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论治肥胖症

2012-01-25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2年18期
关键词:肥胖病肾阳水液

王 毅

四川省西充县中医医院,四川 西充 637200

在世界范围内肥胖发病率正逐年增加,WHO已将其定位为一种重要的疾病,它已成为世界范围内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肥胖症是一种代谢性疾病,是指体内脂肪过量蓄积,实际体重超过标准体重20%或体重指数>28。肥胖已成为一种慢性疾病,并已是世界范围的流行病。肥胖不仅影响体态和活动,且是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内分泌失调、脂代谢紊乱等20多种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严重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因此,防治肥胖已成为当代医学界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祖国医学早已指出肥胖病的发生与先天禀赋不足、饮食摄入过量、营养过剩、活动过少有关。对于肥胖病的病理机制,历代医家则认为与虚、痰、湿、瘀有关;脾虚则运化无权,肾虚则气化乏力,以致水湿内停,进而水泛为痰湿、血瘀;痰湿、血瘀一经形成,则又可成为新的致病因素,内积脏腑,外充形廓,而致机体气血阴阳的紊乱,发为肥胖。

根据本病虚实错杂病机,历代医家多从脾胃论治。脾主运化水谷,输布精微,运行水液。人体气血、津液等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均来源于水谷精微,故李东垣《脾胃论》说:“脾为后天之本。”脾气通于口,脾气健运则口能知五味。在生理上,脾将饮食化生的营养输送全身,充养肌肉四肢。因此,食欲与营养的消化、吸收与脾有直接的关系。按照经络学说,脾为足太阴经,胃为足阳明经,二者同居中焦互为表里,胃主受纳腐熟,脾主运化水谷,为胃行其津液。脾主升,胃主降;脾喜燥,胃喜润;升降互用,润燥相济,共同完成饮食摄入、吸收、消化和传输人体所需热量的生理功能,故李东垣谓:“脾胃旺,能食而肥”。又如《素问集注五脏生成篇》注解谓:“脾主运化水谷之精,以生养肌肉,故主肉。”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曰:“肉也者,所以主一身之肥瘦。”脾主肌肉,脾脏运化功能的正常与否,直接影响形体的肥瘦。所以医家多用运脾祛湿除痰、化瘀消积导滞为治疗肥胖的根本大法。然肾为先天之本,脏腑之根,主水液。肾的功能失调应是导致脾胃功能失调、气血虚衰、痰湿内生之根本。因此笔者认为肥胖虽病位在脾,根源却在肾。据“治病必求其本”的原则,在注意调理脾胃的同时,更应重视肾的论治,以期达到更好的疗效。笔者就这些做一些初步探讨。

1 肾虚乃肥胖病的根源所在

1.1 禀赋异常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是机体最先形成之脏,其所藏先天之精即为先天禀赋。它禀受父母的生殖之精,与生俱来,在构成人体胎元之初,便已从父母精气中遗传下来,藏之于肾,为人体生命之本源。而体形的胖瘦受先天禀赋的影响,《医学实在易·卷之四》说:“素禀之盛,由于先天。……大抵素禀之盛,从无所苦,惟是湿痰颇多。”因此,禀赋异常即肾精的先天不足是导致肥胖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1.2 肾虚为虚证之根 “肾虚为百病之根,肾壮百病全无”,肾作为脏腑之本,十二经之根;肾藏精,精者身之本也,而人资之以为始者,而被称为“先天之本”。肾乃脏腑阴阳之根、生命之源、内寄元阴元阳,为元气化生之源;元气是人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具有激发促进各脏腑功能的作用。肾藏精,肾精化阳能生气生阳,为脏腑气化之源,对各脏腑组织器官起着推动温煦作用,肾无此则不能作强,诸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故其他脏腑的气化有赖于肾之气化,肾阳对控制人体肥胖起决定性作用。

“脾胃之气虽充于脾胃之中,实生于两肾之内,无肾中之水气,则胃之气不能升腾……惟有肾水火二气,而脾胃之气始能升腾而不降也……”。脾之运化,化生气血,有赖于肾阳的温煦,故有“脾阳根于肾阳”之说。此外,肾为先天之本,肾中精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肾中精气藏于肾,肾乃一身之根蒂,肾阳又是脾阳之根本,脾阳需要肾阳的温养才能运化,因而肾阳衰微则脾土不运。肾命门火衰、不能生土,则釜底无薪、不能腐熟;肾关不固则脾不升清,终致脾运失施,而致肥胖[1]。

1.3 肾为生痰之根 “肾者,水脏,主津液”,肾主水液,是肾的重要生理功能之一,这一功能主要靠肾的气化作用来完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升清降浊:肾的气化使清者上升于肺,输布全身,滋养脏腑组织器官,此过程称“升清”。浊者通过肺的肃降下归于肾,再经肾的气化使浊中之清者复经脾达肺发挥营养作用:其浊中之浊者,下注膀胱排出体外,此过程称降浊,如此维持水液的动态平衡。②司膀胱开合:膀胱的开合依赖于肾的气化作用,肾的气化功能正常,则开合适度。开,则代谢后的水液得以排出;合,则机体需要的水份得以贮存。③促进肺、脾、肝、三焦等脏腑的气化功能;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脾的运化,肺的宣降、三焦水道的通调等,无不依赖肾阳的作用而发挥正常的功能。

