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毒邪学说与时行感冒“从毒论治”
2012-01-25范津博
范津博,孙 霈,苏 晶△
(1.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 100029;2.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 100700)
1 古代中医对毒邪的论述
1.1 毒与毒邪的含义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毒,厚也,害人之艸”,其本义是指毒草。《广雅·释诂二》:“毒,痛也。”《广雅·释诂三》:“毒,犹恶也。”《广雅·沃韵》:“毒。害也。”《辞源》所载毒的释义有三:“恶也、害也;痛也、苦也及物之能害人者皆曰毒。”可见,古人将苦恶有害之物统称为“毒”。
中医药学界对“毒”的认识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古代医籍药典中有许多关于“毒”的记载,其含义甚广,总结概括如下:(1)与病因有关。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2)与病机有关。如《脉经·卷八》:“阴毒为病,身重背强……毒气攻心,心下坚强。”清·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也说:“毒者,邪气蕴畜不解之谓”,说明毒是由于各种邪气侵袭人体或内生后不能及时解除的毒物;(3)与药物或药性有关。如《素问·异法方异论》:“其病在于内,其治宜毒药。又如《本草纲目》中记载药性的“有毒”、“无毒”、“有小毒”。《素问·脏气法时论》也记载:“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4)与病名有关。如《诸病源候论》中的“丹毒病诸候”、“蛊毒病诸候”等;(5)与病性有关。如《金匮要略心典·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曰:“邪在阳者为阳毒,邪在阴者为阴毒。”(6)与治法有关。如《神农本草经》中拔毒、解毒、攻毒、化毒等治法。
由此可见,古代“毒”字含义之广体现在病因、病机、诊断、治法和处方用药等各个方面,其中病因常称之为“毒邪”。后人在长期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将病因之毒归纳概括创立了“毒邪致病”学说。
1.2 毒邪究源
《素问·刺法论》有“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的记载,可见《黄帝内经》中毒邪的概念,是指具有强烈致病作用、对人体有毒害的邪气。《说文解字》曰:“毒,厚也”,厚有程度较重之意。《素问·五常政大论》王冰注:“夫毒者,皆五行标盛暴烈之气所为也。”尤在泾言:“毒,邪气蕴结不解之谓。”说明邪气过盛或蕴结日久均可酿生“毒邪”,如湿蕴日久而成湿毒、热郁过盛而成热毒等,此类病邪或因盛而化,或因积而成,均是在原有病邪的基础上化生而又保存了原有病邪的特点,因而与一般意义上的邪气有着程度深浅的不同[1]。清代医家更是阐幽发微,如吴又可在《温疫论》中提出了“杂气说”:“疫者,感天地之疠气”,即指出毒不仅为六淫之甚,还包括六淫之外的一些特殊致病物质。余霖曰:“疫既曰毒,其为火也明矣”,雷丰认为“温热成毒,毒邪即火也”,何秀山认为“火盛者必有毒”,王孟英认为“疫证皆属热毒,不过有微甚之分耳。”
由此可见,中医对毒邪的认识有一个从单纯到复杂、从单一到全面、从表相到内涵、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这一过程使中医对毒邪的认识不断深化。
1.3 毒邪的分类
《黄帝内经》首先提出寒毒、热毒、湿毒、燥毒、大风苛毒等概念,认为此皆偏盛之气而为毒。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提出阳毒、阴毒之说,根据证候的属性把毒邪分为阳、阴两类,并论述其证治方药。至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首次对毒邪的种类进行系统分类,根据毒邪性质及来源的不同,结合证候表现,将毒邪分别命名为风毒、寒毒、热毒、湿毒、水毒、痰毒、瘟毒、疫毒、食毒、酒毒、药毒、鬼毒、恶毒、蛊毒、虫毒、箭毒、漆毒、流毒、阴阳毒、地域毒以及毒、毒气、毒热、毒害、邪毒、挟毒共26种,其中涉及44个病名200多个证候[2]。
由上可见,中医对毒邪的分类已越来越细化。已由最初的外因延伸至内因和不内外因,所涉及的病种也越来越多。这些认识不但大大丰富了中医的病因学说,也为辨病辨证论治提供了更多针对性更强更细化的路径与依据。
2 毒邪学说与时行感冒从毒论治的临床应用
中医界名老前辈及目前许多中医学者在论述与时行感冒相关的辨证与治疗时均提到毒或解毒的治法。如任应秋教授[3]在时行感冒的分型中就有“毒郁腠理证”、“热毒闭肺证”,提到的治法亦有“清热解毒”、“解毒泻火”、“行气解毒”,运用的解毒中药种类繁多。焦树德教授[4]则指出了时行感冒“郁而化毒”的证候特点。
