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手法治疗贲门失弛缓症5例
2012-01-24尹晋平
尹晋平
(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妇幼保健院,033000)
贲门失弛缓症又称贲门痉挛,是临床中原因尚未明了的一种以食管下端括约肌松弛障碍和食管体部蠕动减弱,甚或无蠕动现象为主要特征的食管动力功能紊乱性疾病。临床上无特效治疗药物。采用物理性扩张疗法能获得短期疗效,但需长期反复进行。手术治疗易继发其他病症。运用按摩手法治疗此病有独到之处,疗效满意。笔者现将5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的临床按摩手法治疗总结如下。
一般资料
收治贲门失弛缓症患者5例,其中男2例,女3例;年龄最小30岁,最大49岁,平均41岁;病史最短2年,最长6年。均出现吞咽困难、食物反流以及下段胸骨后不适感或疼痛,可伴有体重减轻甚至营养不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临床表现:①咽下食物困难,5例患者皆有。并在精神因素、环境因素等刺激下,咽下食物困难会加剧,甚至拒绝进食。②疼痛,有2例患者自觉胸骨后疼痛不适,3例患者当按压胸骨时有疼痛。③食物反流,5例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食物反流现象,故在卧睡时必需垫高头部和上背部。④体重减轻,5例患者体重都在50kg以内,身体消瘦,面容憔悴,行走无力,皆是由于进食困难、营养摄取不足所导致。
检查:精神倦怠,语声低微,舌淡暗,苔薄白,脉沉缓。触摸胃脘部有条索状物,稍加用力按之,则疼痛加剧,并向胸骨后上方和腰背部放射。X射线钡餐检查:显示钡剂通过食管缓慢,食管扩张,内见食物残渣影,贲门开放受限,呈“鸟嘴状”狭窄,边缘光滑,部分钡剂可因重力作用入胃,食管内有较多钡剂残留,可以作出明确诊断。
胃镜检查:食管扩张,内有残留液体及食物残渣,各段黏膜轻度充血,未见糜烂及溃疡,齿状线欠清晰,贲门呈紧闭状,内镜通过时无明显阻力,胃体黏膜完整,色泽正常,未见肿物与溃疡。
治疗方法
治疗手法及原则:本组病例均采用按摩手法治疗。
治疗原则:调节植物神经功能,恢复食管下括约肌自动开合的调节作用,解除患者紧张不安情绪。
取穴:膻中、鸠尾、上脘、中脘、水分、章门、期门、梁门、脾俞、胃俞、阿是穴、丰隆、肩井、足三里等穴。
手法:腹部以摩、揉、振颤、推为主;背部以推、拨、揉、点按、搓为主。
操作步骤:第一步,患者俯卧位,胸前垫一高枕(防止食管内停留物吐出),术者立于头前,用双掌从风门向大肠俞推膀胱经数遍,在推到肝俞、脾俞、胃俞时,力度要稍微加大,使患者有顺畅感;然后,再从大椎向腰阳关推督脉数遍,当推到第四胸椎至第一腰椎时稍加轻微振颤法,使患者感到有蠕动感最佳;再用掌跟按揉腰背部两侧的膀胱经数遍,重点按揉肝俞、脾俞、胃俞等穴位,使患者胃内有温热感为最佳;拇指揉拨华佗夹脊穴数次,特别对第四胸椎和第八胸椎棘突旁开5分处的阿是穴要着重揉拨,使患者腹内有松弛感为最好;最后在患者背部自上而下施术法,横搓脾俞、胃俞。第二步,患者仰卧位,头下垫一高枕(防止食管内停留物反溢),术者立于患者右侧,用手掌轻轻顺时针摩腹数遍,重点摩鸠尾穴周围;顺时针掌揉上腹部,使患者腹内有辘辘水声为宜;再用掌跟按住水分穴,中指按住鸠尾穴,拇指和小指分别按住左右梁门穴,掌心对准中脘穴施术振颤法5~7min,使患者胃部完全放松,并有热感向背部传导为最佳;然后轻推两侧肋弓,轻轻点按膻中穴,两侧期门穴、章门穴;推下肢丰隆穴、揉点双侧足三里穴,患者会有很明显的酸麻胀感觉并且向腹部方向传导为效果最佳。第三步,患者坐位,术者立于其背后,用双手拇指和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缓缓对捏、提拿两侧肩井穴数次,以局部有酸胀感为佳;再用掌心轻轻揉按肩井穴数遍。手法完毕。
