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门诊治疗早期异位妊娠50例疗效观察
2012-01-25张爱琴耿瑞芳
张爱琴 耿瑞芳 孟 瑛
1.山西省长治市妇幼保健院,046011
2.山西省长治市城区妇幼保健院
中西医结合门诊治疗早期异位妊娠50例疗效观察
张爱琴1耿瑞芳2孟 瑛1
1.山西省长治市妇幼保健院,046011
2.山西省长治市城区妇幼保健院
异位妊娠是妇产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笔者应用米非司酮联合中药门诊治疗早期异位妊娠,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7月~2011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异位妊娠患者并符合下列条件者:①症状轻微,阴道出血少。②随诊可靠。③无输卵管妊娠破裂证据。④血β-HCG<1000U/L。⑤盆腔包块直径<3cm或未探及。⑥生命体征平稳,无活动性腹腔内出血及B超示盆腔内游离液暗区深度≤2cm。⑦无药物治疗禁忌证。纳入本研究的共计50例。患者年龄18~35岁,平均26岁;其中20例为未婚女性,11例为初次妊娠,既往有药物流产史或人工流产史者20例;16例为经产妇,有剖宫产史者5例,放置宫内节育器者6例。临床表现:40例停经38~60天,平均48天,10例无明显停经史;阴道出血量少,或仅有深褐色分泌物,或为不规则阴道出血;伴下腹部隐痛,不伴肛门坠胀感。B超均提示一侧附件有包块,其中1例B超报告异位妊娠包块直径4.0cm,无明显腹腔内出血,血β-HCG<1000U/L。
治疗方法
米非司酮每次50mg,每日2次,口服,共3日;同时口服中药,每日1剂,水煎服,至症状明显缓解或血β-HCG转为阴性。方剂采用我院异位妊娠保守性治疗经验方:丹参15g,赤芍15g,桃仁6g,三棱9g,莪术9g,乳香6g,没药6g,党参12g,黄芪12g,川牛膝9g,败酱草30g。
观察指标:①临床征象:观察患者自觉症状、一般情况、生命体征、有无内出血等。②B超:观察包块、血液是否吸收。③血β-HCG测定,B超及血β-HCG值每3~7天复查一次。
治疗结果
疗效判定标准:治愈:症状缓解或消失;血β-HCG呈下降趋势至阴性;B超提示包块缩小或消失;生命体征平稳,无内出血发生。失败:血β-HCG水平下降不明显或又升高者;包块不缩小或增大;腹痛反复发作,原有内出血增多;治疗过程中出现异位妊娠破裂,活动性内出血而改手术治疗者;治疗过程中出现胎心搏动者。
结果:49例治愈,1例因反复腹痛及出现内出血改手术治疗,治愈率98%。治疗最短11天,最长35天,平均(17±0.5)天。治疗期间无明显药物副反应。所有患者(包括改行手术治疗者)2~3个月后行输卵管照影检查,了解输卵管复通情况,输卵管通畅者44例(占88%)。
讨论
异位妊娠一直被视为具有高度危险的妊娠早期并发症,是妊娠早期孕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传统的输卵管切除术对输卵管妊娠的治疗虽然安全可靠,但它减少了宫内妊娠的机会,对渴望生育的年轻妇女是不妥当的。
近年来药物治疗异位妊娠有很大进展,常用药物有甲氨蝶呤、米非司酮等。米非司酮在临床上广泛运用于抗早孕杀胚,是一种强效的抗孕激素受体,具有甾体结构,在分子水平上与内源性孕酮竞争结合受体,产生较强的抗孕酮作用,使妊娠的绒毛组织及蜕膜变性,释放内源性前列腺素,促使黄体生成素下降,黄体萎缩,从而使依赖黄体发育的胎囊坏死、吸收[1]。同时考虑到输卵管的孕酮受体可能较子宫内的受体少,对米非司酮的敏感性差,需要比宫内妊娠的剂量大,所以本观察采用常规抗早孕米非司酮的2倍剂量,从而达到杀胚的目的。
米非司酮杀死胚囊后,妊娠产物残留于输卵管缓慢吸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输卵管解剖及功能的恢复,亦容易出现重复性异位妊娠,不利于今后的妊娠。中医学认为,异位妊娠属少腹血瘀之实证,治疗应以活血化瘀、消癥散结、清热解毒为主要原则。方中选用丹参、赤芍、桃仁活血祛瘀;三棱、莪术善破癥瘕,但会引起虚证,所以应用党参、黄芪补气;乳香、没药行气活血止痛;牛膝引血下行;败酱草清热解毒。诸药合用能起到良好的活血化瘀、消癥杀胚、清热解毒之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证明,中药治疗异位妊娠可改善血液循环,提高腹膜通透性和血液纤溶活性,有利于血肿与妊娠产物的吸收,可免除手术创伤,保留输卵管,还可以治疗异位妊娠并存的炎症及粘连,从而恢复输卵管的功能[2],增加治疗异位妊娠成功率。
值得注意的是,门诊治疗异位妊娠仍有一定的风险,对病例的选择应严格把握适应证,本组失败的1例病例即是附件包块较大者。需与患者进行有效而良好的沟通,在具备手术条件的情况下进行。
综上所述,采用米非司酮联合中药治疗早期异位妊娠安全可行,方法简便,缩短疗程,尤其保持了输卵管的完整性,治疗后输卵管复通率高,增加了再次妊娠的机会,满足了患者的生育要求,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1]刘伯宁,孙剑英,陶雯琪,等.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早孕1774例分析.中国实用妇产科杂志,1994,10(4):321.
[2]郑怀美.妇产科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 107.
2012-01-20)
·穴位按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