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热利水祛风活血法内外并治周围性面瘫98例临床研究

2012-01-25刘晋熹

中国民间疗法 2012年10期
关键词:夏枯草单纯性面神经

刘晋熹

(山西省阳泉煤业集团总医院,045000)

笔者在临床研究中将周围性面瘫按三种不同类型分类治疗并比较其疗效,现总结如下。

一般资料

2005年6月~2011年6月收治入选患者196例,均符合周围性面瘫的诊断标准[1],病程不超过7天。本病从现代医学定性定位的角度可分为单纯性面瘫、贝尔面瘫、亨特面瘫三种类型。

在入选病例中,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单纯性面瘫治疗组、对照组均为42例;贝尔面瘫治疗组、对照组均为40例;亨特面瘫治疗组、对照组均为16例。在治疗组98例患者中男50例,女48例;年龄20~71岁,平均44岁;病程1~7天,平均5.5天。对照组98例患者中男52例,女46例;年龄18~70岁,平均43岁;病程1~6天,平均5天。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相似,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

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周围性面瘫:吉兰-巴雷综合征、耳源性面神经麻痹、后颅窝肿瘤或脑膜炎、神经莱姆病。

治疗方法

本病三种类型的临床表现及预后、转归都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尽相同。

治疗组与对照组均加用西药治疗:地塞米松10mg,每日1次,静脉滴注,连用5天;利巴韦林0.5g,每日2次静脉滴注,连用5天;维生素B1100mg,维生素B12250g,每日1次,肌肉注射,连用2周。两组均配合针灸治疗,所选穴位相同。对照组中药服用牵正散加减。

1.单纯性面瘫:单纯性面瘫其面神经的损伤平面较低,主要是茎乳孔出口以下的面神经受损,其临床症状主要为面部表情肌运动障碍,此型发病3天~1周为急性期,发病后1~3周为恢复期,绝少有后遗症期[2],但若早期失治、误治仍可使病程延长,甚至有少数患者可有轻度后遗症发生。

风邪入中,首先侵犯皮毛、浮络,此型属邪在肌表,且风热外袭者居多,故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之银翘散加减尤为适宜。基本方药:金银花30g,连翘15g,竹叶10g,荆芥10g,夏枯草30g,薄荷6g(后下),桔梗6g,芦根10g,板蓝根30g,大青叶15g,菊花30g,蒲公英30g,蝉蜕10g,葛根10g,秦艽10g,当归10g,防风10g,僵蚕10g。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若风寒表证明显者,则加羌活10g;头痛兼风寒者加白芷10g;兼头晕者加钩藤10g(后下)。

在口服中药汤剂的同时,可嘱患者侧卧于健侧,以肿痛安胶囊(石家庄乐神堂有限公司生产,药物成分:三七、天麻、僵蚕、制白附子、防风、羌活、制天南星、白芷)用香油调敷患侧面部(包括耳后部),用清水浸湿纱布覆盖其上,再以暖水袋覆之(暖水袋宜小不宜大,以免其太重压迫局部,影响血液循环),温度以温热适度为宜,不可烫伤局部皮肤。每日分早晚2次,每次半小时。2周后观察疗效。

2.贝尔面瘫:贝尔面瘫的损伤平面较深,主要是茎乳孔的入口与出口间的骨管内面神经受损。临床症状除了面部表情肌运动障碍外,影响鼓索神经分支,出现舌前2/3味觉障碍,影响到镫骨肌神经,可出现听觉过敏或耳后疼痛等症状。1周~1个月内属恢复期,1~2个月属后遗症期[2]。

