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失衡综合征的防治与护理措施
2012-01-23李高利马峥嵘蔡岳明
李高利 马峥嵘 蔡岳明
1 发病机理
血液透析失衡综合征(disepuilibrium syndromr,DS)发生率为3.4%~20%,其发生机制一般认为是透析中血液循环中的水进入脑细胞引起脑水肿而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症候群。[1]主要机制是透析中血浆尿素氮比脑脊液下降快,血脑之间产生渗透梯度,使水进入脑脊液引起脑水肿。此外在透析中由于CO2和碳酸氢盐的扩散速度不同,使脑脊液中pH值下降,形成脑组织和细胞内酸中毒。再者脑组织钙过高、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低血糖、低血钠也是发生DS的原因。患者临床症状是,恶心、呕吐、头痛、血压增高、嗜睡严重者伴有抽搐昏迷甚至死亡。脑电图可有变化,脑电波强度异常增加[1]。
2 临床防治
2.1 首次透析患者尿素氮超过20 mmol/L的均采用小于等于1.3 m2血液透析器,透析液流量调节至300 ml/min,血流量180~200 ml/min。透析中、透析后分别给以90 ml高渗糖静脉注射[2]。根据患者的尿素氮和身体一般状况诱导透析应逐渐进行,一般情况下应进行连续三天共三次分别是2.5 h、3 h、3.5 h的血液透析,然后过渡到一周三次的常规血液透析。如果患者病情危重一般状况很差,还可增加诱导透析的频率,甚至可以用ART或CRRT进行缓慢透析。
2.2 并发有糖尿病在透析中常发生失衡的患者,在透析时可采用加糖配方透析液,最好进行一周三次的规律血液透析,透析间期严格控制水份的增长上机时水份的增长不超过干体重的4%,控制脱水的速度。
2.3 对于维持性血液透析常发生透析失衡的患者可以通过应用调整钠曲线、减少透析液流量、血液流量、选用中等面积血液透析器、规律透析、透析中后期给以甘露醇、高渗糖静脉应用等不同方法来缓解、解除失衡综合征的发生。
3 护理措施
3.1 对于首次透析患者,护士应阅读患者的病案资料,审核透析医嘱,正确执行透析处方,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透析时与患者交流及时发现与汇报异常情况。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缓解患者恐惧心理。
3.2 并发有糖尿病常发生失衡的透析患者选用加糖配方透析液,责任护士透析中及时巡视与沟通必要时监测血糖变化给以高渗糖静脉注射。做好患者日常生活的液体管理方面的健康教育。
3.3 对经常透析失衡、透析低血压的患者进行钠曲线透析、调整透析液温度到35℃ ~36℃之间,[3]责任护士观察询问患者的症状与感受及时总结与医生探讨,确定该透析患者的最佳个体治疗方案。
3.4 对于年老、意识不清楚、新入、易发生透析失衡的透析患者在透析中要加用床档必要时要选用约束带,以防止患者透析时发生意外。对于已发生抽搐、昏迷的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抢救,保证患者在透析中的安全。
3.4 严密进行透析数据的监测,以防出血、凝血等透析事件的发生。
3.5 利用上机后的空档时间有针对性地把失衡综合征发生的原因与透析患者应配合的要点等方面的知识进行健康宣教,让患者从心理上对透析后的不适症状有充份的认识并能从日常生活上给以执行。还可采用此类患者交流会的形式让患者发表感受积极参与透析处方的制定以提高透析患者对医嘱的依存性。
[1]王质刚.血液净化学.第三版.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82-683.
[2]蒋西霞,冯士丽.浅谈血液透析失衡综合征的预防与护理.中国医学创新,2009,5(6):14.
[3]刘虹,朱健玲.可调钠血液透析对透析失衡综合征的影响.中南大学党报,2003,28(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