完成本套手法每次大约需25min,每日1次,30次为1个疗程。休息1周后,再继续下1个疗程治疗。
治疗结果
疗效标准:痊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咽下食物如常,体重增加,3年以内未复发;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咽下食物偶遇情绪波动明显时,会有轻微梗阻感,体重和精神面貌恢复正常,3年以内病情未复发或症状未加重;好转:临床症状有所减轻,吞咽食物时梗塞现象好转,但仍不敢吃干硬食物;无效:经过6个疗程治疗,临床症状没有明显改善,咽下食物仍困难,睡卧仍需垫高枕。
鉴别诊断:在按摩手法治疗前,必须要与反流性食管炎相鉴别;排除食管内肿瘤等。
结果:痊愈3例,占60%;显效1例,占20%;无效1例,占20%。本组病例总有效率达80%。
典型病例
患者,女,39岁。患贲门失弛缓症3年余,四处求医治疗,病情未见好转。1999年4月28日因吞咽食物困难加剧,胸背部疼痛加重,呕吐恶心,消瘦乏力,睡眠不能平卧来我院门诊部就诊。笔者为其做了全面的体检,认真查看了其过去的治疗史,并嘱其在我院重新拍摄了X线钡餐造影检查明确诊断。以上述一套完整的按摩手法作为其治疗方案,经过6个疗程的治疗,治愈,体重增加了6kg,睡眠可以正常平卧,随访3年未复发。
体会
贲门位于人体胸腔内食管下端与胃相连,是食物经食管入胃的门户,能正常关闭,能开放,故称贲门。当吃的食物经食管入胃时,贲门括约肌开放(松弛),容食物通过。平时贲门处于关闭状态,以防胃内容物反流于食管内。而贲门失弛缓症恰恰是一种食管运动障碍性疾病。以食管缺乏蠕动和食管下括约肌松弛障碍为特征,导致食物不能顺利进入胃内,形成食管功能性梗阻。临床上有吞咽困难、食物反流、胸部不适或胸痛,可伴有体重减轻、精神倦怠、面容憔悴等表现。根据该病的临床表现和特点,归属于中医学“噎嗝”、“反胃”等范畴。其病理基础,多半是因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气结痰凝,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升降失常所致。
笔者在数十年的临床实践中,运用按摩手法对贲门失弛缓症病例做了很详细的临床研究与治疗探索,收到了较为满意的理想疗效。临床实践证明,在患者胸腹部和中背部施以推摩、振颤、揉拨、点按等轻重缓急适宜的手法,主要会产生三个方面的有力治疗作用:第一,按摩手法直接推动了食管内停留的食物下降入胃,减轻了食物对食管的刺激,也减轻了食管因食物停留所致之过度扩张,继而缓解了患者因下咽困难而造成的恐惧和痛苦。第二,按摩手法的刺激作用,调节了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自主调节功能,使交感神经进入抑制状态,而副交感神经进入兴奋状态。交感神经抑制,则食管贲门括约肌的收缩力减弱;而副交感神经兴奋,则食管贲门括约肌的松弛力增强。二者共同起到了使食管贲门括约肌松弛的目的,从而解除了食管贲门括约肌的紧张、痉挛性高压状态。第三,按摩手法促进了食管、贲门、胃的血液循环,使痉挛而致缺血受损的食管贲门括约肌得到了充足的血氧供应,加快了受损组织的修复进程,从而促使本病全面、快速地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