本型较单纯性面瘫病情重,宜选祛风清热、养血活血之大秦艽汤加减合清热解毒、生津利水之品。基本处方:秦艽10g,川芎10g,当归10g,白芍10g,羌活10g,防风10g,白芷10g,黄芩10g,白术10g,茯苓10g,生地黄10g,熟地黄10g,细辛3g,板蓝根30g,大青叶15g,龙胆草10g,夏枯草30g,金银花30g,蒲公英30g,竹叶10g,僵蚕10g,全蝎3g。若风热表证明显,则去细辛3g,加蝉蜕10g;若目赤则加菊花30g,桑叶10g。兼风痰阻络者,加半夏10g,胆南星6g。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在口服中药汤剂的同时,亦配合肿痛安胶囊局部外敷,方法同单纯性面瘫。3周后观察疗效。

3.亨特面瘫:此型较为少见,但难以治愈,其损伤平面高,是在茎乳孔入口处的膝状神经节处受损及岩大浅神经受累。临床表现除具有贝尔面瘫症状外,还有外耳道或耳郭出现疱疹、疼痛等症状。此型面瘫的面神经多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变性。发病1周为急性期,1周~2个月为恢复期,2个月后为后遗症期,临床需治疗2~3个月,但难以完全恢复[2]。此型选龙胆泻肝汤加减合清热解毒之品,基本处方:龙胆草10g,栀子10g,黄芩10g,生地黄10g,车前子10g(包煎),泽泻10g,当归10g,川芎10g,赤芍10g,柴胡10g,板蓝根30g,大青叶15g,蒲公英30g,连翘10g,菊花30g,金银花30g,夏枯草30g,蝉蜕10g,僵蚕10g,全蝎3g。若外耳道或耳郭疱疹较多,属湿盛热轻者,可去生地黄,加滑石10g(包煎)、生薏苡仁30g,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1周后耳部症状可明显减轻。因此型多有后遗症出现,故此时须加强养血活血、祛风通络之力,可加入天麻10g,白芥子10g,穿山甲10g,丹参10g,地龙10g,桃仁10g。

另外,可用棉签蘸中药汤剂频频涂于外耳道及耳郭,面部其他部位用肿痛安胶囊外敷,方法同单纯性面瘫。6周观察疗效。

注意事项

1.由于患者眼裂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使角膜暴露、干燥,易致感染,可戴眼罩防护,或用左氧氟沙星眼药水滴患眼以保护角膜,预防感染。

2.治疗期间须注意避免受风感寒,可戴口罩防护。

3.忌食辛辣及肥甘厚味。

4.嘱患者自行按摩面部,以局部温热为度,有助于促进面部神经肌肉功能的恢复。

5.如有皮肤过敏或局部破损者,则不宜用肿痛安胶囊外敷。

治疗结果

疗效评定标准:参照第五次国际面神经外科专题研讨会推荐的House 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确定。痊愈:面部所有区域正常。显效:仔细观察可看出轻微的功能减弱,可能有轻微的连带运动;面部静止时对称,张力正常;上额运动中等,眼轻用力可完全闭合,口轻度不对称。有效:有明显的功能减弱但双侧无损害性不对称,可观察到并不严重的连带运动、挛缩和(或)半侧面部痉挛;面部静止时张力正常;上额运动微弱,眼用力可完全闭合,口明显不对称。无效:面部静止时不对称;上额无运动,眼不能完全闭合,口仅有轻微运动。

单纯性面瘫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42例,痊愈38例,显效2例,有效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6%;对照组42例,痊愈18例,显效7例,有效10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3.3%。两组痊愈率、总有效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贝尔面瘫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40例,痊愈26例,显效10例,有效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0%;对照组40例,痊愈12例,显效9例,有效11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0.0%。两组痊愈率、总有效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亨特面瘫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16例,痊愈2例,显效8例,无效5例,有效1例,总有效率93.8%;对照组16例,痊愈0例,显效3例,有效8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68.8%。两组痊愈率、总有效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讨论

