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品康教授应用虫类药经验
2012-01-25武峰
武 峰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上海 200003)
魏品康教授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中医科博士生导师、师承制博士导师、博士后导师,出身中医世家,从医40余载,临证经验丰富,尤其擅长使用虫类药物。笔者有幸师从于侧,侍诊时常将导师所用之方剂记录在案揣摩于心,受益匪浅,现将其应用虫类药物之经验做一总结。
1 虫类药概述
虫类药是动物类药物的别称,是指药用动物的干燥全体、除去内脏的动物部分个体、动物的分泌物以及各种虫类的加工制品。虫类药物具有破积消癥、活血化瘀、宣风泄热、搜风剔络、消痈散结、生肌收敛、行气和血、补益固本等功效,亦被称为血肉有情之品,性喜攻逐走窜,通经达络[1]。《五十二病方》是最早记载虫类药物的著作,《神农本草经》中也记载了动物药67种,很多药物至今仍在使用,东汉·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使用了水蛭、蜣螂、蜂房等12种动物药,并创立了很多如抵当汤等以虫类药物为主的方剂,后代医家研究虫类药各有千秋,近代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所著《虫类药的应用》,是国内第1部来源于临床实践,专述虫类药临床应用的著作。魏品康教授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在恶性肿瘤、痹证、瘕癥以及疮疡类疾病中灵活应用虫类药物,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2 胃 癌
我国古代很早就有关于胃癌的记载,其与“噎嗝”、“反胃”、“积聚”等病证的临床表现极为相似,魏师在长期攻克胃癌的过程中,认为肿瘤是因体内水湿运化失调,津液受邪热灼炼而质稠黏腻成痰,痰、气、火3者夹杂而成癌肿,其中“痰”既是发病原因又是病理产物,痰浊内阻是肿瘤形成的根本原因,作用于肿瘤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并汲取古方“导痰汤”的精髓,创立了“消痰散结方”作为治疗胃癌的基本方剂,该方由半夏、胆南星、全蝎、蜈蚣等药物组成,其中大量运用了虫类药物如全蝎、蜈蚣、干蟾皮、天龙、地龙等。
全蝎味辛咸性平,有毒,入肝经,功能息风止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蜈蚣味辛性温,有毒,入肝经,功能息风止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干蟾皮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的干燥皮,最早记载于《本经逢原》,是蟾蜍去蟾酥、内脏后晒干之物。现代医药学研究表明,干蟾皮中存在多种化学成分,具有抗肿瘤、抗乙肝病毒等药理作用,临床中用于治疗乙型肝炎、慢性气管炎、痈肿疔毒等病症,近年来用于多种癌症或配合化疗、放疗。天龙又称壁虎、守宫,味咸性寒,功能镇惊息风,软坚散结。地龙又称蚯蚓,有广地龙和沪地龙之分,其味咸性寒,入肝脾膀胱经,功能清热定惊,通络平喘利尿。上述药物用于肿瘤的治疗散见于中医古籍及各家经验介绍中,全蝎能开血气之凝滞,解毒医疮,内消僵肿之毒,现用治癌肿即由此而引出,蝎尾较全蝎功效更强,因其有小毒,用量以3~6 g为宜。蜈蚣在《日华子本草》中言其能够“治癥癖”,近代医家张锡纯谓其“走窜之力最速,内而脏腑,外而经络,凡气血凝聚之处,皆能开之。惟有微毒,而转善解毒,凡一切疮疡诸毒,皆能消之”。其用量亦不可过大,不超过3条为宜。