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肿瘤治疗:扶正与解毒的平衡

2012-01-23陈赐慧花宝金

中医药信息 2012年6期
关键词:癌毒扶正正气

陈赐慧,花宝金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

恶性肿瘤是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常见多发病,近年来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目前针对恶性肿瘤的治疗,逐步向个体化治疗、综合治疗和循证医学的方向发展。而肿瘤的防治研究,也正从基于“病理学基础”向“病理-生物学”基础转变,从杀灭肿瘤细胞向改变肿瘤微环境转变[1]。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肿瘤的侵袭性的强弱在原发瘤阶段即已存在,肿瘤的转移复发是癌生物学特性最集中的表现,也是目前最难解决的问题。各种以“消灭肿瘤”为手段的疗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肿瘤的疗效,然而并未明显影响总体生存率。因此,有人提出[2]“消灭肿瘤实际上加速癌抵抗和复发的出现,”并且争论肿瘤的治疗到底是完全消灭,还是让其生存[3]。目前的观点趋势倾向于强调在最大限度消灭肿瘤的(手术、放疗、化疗、局部治疗)的同时,重视对少量残余肿瘤的调变及肿瘤宿主机体的改造(如生物治疗、中医中药),争取使肿瘤细胞改邪归正,降低侵袭转移潜能,使肿瘤宿主机体不适合肿瘤的生长。这一观点与中医学一直以来对肿瘤的防治观点趋于一致,强调机体与肿瘤之间的矛盾平衡,也即扶正与解毒的平衡。

1 肿瘤的病因源自失衡

1.1 根本原因在于内虚

对于肿瘤病因的认识,中医历代医家以“内虚”立论居多。《内经》提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百病皆生于气”,并认为“精气夺则虚。”其对肿瘤的记载相对比较简单。汉唐时期,《诸病源候论》及《千金要方》对“积聚”的论述,表明肿瘤扶正培本学术思想的初步形成。至宋金元时期,肿瘤扶正培本学术思想逐步成熟。东轩居士在《卫济宝书》中首次提出“癌”的名词。明清时期,肿瘤扶正培本学术思想深入发展,如张景岳认为,“脾肾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多有积聚之病…”。《医宗必读》更是直接指出“积之成者,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基于“内虚”理论,现代研究亦深入探讨了“内虚”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并发现肿瘤病人的免疫功能(正气)受到抑制,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及预后与带瘤机体的细胞免疫状态密切相关[4]。

1.2 癌毒是不可或缺的条件

肿瘤的发生,在正气亏虚的条件下,癌毒是产生肿瘤的关键因素。对于癌毒的论述,古代医家多有记载,然而均未明确提出“癌毒”的概念,而统称之为“毒邪”。如《中藏经》认为:“痈疡疮肿之所作也,皆五脏六腑蓄毒之不流而生矣,非独营卫壅塞而发者也。”随着基础和临床研究的深入,“癌毒”的概念越来越受到认可,并且认为“癌毒”是恶性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周仲英教授认为[5],癌毒是导致肿瘤发生的一种特异性致病因子,属毒邪之一,是在内外多种因素作用下,人体脏腑功能失调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对人体有明显伤害性的病邪,具有增生性、浸润性、复发性、流注性等特性。凌昌全教授[6]则结合中西医学对恶性肿瘤的认识,把癌毒定义为“已经形成和不断新生的癌细胞或以癌细胞为主体形成的积块”。并认为癌毒是恶性肿瘤产生的病机的核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专项课题(2010ZX09102-216)

作者简介:陈赐慧(1984-),男,北京中医药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肿瘤复发转移。

通讯作者:花宝金(1964-),男,主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肿瘤复发转移。

收稿日期:2012-04-24

修回日期:2012-05-16

心,癌毒及其产生的病理性代谢产物通过血液、淋巴液的循环扩散到全身,致使整体功能失调,继而耗伤正气,并与气、血、痰、热等纠结在一起,进一步产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癌毒一旦形成就具有迅速生长、扩散和流注等特性,必须及时采取以毒攻毒的手段,最大限度的消灭癌毒。

