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
2012-01-23王慧莲
王慧莲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河南郑州450000)
干燥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主要侵犯外分泌腺体,尤以唾液腺和泪腺为主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疾病,可单独存在,也常继发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硬皮病等。本病多见于女性,男女之比为1∶9~20。对该病的治疗,现代医学除采用替代疗法,如人工泪液滴眼、鼻腔干燥生理盐水滴鼻、内脏器官受侵犯时使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外,尚无特效疗法。笔者运用中医药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延缓其病情的进展,提高其生活质量,现将临床治疗经验总结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1 注重补益肝肾
“肝为泪”(《素问·宣明五气篇》),肾“其液唾”(《难经·三十四难》),本病多发于中年女性,《黄帝内经》曰:“人年四十,阴气自半……”且“女子以肝为先天”。肝之阴血不足则两目干涩,肾阴不足则无以化唾,肝肾不足,则口干目涩。肝肾之间关系极为密切,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互生互化,有“肝肾同源”之说,如肝血不足,可引起肾精亏损,同时肾精不足,也可导致肝血不足。故治当注重肝肾阴同补,选用熟地黄、山茱萸、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等入肝肾经之中药,以使肝肾阴充足,则唾液得生,眼目得润。
2 重视肺、脾胃、肾之间的联系
《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机体津液的生成和输布有赖于脾的转输、肺的宣降、肾的蒸腾气化。脾胃为津液生成之源,《素问·厥论》曰:“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脾胃将津液“以灌四旁”(《素问·玉机真脏论》)和全身;同时脾胃将津液“上输于肺”,肺主气、宣发和肃降、通调水道,通过肺的宣发作用,将津液输布于全身体表;《素问·逆调论》曰:“肾者,水藏,主津液。”肾对津液起主宰作用,全身的津液最后都通过肾的蒸腾气化作用而布散全身。
脾在液为涎,在窍为口;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肾“其液唾”(《难经·三十四难》)。肺为娇脏,最易被燥热之邪侵袭,燥热内灼,肺阴亏虚,则鼻干;“子病犯母”,病程日久则脾胃亦伤,致通调、转输失司,津液不能上承于而见口干、咽干等;“母病及子”,肺虚日久,则累及于肾,致肾阴不足,故治当重视肺、脾胃、肾,给予滋养肺胃肾之剂,则口干、咽干、鼻干诸症得除。
3 注重用药
本病是以阴津亏虚为本,燥热为标,《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热者寒之”“虚者补之”“燥者润之”,甘味药能滋养阴津,寒凉药能清热降火,故临床上多选用甘凉平润之品,以益阴生津、清热润燥,如天冬、麦冬、南北沙参、玄参、生地黄、熟地黄、天花粉、知母、山药、枸杞子、百合、玉竹等,同时佐加酸甘之药,如白芍、五味子、乌梅等以酸甘化阴;因本病以阴津不足为主,故治疗应顾护阴津,而苦寒之品往往多燥,易伤津液,故应慎用苦寒之品,如黄连、黄芩、黄柏、栀子等;临床上避免用辛热之品,如附子、干姜、吴茱萸等,本已阴亏,若用之则更灼伤阴津,致阴津更亏,燥热更甚,如此则患者病情缠绵难愈。
4 妙用周仲瑛的瘀热理论
风湿免疫性疾病中常见的有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干燥综合征、白塞氏病、硬皮病等,属内伤杂病的范畴。周仲英认为,在其病变过程中往往表现有瘀热的证候,存在瘀热相搏这一共同的病理基础[1],且干燥综合征患者是以阴虚为本,日久病必入血,津亏血滞,热郁血瘀,瘀热胶结,病情难愈。临床上,笔者对于干燥综合征病程日久,或素体易阳化体质,或出现双下肢瘀点、结节红斑或舌质红紫见瘀点者,依据周老的凉血化瘀法,佐赤芍、水牛角、紫草、牡丹皮等之品以凉血化瘀,使血分的火热可解,同时使燥热之毒失去依附,不能再瘀热胶结,致病情更重。