干蟾皮有小毒且煎煮时气味不佳,用量以3~6 g为宜,用量过大易引起恶心、呕吐、心悸等不适,需密切观察,对于局部肿块有进展的瘰疬瘿瘤,难以控制的慢性癌痛以及实验室检查肿瘤指标升高的患者,常3药联合应用,共奏解毒散结、消肿止痛的功效。天龙、地龙皆为咸寒之品,取苦寒清热、咸寒散结之意,且此两者皆为灵动之物,痰结难攻,非此类药物而不能入里攻邪,再者,癌肿日久,深及脏腑,此药对常与全蝎、蜈蚣、干蟾皮等虫类药物共用,能有效控制疾病进展,改善患者身体状况。生牡蛎味咸性微寒,入肝胆、肾经,功能潜阳补阴、软坚散结、重镇安神,用于惊悸失眠、瘰疬痰核、癥瘕痞块。锻牡蛎则长于收敛固涩,用于胃癌治疗独取其软坚散结之功效,尤其对于胃癌合并淋巴结转移的患者,疗效颇佳,常与浙贝母联用。
病案:夏某,女性,65岁,于1999年5月因胃小弯近贲门处肿块行胃大部切除术,术后病理提示胃低分化腺癌,术后化疗5次,2002年2月复查时发现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癌症抗原(CEA)持续升高,就诊于我院。症见胃脘胀满,腰背酸痛,纳差乏力,舌暗红,苔白厚腻,脉弦滑。根据患者症状及舌象脉象,拟消痰软坚散结为治法,处方:制半夏15 g,制南星15 g,山慈菇15 g,半边莲 15 g,半枝莲 15 g,全蝎 6 g,蜈蚣 3 条,天龙 15 g,地龙 15 g,浙贝母 9 g,生牡蛎 30 g,橘络 6 g,茯苓 30 g,佛手 9 g,香橼皮15 g,炒鸡内金15 g,炙甘草6 g,大枣5枚。14剂,水煎服,同时口服金龙蛇口服液。二诊:胃脘胀满好转,仍纳差乏力,伴大便干燥秘结,舌暗红苔白腻脉弦细,故去理气消胀之佛手、香橼皮,加宽肠通便之制大黄9 g,炒莱菔子30 g,炒枳实15 g,炒枳壳15 g。14剂,水煎服,并予静滴康莱特注射液。三诊:腹胀缓解,大便通畅,胃纳改善,乏力好转,复查CEA有所下降,效不更方。2002年底复查CEA降至正常水平,腹部B超提示腹膜后淋巴结未见肿大。
3 痹 证
痹证从病因学可分为风痹、寒痹、湿痹、热痹,从症状表现可分为行痹、痛痹、着痹、热痹、尪痹等,治疗以祛风、散寒、化湿等祛邪疗法为主,此为治标,但往往“久痹入络”,多夹虚夹瘀,病位较深,其内在病因以肝脾肾3脏之虚为多,故治疗当以补益肝肾为法,此为治本,临床常用全蝎、蜈蚣、地龙、僵蚕、白花蛇等。魏师应用虫类药物治疗痹证,因其走窜力强,善于搜邪剔络,无血者走气,有血者走血,使血不凝著,气可宣通,邪去而不伤正[2]。全蝎、蜈蚣、地龙功效不赘述,僵蚕乃家蚕感染白僵菌而致死后的干燥虫体,功能祛风定惊、化痰散结,白花蛇乃蝮蛇科动物五步蛇或眼镜蛇科动物银环蛇的幼蛇,能搜风通络、攻毒定惊。对于顽痹病程较长者,全蝎、蜈蚣合用,更使其止疼痛、消肿散结功效增强,对于脊椎痹痛僵直、四肢肿痛麻木及关节畸形者,亦可配伍白花蛇、地龙、僵蚕等增强疗效。
病案:章某,女性,54岁,初诊2006年12月10日,主诉:全身多关节疼痛2年,加重1个月。2004年底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多关节疼痛,以髋关节、双侧膝关节为主,晨起伴髋关节僵硬,曾间断口服芬必得、外涂扶他林软膏,症状改善不明显,后因气温突降,疼痛加重,前来就诊,患者平素乏力,胃纳一般,口干不苦,睡眠浅,大便正常,舌淡胖苔薄白根腻脉细濡。查体:髋关节、双膝关节疼痛明显,双膝关节肿胀,局部皮温正常,压痛不明显。实验室检查:血沉60 mm/h,抗“O”712 U。西医诊断: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诊断:痹证(寒湿证)。魏师初诊拟方:续断15 g,桑寄生15 g,淫羊藿 30 g,鹿含草 30 g,制川乌 10 g,制草乌 10 g,细辛6 g,独活 9 g,羌活 9 g,海风藤 15 g,络石藤 15 g,炙甘草 6 g。 14剂,水煎服。二诊:患者疼痛明显减轻,晨僵感减轻,膝关节肿胀缓解不明显,诉服药后口干、鼻腔干燥。上方去细辛,加知母、黄柏、泽泻、泽兰、天花粉各15 g。14剂,水煎服。三诊:疼痛已基本控制,口干、鼻腔干燥症状消食,膝关节肿胀减轻,仍诉晨僵。上方加全蝎6 g,蜈蚣3条,土茯苓30 g。14剂,水煎服。四诊:晨僵感明显减轻,膝关节肿胀基本消失,自觉膝关节活动可,嘱患者避寒凉,守上方继服1个月,期间稍做调整,服药至2007年4月止,后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4 肝硬化痈疡