1.3 正气与癌毒的失衡

目前肿瘤的发病越来越趋向于年轻化,这一现象无法单纯运用内虚或者癌毒来进行解释。从人体生命的正气发展规律来看,中青年正处于“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或者“筋骨隆盛,肌肉壮满”的条件下,即便“始衰”,亦不至于成积、成瘤。而癌毒的积聚亦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可以认为,肿瘤的发生是正气和癌毒二者之间的平衡被打破,正气内虚为主或者癌毒过盛为主,最后均表现为癌毒占据优势。这种失衡现象在现代研究中亦多有发现。如贾勇圣等[7]将癌基因分为阴阳,并以癌基因myc和抑癌基因p53为例说明其相关性,p53以促进细胞凋亡为主,故为阴,阴中之阴是抑制细胞生长促进细胞凋亡,而阴中之阳则是修复受损DNA,使细胞继续存活。myc以促进细胞生长和增殖为主,故为阳,阳中之阳是促进细胞生长和增殖,而阳中之阴则是诱导细胞凋亡。这种阴阳的表现在肿瘤发展中为p53失活或myc激活者居多。另外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细胞信号传递网络亦会发生失衡现象。如细胞生长、分裂和增殖相关的信号传导通路多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如生长因子及受体、G蛋白、细胞周期调控因子等,从而表现为增殖失控。与此相反,与机体清除异常、衰老细胞的重要机制以及细胞凋亡机制受到抑制,如TNF、Fas/FasL等,从而凋亡减少[8]。

2 肿瘤的治疗在于平衡

2.1 治疗法则

中医学对于疾病的治疗认识,可以概括为“实则攻之,虚则补之”。针对恶性肿瘤的治则,目前临床常用的有益气健脾、养阴生津、温肾壮阳、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清热解毒、祛湿化痰、疏肝解郁等等。从肿瘤的发病机理,无外乎扶正及解毒二法。扶正又称为扶正固本、扶正培本,是基于肿瘤的“内虚”理论而确立的一大治疗法则[9]。其目的是通过对肿瘤患者的阴阳气血的扶助与调节而改善其“虚证”状态,提高机体自身的抗癌能力,达到祛除肿瘤的目的。解毒法则是针对癌毒的病机而确立的一大治疗法则。在肿瘤的发生、发展及复发转移过程中,除癌毒之外,还存在痰、瘀等病理产物,然而癌毒是其中最关键的一点,直接决定了恶性肿瘤的恶性程度,而不同于一般的气滞、血瘀、痰凝等所致的慢性杂病。因此,扶正和解毒是肿瘤治疗中的根本法则[10]。

2.2 分期论治

中医学的两大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现代医学的个体化诊疗方案即是中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这一“辨证论治”的现代化阐释。《素问·至真要大论》论述了“坚者削之”、“留者攻之”、“结者散之”、“客者除之”、“损者益之”的原则,体现了根据不同的疾病性质进行不同的治疗。由于患者机体状态、肿瘤分期及肿瘤生物学特性差异较大,临床治疗法则亦不同。从分期而言,在肿瘤早期,患者一般体质尚可,正气充足,肿瘤处于生长期,癌毒亢盛,此时未形成明显的肿瘤相关免疫抑制,即虚证不明显,在治疗上,应以祛邪解毒为主,积极采用手术、放疗、化疗、局部治疗(冷冻、激光、射频等)尽快去除肿瘤。这种攻邪祛毒的手段,在虚证不明显的时候,中医药优势并不明显,因此中医药的应用主要在于各种治疗的辅助治疗,而且以扶正为主,使扶正与解毒达成一个平衡。在肿瘤中期,肿瘤增大,消耗增加,形成明显的免疫抑制,人体正气消耗明显,这一时期,往往正邪力量势均力敌,或正邪相当,或癌毒略减,或正气稍强,在治疗上常扶正与解毒并重,视其相互平衡消长而治。当肿瘤趋于晚期,癌毒炽盛,而正气耗竭,无力抗邪,成邪盛正衰之势。此时应“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急症明显,则以治标对症为主,随后以扶正治疗为主,因晚期肿瘤治愈可能性较小,因此扶正应佐以解毒之法,使癌毒与正气的力量逐渐趋于平衡,达到长期带瘤生存。

2.3 遣方用药

《素问·至真要大论》有言“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强调调整阴阳平衡。而清代张隐庵则指出“寒热补泻兼用,在邪正虚实中求之。”在扶正与解毒的平衡上,遣方用药常表现为相反相成,矛盾统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3.1 攻补兼施

