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学中的健康关怀
2012-01-21王继瑛
王继瑛
进入新世纪,健康关怀正成为学校教育新的价值取向。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健康第一”学校教育指导思想的确立,将健康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一决定为我国新世纪学校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标志着我国的学校教育进入了一个“健康关怀”时代。课堂教学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中的健康关怀是达成教育关怀健康的基础与关键。当代教学改革应高度重视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健康关怀。
一、健康关怀与课堂教学
陶行知认为,“体健是人生一个重要目的,也是学问的一个重要目的。学生是学习人生之道的人,学以厚生则可;学以伤生是断断乎不可的。……我们深信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就是教育的出发点”[1]。当代在教育领域,“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通常被视为教育的目的。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包含三个层次的含义:第一个层次是指人的心智的全面和谐发展,这是从人的心理素质角度概括的全面和谐发展;第二个层次指人的身心全面发展,这是将人的生理和心理素质统一起来把握的全面和谐发展;第三个层次是个体和社会的协调统一和全面发展。这是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具体地、历史地把握人的全面和谐发展。[2]现代健康观认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症,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及道德上的完满状态。健康作为生命质量的一种理想状态,表现为人的身体、心理、社会和道德等诸方面的完满和谐(即“四维健康观”)。健康既是个体的基本需求,也是社会发展的需求。可以看出,教育目的所追求的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与现代意义的健康之理想状态具有内在的同一性,教育目的在本质上是具有健康指向的,就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观看来,教育所要培养的人实质上就是一个“健康”人。作为实现教育目的最基本的手段和途径的学校课堂教学,必须确保学生身体、心理、社会和道德等诸方面的完满和谐发展,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健康关怀是学校课程教学最基本的职责之一。
二、课堂教学中健康关怀的缺失
多年来在人们约定俗成的基本提法中,教学被定义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构成的一种双边性教育活动。教学过程通常被界定为一种认识过程或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是引导学生掌握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教学中的健康关怀常常被忽视甚至忘却。
1.功利化的教学取向对学生个体健康的漠视
在当代高度功利化的社会背景下,学校教育已沦为科学技术的传递工具。课堂教学也走向了偏离教育本真的轨道,不再以关怀学生个体生命的健康成长为目标,而是近乎残忍的学术训练,突出强调学生的学术成就,具体到教学实践中表现为过多地关注分数、考试、升学、特长……这些方面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致使很多学生不能承受这些压力而厌学、逃学,甚至产生人格变异、心理变态、人性扭曲等心理疾病。早在上世纪30年代,陶行知就曾痛批这种功利性的教育,“一个人从小学到大学,十年读书结果,与一个吸食海洛因的家伙无异。他们肩不能挑,手不能提,面黄肌瘦,弱不禁风,再加以要经过那些月考、学期考、毕业考、升学考等考试,到了一个大学毕业出来,足也瘫了,手也瘫了,脑子也用坏了、身体健康也没有了。大学毕业,就进棺材,这叫读书死。”[1]调查显示,全国大学生的近视率高达80%以上。[3]一项以全国12.6万名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20.23%的人存在不同的心理障碍。[4]功利化的课堂教学不仅习惯性地漠视学生的健康,甚至常常直接以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代价。2012年高考前在湖北某学校出现的让世人惊愕的“吊瓶班”以极端的方式折射出当前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以健康换分数”的功利化取向。
2.片面化的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的现实健康需求
功利化的教学追求必然导致片面化的教学内容。“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致的答案就是科学”[5]。 当代中国,知识教育稳固地占据着学校教育的核心。教育的本质已蜕变为知识,确切的讲就是考试的知识。教学的任务就是为一种刻板的职能、固定的情境、一时的生存、特殊的行业或特定的职位做好准备,教学灌输着属于古旧范畴的考试知识 。“学生活生生的生命被囚禁在浩瀚的书本知识之中,他们的生命在承受着难以承受的作业之重,他们的生命生长在‘数字化’——分数的歧视之中,残酷的、无休止的、成人意志体现的考试竞争成为时刻萦绕在儿童生命中的无形的藩篱。这样的教学事实上已在残酷地摧残儿童的健康,窒息着儿童生命的活力,生命的成长与发展是畸形的,以牺牲今天整全生命的生长与快乐换取那明天渺茫的‘幸福’,生命的活力在萎缩。……这样的教学是对儿童完整生命的扼杀”[6]。课程教学中,教学内容缺乏学生们可能真正关心的东西,远离学生的生活世界,严重脱离学生成长需要的状况,尤其是对学生健康关怀的缺乏。比如,一种极为普遍的教学现象就是各科教师大多只关注本学科知识,很少有人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健康教育,渗透健康知识、意识和行为技能的教学内容。甚至在很多学校,诸如健康教育、体育之类与学生健康直接相关的课程都因不属于考试内容而被取消。
