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112例效果观察
2012-01-22郑文雄
郑文雄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是耳鼻喉科比较常见的疾病之一,具有病程长、易反复、难以根治等特点,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的工作和生活。鼻内镜外科技术用于治疗鼻窦炎、鼻息肉等疾病,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2008-2010年,我院诊治的112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予以鼻内镜手术治疗后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2010年我院收治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112例,其中男60例,女52例,平均(48.3±3.4)岁;病程1~36年;临床分型为Ⅰ型50例(44.6%),Ⅱ型42例(37.5%),Ⅲ型20例(17.9%);伴鼻中隔偏曲35例(31.2%),下鼻甲肥大22例(19.6%),中鼻甲肥大20例(17.9%);合并高血压病12例(10.7%),冠心病8例(7.1%),糖尿病6例(5.4%),慢性支气管炎4例(3.6%);既往有鼻窦炎、鼻息肉手术史16例(14.3%),其中行鼻镜鼻息肉摘除术和鼻窦开放术9例,柯-陆术7例。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并结合相应辅助检查结果,均确诊为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经过系统药物保守治疗后,临床疗效不够理想。
1.2 手术方法
1.2.1 术前 入院后,进行血常规、尿常规、血糖,以及心、肺、肝、肾功能检查,针对各项症状给予对症处理,并在术前控制血压≤140/90mmHg,空腹血糖≤8mmol/L。术前1~2周给予抗生素,术前3~7d每天给予泼尼松20~30mg(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者除外),于术前1h肌注0.1g苯巴比妥和1000U巴曲酶。
1.2.2 术中 Ⅲ型及既往有鼻窦炎、鼻息肉手术史患者共30例采用全身麻醉,其余82例通过l%利多卡因进行局部浸润麻醉,以及强化麻醉(盐酸哌替啶50mg+异丙嗪25mg+氯丙嗪25mg)。应用肾上腺素,待鼻腔黏膜充分收缩后,应用Stryke鼻内镜监视系统及电动吸引器,采用Messerkling术式,进行手术治疗。根据鼻窦CT扫描及病变情况决定手术范围,以尽量避免损伤正常黏膜和适当保留筛窦骨隔为原则,首先将鼻息肉和钩突进行清除,随后对于Ⅰ型患者,予前组鼻窦开放;Ⅱ型患者,予前后组筛窦、额窦开放,同时扩大上颌窦口;Ⅲ型患者,予全组鼻窦开放。对于伴有鼻中隔偏曲的患者,予鼻中隔矫正;伴有中鼻甲肥大的患者,予中鼻甲成形术;伴有下鼻甲肥大的患者,予部分切除术。
1.2.3 术后 使用吸收性明胶海绵、凡士林纱布,通过填塞方式进行术腔止血24~48h后,将其取出。术后应用头孢类抗生素,静脉滴注5~7d,对于鼻腔或鼻窦黏膜有明显水肿或者息肉样变的患者,予地塞米松或泼尼松,静脉或者口服1周。1%麻黄碱滴鼻,每日3次,连用2周。使用0.2%甲硝唑液冲洗鼻腔,每日1次,连用1周。使用布地奈德气雾剂,进行喷鼻,连用至少6个月。住院期间,在鼻内镜下隔日清理一次鼻腔内血痂及分泌物。患者出院后,于术后第1个月,每周进行1次复查;术后第2~3个月,每2周1次复查;术后第4~6个月,每月1次复查。复查时,对鼻内创面恢复情况进行详细观察。同时在鼻内镜下进行换药及鼻腔清除等操作,直至术腔达到完全上皮化。
1.3 疗效评价 根据1997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鼻内镜手术疗效评定标准[1],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评估。痊愈:临床症状消失,内镜检查结果显示窦口开放良好,窦腔黏膜上皮化,无出现脓性分泌物;好转: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内镜检查结果显示窦腔黏膜呈现区域性水肿、肥厚或者肉芽形成,出现少量脓性分泌物;无效:临床症状未改善,甚至加重,内镜检查结果显示窦口狭窄或者闭锁,息肉形成,术腔粘连,出现较多脓性分泌物。总有效率=痊愈率+好转率。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疗效 112例中痊愈66例(58.9%),好转30例(26.8%),无效16例(14.3%);总有效率为85.7%。Ⅰ型50例中,治愈36例(72.0%),好转12例(24.0%),无效2例(4.0%);总有效率96.0%。Ⅱ型42例中,治愈22例(52.4%),好转12例(28.6%),无效8例(19.0%);总有效率81.0%。Ⅲ型20例中,治愈8例(40.0%),好转6例(30.0%),无效6例(30.0%);总有效率70.0%。总体上,Ⅰ型治疗总有效率最高,其次是Ⅱ型,Ⅲ型最低,不同分型手术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3,P<0.01)。