肝硬化日久则肝络痹阻,气血瘀滞,临床可见患者面色唇色紫黯、鹅掌、蜘蛛痣等症状,鉴于此,现代许多医家在治疗肝硬化时常加用活血化瘀之品,魏师亦十分注意此类药物的运用,治疗时常根据患者血瘀之轻重程度加减用药。血瘀轻者加当归、丹参等,明显者加桃仁、红花、赤芍等,软坚散结多用炙鳖甲、炮山甲等[3]。鳖甲味咸性微寒,入肝肾经,功能滋阴潜阳、软坚散结、退热除蒸,穿山甲味咸性微寒,入肝胃经,功能通经下乳、消肿排脓、搜风通络。另外对于痈疡肿毒,亦常使用炮山甲、生牡蛎等药物,取其消痈排脓之功,如痤疮患者局部脓头突起焮痛或不见脓头触之坚硬呈结节状者,常与生牡蛎、皂角刺联用,未成脓者可使其消散,已经脓者可促使其破溃,疮口久不愈合者可促其托毒收口[4]。
病案:张某,男性,47岁。20世纪80年代被查出“乙肝大三阳”,未行正规治疗。患者有肝炎家族史,4年前查肝脏B超提示:肝区光点粗。1个月前体检时查上腹部CT提示:肝硬化,脾大,胰头局限性脂肪沉积。总胆红素23.8 IU/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61 I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40 IU/L,总蛋白78 g/L,球蛋白 34 g/L,白蛋白 44 g/L,HBV-DNA 2.45×105 copis/mL,甲胎蛋白 3.09 μg/L,铁蛋白 301.3 μg/L。 症见胃纳较差,晨起口干、口苦,面色晦暗,两胁发胀但无疼痛,夜寐差,大便不爽,每日2次,质黏,舌质稍红,苔薄白,脉细弦。西医诊断: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中医诊断:胁痛。初诊处方:麦门冬15 g,北沙参15 g,生地黄15 g,枸杞子 15 g,当归 12 g,天花粉 10 g,杭白芍 15 g,郁金 15 g,片姜黄 15 g,土茯苓30 g,半边莲 15 g,半枝莲15 g,白花蛇舌草15 g,黄连 3 g,炮山甲 10 g,益母草 30 g,丹参 30 g,桃仁 9 g,制大黄10 g,败酱草30 g,决明子10 g,生甘草6 g。水煎服,每日1剂。患者诉服药3 d后大便质稀,每日行2~4次,嘱其坚持,2周后,大便爽,每日1~2次,成形,且口干口苦症状有所缓解,二诊去丹参、黄连、决明子、天花粉,再服2周,症状继有减轻。后守上方连服3个月余,期间稍作调整,患者胃纳可,夜寐安,无两胁疼痛,面色晦暗改善,二便调。复查肝功能除HBV-DNA略高,余指标均正常。
[1]高想.虫类药的应用历史与展望[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6):807-809.
[2]武峰,李宇欣.魏品康运用对药治疗痹证经验介绍[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9,16(8):89-90.
[3]武峰,李宇欣.魏品康治疗肝硬化经验总结[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1):82-83
[4]武峰,李宇欣.魏品康教授运用对药治疗痤疮经验总结[J].中国美容医学杂志,2010,19(9):1379-1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