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止嗽散加味治疗小儿外感咳嗽临床观察

2012-01-25练春萍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2年14期
关键词:紫菀宣肺桔梗

练春萍

广西柳江县中医院,广西 南宁 530021

小儿外感咳嗽为儿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目前西医对此病无特效药物,只能对症治疗,而中医能够根据小儿特点,发挥辨证论治特色,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近年来,笔者以采用中药止嗽散为基本方加减治疗52例外感咳嗽患儿,临床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门诊病例,其中男31例,女21例;年龄6个月~13岁,发病2~14d。全部病例均以咳嗽为主证,伴有不同程度的流涕、纳呆、咳痰;伴发热者17例,不发热者35例。血常规检查基本正常41例,白细胞增高者8例,白细胞偏高者3例。胸部X片示:肺纹理增粗35例,肺部可见点片状影者2例,无明显异常者15例。

1.2 诊断标准

所有病例均符合《中医儿科学》[1]外感咳嗽的诊断标准,主要症状包括:咳嗽,伴咽痒或咽痛,初起无痰,逐渐可出现痰多。听诊双肺无异常,或可闻及少许干、湿性啰音。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儿均采用止嗽散加味治疗,基本方药组成:荆芥10g,紫菀、百部、白前、陈皮各8g,桔梗、甘草各5g。加味:高热不退加石膏、知母;痰多加半夏、竹沥;伴气喘加柿蒂、苏子;咽疼明显加鱼腥草、桑叶、射干;咳嗽2周以上,加川贝、百合、莱菔子。

药物剂量根据患儿年龄、体质情况决定。水煎服,每日1剂。不拘次数,1日饮尽。若患儿服用汤药困难,可予白糖调味。治疗期间除高热 (体温达39℃以上)患儿口服百服宁外,一律停用西药 (包括中成药)。

2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2.1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咳嗽的疗效标准及相关文献[2]拟定。治愈:咳嗽症状消失,双肺呼吸音清,血象正常,胸部X线摄片示肺纹理清晰。好转:咳嗽症状明显减轻,呼吸音较前好转或稍增粗,胸部X线摄片示肺纹理较前好转或稍增粗,血白细胞下降或接近正常。无效:咳嗽症状无变化甚至加重,肺部听诊、胸部X线摄片、血白细胞等检查无改善或加重。

2.2 治疗结果

经过一个疗效治疗后,52例患儿中治愈41例,占78.84%;好转11例,占21.54%;未愈0例,占0.00%。总有效率为100%。

2.3 典型病例

蔡某某,男,6岁。咳嗽6d,伴流涕、喉中痰鸣、低热、口微渴、纳差、大便硬,曾口服小儿速效感冒冲剂、护彤及小儿化痰止咳冲剂等药效果不显。检查:T37.9℃,心率100次/min,律齐,双肺呼吸音粗糙,可闻及少许湿啰音,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血象:WBC8.8×109/L,N0.62,L0.37,胸片示:双肺纹理增粗。舌尖红、苔薄白,脉滑数,指纹暗滞。证属风寒袭肺,肺气失宣。治宜辛温宣肺,透邪止咳。处方:荆芥、紫菀、百部、陈皮各10g,贝母、白前、桔梗、百合各6g,甘草3g。3剂,水煎服,服3剂后,患儿咳嗽明显减轻,欲饮食,二便畅通。继服2剂,病愈。

3 讨论

小儿外感咳嗽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多由细菌或病毒感染所致。中医学认为,肺为娇脏,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肺气不足,肌肤柔弱,卫外功能较差,小儿又寒暖不知自调,难以适应外界气候的变化,最易为以风寒为首的六淫之邪入侵肺卫。病邪犯肺,壅遏肺络,气机不宣,肃降失司,肺气上逆而出现咳嗽。病属邪实,当以祛邪宣肺为主,肺气宣通,其咳自止。

止嗽散出自《医学心悟》,所主之症为外感风邪,肺失清肃,津化为痰。方中荆芥疏风解表;紫菀止咳化痰;桔梗宣肺祛痰;陈皮宣肺止痰;百部润肺止咳;白前降气化痰;甘草利咽喉,止咳化痰并调和谐药,甘草与桔梗配合,更能清利咽喉。全方共奏宣肺止咳、疏表化痰之功,且药性平和。本方是止咳化痰的主要方剂之一,临床应用对外感咳嗽较久,表邪未尽,喉痒而咳痰不畅者皆收效显著,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1]江育仁.中医儿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9

[2]陆兴沛,周文样.杏苏饮治疗小儿外感咳嗽112例[J].新中医,2005,37(2):77-78

猜你喜欢

紫菀宣肺桔梗
Comparing the effects of three decoctions for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on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related tolllike receptors-mediated inflammations
桔梗皂苷D在抗肿瘤作用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萎软紫菀中化学成分的研究
润肺、通二便的紫菀
止咳通便话紫菀
桔梗及其种植技术
桔梗之真伪
——辨别味之苦甜
疏风宣肺止咳汤对CVA的疗效及对BHR的影响
养阴宣肺汤治疗干眼的临床疗效评价
益肺宣肺降浊胶囊治疗轻中度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