攻补兼施是肿瘤治疗最主要的方式,使祛邪而不伤正,扶正而不留邪。临床常用四君子汤或六君子汤加减扶助正气,同时加用白花蛇舌草、白英、龙葵、石见穿、蜈蚣等抗癌解毒之品,扶正与解毒药的权重和剂量视患者正气与癌毒的关系而定,在不同的肿瘤、不同的分期、不同的体质状态下,均需随时调整处方,微调平衡,使失衡的状态逐渐恢复平衡。

2.3.2 寒热共用

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常错综复杂,中医辨证多有寒热错杂的证候,因此处方常寒热同调。如对于肿瘤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临床常用泻心汤类加减,既用芩、连之苦寒降火除热,又用姜、夏之辛温开结散寒,恢复中焦脾胃的斡旋功能。解毒抗癌攻下的药物常为寒凉之剂,容易耗伤脾肾阳气,临床多配以温肾健脾之品,避免寒凉伤阳气。

2.3.3 升降相因

《素问·六微旨大论》指出:“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肿瘤患者因情志、饮食及治疗的影响,多存在气机失调的病理状态。调整气机常升降相因,升浮药与沉降药同用,使气机当升者升、当降者降,升降有序。如肺气不降引起的大便干结,常以桔梗与枳壳为伍,前者宣肺气,后者降肠气,一升一降。心肾不交引起的失眠,常以交泰丸加减,黄连下心火,肉桂补肾水,亦属一升一降的范畴。

2.3.4 动静结合

因肿瘤治疗中扶正治疗占有很重要的比例。而补益之品多滋腻碍胃,反而影响脾胃功能。补益药多属“静”,临床常“动药”与“静药”同用,使动、静存乎于一而增疗效。如应用温中健脾之剂,常用生白术、茯苓、生薏苡仁等,多辅以醒脾化湿之品,以增加其运化能力,如广藿香、紫苏梗、荷梗、砂仁等。恶性胸水,应用葶苈大枣泻肺汤、己椒苈黄丸等泻肺逐水时,常加用桂枝温运阳气,增加其“动”性,以化气行水。

总之,“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疾病的发生均由阴阳的失衡所致,肿瘤的发生发展也是这种阴阳平衡和正邪矛盾不断被打破的过程,因此治疗中应以扶正及解毒二法为总纲,不断的调整人体内环境,使其重新趋于稳态,以达防治肿瘤的目的。

[1]汤钊猷.现代肿瘤学[M].3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9.

[2]Gatenby RA.A change of strategy in the war on cancer[J].Nature,2009,459(7246):508 -509.

[3]Andre N,Pasquier E.For cancer,seek and destroy or live and let live?[J].Nature,2009,460(7253):324.

[4]花宝金,朴炳奎.肿瘤虚症及扶正培本的现代免疫机制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7(1):5-7.

[5]叶丽红,顾勤.周仲瑛教授的肿瘤观[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2,9(3):63 -64.

[6]凌昌全.“癌毒”是恶性肿瘤之根本[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8,6(2):111-114.

[7]贾勇圣,郑建全.癌基因和抑癌基因中的阴阳[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29(1):72 -75.

[8]曾益新.肿瘤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29-152.

[9]王爱红,陈美霓,符兆英.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天然药物及其作用机制[J].中医药学报,2011,39(1):125 - -128.

[10]钱红霞.论扶正法在肿瘤治疗中的重要性[J].西部中医药,2011,24(8):47-49.

猜你喜欢

癌毒扶正正气
癌毒病机辨治体系的构建
“癌毒传舍”新认识及其在肺癌复发转移防治中的应用
夏天养生要先养一身“正气”
Effect of decoction of Fuzheng Jiedu Xiaoji formula (扶正解毒消积方) plus chemoembolization on primary liver cancer in patients
Fuzheng Kang' ai decoction (扶正抗癌方) inhibits cell proliferation,migration and invasion by modulating mir-21-5p/human 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y deleted on chromosome ten in lung cancer cells
长歌正气重来读,我比前贤路已宽
正气文天祥
正气方天祥
癌毒理论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浅谈从癌毒论治胃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