal[J].Journal Food ScienceTechnology,1998,35(3):193-208.

[28]王家金,罗向前,肖光辉,酸角浓缩果露的加工[J].农副产品加工.1991,(1):11-13.

[29]赵谋明,卢泉寅.罗望子保健饮料的研制[J].食品工业,1992,(3):16-18.

[30]陈利,黄兴奇,肖光辉,等.酸角及其果露成分分析[J].食品科学,1993,(4):44-45.

[31]戚向阳,陈维军.酸角解暑饮料的研制.农牧产品开发,1997,(2):15-16.

[32]高学玲,岳鹏翔.我国茶饮料发展现状[J].茶叶机械杂志,2001(2):1-2.

[33]李贤忠,胡春水,赵思东,等.酸角饮料的研究[J].经济林研究,2001,19(1):59-61.

[34]孙兰萍.罗望子果汁茶饮料的生产工艺[J].食品工业科技,2002,23(3):87-88.

[35]张会香,杨世军,李维彬.马蹄、罗望子复合饮料的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06,(6):118-120.

[36]杜林,肖艳,黄建昌,等.嗜酸乳杆菌发酵罗望子(Tamarindus indica L.)饮料的研制[J].食品发酵与加工,2006.32(6):121-124.

[37]杨春,林朝赐,龙启发,等.液体茶饮料提取技术的试验研究[J].广西农学报,2007,22(2):9-12

[38]刘君,贾巍,王智勇.酸角饮料的开发研制初探[J].饮料工业,2007,10(11):29-32.

[39]肖艳,黄建昌,文启照,罗望子茶复合饮料的初步研制[J].福建果树,2008,147:9-12,57.

[40]顾志平,陈四保.罗望子的综合利用开发[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1994,6(2):195-196.

[41]Khandare A L,Rao G S.Effect of tamarind ingestion on fluoride excretion in humans[J].Europe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2002,56(1):82-85.

[42]Maitir R,Jana D,Das U K.Antidiabetic effect of aqueous extract of seed of Tamarindus indica L.instreptozotocininduced diabetic rats[J].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2004,92(1):85- 91.

[43]Shivshankar P,Syamala DEVI CS.Evaluation of costimulatory effects of Tamarindus indica L.on MNU induced colonic cell proliferation[J].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2004,42(8):1237-1244.

[44]Tsuda T,Mizuno K,Ohshima K.Supercfitical carbondioxide extraction of antioxidative components from tamarind seed coat[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1995,42:2671-2674.

[45]Saowanee L,Dayin M,Supaporn D.Extraction of antioxidants from sweet Thai tamarind seed coat-preliminary experiments[J].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2004,63:247-252.

[46]张敬熔,陈英.罗望子的综合利用[C]∥四川省林科院林化研究室资源组.全国第二次森林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88.

[47]Dehr D.Tamarind seed has many uses[J].Indian Farming,1955,5(8):21-24.

[48]Muinat M,Ishola,Abel S,Agbaji.A chemical study of Tamarindus indica fruit grown in Nigeria[J].J Sci Food Agric,1990.51:14l-143.

[49]Duke J A,Weber J K.Tamarindus indica L..Handbook of Legumes of World Economic Importance[M].New York:Plenum Press,1986.

[50]应慧卿.酸角的研究与应用[J].野生植物研究,1987(4):16-18.

[51]肖光辉,徐原,罗向前.从罗望子种种子中提取罗望子胶[J].食品科学,1992,8,20-22.

[52]赵元藩.刘玲,姜鹤俊.新型增稠稳定剂-罗望子多糖的制备[J].日用化学工业,1997,(2):21-24.

[53]赵元藩,赵良,田洁.罗望子胶的生产工艺研究[J].云南化工,1999(1):30-33.

[54]任艳艳,张水华.罗望子胶的生产及其应用[J].食品工业,2003(3):24-25.

[55]赵岩,钟才云,谢慧文,等.罗望子胶的毒性和致突变研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中文版,1996,16(1):60-61,71.

[56]童海宝.天然胶在造纸工业上的应用[J].造纸化学品,1993(3):9-10.

[57]李冰,刘婉乔,李琳,等.罗望子胶改良马蹄糕品质的研究.食品科学,1996,17(2):13-15.

[58]吴立军,李兵,潘振华.新型增稠剂的性质及其在冰淇淋生产中的应用[J].冷饮与速冻食品工业,1998,(2):28-31.

[59]邓瑞君,徐荣雄.罗望子胶改善蚝油稳定性的研究[J].中国调味品,1998,(12):14-15,4.

[60]黄来发.食品增稠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115-121.

[61]周家华.食品添加剂[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62]查正根,张悠金,舒俊生,等.罗望子种子多糖的制备及在再造烟叶中的应用研究[J].烟草科技,2002,(7):3-5.

[63]詹晓北.食用胶的生产、性能与应用[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64]胡国华.功能性食品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65]王元兰,李忠海.罗望子胶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6a,27(9):179-182.

[66]王元兰,李忠海.罗望子胶结构、性能、生产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J].经济林研究,2006b,24(3):71-74.

[67]张峻松,姚二民.罗望子挥发油的超临界CO2萃取及其GCMS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1):330-333.

[68]张炳炎,孟世明.罗望子多糖果胶的营养成分[J].云南大学学报,2l(遗传学专辑),1999,S3:195-196.

[69]刘敏,辛毅,马郁芳.罗望子中葡聚木糖的结构与功能初探[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1999,11(3):148-151.

[70]赵一鹤,杨时宇,李昆.酸角综合利用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林产化学与工业,2005,25(2):122-126.

[71]李建增,纪中华.提高雨养型酸角坐果率的措施[J].云南农业科技,2002,(2):28-29.

[72]Masano,Mawazin.The efect of pretreatment on the germination process of asam(Tamarindus indica L.)seeds[J].Buletin Penelitian Hutan,1994,(563):33-41.

[73]Parameswari K,Srimathi P,Malarkodi K.Standardisafion of dormancy breaking in tamarind(Tamarindus indica L.)Seeds[J].Legume research,200l,24(1):60-62.

猜你喜欢

果肉种子
夏日之爱
假如我是一颗种子
桃种子
My Favourite Fruit
秋天的礼物
可怜的种子
“萌萌”的 火 龙 果 盆栽
看皮识心
最小的种子
橙子新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