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鸡肠毒综合症诊治
2012-01-25宋志满
宋志满
(辽宁省台安县畜牧技术推广站,台安 114100)
2011年以来,东北地区养殖的肉鸡出现了长势不佳、消化不良、腹泻和痢疾为主要症状的疾病。本病发生呈现地面平养鸡的发病率高于网上养鸡,各年龄段均有发病,早发病鸡只在7~10日龄,晚发病鸡只可达40日龄。地面平养的本地鸡也有发病情况,投服常规治疗肠道疾病的药物无效。患病鸡体弱多病,料肉比增高,后期死亡率较大,提高了饲养成本。业内一直在寻找病因,本人经过多方探索,诊断本病为肠毒综合症。
1 症状与病理变化
1.1 最急性型
病鸡死亡快,死前不表现任何不良症状,死后常两腿直伸,腹部朝天状,并且多为鸡群中体质较好的,嗉囊内积满食物,常常被误诊为“猝死症”,随着猝死量的增多引起了人们注意。
剖检病死鸡,心肌圆硬,有时有少量的心包积液,肠管增粗,外观像水煮样,肠腔内积有大量未消化完的饲料。
1.2 急性型
病鸡以尖叫、奔跑、瘫痪和采食量迅速下降。鸡群中突然出现部分鸡只尖叫、奔跑、乱窜,继之死亡。也有的鸡群突然采食量下降,好多鸡只卧地不起,有的一只脚直伸在外面,轻者强行驱赶,以关节着地蹒跚行走,靠两翅支撑平衡。重者头颈震颤、贴地,干脆卧地不起。
剖检急性病例,心肌圆硬、腺胃水肿、肠道水肿、发硬、像腊肠样、长短粗细不均。肠壁浆膜面有大量针尖出血点或斑块状出血,肠粘膜像有一层黄白色麸皮样物质脱落,肠内容物多为橘黄色泡沫样内容物。
1.3 慢性型
本病慢性占比例较大,初期无明显症状,常见消化不良,粪便颜色也接近料色,内含未消化完全的饲料,时间稍长会发现鸡群长势不佳、减料、料比偏高。随着时间的延长,鸡的粪便中出现肉样或烂西红柿样、鱼肠子样夹带白色石灰样稀便或灰黄色水样稀便。投服常规肠道药无效。长期拉稀造成机体脱水、精神沉郁、脚趾发干,尾部及下腹部羽毛被粪便污染,最终衰竭而死。
大部分慢性病例均因继发新城疫、大肠杆菌等病混合感染而死。
剖检病程长者,肠管增粗,肠壁菲薄,有像水煮过样颜色苍白,有的肠壁出血严重,整个肠道像红肠子样,从浆膜面会看到有斑点状出血。场内有未消化完全的饲料。直肠粘膜出血,泄殖腔积有大量石灰膏样粪便。
病程短者,肠壁增厚,肠腔空虚,肠粘膜便面被大量黄白色麸皮样内容物附着会偶见橘黄色絮状物,剪开后肠壁自动外翻成条索状。
2 病因
2.1 球虫是诱因
本病初始是小肠球虫感染,为细菌、病毒趁虚而入起到了推动作用。2011年天气多雨,造成了环境条件相对潮湿,为球虫卵囊的滋生提供了良好的有力条件。小肠球虫感染机体后开始无明显症状,不像盲肠球虫的血便和高而快的死亡率那样显得严重,往往不被人们引起重视,但其长期作用会导致肠粘膜严重脱落,肠道的完整性遭到破坏,为肠道内多种有害微生物提供了易感机会。
2.2 肠道环境利于有害细菌繁殖
大量崩解的球虫卵囊、细菌等病原体的代谢物脱落的肠粘膜等共同作用导致肠道内环境的改变,加速了有害菌的繁殖,造成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大量毒素随血液循环带到全身,形成败血症或自体中毒,出现神经症状,加速了本病死亡。
2.3 鸡只体质下降
长期腹泻,再加上通风不良造成鸡舍内氨气浓度超标,导致鸡体质下降,往往会造成大肠杆菌和呼吸道的混合感染,这时即使各种疫苗都是接种比较规范的鸡群,虽整体循环抗体有一定水体,但呼吸道、消化道粘膜等处的局部免疫力保护不足,稍遇自然毒株或野毒侵袭便很容易感染新城疫后法氏囊等传染病。更有甚者,一批鸡只免疫1次新城疫疫苗,无论是整体循环抗体还是局部抗体水平都是很低,所以这种鸡群非常危险。
2.4 高能量、高蛋白饲料
高能量高蛋白饲料为鸡体提供了营养的同时,也为病原体的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因为长期的消化不良造成饲料中的营养不能充分利用,过剩的蛋白质通过肾胀形成大量的白色尿酸盐,导致鸡肾胀肿大,排白色稀便,长期拉肚子,使肠道内维生素和电解质大量流失。造成机体脱水、衰竭,加速了本病的恶化和死亡。往往越是饲喂高质量饲料的鸡群发生此病后越顽固。
3 诊断
综合分析病因,本人诊断为本次发病为肉鸡肠毒综合症。
4 防治措施
4.1 日常管理
(1)平时加强饲养管理,中后期尽可能保持鸡舍内环境清洁干燥,加强通风换气,减少球虫、呼吸道和大肠杆菌病等病原体的感染机会。
(2)实时合理的进行药物防治,尤其的球虫病分期变换投药。
4.2 治疗
(1)急性或病程较短的病例用肠毒清+青霉素+鱼肝油,2~3 d即可痊愈。
(2)病程稍长的慢性病例除用以上药物饮水外,结合大黄苏打或痢特灵拌料。腹泻严重的鸡用B族维生素,但球虫严重者不可加。
(3)遇到新城疫混合感染或有法氏囊混合感染者配合病菌净超微粉拌料。
(4)发生此病病程较长或腹泻时间较长病例,要适当降低饲料中蛋白质和能量饲料含量,适当补充维生素和电解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