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同富裕:现阶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纲

2012-01-22李文汇

中州大学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国民收入两极分化生产力

李文汇,王 琳

(北京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北京100044)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是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二是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一路走来,取得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同时,由于实行包含有私有经济成分的市场经济,鼓励私有经济的发展,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逐步形成了一些突出的矛盾或问题。这些突出的矛盾或问题,突出表现在国民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上。如果这一矛盾或问题解决得不好,或者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威胁社会的稳定,危害建设和谐社会的大局,甚至会丧失已经取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成果。共同富裕与社会主义是不能分割开的。要化解社会矛盾、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把缩小国民收入分配的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现阶段工作的总纲。

一、中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从中国国情出发、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实践中,经过艰难的探索才找到的一条救国救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道路。

中国人民是在经历了近百年的苦难,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深渊中,经过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然后才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由于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不是发生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生产力极度落后、几乎没有近现代工业的小农经济王国。它决定了在中国实行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建立在发达生产力基础上的社会主义有很大的不同。既要实行社会主义、走社会主义道路,又要与中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这就决定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必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且,因为中国与前苏联等国的国情不同,前苏联等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我们只能参考,而不能照搬照抄。这同样决定了我们只能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但是,在中国,确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却是在我们饱尝了探索的艰辛和曲折、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以后才获得的。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为迅速改变“一穷二白”的国家面貌,实现国家的富强,应该说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在所有制领域,脱离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盲目追求“一大二公”,在分配领域,说是实行按劳分配,实质上却是平均主义“大锅饭”,还以运动的方式搞经济建设。这些做法严重地挫伤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虽然追求的是共同富裕,但得到的却是共同贫困。小平同志指出:“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困,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1]。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更多地强调意识形态领域、思想领域的斗争,强调“灵魂深处”的革命,偏离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生产力的发展更是被置于次要的位置,其结果是更加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邓小平同志说:“如果说我们建国后有缺点,那就是对发展生产力有某种忽略”[1]。“文革”的历史印证了邓小平同志的这一论断。应当说,毛泽东同志是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他也曾经努力地去推动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后来他的关注点逐渐转向了意识形态领域和阶级斗争,而不是继续关注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生。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经验,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同时教训也是深刻的,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二十几年的探索,我们没有找到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改革开放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根据新中国前三十年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积极探索并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在思想上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1],“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1]。这就是说,要在中国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第一要务就是要摆脱贫穷,就是要发展生产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要发展生产力,就要从中国的生产力水平的实际状况出发,调整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在小平同志的领导下,我们终于找到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几十年艰辛探索的历史经验表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的道路。但是,这条社会主义的道路,不能是书本上的,也不能是其他国家的,而只能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社会主义道路,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这是中国人民唯一正确地选择。“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1]。

二、“共同富裕”与社会主义不可分割

“共同富裕”与社会主义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共同富裕”具有特殊的本质属性,它属于科学社会主义、属于工人阶级。离开了社会主义,就不能实现共同富裕。同时,社会主义从它产生的那天起就包含着“共同富裕”这一本质规定,社会主义离不开共同富裕。如果离开了共同富裕、出现了两极分化,那么社会主义也就变成了不再是社会主义的别的“主义”。离开了共同富裕,就没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与共同富裕,这二者是一体的、不能分割开的。

“共同富裕”,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均富”和“共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它必须建立在生产力巨大发展的基础上,并且包含着人的解放。如果“没有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须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2],也就不会有什么共同富裕。有了“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公有制、消灭了剥削、消除了两极分化,共同富裕也就实现了。离开了社会主义革命,就不能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共同富裕就只能是空想。两极分化意味着剥削,剥削意味着两极分化,而这两者又意味着私有制。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就意味着“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2],就意味着“共同富裕”。反过来说也一样,“共同富裕”就意味着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共同富裕”就是私有制、剥削、两极分化的反面。在历史上,“均富”、“共富”的思想源远流长,但是,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思想作为贫富不均、两极分化的社会现实地反映,既不具备实现“均富”、“共富”的历史条件,也找不到实现“均富”或“共富”的现实道路,最多不过是一种愿望、理想或口号。科学社会主义,深刻揭示了私有制运动的必然结果是两极分化,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及其运动的必然后果是社会主义革命,找到了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阶级力量——工人阶级,找到了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道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终于具有了现实的可能。因此,“共同富裕”的本质就在于:它属于科学社会主义,只有工人阶级才可能实现它,“共同富裕”离不开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也离不开“共同富裕”。首先,“贫穷不是社会主义”[1]。我们知道,现实的社会主义社会,与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有很大不同,主要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国家都不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的基础上的。但是,这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相反这是由当时的经济、社会、政治矛盾与条件决定的。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能否保住革命的胜利果实,能否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其关键就是能否快速地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的明显改善、共同富裕的实现,社会矛盾就必然是缓和的,社会就能安定团结、就能稳定,党的凝聚力就强大,社会主义制度就能巩固和发展。生产力不发展、落后,人民生活的贫穷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善,争取生活必须品的斗争就会重新开始,“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政治腐败、脱离人民的情况就不可避免,党就会丧失凝聚力、就会失去人民的支持,随着社会矛盾的激化,政权有可能会变色,社会主义革命的成果有可能会丧失。前苏联的情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其次,发达资本主义的特点是富。但是这种富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是以剥削为前提,是少数人的富和多数人的贫困,是以两极分化为特征的。科学社会主义则要消灭私有制、剥削,实现“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也就是要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1]。因此,离开了共同富裕的“主义”就不是社会主义。所以,社会主义不仅要富,而且是要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离不开共同富裕。离开了共同富裕,“社会主义”也就不再是社会主义。“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上了邪路”[1]。

