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胰岛素泵疗法的临床探讨
2012-01-23杨春生
杨春生
(景东彝族自治县人民医院 云南景东 676200)
1 临床资料
2010年2月到2011年2月期间,我院共收治了Ⅱ型糖尿病患者32例,其中男18例,女14例;患者年龄36~77岁,平均年龄59.2岁;病史3~10年,平均5.7年。
病例选择:我院所选病例均符合1980年WHO制订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服用降糖西药(二甲双胍,达美康等)治疗1年以上,但患者血糖控制不理想,空腹血糖在10.90~17.12mmol/L。脂症患者每周测1次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指标。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所有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处理以确保数据的真实可信,试验数据用(±s)表示,治疗前后对比采用t检验法。
2 对比治疗
将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2组的患者采取对比治疗,具体如下:CSⅡ组患者使用的美国Minimed407型胰岛素泵经导管埋置于患者腹部皮下持继注射胰岛素,基量为总量的1/2,另1/2平均分为3份作为餐前追加量。MSⅡ组三餐前注射R胰岛素和睡前注射N胰岛素(所用胰岛素均为丹麦产的诺和胰岛素)。
血糖监测:均用罗氏血糖仪监测每日三餐前、三餐后2h,睡前血糖,重病时监测凌晨2、3、4点血糖。
血糖期望:患者空腹及餐前4.00~7.00mmol/L,餐后2h 4.51~8.01mmol/L(患者连续2d血糖低于3.50mmol/L为低血糖征)。
观测方法:所有病例在治疗过程中每日测量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并发高血
3 疗效
疗效判定:(1)显效:症状得到控制,空腹血糖≤8.10mmol/L,餐后2h血糖≤11.01mmol/L,或治疗后患者血糖下降30%以上;(2)有效:症状基本缓解,空腹及餐后2h血糖治疗后下降10%~29%;(3)无效:症状相似,治疗前后血糖对比无明显变化。
其中显效12例,有效17例,无效3例。治疗前后血糖浓度比较有明显差异,见表1;并发高血脂症16例,治疗前后血脂、血液流变学指标也有明显改善,见表2。
表1 2组治疗前后血糖浓度比较(±s)
表1 2组治疗前后血糖浓度比较(±s)
注:*P<0.50
?
表2 2组治疗前后血脂、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s)
表2 2组治疗前后血脂、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s)
注:P<0.05,P<0.50
?
4 临床诊疗探讨
距今为止,脂岛素是治疗糖尿病最有疗效的药物之一。随着糖尿病加重,β细胞功能逐步减弱、衰竭,大部分Ⅱ型糖尿病急需胰岛素治疗。但注射胰岛素后,MSⅡ要模拟生理状态下该病人1d内胰岛素的分泌量很困难,且不同胰岛素药剂、不同注射部位及进针深浅都影响病人的吸收。而且胰岛素治疗中个体差异很大,导致血糖控制不理想;或者使胰岛素高于生理值出现低血糖。因此许多病人使用胰岛素疗法,不能遏制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病发及蔓延。但胰岛素泵能模拟生理胰岛素分泌规律,24h不间断注射微量的胰岛素,三餐前输入一定负荷量,从而使血糖接近正常值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无低血糖等反应,使患者出现血糖波动)。胰岛素泵疗法使用胰岛素剂量较少,减少胰岛素抗性,保护了患者的胰岛β细胞,增加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在治疗中取得较好疗效。
临床诊疗表明CSⅡ组有:控制血糖达标时间短,低血糖发生次数少的优势。调整胰岛素泵分段设置基础率,避免夜间低血糖,黎明高血糖及苏木杰现象的发生,为患者提供安全可靠的治疗。
要缓解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必须控制住患者血糖。胰岛素泵疗法控制血糖速度快,但出现多例低血糖现象。因此,在治疗时必须对患者血糖进行严格监测。医师及医护人员要积极引导患者学习糖尿病相关知识,自觉监测血糖,按时、定量餐饮以配合药剂治疗。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胰岛素泵疗法的效果,使患者病情得到控制,取得满意疗效。
[1]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97~798.
[2] 艾智华.胰岛素泵治疗Ⅱ型糖尿病6例[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3,25(16):1445~1446.
[3] 李芳.480例2型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临床分析[J].华夏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