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老年人用药的不良反应及原因
2012-01-23赵汝杰牛赫
赵汝杰 牛赫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老年人在生理,心理等方面均处于衰退的状态,各种疾病的发病率日益增高,用药量增大,乱用药现象越来越严重,导致发生各种各样药物不良反应。因此正确合理使用药物,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的发生,对老年人获得良好的疗效尤为重要。下面就老年人应用药物后产生的不良反应及原因做一探讨。
1 各器官的血药浓度过高,药理效应增强而出现的毒性反应
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都可直接影响各器官的血药浓度,一般用药后偏高,尤其是游离药物的浓度较高易出现不良反应。
1.1 老年人机体的特点
1.1.1 由于老年人衰老,体形变小,组织脱水。在组成人体的体液、脂肪及固体物质中,体液约占体重的60%,虽然老年人的脂肪组织增加,而总体液及非脂肪组织减少,使药物分布容积减少,用药后药物深度相对增高,药理作用加强。如:地西泮、地高辛分布容积随年龄增大而降低,毒性相对增大。
1.1.2 多数器官细胞总数减少,重量减轻,细胞总数的减少也反应在老年机体各器官重量的变化上。老年人由于营养状况,生活方式及体重等都不尽相同,其器官都有不同程度的萎缩。故受到药物作用的强度也相应增强,比青年人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增加。
1.1.3 血浆蛋白含量的降低: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血浆蛋白含量有所降低,虽然与青年人比较,单独使用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时,血浆蛋白含量的降低对于该药在血浆中游离药物浓度的影响并不明显,但同时应用几种药物时,由于竞争性结合,则对游离药物的血浆浓度影响较大,这在老年人的血浆中变化加大,所以在同时服用多种药物时,有些药物就应相对减量。
1.1.4 主要脏器血流量降低:肝脏对药物的代谢具有重大作用,老年人肝血流量的降低是药物代谢降低的一个因素。由于“第一关卡效应”的减弱,导致药物避免肝脏解毒,进入体循环的量增加,分布容积增大,而毒性反应加重,如:普萘洛尔、阿斯匹林;肾脏是药物排泄的主要器官,老年人的肾单位仅为年轻人一半,肾血流量在40岁前无大变化,40岁以后每年递减1.5% ~1.9%,老年人的肾血流量仅为年轻人的40%~50%,老年人的某些慢性疾病也可减少肾脏的灌注,这些均影响药物的排泄,使药物在体内积蓄,容易产生不良反应而中毒、如长期使用抗生素、强心甙类药物;中药中含朱砂、关木通等对肾有害药物,老年人在服用这些药物时应减量或避免使用。
1.2 老年人器官功能的减退
1.2.1 器官功能的减退一般表现为储备力减少,适应力和抵抗力减弱等,胃肠吸收功能减弱,使得主要依靠主动转动吸收的营养物质如铁剂、钙剂、维生素等均应酌加剂量,方可达到用药目的,肝肾功能减退,直接影响到药物在体内的代谢与排泄过程,易导致体内药物蓄积,出现不良反应。
1.2.2 药物代谢酶活性减弱,由于肝重量减轻,肝细胞数目减少,微粒体酶的数量及活性下降,许多依赖肝药酶代谢的药物免于解毒,药物的半衰期延长,如老年人在服用心得安药物时其半衰期比年轻人延长一倍左右。
1.2.3 免疫反应降低,老年人非特异免疫反应降低如中性粒细胞趋化反应降低,杀念珠菌的能力减弱,此外,特异性免疫反应的能力也降低,如老年人对某些药物的迟发性皮肤过敏反应阳性率降低,这是老年人引起药源性疾病诊断困难的原因。
1.2.4 神经系统张力不降,如交感神经控制的血管压力感受器的敏感性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一般剂量的降压药可引起长时间明显的体位性低血压。
2 效应器官对药物反应的敏感性增强而出现毒性反应
由于老年人的生理变化还可以引起器官靶细胞或受体的反应性和敏感性的改变,如感受器和受体的兴奋阈随年龄的增加而不同,对内环境的调节功能和药物的耐受性大大下降,使得小剂量的药物即可出现治疗效应,而一般成年人剂量就可产生过强的药理作用,甚至中毒。
3 超高敏性的特异质引起的非典型的毒性反应
综上所述由于老年人的生理特殊性,对药物的不良反应大多表现在药物代谢动力学方面的原因,只有少数不良反应属于药效学方面,因此老年人用药一定要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