2.2 术后并发症 术后发生并发症6例(5.4%),未出现神经损伤、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其中术后2例出现眶周淤血,予抗感染治疗后淤血消退;2例鼻腔粘连,局部麻醉状态下适度松解粘连处,并使用吸收性明胶海绵,进行创面分隔后治愈;2例鼻腔少量出血,在鼻内镜下微波烧灼止血。
3 讨论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病因复杂,主要是由于鼻腔内息肉堵塞鼻窦开口,使鼻窦内分泌物无法正常引流而致。除此之外,窦口鼻道复合体病变或解剖变异也是导致鼻窦病变的常见原因[2]。有报道称,慢性鼻窦炎伴有鼻腔解剖变异高达80%[3]。本组资料112例中20例伴中鼻甲肥大,22例伴下鼻甲肥大,35例伴鼻中隔偏曲,其总比例为68.8%。以往临床多采用鼻窦开放手术,重点在于清理鼻窦黏膜,由于术中视野不清,易造成过多刮除黏膜或其他损伤,致使术后恢复慢,鼻功能会受影响,且常出现鼻窦解剖的重塑而不得不再次手术[4]。鼻内镜手术是利用内镜的高分辨、可变换视角等特点进行手术治疗,将窦口鼻道复合体病变清除、开放阻塞的窦口,使鼻窦的通气和引流功能得到恢复,使病变黏膜逐渐恢复正常。与传统的鼻窦手术相比,经鼻内镜手术是微创手术,不仅能够准确、彻底地清除病灶,还能最大限度地保留鼻腔鼻窦的正常黏膜和结构。同时,对鼻腔的解剖变异进行同期处理,有效降低复发率[5]。
112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5.7%,而并发症发生率仅为5.4%,表明该治疗方法临床疗效良好,并且安全性较高。但值得注意的是,鼻内镜手术也有其局限性,如术野相对较窄,暴露也就相对较差,对术者技术要求较高。现将一些体会简述如下:①随着病变程度的加重,手术疗效逐渐下降,Ⅱ型3期和Ⅲ型分期的疗效相对较差,可能与其病程较长,以及病变范围相对较大,黏膜出现不可逆性改变等因素有关[6]。本组治疗无效的16例中,钩突残留2例,额隐窝阻塞2例,上颌窦窦口阻塞2例,这充分表明完整切除的重要性。②术中对筛窦、上颌窦进行开放时,要最大限度地保留筛房或者上颌窦内的正常黏膜组织,从而缩短鼻窦功能的恢复时间。中鼻甲病变是术后术腔粘连,以及复发的主要原因[7],故术中要尽可能地保留中鼻甲,确保中鼻甲基板下缘及中鼻甲附着部的完整,避免中鼻甲漂移或切除过多,导致筛窦失去应有的保护作用。但对于中鼻甲肥大影响引流的患者,应将中鼻甲的外侧部切除,而对其内侧部进行保留。本组4例中鼻甲肥大患者未进行处理,其术后鼻塞症状未达到理想的改善而导致复发。③鼻内镜手术术中仅清除部分筛区及开放窦口,手术范围较小,术后易引起粘连或囊泡生长,影响手术效果,故术后须按时复查至术腔上皮化[8]。术后术腔黏膜上皮化一般为10~14周,时间较长,术后术腔冲洗、清理及定期随访换药至关重要。术后随访时,应在鼻内镜下将分泌物及时清理,清除囊泡、息肉及肉芽组织,恢复正常的通气和引流。本研究中,4例患者由于随访不及时,未及时进行处理等,从而导致复发。
[1]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会,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型分期及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评定标准(1997年,海口)[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8,33(3):134.
[2]吴恩余,李英丽,吕俊锋,等.多层螺旋CT评价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变异与慢性鼻窦炎的关系[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28(1):50-52.
[3]Buljeik-Cupic MM,Savovic SN,Jovicevic JS.Influence of anatomic variations of the structures of the middle nasal meatus on sinonasal diseases[J].Med Pregl,2008,61:135.
[4]李株坚,木丽阳,牟强.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并鼻中隔偏曲64例[J].人民军医,2003,46(10):596-598.
[5]胡仕勇,慎明哲.鼻内镜手术治疗鼻窦炎鼻息肉70例效果观察[J].吉林医学,2010,31(18):2896.
[6]符牧,李春林.鼻内镜手术治疗鼻窦炎、鼻息肉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J].山东医药,2010,50(24):100-101.
[7]梅燕,杨成章,张小萌,等.内镜下鼻窦炎鼻息肉手术同期处理中下鼻甲及鼻中隔术后疗效分析[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6,20(14):645-646.
[8]杨秋霞.内镜鼻窦炎鼻息肉手术治疗90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36):1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