5 注重情志因素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肝为刚脏,主疏泄。一方面调畅全身气机,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调和,经络通利,脏腑、器官等活动也就正常;反之,则气机的疏通和畅达就会受到阻碍,形成气机不畅、气机郁结等,日久则气郁化火,伤津致燥。另一方面调畅情志,肝的疏泄功能具有调畅情志的作用,实为调畅气机功能所派生的,《素问·举痛论》曰:“百病生于气也。”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调和,心情就易于开朗;反之,则肝气郁结,心情易于抑郁,易于急躁发怒。干燥综合征好发于中年以上女性,本已肝肾亏虚,且肝的疏泄功能有所失常,易受情志影响;加之临床上干燥综合征患者因病程日久,病情缠绵难愈,易出现心情抑郁、烦躁、苦恼等,“怒伤肝”,更致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如此则更肝气郁结,气血运行不畅,致化火则灼伤阴津、燥热更甚,或成瘀则经络不通,发关节疼痛等。故在临床上应特别关注情志因素,或予心理沟通,或给予中药调之,如少加木香、香附、佛手等以疏肝理气,疏泄正常,气机调畅,则郁火自除。
6 兼顾兼证的治疗
临床上可见干燥综合征患者出现气短、乏力、神疲、脉虚等一派气虚之象,因本病以阴津亏虚为根本,燥热为标,而阴津亏虚之源在于精血不足,“津血同源”,又因“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津血亏虚日久,则气必虚,故应少加益气之药,如黄芪、党参、太子参等以益气生津。本病本已阴津生成不足,加之患者平素饮食不节,恣食肥甘油腻之品,损伤脾胃,脾胃虚弱,则运化水湿失职,水湿内停,则津液不布,致诸窍、脏腑、经络失于滋养,临床上可见身体困重、胸闷脘痞、纳呆、脉濡缓等,故应酌加薏苡仁、茯苓、苍术、藿香等之品以芳香化湿;阴血本已亏虚,有内燥,加之外感燥热,阴血更亏,血液运行不畅,脉络痹阻,既有“不荣则痛”,又有“不通则痛”,临床上可见关节肿痛、屈伸不利等,故少予忍冬藤、络石藤、木瓜等以通络止痛;阴虚日久,阴损及阳,出现阴阳两虚之象,可酌加肉苁蓉、鹿角胶、淫羊藿等温润之品。
7 病案举例
患者,女,48岁,2006年3月10日初诊。主诉:口干、眼干5 a,再发加重伴关节肿痛15 d。患者于5 a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口干、眼干症状,但患者未予重视,也未予特殊治疗;后患者上述症状加重,且出现双手、双膝关节肿痛,前来就诊。症见:口干,双目干涩,视物稍有模糊,双手、双膝关节肿痛,局部触之稍灼热,腰膝酸软,乏力,舌质暗红苔少,脉细数略涩。体格检查:抗 SSA(+)、SSB(+),ANA(+),CCP(-),AKA(-),ESR:30 mm/h。在外院给予唇腺活检示:淋巴细胞灶性浸润。西医诊断:干燥综合征。中医诊断:燥痹,证属肝肾亏虚,瘀热痹阻。治宜补益肝肾、清热化瘀通络。处方:生地黄30 g,熟地黄30 g,北沙参20 g,天冬15 g,麦冬15 g,山茱萸 20 g,枸杞子 20 g,石斛 10 g,菊花 10 g,天花粉15 g,知母 15 g,赤芍10 g,牡丹皮10 g,络石藤20 g,忍冬藤20 g,党参10 g,甘草10 g。7剂,水煎服,1 d 1剂,分2次口服。3月21日二诊:患者口干、眼干、视物模糊症状减轻,四肢关节肿痛较前也有所减轻,仍乏力,且纳呆、神疲,舌苔脉象同前,减生熟地黄为20 g,加太子参10 g、茯苓15 g、砂仁20 g,继服7 剂。4月15日三诊:患者口干、眼干涩、关节疼痛较前已明显减轻,且舌暗红苔少略薄白,脉细,又感心烦易怒,脘闷,在二诊方药基础上加香附、木香、枳壳之品,继服2周,诸病若失,病情稳定,续方随访加减。
[1]周学平,吴勉华.从瘀热论治风湿免疫性疾病——周仲瑛学术思想举要[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7,22(1):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