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同志深刻地认识到了社会主义离不开共同富裕。为了说明这一点,他从社会主义的目的、目标、本质、特点、原则、优越性等多角度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与共同富裕的不可分割的关系。他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1],“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1],“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1],“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1],“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1]。邓小平同志的相关论述还有很多。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社会主义离不开共同富裕,离开了共同富裕的“主义”不可能是社会主义。

三、时代主题的转换:从摆脱贫困到共同富裕

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前三十年和后三十年。前三十年的特点可以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穷”,缺吃少穿。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摆脱贫困。因此,改革开放之初,我们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通过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生产力快速发展、人民脱贫致富。这就是邓小平时代的主题。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取得的建设成就是巨大的、有目共睹的。生产力确实实现了快速增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有了极大地改善、得到了极大地丰富。这一切都得益于改革开放,得益于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关系领域、特别是国民收入的分配领域也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国民收入的分配,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是较为平均的,而现在国民收入上的贫富差距已经很大,而且还在扩大。从反映收入分配状况的基尼系数来看,“我国基尼系数已从改革开放初的0.28上升到2007年的0.48,近两年不断上升,实际已超过了0.5,这是十分严重的信号”(《经济参考报》2010年5月21日第八版,丛亚平、李长久的文章《收入分配四大失衡带来经济社会风险》)。虽然基尼系数的计算结果受分组取样的影响,但它还是能够大体上反映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的状况的。

国民收入分配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要的原因是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一直快速发展,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不断快速上升,目前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单就私营经济而言,2009年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就已经达到了29.6%(按产值计算,数字来源于2010年8月2日人民网)。这种所有制结构的变化,无疑对国民收入的分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马克思说:“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既然生产要素是这样分配的,那么自然就产生现在这样的消费资料的分配”[2],国民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由生产资料占有的两极分化所决定。在非公有制经济中,普通劳动者与生产资料是分离的。由于这种分离,在雇佣劳动关系中,劳动者处于弱者的地位,很多时候由于生活的压力而被迫接受较低的工资收入。同时,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也是国民收入分配差距越拉越大的重要原因。由于普通劳动者,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之外,很少有属于个人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因此除了劳动收入之外,就很少有其他的收入了。拥有生产资料等生产要素的人却不同,他们不仅可以通过信用支配更多的生产资源,而且可以获取资本收益。这一部分收入要远远多于单个普通劳动者家庭的劳动收入。第三个重要原因是:长期以来,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大多数普通劳动者文化素质较低、缺乏专业技能,相互之间的就业竞争集中在劳动力市场的低端,这些又强化了普通劳动者之间的竞争和普通劳动者在雇佣劳动关系中的弱者地位,严重地制约了劳动者收入水平提高,在通胀的背景下甚至还降低了劳动者的实际收入。当然,造成国民收入分配差距越拉越大的原因还有很多,比如国有企业改制中的国有资产的流失、矿产资源开发权转让中国有权益的流失、城市房地产市场的暴利、垄断行业的存在等等,这些问题也往往都与腐败有关。

必须引起注意的是,“我国的贫富差距正在逼近社会容忍的‘红线’。富的越富,穷的越穷,已成为收入分配领域的一大顽症。这种两极分化如果不尽快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势必引发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问题,也会为社会稳定埋下隐患”(《经济参考报》2010年5月21日第一版,叶建平文章《要把收入分配提高到改革成败的高度》)。当前,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我们正在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建设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但实事求是地讲,我们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尖锐的矛盾与问题。各地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就是这些矛盾和问题的表现。这些矛盾和问题,使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华民族的振兴、和谐社会的建设,遇到了严峻的挑战,威胁着社会的稳定。如果不能解决好这些矛盾和问题,改革开放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有可能付诸东流。分析这些矛盾和问题可以看到,这些矛盾和问题都与国民收入分配领域的严重失衡、贫富差距的拉大有关。小平同志早就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东西。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1]。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认真对待当前的国民收入分配失衡、贫富差距拉大问题,采取综合措施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缩小贫富差距,从根本上维护社会的稳定。“如果分配问题解决不好,不能共同富裕,就不是社会主义。现在看来,如何分好蛋糕,解决好社会公正问题,是必须面对的严峻现实问题。共同富裕的问题已经非常急迫地摆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3]。

与邓小平时代相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已经悄然发生了转换,已经不是“穷”字当头的问题,而是贫富差距拉大及其所造成的矛盾或问题。解决贫富差距拉大问题,意义重大,不但关系改革开放的成败,而且从根本上说,这已经不是要不要共同富裕的问题,而是要不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把握住时代主题的变换,花大力气解决好贫富差距拉大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会越走越宽阔。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王伟光.走共同富裕之路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选择[J].红旗文稿,2012(1).

猜你喜欢

国民收入两极分化生产力
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理性思考
浅析小学数学学习出现两极分化的原因及对策
对“破窗理论”与“破窗谬论”的探究
讲清国民收入分配,助力高中政治教学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公平性对农村消费的影响
英语教学中两极分化现象及应对策略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凡事就怕做到极致 一个词的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