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奶、酸马奶的食疗和医用价值
2012-01-24徐少泽
徐少泽
(内蒙古林业总医院,内蒙古 牙克石 022150)
酸马奶,亦称策格、马奶酒、马奶子、马酒等。在我国,据史料记载,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的汉朝就有制作和饮用马奶酒的记载了。到了元代,酸马奶被视为国酒,被称为紫玉浆,并且有了“塞北八珍”的美誉。由于其特殊的地位,马奶酒就有了等级之分,可汗、王公、贵族专用白马、青马,其乳称为细乳,其他的杂色马的乳,则为一般人所饮。到了现代,马奶酒不仅仍流行于我国的内蒙古和新疆等区域,还流行于东欧和中亚等地区。悠远的马奶酒文化赋予了酸马奶在我国少数民族医疗养生中独特的文化瑰宝,特别是在蒙医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目前在俄罗斯、蒙古国和内蒙古等国家和地区均设立了“酸马奶医疗中心”,专门治疗心血管系统病、消化系统病和结核等慢性消耗性疾病,可见现代医疗技术迅猛发展和普及全球的今天,古老的酸马奶疗法仍在发挥着它独特的医疗作用[1]。
1 马奶、酸马奶的食疗价值
马奶分为生熟两种,生马奶即鲜马奶,熟马奶即酸马奶。酸马奶是以鲜马奶为原料制作而成的。马奶与其他畜类奶相比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乳糖、维生素和矿物质,并含有人体不可缺少的氨基酸和脂肪酸,各类营养成分都优于其他任何畜类的奶。我国报道:将人乳与马乳、牛乳营养成分进行比较[2]:人乳的酪蛋白与乳清蛋白的比值要远小于牛乳,所以认为牛乳含酪蛋白太多,以至于牛乳蛋白质不宜吸收。然而,马乳这点却明显优于牛乳,马乳蛋白很易于消化,进入婴儿胃肠道以后,形成的凝块细小而柔软,不会象牛奶的酪蛋白那样形成大的乳凝块,导致小儿不好消化。人乳和马乳都含有丰富的牛磺酸,牛乳中牛磺酸含量极低,测定不出来,对于婴幼儿的大脑发育来说,牛磺酸是必不可少的。另外,马奶中的乳糖具有帮助钙吸收的作用,因此,人乳和马乳中虽然钙含量低于牛乳,但钙的利用却好于牛乳。马奶的含脂率低,脂肪球极小易吸收。另外马奶和酸马奶里必需脂肪酸含量极高,Valieva等[3]和Mann[4]报道,马奶和酸马奶里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更高,具有降血脂等作用。除此之外酸马奶还包括以下主要的营养功效:①酸马奶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B族维生素,同时又增加了矿物质、有机酸、有机醋、二氧化碳和少量酒精,饮用酸马奶不但能满足人体机能的需要,还能有效补充矿物质和维生素。②酸马奶发酵过程中产生大量酵母和有机酸,故可以活化胰腺机能,促进消化,增进食欲;酵母细胞和乳酸菌的生命活力,酸马奶具有能够杀死腐败菌和其他微生物,包括结核杆菌的抗菌性能。③酸马奶中含有丰富的多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C、钙等物质,特别是维生素C含量极高为30.97mg/l00mL,是所用奶类中含量最丰富的,明显高于人乳和牛乳的数倍。
奶类是优质蛋白的极好来源,也是含钙非常的食物之一,马奶、酸马奶兼顾众多优点,马奶可以为母乳不足或者消化不良的婴幼儿提供成长所必须的各种营养成分,在母乳不足的情况下,马奶可作为人奶的代用品供婴儿食用;酸马奶促进消化,增进食欲,可以作为生活中的常用饮品。
2 酸马奶的医疗作用
蒙医典著载:“马奶酒味酸、甘、涩,有驱寒、舒筋、活血、补肾、消食健胃等功能”。现代医学发现酸马奶对疾病、神经性疾病、肺结核、肺气肿和糖尿病等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据临床研究表明:酸马奶酒对冠心病疗效明显[5]。临床上具有降血压、降血脂、抗凝,改善心脏功能的作用[6]。酸马奶已经成为内蒙古牧区防治高血压、冠心病理想的天然药物。日常饮用酸马奶酒,可以达到降血脂、防止心肌劳损、心动过缓、室性早博、室性心动过速[2]。酸马奶中含有丰富矿物质如维生素B1、维生素B12、维生素C以及神经系统交换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因此饮用酸马奶可调整神经系统的功能。达到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增强大脑的供血功能,对于临床上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引起的神经性头痛,神经性胃肠道紊乱等都有良好的治疗效果[2]。
[1]哈斯苏荣,阿木古楞,芒来.酸马奶及其医学价值[J].中国中药杂志,2003(1):11-14.
[2]刘洪元,高昆.马奶及酸马奶(马奶酒)的营养价值和医疗作用[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3(4)
[3]Valieva T A,Valiev A G,Kulakova S N.Lipid and Fatty Acid Contentsand Lipid Peroxidation in Freeze Dried Mare Milk Dur-ing Prolonged Storage with Antioxidants.Voprosy Pitaniya.1991,(5):61.
[4]Mann E J.Kefir and Koumiss.Dairy IndustriesInternational,1989,54(9):9.
[5]敖道夫,布日格.酸马奶的研究进展[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8(4):65-67.
[6]齐木德道尔吉.蒙古族传统饮食文化[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2,4(23):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