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产品中沙门氏菌检验方法的研究进展
2012-01-25郝书林张亚南
郝书林 张亚南 王 静
(江苏省徐州市畜禽水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徐州 221006)
沙门氏菌属是一群形态和培养特性都类似的肠杆菌科中的一个大属,也是肠杆菌科中最重要的病原菌属。沙门氏菌血清型多,分布广泛,是重要的人畜共患病的病原体。沙门氏菌病一直是一个世界性问题,对世界各国经济造成的损失也很大,严重威胁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沙门氏菌作为食品致病菌检测的一项重要指标,在公共卫生、口岸检疫和畜牧兽医上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免疫学实验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沙门氏菌检验技术的研究也有了新的研究进展。
1 血清学鉴定
血清学方法是利用抗原抗体的特异性反应,可见到明显的凝集现象。目前,国内外还应用其他方法来鉴定如PCR技术、属特异性抗体ELISA等。国内报道了鸡白痢沙门氏菌脂多糖敏化红细胞的间接血凝试验,是张如宽等(1998)用热酚-水法提取鸡白痢沙门氏菌LPS经pH8.0热处理后,致敏醛化的绵羊红细胞,用被检血或血清作间接血凝试验,具有特异、快速、简便且阳性检出率比全血玻板凝集反应法高10%~30%。
2 免疫标记技术
免疫标记技术是由免疫荧光标记、免疫酶标记和放射免疫技术组成,是当前免疫学技术应用的重点。而沙门氏菌的检测技术上着重应用了免疫荧光和免疫酶技术。这2种技术的应用,促进和推动了沙门氏菌检测上向着快速、灵敏、简便的方向发展。
2.1 免疫荧光标记技术
用荧光素标记抗原或抗体,与特异的抗体或抗原结合而产生荧光。孙洋等人(1994)利用吖啶橙免疫荧光菌团培养法检测沙门氏菌,证明该检测法对于34个菌/ml的沙门氏菌均可检出,与枯草杆菌、大肠杆菌等8种杂菌均不形成菌团交叉,与杂菌的浓度比在1∶640内均不受干扰,在30 h内可获得结果,缩短了检测时间,且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简便快速等特点。Cloak等人(1999)利用表面吸附将检测样品吸附于玻璃斜面的一种薄膜上,再用免疫荧光显微镜进行结果判定。该法可检测103.5个沙门氏菌/ml,而不呈现假阳性或假阴性反应。总之,以上方法具有能在短时间内较准确的确定沙门氏菌,而要真正的分清楚沙门氏菌的血清型及种还有待于通过其他方法进一步鉴定。
2.2 免疫酶技术
由最初发展的免疫酶测定方法,到后来发展的免疫酶联吸附试验(ELISA),给沙门氏菌的检测带来新的检测方法。但许多学者应用后,发现使用多价血清不同程度地存在交叉反应,使ELISA产生较多的假阳性,给生产实践应用带来了一定困难。直到20世纪80年代单克隆抗体的出现,才有效的解决了这一问题,使沙门氏菌的检测特别是ELISA迎来了新的曙光,相继产生了许多检测方法,如沙门氏菌鞭毛蛋白单抗ELISA法,沙门氏菌属特异性单克隆抗法ELISA法,抗原捕获ELISA等。
3 分子生物学技术
3.1 基因型检测
鼠伤寒沙门氏菌和伤寒沙门氏菌的DNA序列是非常接近的。根据杂交实验证实,二者的DNA序列98%~99%相似。但这2个菌之间的同源重组频率相当低(除了伤寒沙门氏菌ty21α)。其原因是,被mutS和mutL编码的错配修补蛋白和RecBCD的recD依赖性外切酶活性所抑制的结果。通过鉴别基因型的差别,可将沙门氏菌属及亚种加以区分。
3.2 核酸探针杂交及PCR技术
目前,检测沙门氏菌的核酸探针是属特异性沙门氏菌探针,已从鼠伤寒沙门氏菌E23566菌株染色体DNA克隆成功,已用于食品中沙门氏菌的检测。
PCR技术检测沙门氏菌的特异性取决于所扩增序列是否是沙门氏菌高度保守的特异性片断,能否准确无误地扩增靶序列由引物决定。也就是说,引物的设计取决于沙门氏菌是否具有显著特征的属或种特异性靶序列。靶序列的选择与引物的设计是本试验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从目前的报道来看,大多是采用一段已知的沙门氏菌染色体DNA片段来设计的,且大多数是根据属特异性靶序列设计的。
3.3 血清型的研究
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沙门氏菌血清型的研究报道还不多。目前,主要集中在以下4个方面:①双相菌第二相H抗原缺失 瑞士学者Burnens(1996)报道,有9,12∶1,V∶-血清型的行查表有5个血清型可作为它的前体型,基因酶切片断分析证明其第二相基因的存在,启动子flj的分析证明其缺失hin基因,2相基因处于锁闭状态。②复合的双相H抗原 萨林那斯沙门氏菌是一个具有复合双相H抗原的沙门氏菌4,12∶d∶e,h∶e,n,215。此菌具有2套H抗原的基因。若被H:d抗血清诱导,则产生4,12,e,h∶e,n,215,与圣地亚哥血清型无法区别。但后来的抗原表面上将其志杜伊斯堡血清型4,12,27∶d∶e,n,215合并。③H抗原的R相 Franco(1992)报道从印度尼西亚获得的20株伤寒杆菌中有7株具有特别的外膜蛋白电泳图和特别的DNA酶切模式。免疫斑点分析显示外膜蛋白具有H:j和H:d抗原;而其他伤寒菌株无H:j抗原。④无动力菌隐蔽的H抗原 法国学者Kilger和Grimont用第一相鞭毛抗原基因fliC扩增酶切图谱分析,说明G系复合抗原与双相菌第一相抗原的酶切图谱不同,雏鸡沙门氏菌血清型带有隐蔽的鞭毛基因gm,与无动力无Vi抗的伤寒血清型不同。
总之,沙门氏菌的检测技术在不同的研究方向上均取得了可喜的研究进展,有的已应用于生产实际,有的仍处在研究探索阶段。随着免疫学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必将带动沙门氏菌检测技术的快速向前发展,必将向着快速、灵敏、特异性强、经济的方向不断发展。
[1]张如宽,甘军纪.鸡白痢沙门氏菌脂多糖敏化红细胞在间接血凝试验中应用[J].中国畜禽传染病,1989,(1):59-60.
[2]孙洋,王云翔,柳增善.吖啶橙免疫荧光菌团培养法对沙门氏菌的快速检测[J].吉林畜牧兽医,1994,(6):14-16.
[3]Cloak OM,Duffy G,Sheridan JJ,etal.Development of a surface adhesion immunofluo-resent technigue for the rapid detection of Salmonella spp. From meat and pultry [J]. Journal of Applied Microbiology,1999,(4):583-590.
[4]Burnens AP,Stanley J,Sechter I,etal.Evolutionary origin of amonophasic Salmonella serovar,9,12:l,v:-,revealed by IS200 profiles and restriction fragment polymorphisms of the fljB gene[J].J Clin Microbiol,1996,(34):1641-1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