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2012-01-22杨培垌
杨培垌
(中州大学财务处,郑州450044)
一、高职院校经济学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经济学课程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是初步认识经济学的入门课程。在学习其他经济学专业知识前,高职院校学生首先接触的就是经济学课程,学生在学习经济学课程中会熟悉整个经济学的基本架构,为学习其他专业的课程打下一定的基础。作为高职院校经济学的课程,应该与本科院校的课程有本质的区别,应该在学习目标、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教学的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调整,特别是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来真正体现高职院校的教学特点。但是在目前高职院校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却存在不少问题。
1.经济学课程知识点多、偏重于经济理论教学
首先,经济学本身就是一门基础课程,自然包含很多基本概念、知识比较抽象,理论性强,学生接受难度比较大。其次,经济学课程经常会用到很多高等数学知识,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接受的,很多学生没有接触过高等数学或者数学知识不高。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学生年龄较小,社会阅历少,社会实践经验有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理解都有很大的难度。作为经济类专业的基础性课程,经济学课程包含微观、宏观经济学两部分内容,如果按照教学计划,用一学期60学时完成的话,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教学质量与教学任务就很难兼顾。
目前很多经济专业的实验室建设相对滞后,即使有了相类似的实验室,主要也是经济类专业课程使用,这样导致了很多高职院校的经济学教学目前仍然停留在课堂讲授上,实验操作、模拟交易、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等方面严重不足。
2.教学手段和方法比较落后
过去教学一直沿用的是“粉笔+黑板”的老模式,现在教学是“粉笔+黑板+幻灯片”的模式教学,但在讲解经济学时会涉及很多经济学概念和理论,这些抽象的知识点通过黑板表达出来的效果比较差,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学生积极主动听课的动力不足,老师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授课效果。经济学课程讲授应当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新的能够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的途径来提升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3.缺乏针对高职院校特点的教材
目前,高职院校正在使用的经济学教材几乎都是要么国外经济学理论的翻版,要么就是根据本科院校经济学教材稍加改动出版,这些理论性比较强、需要具备高等数学知识的教材显然与高职院校有些不符,不适合高职院校的教学目的和学习特点。特别是,我们现有的教材对经济学理论、甚至经济模型等介绍过于呆板。另外,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快、变化大,对世界的影响也在加强,许多新事物不断出现,不能在教材中及时反映出来,也就是不符合我国的现实情况,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高职院校经济学教学目的改革探讨
无论是古今哪种经济学说都有一个看问题的角度和思维,如果你能将这些思维和看问题的角度熟练掌握和运用,那么当你的基础信息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能比一般人看的更透彻,能够想的更长远和更准确,在别人可能受到蛊惑的时候有自己的分析和判断!经济学就是让你看清社会,培养你的价值观,让你把客观的世界看得更清楚一些的一本学科。萧伯纳说:经济学是一门让人生幸福的艺术。凯恩斯也说过:经济学不是一种教条,只是一种方法,一种心灵的容器,一种思维的技巧,帮助拥有它的人得出正确的结论。
高职院校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和分析方法,使学生对当代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思想有较为全面和系统的了解,并能结合实际分析与应用,为以后其他课程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经济学理念的培养和塑造,引导学生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面对的各种社会问题。生活中无处不是经济学,小到菜价为何上涨,大到央行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教师应该体现高职院校教育能力培养为出发点的教学思想,不仅注重传授知识,更要有意识地加强学生能力的塑造。
三、高职院校经济学教学内容改革探讨
从大纲方面来说,我们应从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把握分寸,理论和实践不能偏废。首先是要重视教材中有关经济学最基本理论知识的收录,包括“理性人”、“供求关系”和“均衡价格”等。其次,要重视教材中实践内容的安排,特别是与我国现实社会经济状况的联系。例如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应该结合国家统计局每月上旬公布我国上个月的经济运行数据和我们在生活中的感受进行规划,使学生学会利用学到的知识去分析现实问题,从而在表达个人对社会经济运行状况的看法中学习知识、提高思考能力。
从内容上说,应该使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经济学理论知识点和案例教学,不常用到的经济学知识和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经济学知识等各部分的篇幅长度得到相应的平衡。
经济学主要让学生了解经济学的基本框架和基本知识,不要求学生深入掌握理论的推导,因此教学内容应尽量简单明了。对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式的整合,在大框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更加清晰的认识。现代经济学论述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经济运行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各个经济学科提供基础理论。一般经济理论分为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两个分支。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视野,以经济活动总过程为对象,考察国民收入、物价水平的总量和波动。微观经济学研究市场经济中单个经济单位即生产者(厂商)、消费者(居民)的经济行为,包括供求价格平衡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在不同市场类型下厂商成本分析与产量、价格决定理论、生产要素分配理论等。高职院校经济学知识设计应该同时注意基础理论的内容与专业课内容的紧密衔接,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高职院校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探讨