其实,毒邪学说和疾病从毒论治的观点自古有之,只是古代多数医家对此的重视程度和应用的针对性远没有近现代医家高。从文献中可以看出,古现代医家在治疗感冒(含时行感冒)的方药中实际上是在使用各种针对“毒”的用药。临床医生无论是使用中药汤剂、中成药还是中药注射液,其药物配伍中多数都有对“毒邪”化、排、解、散等治疗作用的中药,且古现代许多名方和中成药名称中也不乏解毒、败毒等字样。如清·林佩琴《类证治裁》中治疗时行感冒的“人参败毒散”。这表明一方面针对“毒”的用药在时行感冒的临床治疗中普遍存在,且似乎已有共识。但另一方面又很少有医家在时行感冒的治法中明确提出宜从毒论治,因而实际重视程度还是不够高。
笔者认为,时行感冒较之普通感冒病势重,变证多,危害更大,对于心、肺、肾等脏腑早有痼疾的人更是如此。究其原因主要应当责之于所感邪气更为慓悍,毒性更大。具有疠气性质的时行毒邪比“六淫”毒力更强,因而时行感冒也就较普通感冒更应重视从毒论治、从毒立论。按照姜良铎教授的观点,凡外感病应重视其内伤基础[5]。也就是说,外感病不应只重视外来邪气这一个方面,还应重视其内在的本因。
笔者认为,这内在本因除了正气不足的一面,还应高度重视内生的各种毒邪。这些内生毒邪可以是痼疾发生或进展过程中产生的,也可以是新感在邪气侵入的过程中由于正邪交争或脏腑气血等的失调而新生的。因此,在治疗时行感冒的全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应高度重视这些来自于外和产生于内的邪毒,均应按照辨证论治的方法辨毒、治毒,这样才能提高疗效、截断传变、减少变证和危重证的发生率,降低死亡率。也就是说,“扶正即所以祛邪”和“祛邪即所以扶正”这两大观点要灵活地用于临床。扶正不可以碍邪、恋邪、留邪,祛邪也不可以伤正。时行感冒都是新感,新感之病只要不是平素大虚之人,都应当把“祛邪”和“治毒”放在首位且高度重视,绝不可闭门流寇。
目前临床上针对“毒”的治法绝大多数提及的是“解毒”,其他针对“毒”的治法在治疗时行感冒时提及很少。笔者从《中药大辞典》(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6月第1版ISBN7-5323-0843-X/R·231)中摘录了针对不同类别的“毒”有治疗作用的中药材(治毒药材)资料。通过查阅《中药大辞典》中所载的5767味中药,对《中药大辞典》出现的治毒药材及其治毒功效进行了分类汇总,统计了各种毒邪及各种药材不同的治毒功效。在统计过程中发现,《中药大辞典》中所记载的治毒药材种类多达1729种,其中记载毒的种类按照毒性来源分类至少可分为6类近50余种,而与其相应的治毒功效也有300余种[6],当中的治毒药确实以清热解毒类最多,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目前临床医生一提到“毒”,就首先想到和使用“清热解毒”这个概念。然而,中医针对“毒”的治法毕竟不只是“清热解毒”,不是所有的解毒药都是清热药,也不是所有的治毒中药都是“解毒”药。中医针对“毒”的治法原本是一个相当宽泛精深的概念,局限于“清热解毒”这一个治法,不利于中医药的深入研究和临床的精准应用。
如本文第一部分所述,中医所言的“毒”本身就是一个宽泛精深的概念,针对外来内生的各种不同性质、不同种类、不同变化和不同致病特点的“毒”应该有不同的治法和用药选择,如散毒、清毒、化毒、败毒、祛毒、消毒、排毒、利毒、托毒、拔毒、杀毒、攻毒等法。对于时行感冒这样的外感热病,“清热解毒”固然是第一治毒之法,但在卫表的还要“散”,在门户、窍道的还要“清”或“利”,在肺、胃、大肠的或“抑”或“杀”或“泻”或“排”,在气分当“攻”当“祛”,在营血的可“清”可“败”,逆传心包,攻冲心窍的除了“清”之外,还应“隔”而“化”之等等。当然,时行感冒的外来毒邪既然是“时行毒气”,必然常常夹带“六淫”之邪,其内生的毒邪更是复杂,与“内生五邪”和痰、浊、水、饮、瘀、热等均可能有关。如果再考虑到虚损的因素,那么辨证当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在“祛邪”与“治毒”之法的应用中还必须有一个“当”和“度”的把握。总之,临证之时只有灵活应用、谨慎选择,方能在时行感冒的诊治过程中收得全功。
[1]谢颖桢,高 颖,邹忆怀.试论毒邪致病及证候特征.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4(1):11-13.
[2]彭芳胜.《诸病源候论》对毒邪病因学贡献.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4.
[3]任继学.时行感冒.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4.
[4]焦树德.中医药防治流感.中国中医急症,1999,8(1):5.
[5]姜良铎.论外感病的内伤基础[J].中医杂志,1994,35(4):201-203.
[6]范津博.时行感冒的诊断及“从毒论治”的预试验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