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结合早教治疗小儿肌性斜颈
2012-01-24刘晓波
刘晓波
(四川省德阳市妇幼保健院,618000)
小儿肌性斜颈一般在小儿出生后2周内出现,以头向患侧歪斜,或前倾,并在患侧胸锁乳突肌上可触到梭形或圆形的肿物为特征。肿块大小不一,甚至整个胸锁乳突肌都明显增粗,使头偏患侧,下颌指向健侧。当患儿不配合检查时,也可根据下颌指向来判断患侧。我们发挥自身优势采用推拿按摩联合早教的方式治疗小儿肌性斜颈,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
患儿22例,年龄0~1月龄21例,4月龄1例。患儿均经颈部彩超检查,示患侧胸锁乳突肌有不同程度的增粗,排除血肿。
治疗方法
治疗体位:术者位于患儿头顶上方。首先将患儿仰卧,头偏向健侧,并使头略低于身体高度,这样可使患侧颈部略微拔升,充分暴露病变部位。
按摩手法:①一手控制患儿的头部,另一手用拇指指腹在肌肉挛缩处作揉、推手法,可在胸锁乳突肌上涂婴儿润肤油作为介质。同时双手配合对颈部进行轻微的拔升牵引,每次10~15min。②用拇指和食指配合,轻捏肿块,并提拿患侧胸锁乳突肌,10~20下。③将拇指和中指置于肿块两端,食指在其两指之间进行中间弹拨,5~10下。④最后再以按摩手法结束,每次治疗共30min。
早教训练:适用于3月以上的斜颈患儿。
患儿俯卧位,胸部垫一小枕,用婴儿感兴趣的玩具吸引其做仰卧位抬头训练,并尽量使头部向健侧倾斜。
患儿仰卧位,将婴儿感兴趣的玩具,最好是红色的,在其上方20~30cm处悬吊,并左右180度摇摆,训练其追视,并尽量使头部向健侧倾斜。
以上手法和训练方法应根据病情和年龄大小来决定,年龄越小效果越显著。30日为1个疗程,一般1个疗程即可好转,5个疗程能临床治愈。
治疗结果
疗效标准:治愈:双侧胸锁乳突肌对称,触诊未扪及肿块,颈部无偏斜,且活动自如,出院6个月后回访仍未复发;好转:胸锁乳突肌肿块明显缩小,挛缩消失,颈部活动轻微受限。无效:5个疗程后,症状体征无改变。
结果:本组22例,痊愈21例,占95%;好转1例,总有效率100%。
讨论
小儿肌性斜颈病因尚不明确,有肌性斜颈、骨性斜颈、习惯性斜颈之分。本组有一例4月龄斜颈患儿经上述方法治疗5个疗程后,胸锁乳突肌肿块消失,挛缩消失,11月龄时早教训练时也可头部居中,训练结束后又习惯将头偏向右侧。家长对其进行头部核磁共振检查,提示:右侧脑间隙增宽。转院到儿童神经内科治疗。此类患儿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还有待探索。
这里主要讨论肌性斜颈。大多数医者认为是由产伤引起,前期以“偏头,肿块,受限,痉挛”为主,后期以“颈椎侧凸,斜视,胸腰椎弯曲,永久致残”为特征。
按摩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有疏通经络、缓解痉挛、活血化瘀、利于肿块消散之功。之前已为医疗工作者广泛采用,效果非常明显。但笔者在实际操作中发现,当患儿4月龄后,运用提拿和弹拨手法时,多数患儿不再配合,剧烈哭闹挣扎,严重的还引起吐奶、噻咽等反应。有的患儿家长为此放弃了这一保守疗法,转而寻求手术治疗。这样既影响了治疗效果,又增添了医疗风险。至于嘱患儿家长控制患儿睡觉体位,由于婴幼儿自身活动特点也很难完成。笔者发挥我院的早教优势,将按摩推拿的被动疗法和早教训练的主动运动方法相结合,摒弃仅有按摩推拿这种单一方法,融入了早教训练的新模式,当患儿挣扎抵抗时不再一味强迫按摩,而是利用早教方式继续训练其患侧颈部肌肉力量,使其颈部主动拔升,既减轻了患儿的痛苦,又达到了治疗目的。这种以推拿按摩为主、以早教训练为辅的治疗模式,为治疗小儿肌性斜颈提供了新的参考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