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药物治疗与应用效果分析

2012-01-25马爱玲

中国医药指南 2012年4期
关键词:干扰素抗病毒乙型肝炎

马爱玲

(山东省郓城县人民医院感染科,山东 郓城 274700)

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高发地区,慢性HBV感染的自然病程漫长,可持续30~50年,并多在青壮年时期发病,然而由于病毒、宿主、发病机制等诸多尚未阐明的复杂因素,目前可用于临床的抗病毒治疗还未能达到令人满意的疗效,其根本原因还在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院2007年12月至2010年9月收治的7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其中男50例,女为22例,年龄在14~68岁。

1.2 α-干扰素的“诱导治疗”

所谓“诱导治疗”,患者是在IFN-α开始治疗2周或1个月,加大治疗剂量和每日注射1次,使血清IFN-α维持较高和稳定的血浓度,能有效的抑制血清HBV水平,以后再改为隔日注射1次或每周注射3次的治疗[1]。通常开始用IFN-α 500万单位,每日1次,皮下或肌内注射,2周或1个月后,改为300万~500万单位,隔日1次或每周3次,皮下或肌内注射。

1.3 α-干扰素的不良反应及处理

①流感样综合征:IFN治疗初期常见,多在注射后2~4h出现,表现为发热、寒战、乏力、肌痛、背痛及恶心、食欲不振等消化系统症状,一般治疗2~3次后逐渐减轻。一般勿需停药,可于注射后2小时给予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等解热镇痛剂,或将注射安排在晚上。②骨髓抑制:部分病例可出现粒细胞及血小板减少。当外周血白细胞计数<3.0×109/L或中性粒细胞<1.5×109/L,或血小板计数<40×109/L时需停药并密切观察,并给予对症治疗,待血象恢复正常后重新治疗。③精神神经系统症状:如焦虑、失眠、兴奋、易怒等,可给予对症处理,出现抑郁或精神病时应停药。④少见不良反应:如癫痫、肾病综合征、问质性肺炎和心律失常等,应立即停药观察。⑤诱发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甲状腺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贫血、风湿性关节炎、红斑性狼疮综合征、血管炎综合征和1型糖尿病等,停药后症状可缓解。亦有部分患者出现轻度皮疹,可对症处理;部分患者出现脱发,不必停药。因此,在应用IFN-α的过程中,要严密观察药物的毒副作用,每2~4周检测血象、HBV和肝肾功能等[2]。疗程中出现ALT增高的患者,提示干扰素诱导免疫系统攻击HBV,HBeAg阴转率较高,一般无须停药。但若临床症状明显加重,出现黄疸,而且白蛋白减少和凝血酶原活力降低时,应及时停药,加强保肝治疗,促进肝功能改善。

2 结 果

经过我院使用抗病毒药物的精心治疗,72患者均在1个月到半年时间康复出院。

3 讨 论

近年来,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抗病毒治疗研究进展明显。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主要是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此外尚有免疫调节剂、中草药等方法可起到一定的抗病毒作用。近年来基因治疗成为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热点。本文概述了这些抗病毒药物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一些处理等。

干扰素抗体虽然天然或重组IFN-α都由IFN基因产物所衍生,但在治疗中仍可产生IFN抗体,抗体可在治疗的2~3个月后出现,3~6个月出现率最高,8~12个月后逐渐消失,其中IgM是结合抗体,IgG是中和抗体,结合抗体出现较早,产生的频率和滴度均较高。中和抗体中和血清中的INFα,可降低IFN的生物活性;结合抗体可改变所使用的IFN制剂的药物动力学的特性,可能也有临床意义。抗体高滴度的患者治疗效应显著低于低滴度的患者,而抗体出现前尚未获得治疗效应者继续治疗也难有效应。

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过程和自然史取决于病毒复制周期和宿主免疫直答,其病程一般可分为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和残留期(低复制或无复制期)或终末肝病期,但分期不能截然分开,过程之间有交叉。其中免疫清除期是机体免疫系统和病毒反复相互作用。导致慢性乙型肝炎病情持续进展,因而也是最需接受治疗的重要时期。在免疫清除期,可能发生肝炎发作,且有时发生肝功能失代偿[3]。这些发作或病情加剧是HLA-Ⅰ类抗原限制性的、细胞毒性 T淋巴细胞(CTL)介导的、针对表达HBV抗原肝细胞的细胞溶解的结果,继之以细胞凋亡,最终导致血清HBeAg转换成HBeAb。在该阶段可能最终出现HBeAg血清转化,而血清转化一般可伴临床的缓解。尽管有时会由于重新表达HBeAg或发生前C区基因变异而导致再次发作。肝炎发作过程中,肝小叶损害的严重程度、范围、持续时间和发生频率可决定HBV感染的后果和HBV是否被清除。因此,清除病毒同时减轻或阻止肝损害是减缓或防治慢性乙型肝炎病情发展的关键。

HBV持续存在及复制,不能被人体免疫功能和治疗药物所清除,导致肝脏病变持续发生及进展。因此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根本和关键之处应该是病原治疗,也就是抗病毒治疗,其基本治疗目标是清除或永久抑制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降低致病性和传染性,消除或减轻肝脏的炎症和坏死[2]。研究表明,抗病毒疗效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选择有适应证的治疗对象、把握恰当的治疗时机、针对病毒的不同变异林和基因型采用适当的治疗药物和方案、维持足够的疗程等,同时争取患者的积极配合、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因此,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仍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复杂而长期的课题。

当前乙型肝炎的治疗是以抗病毒药物抑制病毒复制为主,免疫调节药物协同抗病毒作用,并辅以保肝、控制炎症,以及中医药调理的综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的治疗目标是降低血清HBV DNA水平,诱导HBeAg血清转换,实现血清ALT/AST正常化,改善疾病的症状与体征,改善肝脏组织学,减少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3]。近年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药物众多,且临床报道也甚多,结果不一致,甚至有相反的结论,因此,应遵照循证医学的要求,对各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研究开展大规模、多中心临床试验,才能为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提供正确的临床指引。

[1]张月荣,张涛,张月萍.拉米夫定优化治疗慢性HBV感染患者的临床观察[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0,26(5):519-521.

[2]吕卫红,方鹏飞.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进展[J].医药导报,2006,25(5):444-447.

[3]赵林.乙型肝炎病毒YMDD变异的治疗对策[J].淮海医药,2010,28(5):401-402.

猜你喜欢

干扰素抗病毒乙型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是关键
干扰素调节因子1对舌鳞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的影响
抗流感 抗病毒 抓住黄金48小时
乙肝病毒携带者需要抗病毒治疗吗?
二至丸对慢性乙型肝炎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治疗猪病毒性疾病中干扰素应用
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与治疗
干扰素α-1b治疗成人麻疹疗效初步观察
肝靶向干扰素对小鼠免疫毒性的初步研究
3种常用抗病毒中药注射剂的配伍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