3.程式化的教学方式侵蚀着学生的身心健康
在当前应试教育仍是以分数论英雄的客观前提下,以灌输知识为本的程式化教育方式仍然固守在教育者的心中。“教学是统一的,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进度,统一的要求,按年龄统一地组成一个班级,而不管这个班级中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学时间和空间被分成无数的小单位,每个单位都预先为学生设置了任务,在使每个学生有‘轨’可寻之时,也使他们失去了个性化‘选择’的自由。课堂的管理是严格的,鲜活的生命被异化为了一个安静的环境和井井有条的秩序。标准化的考试,如同温柔的陷阱,对客观化、规范化的刻意追求,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7]教学只是将学生看做是一个知识的罐装容器,课堂教学中仍然采用灌输的、标准的、训练的教育方式,强调书本知识的获得,忽视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探究和创造。这种教学具有外施、强制、分离的特性,无法达到内外一体的体验境界,缺少应有的健康活力和育人魅力。教学给个体带来的不是愉悦、快乐,而是单调、枯燥,从而严重阻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而教学中的体罚或变相体罚及病理性语言(尖酸刻薄、讽刺挖苦的斥责语言)等简单粗暴的教学方式不仅给学生的身体带来伤害,更常常给学生的心灵造成难以弥合的创伤。
4.单一化的教学评价忽视了学生个体生命的差异性
评价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起到信息反馈和动机激励的作用。教学评价不仅对学生的自信心、自我知觉和情绪等产生影响,而且对学生的意志、动机和个性的发挥也产生作用,因此与学生的身心健康关系密切。学生个体生命的存在是一种差异性的存在,不同的遗传基因使学生在身体、个性等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不同的成长环境更是强化了他们彼此之间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兴趣、特长和能力。面对学生个体生命的差异性,课堂教学中应该给予尊重和关注,并根据他们各自的特点,进行客观、公正地评价。因此,教学评价应是多元的系统,应该根据每个学生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等差异性进行多维度、过程性的评价。然而现实中的教学评价却往往体现出单一化的倾向,表现为:首先,评价目的单一、片面。对学生的评价主要还是在学生之间进行区分,继而进行选拔和甄别;其次,评价内容单一、片面。评价表现为以知识评价为主,漠视学生个体生命的差异性、探究精神、创新能力等;再者,评价方法单一、片面。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采用的是纸笔考试、测验、作业等单一的、终结性的、固化的、一锤定音的评价方法。“重共性、轻个性,并套用某种统一的模式和规格,缺乏因材施评的个性化评价,不利于学生主动的、自由的发展。这种统一化的模式过于注重不同学生之间的横向比较,使教学只面向少数‘好生’,忽略了学生自身纵向发展过程的比较,使多数学生背负沉重的心理压力。”[8]单一化的学生评价无视学生个体生命之间的差异性,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常常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三、课堂教学中实施健康关怀的若干建议
1.树立“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
首先应树立“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将学生的身体、心理、道德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在教学的过程中关怀、尊重和爱护学生的个体健康,满足学生身心需要,重视学生个体生命的尊严和价值,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发挥学生个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个体的不断完善,最终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而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首要的是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课堂教学中真正将学生视为教学主体,隐藏在主体性之下的学生的内在动机和动力才能被激活,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被调动,学生的身心健康才能得到关怀和发展;其次,应该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作为个体生命的学生同其他个体生命一样,既有个性又有共性,是一个个性与共性相统一的整体。“健康第一”的理念要求关怀每一个学生个体,尊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反映学生潜能、智慧、创造力等方面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使学生获得不断超越自我和完善自我的动力;最后,“健康第一”的理念还应该关注学生作为人的整体性的特征。人不是片面的存在,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于世。健康不仅是指身体好,还包括心理、社会适应能力、道德等多方面的发展。传统教学中片面强调对学生智力等理性要素的培养,而忽视对非理性、非智力要素以及学生身体、道德等的关怀,这种取向必须纠正,教学必须关怀学生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整体发展,使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2.以学生的健康发展为基础改革课堂教学体系
