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原因探析
2012-01-22赵晓英朱羞阳章立
赵晓英 朱羞阳 章立
(空军杭州航空医学鉴定训练中心,310013)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原因探析
赵晓英 朱羞阳 章立
(空军杭州航空医学鉴定训练中心,310013)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原因
中药注射剂是以中医药理论及经验为基础,采用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从中药或其他天然药物中提取有效物质制成的无菌制剂。由于中药注射剂给药方式特殊,直接进入人体,分布到组织、器官,生物利用度很高,作用迅速,在临床得到越来越多地应用。近年来,随着国内对中药注射剂的广泛临床应用,对其药品不良反应(ADR)的报道也逐渐增多,中药注射剂约占中药不良反应的3/4[1]。因此如何在临床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是目前扩大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面临的问题和关键所在。现将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原因总结如下。
1 药源性问题
1.1 药品生产原料药材 中药一直讲究地道药材的使用,同一种药材受其产地、气候、采收季节、加工炮制等因素的影响,有效成分含量也会因此而有差别,如李英霞等运用HLPC方法测定了不同产地香附及醋制香附中木犀草素含量,发现同一产地的生品和醋制品中的木犀草素含量不同,并且不同产地的生品和醋制品的含量也有差异[2];另外重金属、农药残留等因素,均可引起中药注射剂的不稳定。
1.2 注射剂本身成分复杂 有的中药注射剂由复方制剂组成,如苦黄注射液,也有的由单味药制成,如鱼腥草注射剂。无论是复方组成的注射剂还是单味药注射剂,虽然经过在生产制备过程中的分离纯化,但是在成分上依然相当复杂,包含的一般为大分子有机化合物,如色素、鞣质、淀粉、蛋白质等成分,它们均以胶态形式存在于药液中,这些化合物能够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也可产生抗体致敏T淋巴细胞,发生过敏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和功能紊乱[3]。
1.3 生产工艺问题 中药注射剂于20世纪70、80年代发展至今,生产工艺虽然有了很大的改进,但是依然相对简单,在细节上仍然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中药本身成分的复杂性也相应地增加了制备工艺的难度。另外,对中药注射剂进行较为严格的质量控制的生产厂家还是少之又少,对于安全性的评价工作更是缺乏深度和广度,这些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中药注射剂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隐患。
2 医源性问题
2.1 适应证不符 中西医学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论体系,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上都有着完全不同的方法。中药注射剂是在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生产工艺而开发的相对新型的药品制剂。在使用过程中依然要求贯彻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思想。很多医师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往往对中医了解不深而将其简单套用于西医病症中,从而出现药不对症的不良后果。
2.2 配伍不当 目前对于中药注射剂的配伍研究相对较少,在临床使用过程中缺少权威的数据参考。中药注射剂本身成分复杂,药物与不当溶媒配伍后有可能会发生氧化、聚合等一系列反应,更有可能因为溶液pH值的改变,导致液体的不溶性微粒增加或者药效成分含量的改变。曾有报道丹参注射液与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后,混合液pH值降低、紫外吸收光谱有不同程度变化,微粒数上升[4]。另外也有报道称复方丹参注射液在质量浓度为0.05 g/mL的GNS中,室温6 h内含量有显著变化,两者不宜配伍[5]。因此,临床医师在开具中药注射剂前,一定要仔细了解病况,若需应用中药注射剂,则须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剂量、溶媒使用,尽量单独使用,能用一种药就坚决不用两种,尤其是中药注射剂。要注意避免两种以上联合应用,以免产生未知的配伍禁忌,给患者带来不良反应。
2.3 用法、用量及使用过程不当 任何药物都是在一定的安全剂量和给药时间前提下发挥最佳疗效的。中药注射剂作为一种非口服制剂,避开了肝肠循环。在它们的使用过程中更应该注意用法和用量问题,确保安全有效。在连续使用中药和西药注射剂之间,应至少应用20 mL的生理盐水间隔,在输液前应详细检查,如有药液混浊或异物、瓶身破裂、封口松动漏气等现象时,切勿使用。考虑到中药注射剂对个别机体易造成敏感而产生过敏等现象,以及速度过快容易导致患者血管疼痛和不良反应的发生,中药注射剂静脉输液速度应以40滴/min为宜[6]。
3 注意特殊人群用药
中药注射剂在临床使用过程中难免面对老年、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这些对象的心理、生理上都与正常成年人有所区别,药物在其体内的分布、代谢、转化和排泄都会有所差异。在临床用药中特殊人群尤其是老人和儿童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比例很高,因此不良反应发生率也相应提高[7]。据统计,81例含三七总皂苷类注射剂所致的不良反应中,有60例为5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占74.07%[8]。在27例喜炎平注射液所致的不良反应中有18例为10岁以下的儿童,占66.7%[9]。因此,对于特殊人群的用药,能口服的绝对不要使用注射剂,能肌肉注射的绝对不使用静脉注射,如果必须使用中药注射剂,就应该更加密切地关注使用过程中的反应,以免发生不幸事件。
面对近年来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不断攀升,密切关注其安全性问题已是刻不容缓。对于不良反应高发的品种,有关部门应该将其列入淘汰品种,禁止使用。另一方面,对于中药注射剂新药的审批更应该严之又严,对其质量标准应当高标准制定,尽最大努力从源头上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从而更好地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保障。
[1]郭海平,刘军艳,杨本明,等.10种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文献分析[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07,4(2):57-59.
[2]李英霞,陆永辉,冯文,等.HPLC测定不同产地香附及醋炙香附中木犀草素的含量[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1):56-58.
[3]钟洪兰.输液反应的原因分析和处理[J].广东药学,2002,12(4):47.
[4]林晓兰,张维,郭景仙.40种静脉用中药注射剂与常用输液配伍的稳定性分析[J].临床药物治疗杂质,2006,4(6):33-36.
[5]易生富,张静.香丹注射液在四种输液中的稳定性考察[J].中国药业,2011,10(2):28-29.
[6]李淑娟.静脉输注中药注射液的临床体会[J].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9):4094-4095.
[7]陈文滨,扶玲.中药注射剂200例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药房,2010,21(31):2954.
[8]曾聪彦,梅全喜.81例含三七总皂苷类注射剂致不良反应的文献分析[J].中国药房,2007,18(33):2616.
[9]曾聪彦,梅全喜.喜炎平注射液致27例不良反应文献分析[J].中医药导报,2008,14(8):117.
1005-619X(2012)09-0853-02
2012-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