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方玄驹胶囊联合莫西沙星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疗效观察
2012-01-24郭树林杜传策黄建荣杨忠圣
郭树林 杜传策 黄建荣 杨忠圣
前列腺炎主要是由患者前列腺的特异性以及非特异的感染所引起急慢性炎症,并且能够导致患者出现全身或者局部的症状[1-2]。由于慢性前列腺炎于中青年患者中较为多见,处于性功能发育期的患者,较易引起前列腺的充血,进而出现前列腺的炎症,临床治疗的方法呈多样化,但疗效却参差不齐,患者复发率高[3-4],从而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对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11月-2011年11月治疗的60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对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治疗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11月-2011年11月治疗的60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患者年龄最大为61岁,最小为18岁,平均年龄为(35.5±4.5)岁。观察组年龄19~56岁,平均(30.8±4.2)岁,病程3~18个月,平均(9.0±3.4)个月;对照组年龄18~61岁,平均(34.8±3.7)岁;病程3~24个月,平均(10.0±2.3)个月。60例患者当中,20例(33.3%)尿痛,24例(40.0%)出现夜尿次数增多,32例(53.3%)出现阴部不适,22例(36.6%)性功能出现障碍。进行尿常规检查提示均未发现白细胞。
1.2 方法 观察组应用莫西沙星片口服,1次/ d,0.4 g /次,并联合应用玄驹胶囊(复方),3次/ d,3粒/次,对照组单纯口服莫西沙星片,1次/ d,0.4 g /次,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
1.3 疗效判定标准 临床治愈:患者前列腺炎的临床症状均消失,并且前列腺其按摩液的白细胞计数低于10/HP,在1个月以上均无复发。显效:患者CPSI-NIH以及其前列腺液中的白细胞计数较治疗前均降低过半。有效:患者CPSINIH以及其前列腺液中的白细胞计数较治疗前均降低到25%~50%。无效:患者CPSI-NIH以及其前列腺液中的白细胞计数较治疗前仅降低至25%以下。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取 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临床治愈6例,显效10例,有效6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3.33%;对照组临床治愈4例,显效6例,有效6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5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慢性前列腺炎是临床男科学中的常见病。病程长,易复发,临床治疗方法繁多,治疗效果不甚满意。慢性前列腺炎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目前认为损伤、感染、尿液返流、过度免疫、神经性炎症、心理因素等都可能是其致病因素,尚未得出令人满意的有效治疗方案[1]。由于前列腺泡上皮类脂质膜的屏障作用,多种抗菌药物不能进入前列腺泡内,选择莫西沙星口服2周,主要是喹诺酮类对前列腺有较强的亲和力,能穿透前列腺的类脂膜,在前列腺组织及腺泡内达到较高的浓度,同时莫西沙星对革兰阳性细菌、革兰阴性细菌、厌氧菌、抗酸菌,非典型微生物如支原体、衣原体和军团菌有广谱抗菌活性[2]。
复方玄驹胶囊以玄驹为君药,辅以淫羊藿,以蛇床子、枸杞子为佐药,具有良好的温肾、壮阳、益精之疗效[3]。大部分前列腺炎患者表现为前列腺液和精液缺锌。玄驹含有50多种必需营养物质,其中氨基酸30多种,微量元素31种,尤以锌、磷、铁、镁含量最为丰富。锌的含量比动物性食品和普通食品高出20倍。临床上使用复方玄驹胶囊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疗效确切[4]。观察组患者服用复方玄驹胶囊4周后,不仅精液质量得到改善,而且前列腺液质量也得到提高,卵磷脂小体显著提高,这主要与复方玄驹胶囊的温肾、壮阳、益精之功效有关。复方玄驹胶囊增高毛细血管通透性,抑制前列腺组织水肿及肉芽组织形成,表明复方玄驹胶囊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和抗炎作用[5]。观察组尿频、尿急症状亦得到明显改善,总有效率为73.33%,较对照组53.33%明显增高,说明慢性前列腺炎在应用莫西沙星抗感染的基础上,再加用复方玄驹胶囊,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取得更好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杨荣兵,孔少仪.前列安栓与前列舒丸联合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疗程疗效观察[J].中国全科医学,2008,11(15):1400-1401.
[2] 金晓东,沈周俊,蔡松良.慢性前列腺炎的回顾及展望[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01,16(10):471-473.
[3] 姜辉,商学军,郭军,等.复方玄驹胶囊治疗少弱精子症患者的多中心临床研究[J].中华男科学杂志,2008,14(8):755.
[4] 陆继军,金晓东.复方玄驹胶囊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慢性前列腺炎130例[J].医药导报,2010,5(2):214.
[5] 贾伟,薛京球新,霍海如.复方玄驹胶囊免疫调节和抗炎作用的研究[J].中草药,2003,34(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