在实现教学目标过程中,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对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根据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及高职院校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学习特点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迫在眉睫。
1.现实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一种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通过讨论或者研讨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西方经济学理论性很强,如果实行从理论到理论的填鸭式的灌输,学生就会觉得枯燥乏味,所以在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应当联系实际,尽可能结合一些贴近日常生活、浅显易懂的案例和事实,让学生感到经济学就在身边。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认识经济学,通过自己的思考或者他人的思考来拓宽自己的视野,从而丰富自己的知识。有效地运用现实案例教学法还有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从而在学生职业素质及个人能力的塑造中发挥重要作用。
例如在讲授机会成本的概念时,让学生计算和分析他们上大学的机会成本,可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而明确。上大学成本如此之高,为什么家长还选择让孩子上大学?因为这种选择符合经济学理论,收益的最大化原则。我们算一下上大学与不上大学一生的成本与收益:不上大学18岁工作,工作到60岁,共42年,平均每年收入是2万,共84万;上大学22岁工作,工作到60岁,共38年,平均收入是4万元,共152万,减去上大学的经济学成本8万,剩下144万。与不上大学收入比较上大学多得到的收入是60万。这还没考虑学历高所带来的名誉、地位等其它效应。为什么家长舍得在子女教育上投入,就在情理之中了。
2.通过宏观形势和经济热点加强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的理念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经济学理念的培养和塑造,引导学生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各种问题。在高职院校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关注相关理论热点,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拓宽视野,加深认识,增强学生运用经济理论研究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对我国以及本地经济发展提出有益探讨或建设性意见。例如,课堂上我们学习用CPI作为衡量尺度来认识通货膨胀,同时提出了三个概念,当CPI大于3%的增幅时,成为通货膨胀;而当CPI大于5%的增幅时,称为严重的通货膨胀,当CPI涨幅低于3%,并且在3%以下连续下跌两季,即可认为出现通货紧缩。老师可以把每个月国家统计局发布我国上个月经济运行数据展示出来,结合书上的案例让同学们对我们国家选用的代表性商品的类型进行了讨论,提出相关问题进行讨论甚至辩论,同学们在这样的学习与探讨中得到了思维锻炼,对问题的认识和评价能力得到了提高。教师可以接着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我国当前货币政策调控应该采用什么手段,让学生分析今后我国的物价还将如何变化,是不是可以考虑进行适当投资来保持自己的资产保值增值。在整个经济热点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分析,而且在分析的角度上更多地倾向生活化,教师经过修正以后学生往往会恍然大悟。教师要密切关注当前经济发展的形势和热点,准备一些最新的资料和学生进行讨论,使他们既增加知识,又提高分析能力,同时对一些经济现象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3.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技术是利用图像、声音和动画等媒体和计算机集成进行视听教学。针对经济学课程的微观经济学中的供求原理、均衡理论、消费者理论、生产理论、市场理论和分配理论。宏观经济学中的国民收入理论、就业理论、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理论、宏观财政政策以及货币政策等等。可播放一些相关的视频节目,例如每个月我国社会经济数据的发布会,资本市场的运行情况,我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改变、国家相关的经济工作会议等。还可以播放一些经济学家的专访和记录片,好的经济、投融资方面的电影也可以播放给大家,比如反映2008年金融危机的纪录片——《监守自盗》(Inside Job),资本投资经典电影《华尔街》(Wall Street)等。若仅凭书本讲述,学生难以理解,而通过多媒体技术,教师完全可以将以上理论,结合实际材料,用立体的画面展现给大家。这一教学方法可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生动、形象、直观,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1]王毅,卢崇高,季跃东.高等职业教育理论探索与实践[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2]马玉霞.对高职课程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构建之思考[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12).
[3]斯蒂格利茨.经济学[M].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4]吴汉洪.经济学基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5]张敏,王洪林.高职课程考核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科技教育创新.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