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健康,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就必须改革现有的课堂教学体系。第一,在教学目标上,应以学生的健康发展为基础。教学需要以学生生命整全性、自由、可持续的成长与发展作为追求与归宿,而不应局限于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发展。课堂教学不单纯注重知识的授受,而应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关注学生身心全面均衡的发展;第二,在教学方式上,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个体之间的健康差异,遵循教育卫生的原则和要求。为此,教师教的方式必须由机械灌输转向灵活引导。教师要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建立良好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使教学成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积极因素;在教学内容上,课堂教学内容要加强与生活世界的联系,使学生认识到知识与日常生活和周围世界及自身生命健康发展的关系,将知识活化为自身发展不可缺少的有意义的组成部分。此外,还要特别注意加强健康教育教学的学科渗透。基于现代“四维健康观”,人类的健康几乎与每一门学科都有所关联,因此,各科教师都应当考虑本门学科在促进学生健康方面的价值及优势,在教学中适时地将本学科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健康成长联系起来,实施健康教育,使学生获得一定的健康知识与技能,增强健康意识,养成健康行为;第三,在教学评价方面,需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模式和方法。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教学中必须摈弃以往简单片面的以学习成绩来甄别学生优劣的终结性评价方式,根据学生的个体特点和差异,对学生的身体、心理、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适时而详尽的反馈,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关注学生个人的处境与需要,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3.提高教师自身的健康素养
基于我国的教育体制,目前我国公民的健康素养普遍比较低。2012年卫生部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仅为 6.48%。[9]而在我国现行的教师教育体系中,教育卫生学或健康教育方面的学科教育还比较薄弱,虽然教师相对其他人群而言,健康素养较高,但要很好地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对学生的健康关怀,还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健康素养。首先,教师必须强化自身的健康意识,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教学理念。不仅应时刻意识到不能以牺牲学生的健康为代价来换取学业成绩,还应主动地将课堂教学建设成促进学生成长的“健康场域”;其次,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健康知识与技能。试想,一个不了解用脑卫生知识的教师,怎么可能在教学中创造有助于健康的教学方法;一个面对失败自己都无法自拔的教师如何去教会学生应对挫折的技巧。对于教师而言,健康知识与技能不是简单孤立的保健知识与技能,还有更高的要求,即要将这些保健知识与技能有机地融合到本学科的教学中去;再次,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体质与健康水平。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乐观开朗、身体健壮(美)的教师必然会给学生带来好的榜样;而一个疾病缠身、体质孱弱、很少参加体育活动的教师,如何指望他来关心学生的健康。为此,每一个教师都应积极关注自己的健康,提高自身的体质健康水平,从而更好地在课堂教学中关怀学生的健康。
[1]何国华.陶行知教育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194.
[2]郑金洲.教育通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35.
[3]教育部关于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公告[EB/OL].[2011-08-29].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948/201109/xxgk_124202.html.
[4]来自心灵的杀戮——关注大学生自杀现象[N].中国医药报,2003-08-04.
[5]斯宾塞.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14.
[6]闫守轩.论教学的生命关怀[J].教育科学,2010(2):59-62.
[7]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7.
[8]王健.学生评价的伦理缺失及价值重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4):33-36.
[9]卫生部公布首次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结果[EB/OL].[2011-12-18].http:∥www.moh.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hfybjysqwss/s3590/200912/451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