西医学认为,本病多为病毒感染所致。而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清热解毒之品多有较好的抗病毒及抑菌作用。方中金银花、连翘、蒲公英、菊花、板蓝根、大青叶均可清热解毒;黄芩、龙胆草、栀子更兼泻火利湿之功;菊花还可平肝疏风。《滇南本草》曾记载,夏枯草可“祛肝风,行经络。治口眼歪斜”。金银花、连翘、板蓝根、大青叶、黄芩均有抗病毒及抑菌作用。菊花、蒲公英、龙胆草、栀子、夏枯草均有广谱抗菌作用。黄芩有抗炎与抗变态反应作用。夏枯草对早期炎症反应有显著抑制作用。在单纯性面瘫中,薄荷、蝉蜕可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竹叶、芦根、葛根均可清热生津,其中竹叶、芦根又可清热利尿,既有助于面神经水肿的消退,又不致伤阴,葛根还可发表解肌。秦艽、防风、羌活均有祛风之功,但羌活性温,用于风寒表证明显者尤为适宜。荆芥辛而不烈,温而不燥,与诸多辛凉药配伍,可增辛散透表之力。桔梗引药上行,当归补血活血。《本草求真》中记载:“白芷,气温力厚,通窍行表,为足阳明经祛风利湿之药,故能治阳明一切头面诸痰。”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利湿祛风、养血活血之功。

贝尔面瘫的症状较单纯性面瘫重,属风热痹阻者居多,早期在清热解毒、利水渗湿、祛风解肌的基础上须加养血活血之品,故宜选大秦艽汤加减为主方。其中秦艽可祛风清热、通经活络。羌活、白芷、防风、细辛均可祛风散邪,但因其均为辛温之品,风药多燥,故配以白芍、当归、熟地黄以养血柔筋,祛风而不伤阴血。当归、川芎又可活血通络。白术、茯苓益气健脾,共助气血生化之源,与竹叶相合,又可燥湿利水,以助面神经水肿消退。配生地黄、黄芩以清热散邪。全蝎可加强祛风止痉之功。胆南星、半夏可燥湿化痰。以上诸药配以大量清热解毒之品,可使热清、风熄、痰消、血利,由此则筋脉得养,口眼复常。

亨特面瘫除具有阳明经症状之外,还有耳内、耳郭及耳后症状,根据经络所属应有足少阳胆经湿热阻滞之征,选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合清热解毒之品尤为适宜。方中龙胆草清热燥湿;黄芩、栀子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车前子、泽泻利水渗湿,有利于面神经水肿的消退。诸药均苦燥渗利,恐有伤阴之弊,因此用生地黄滋阴,当归补血,祛邪而不伤正。柴胡可引诸药归肝胆之经,条达气机,以防过用苦寒降泄之品,使肝胆之气被遏。亨特面瘫较难治愈,因此应及早应用活血通络、熄风止痉之品。天麻、地龙长于熄风;白芥子利气祛痰,散结通络;丹参、桃仁活血祛瘀。穿山甲长于走窜,性专行散,活血祛瘀之力较强,能通利经络而直达病所。

在口服药的基础上应用祛风化痰、行瘀散结、消肿定痛之中药外敷,可使药物直达病变局部,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水肿,改善神经营养,促进神经功能尽早恢复。其中三七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天南星善祛经络风痰,与诸多祛风化痰药相合,疗效甚佳。

综上所述,早期重用清热解毒、祛风利水、养血活血法配合中药外敷治疗周围性面瘫可取得显著疗效,值得推广。

[1]贾建平.神经病学 .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335-336.

[2]许荣正,王美萍.周围性面瘫的辨证选穴与辨病分期治疗.中医杂志,2007,48(4):360-361.

猜你喜欢

夏枯草单纯性面神经
90锶-90钇敷贴器治疗单纯性毛细血管瘤的护理体会
当归芍药散合桂枝茯苓丸加减治疗单纯性卵巢囊肿的临床研究
夏枯草的妙用
夏枯草:清热去火的凉茶成分脾胃气虚者慎服
清肝散结夏枯草
夏天清热,离不开夏枯草
面神经畸形人工耳蜗植入围手术期处理
针刀针刺治疗合并颈部症状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23例
面神经麻痹80例的护理干预体会
改良大隐静脉剥脱术与传统手术治疗单纯性下肢浅静脉曲张48例临床对比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