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2012-01-25马丽萍
马丽萍
(山西省隰县人民医院,山西 隰县 041300)
所谓早产儿是指胎龄满28周以上,但不足37周的新生儿[1]。新生儿在出生之后大多数体重低于2500g。由于早产儿全身器官功能发育不成熟,免疫功能较低,因此很容易引发多种疾病。下面是我院儿科从2008年7月至2010年7月共收治的75例早产儿,对他们的临床观察和护理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一共75例患儿,男患儿47例,女患儿28例,最小周龄为28周,体质量最轻为1400g。75例患儿中有36例患儿伴有合并症,其中18例合并硬肿症,11例患有吸入性肺炎,7例患儿出现缺血缺氧性脑病。
2 结 果
本组的75例患儿经过住院治疗之后,有72例痊愈出院,有1例患儿因孕周小,体质较差,在出生时有重度窒息史,抢救无效死亡;另外1例患儿因家长放弃治疗而死亡;还有1例因合并了颅内出血抢救无效死亡。
3 早产儿病情的临床观察和护理
3.1 保证患儿呼吸道畅通
早产儿在出生之后由于呼吸中枢发育不成熟,常常出现呼吸浅而快、呼吸节律不规则或者是突然出现呼吸暂停,护士要密切观察有无这些异常现象,还要随时观察患儿是否出现呕吐,以防出现窒息。同时护士要准备好急救药品、物品,例如:呼吸复苏气囊、吸痰装置、吸氧装置、气管插管等。针对呼吸功能较差的患儿,在每一次喂奶前后要吸入6~10min的氧气,必要时进行持续性低流量吸氧,但时间不能超过3d。护士要及时清除患儿口鼻中的分泌物,以保证呼吸道的通畅。
3.2 维持患儿正常的体温
患儿居住的室内温度要维持在23~26℃,相对湿度控制在50%~60%,定时为房间通风以保持新鲜的空气。患儿体温的测量是每4h一次,并做好记录,如若患儿的体温出现过高或者过低,应及时告知医生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救治。在冬季的时候早产儿更要注意保暖,必要时入保温箱,住保温箱的患儿一切操作均在箱内进行,尽可能的减少开箱次数,避免患儿发生硬肿症。放置在保温箱中的患儿不需要包裹,只需要放上尿布就可以,同时还要根据患儿体温调整箱内的温度和湿度,密切观察患儿的反应并做好记录。
3.3 科学合理的喂养
对于有吸吮能力的患儿可直接喂养母乳;体质较差、吸允能力较弱甚至不能进行吸允的患儿可使用滴管喂养,切记:滴管喂养要注意速度不能过快、每次喂养量不能过多、次数合适、温度适宜;若是连滴管喂养都比较困难的患儿可进行静脉滴注营养液或置胃管进行鼻饲。在人工喂养之前,需将喂养用具进行高温煮沸消毒,使用完之后还要洗刷干净,经严格的消毒之后,使其保持无污染的状态。
3.4 有效的预防感染
由于早产儿在出生之后获得母体的抗体相对较少,加之早产儿各个器官的功能尚未完全成熟,造成免疫力和抵抗力较低,很容易受到病原菌的侵犯。为了有效的预防交叉感染,护士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做好消毒隔离工作,保持室内清洁卫生和空气的流通。有感冒的人员不能接触患儿,产妇在进行母乳喂养的时候要戴上口罩。所有的治疗和护理需要集中操作,尤其是对患儿脐部、臀部、口腔、皮肤等进行重点护理,一旦患儿有感染的症状:如皮肤有红、肿,脐部有分泌物,体温异常等感染的症状,护理人员要及时的通知医生并采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对患儿进行护理或者是治疗的时候,需实行保护性的隔离。
3.5 做好出血的预防护理
由于早产儿的肝脏所形成的凝血因子不充足,加之肝脏和肾脏的功能尚不完善,以及血管较为脆弱,导致脏器在临床上很容易出血。尤其是颅内出血机率较大,护士在进行护理的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瞳孔、神志、呼吸、面色及其卤门等是否出现异常情况。对于各种穿刺部位拔针后必须延长压迫止血时间,同时还要注意观察周围皮肤的情况。护士在护理患儿的过程中,各种操作动作要轻、柔,避免粗暴行为,以免损伤患儿皮肤引起出血。患儿在接受治疗和护理的过程中保持相对的安静,避免刺激和镇静药的使用,能有效的降低出血的可能性。
3.6 及时的预防接种
早产儿在出生3d之后如若皮肤没有出现异常的病理变化(黄疸、发热等),要及时的接种卡介苗、乙型肝炎疫苗等。护理人员还要按照规定对早产儿进行筛查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以及苯丙酮尿症等先天性代谢缺陷的疾病[2]。针对体质较差的早产儿可推迟一定的疫苗接种时间。
3.7 出院后的指导
患儿在住院期间,护士要指导家属正确的掌握喂养、基本护理的方法,并要鼓励进行母乳喂养;同时还要指导家属密切观察新生儿的基本情况,例如:面色、哭声、呼吸、体温等情况出现异常时,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
总而言之,早产儿在临床上由于胎龄较短、体质较差、脏器功能发育不全、抵抗力较低等因素,致使患儿的病死率较高。作为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过程中,需要勤观察、早发现、早处理,并熟练掌握各种护理技能,全面提升护理质量,从而保证早产儿的救治,提高早产儿的成活率。
[1]张秀娥,彭湘莲,曹蓓.早产小于胎龄儿并发症分析及护理[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9):93-94.
[2]曾芸莉.新生儿抚触在早产儿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3):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