“肾主水,水泛则亦为痰,……而痰之本无不在肾”。痰即水也,其本在肾。肾与津、精、水、血的关系密切。肾精气亏损,一则导致脏腑得不到温煦和推动,其气化功能减弱,肺失宣降,脾不运化,胃不游溢,水谷精微不能正常敷布全身、津液停滞生湿生痰,血涩不行而成瘀;二则导致津液亏虚,输布失常,水液停蓄凝滞而成痰瘀,或因阳虚生字寒,温煦无力,寒凝经脉,血行涩滞面成瘀面痰。痰湿壅积腹部,膏脂内聚,传输失调,气血津液无从化生而成肥胖。

1.4 其他 肥胖发生于儿童、老年人、妇女产后和更年期者。儿童脏腑娇嫩,肾气未充;中年以后,肾气由盛转衰,脏腑功能减退,脂肪代谢减退,肥胖发病率增加。肥胖症多伴发中风、不孕、消渴病、脂肪肝等,而这些伴发病的主要病因责之于肾虚,其防治较多的以从肾入手。从发病人和其伴发病可见肥胖的发生与肾虚有必然的内在联系。

2 防治肥胖应重视从肾论治

纵观本病的病机是以本虚标实为特点,而标实之中虽然广泛涉及痰、湿、血、瘀诸多方面,但以痰湿为其标证的重要内容,并且贯穿疾病的始终。治疗当以抓住治痰之关键可收擒贼擒王之功。痰之本在肾,肾精的不足,肾的生理功能失常,使得各脏腑功能低下,而致脾的运化失施,终致痰瘀蓄积体内而成肥胖。因此,无论肥胖病的防治,抑或肥胖病相关病的防治都应重视从肾的论治。

2.1 补肾法 “谷气胜元气,其人肥而不寿;无气胜谷气,其人瘦而寿”。临床治疗肥胖,在标祛水湿痰浊,在本应扶肾固本,标本同调,乃为治疗大法。肾阳为一身阳气的根本,是各脏腑功能活动的强大动力,只有肾精充沛,肾自身气化功能正常,才不失其主水液之职;而肾中阳气的湿煦和蒸化作用正常,则脾运化水湿,肺通调水道,肝疏泄水液,三焦司水道之决渎,以及膀胱之开合,方能并行不悖,各守其职,协调一致,维持水液代谢的平衡。一旦肾气充足,人体运化及气化功能恢复正常,则脂凝得化,痰湿浊物得排,而病愈。故肥胖治宜补益肾阳,培补元气,鼓舞阳气,以助气化。另有研究显示,补肾法对大鼠躯体反应性的影响最为明显,体现了肾为“封藏之本……”和肾为“作强之官,伎巧出焉”的生理机能;补肾法和补脾法使大鼠的体重增加,而补脾法最为明显,体现了脾主肌肉、四肢。是故,治疗肥胖更适宜运用补肾法[2]。古有《丹溪心法》用还少丸治疗肥胖;今有陈氏[3]、胡氏[4]、杨氏[5]等运用中药、针灸,采纳补肾法冶疗肥胖病,均取得良好的效果。

2.2 健脾益肾法 “善补肾者,当于脾胃求之”,善补肾者往往能够追究脾肾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补益脾胃入手,即健脾益肾法。肾与脾在生理上是先天和后天的关系,二者相互资助,相互促进;在病理上相互影响,互为因果,脾虚可引起肾虚,肾虚可终致脾虚。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肾精依赖脾精的滋养才能不断得以补充。若脾不运化,脾精不足,则肾精乏源。脾阳根于肾阳,善补肾者必脾肾同补。针对水液代谢紊乱、水液滞留之证,应运脾温肾、脾肾互补,以使阳气得升、浊气得降、水湿得运。肾气虚不能正常温煦脾脏,脾失运化则后天之精亦有不足,久则脾肾两虚。故治疗上补肾应须健脾,只有水谷精微充盈,肾中精气才能充盈,肾的生理功能才能正常发挥,而五脏六腑才能得到温煦和推动,脏腑功能正常,则水湿化、痰淤消。

综上所述,根据中医学对肥胖症病因病机特点的认识,笔者认为肥胖症的基本成因是痰湿内蕴,病位在脾,病根在肾虚。肾虚,肾的功能失调,其主水液功能失施,同时导致脾、肺、三焦等脏腑失却肾阳之湿煦,脏腑功能失调,致使痰湿内蕴,变为膏脂,蓄积于肌肤,而成肥胖。在治疗中,要重视肾的作用,辨证论治以发挥中医药治疗的优势,更好的防治肥胖症。补肾之法,不可拘泥,宜与其它治法灵活配合。补肾宜兼顾脾胃,互相资助,互相促进,脾健则化生有源,精血充实,肾气旺盛,病易向愈。

[1]夏水良.易杰.李德新.论补肾不如补脾与补脾不如补肾[J].辽宁中医杂志.2003.30(6):450~451.

[2]王进.王海燕.邱幸凡.“补肾法”与“补脾法”对大鼠形态学的比较研究[J].中医药信息.2003.20(5):31~33.

[3]陈东成.陈己明.补肾法治疗中年单纯性肥胖症小结[J].四川中医.2002.20(11):46.

[4]李季.“胡氏水穴”疗法治疗单纯性肥胖72例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5‘21(6):33~34.

[5]王承山.谢富明.杨兆钢芒针治疗肥胖症[J].中医药研究.1999.15(4):27~28.

猜你喜欢

肥胖病肾阳水液
肾阳不足的药膳疗法
犬猫肥胖病防治探究
两对穴让人体“下水道”畅通无阻
由“三焦气化”浅议“治下焦如权”之法
犬猫肥胖病防治
补肾不只改善性功能
饮水
OntheapplicationofAntConcinpre—translationofmachine
中医脾主运化水液理论与水通道蛋白的关系发微
砂仁治疗着痹之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