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王向荣老中医医案三则
2012-01-25杨佳华王利霞武凤翔
杨佳华 王利霞 武凤翔
1.甘肃省中医院,甘肃 兰州 30050;2.河南省温县第一人民医院,河南 温县 454850;3.云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223
王向荣 (1917~1992),男,河南省温县人,生前为河南省新乡地区名老中医。王老对国医大师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研究颇深,临证善用经方治病。尤其在治疗农村常见病和多发病方面,经常药到病除,效如桴鼓。因此,王老生前在当地很有影响,深受群众爱戴。其诊室每天门庭若市,求医者甚众。笔者于30年前有幸跟随王老侍诊学习一个月,受益非浅。现选择当时病案三则,整理写出,以示对王老师的纪念。
1 柴胡桂枝汤治疗外感发热
病案举例:赵某,女,49岁,农民,1982年7月上旬初诊。患者于就诊前20天外感风寒,出现发热、流涕、头身疼痛、咽干咽痛,自服桑菊感冒片和银翘解毒片等药后,流涕、头身疼痛、咽痛症状消失。但仍有发热,日轻夜重;日夜体温变化在38℃ ~39℃之间;伴倦怠乏力。在村卫生所输注青霉素一周无效。刻下症见:发热、微恶寒,微汗;伴咽干、乏力,脘闷纳差,小便黄、大便稠。查体:体温38℃,咽部充血,扁桃体无肿大,双肺听诊无异常。胸部X线拍片无异常。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略数。王老诊断为伤寒少阳病兼太阳证。予柴胡桂枝汤和解少阳,兼散表邪。处方:柴胡15g,桂枝6g,白芍药6g,黄芩9g,党参9g,炙甘草5g,法半夏6g,生姜6g,大枣6枚。共取3剂,每日一剂,常规水煎服。嘱:3剂药尽复诊。结果:两周后患者及其家属再次来院,特向王老医生表示感谢。说:服上述药方3剂后体温即正常。为了巩固疗效,患者照方抓药,总共服药5剂,一切恢复正常。
按:柴胡桂枝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第151条[1]:“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本方由小柴胡汤和桂枝汤各半量合并而成。主治少阳病兼太阳证。方中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发表。两方合用,和解兼表散,太少同治;且方中重用柴胡透表泄热,配黄芩清解里热,故可治疗外感病久热不退之症。王老临证善用柴胡桂枝汤治疗外感病,无论风寒或者风热外感,在辨证论治基础上,随证加减,疗效颇佳。
2 大黄牡丹汤治疗肠痈
病案举例:冯某,女,31岁,农民,1982年7月上旬初诊。患者于就诊前一天突然出现腹痛、发热,未行任何治疗。刻诊症见:患者手捂右下腹部、弯腰躬背,被家属扶入诊室。自述腹痛,以右下腹为主,伴发热,大便干,小便黄,恶心纳差,无呕吐。查:体温38.5℃,右下腹疼痛拒按。舌质红,苔黄,脉滑数。王老诊断为肠痈,证属大肠瘀热。予大黄牡丹汤泻热逐瘀,散结消痈。处方:生大黄15g,牡丹皮12g,桃仁9g,冬瓜仁30g,芒硝9g,共取3剂,每日一剂,水煎服。煎服法:先煎前四味,取汁300ml,纳芒硝,融化后分三次温服。一周后,未见患者复诊,笔者即到患者家中走访,见患者在做家务,一切如常。其自述服上方3剂,病已愈。追访患者,迄今近30年过去,其阑尾炎从未复发。
按:大黄牡丹汤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2]:“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大黄牡丹汤主之。”肠痈为湿热毒邪郁积肠内,气血凝滞,瘀热不散,腐蚀大肠而致。大黄牡丹汤由大黄、牡丹皮、桃仁、冬瓜仁、芒硝等5味药物组成。方中大黄泻肠间瘀热结聚、清热解毒,牡丹皮清热凉血、协大黄清解瘀热,共为主药;芒硝软坚散结,助大黄荡涤泻下;桃仁活血祛瘀,兼润肠通便,协主药消散瘀滞;冬瓜仁清热排脓,散结消痈,助主药消除痈肿。诸药合用,共凑泻热破瘀,散结消肿之功,则肠痈可除。
肠痈相当于现代医学之急慢性阑尾炎。观此病例当属于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因患者为青年女性,肠痈初起,故王老给予金匮大黄牡丹汤3剂,药到病除,根治而不复发。可见,王老辨证准确,处方精当,深得仲景辨证施治之精髓。
3 六味地黄汤加味治疗高血压
病案举例:杨某,男,72岁,农民,1982年7月中旬初诊。患者于就诊前3天不明原因出现头晕、乏力,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减轻,未行任何诊治。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刻下症见:头晕,活动后重,休息后轻;伴视物昏花,腰膝酸软;无头痛,无恶心呕吐;食纳正常,二便自调。查:血压180∕100mmHg,心率78次∕分钟,心电图检查无异常。舌质淡红,苔薄黄,脉弦细。王老诊断为眩晕病,证属肝肾阴虚,肝阳上亢。予六味地黄汤加味滋阴补肾,平肝潜阳。处方:熟地黄15g,山药10g,山萸肉10g,泽泻7g,牡丹皮7g,白茯苓10g,怀牛膝6g,菊花12g,钩藤25g后下,石决明30 g先煎,共取3剂,每日一剂,常规水煎服。三日后复诊,患者自述:头晕已止,视物清晰,腰膝酸软减轻,余症如前。查:血压130∕90mmHg.,舌脉如前。效不更法,上方钩藤减至15g,继服3付,巩固疗效。
按:六味地黄丸出自《小儿药证直诀》,是钱仲阳从《金匮要略》的肾气丸去桂、附而成。原为主治小儿“五迟 (发育不良)证”,后世医家广泛用于肾阴亏虚的各种病症。王老改丸剂为汤剂,随证加入菊花、钩藤、石决明等平肝潜阳之品,治疗肾阴亏虚型老年性高血压,疗效也颇佳。
4 讨论
王向荣老中医重视学习和研究中医学经典著作,尤其重视对国医大师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学习和研究,对书中方剂的组成从药味到剂量都能够熟练掌握,并很好地用于临床实践,每获显著疗效。而且,王老临证处方精炼,一般每次开方2、3付,即可获良效。可以说,王老是张仲景学术思想的忠实继承和实践者。王老生前对学生要求极其严格,既要求学生背诵《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的重要经文,同时要求学生研究经方中的药物及剂量关系;嘱咐学生临证时要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减化裁,灵活运用,做到遵从经方,而不拘泥于经方。实际上,这也是王老毕生学研和实践中医的真实写照和经验总结。也为学生学习中医经典著作,运用经方治疗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今年是王向荣老中医逝世20周年。在此之际,仅以此文表示对王老师的敬仰和纪念。
[1]伤寒论选读[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107.
[2]金贵要略选读[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17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