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时期无锡社会教育对基层电大开展社区教育的启示

2012-01-21吴学峰

终身教育研究 2012年5期
关键词:实验区无锡江苏省

吴学峰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首任教育总长蔡元培在教育部设立社会教育司,旨在面向全民,推行社会教育,[1]19民国时期的社会教育由此轰轰烈烈地开始了。20世纪20年代之后,为提高人口素质,挽救衰败的经济,社会教育走向了高潮。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等人先后开展乡村教育实践。在无锡,以俞庆棠、高阳为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创立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建立了多个民众教育实验区,成立中国社会教育社,开展社会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无锡的社会教育在当时的中国产生了很大影响,无锡也成为江苏社会教育的策源地,[2]195与定县、邹平并称为乡村教育的三大中心。[3]63

俞庆棠指出,当时的民众教育“可以说是社会教育的一部份,但是民众教育的事业,有学校式的,就称为民众学校教育。社会式的,就称为民众社会教育。总之,是社会教育的一部份”[4]28。当代学者杨才林也认为,民国时期出现的“通俗教育、平民教育、民众教育等”,都应属于“社会教育”。[1]21-31可以说,20世纪30年代前后在无锡开展的民众教育是民国时期无锡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民国时期无锡社会教育概况

1.创立江苏省立教育学院

1927年,国民政府实行大学区的教育体制,江苏省裁撤教育厅,试行大学区制,俞庆棠担任扩充教育处处长,负责江苏地区的社会教育事业。1928年,俞庆棠在苏州邀集晏阳初、汤茂如、程柏庐等人,探讨实验民众教育的问题,并就设立民众教育学校以培养专门人才达成了共识。[5]同年3月,成立“江苏大学区民众教育学校”,俞庆棠兼任校长。6月,学校改名为“中央大学区民众教育院”,校址迁往无锡荣巷,高阳任院长。10月,又迁往无锡社桥。1929年,学院所在地增设“中央大学区区立劳农学院”,高阳兼任院长。1930年4月,“中央大学区民众教育院”与“中央大学区劳农学院”合并,成立“江苏省立教育学院”。[3]64俞庆棠辞去扩充教育处处长职务,任该院教授兼研究实验部主任。傅葆琛、李蒸、孟宪成、雷沛鸿、甘豫源、陈大白、陈礼江、徐锡龄等教育名家先后在学校任教。

江苏省立教育学院下设民众教育和农事教育两个系,以及两个专修科。1936年,增设电影播音教育专修科,将办农事教育专修科扩充为劳作师资专修科。本科学制4年,专修科学制2年,招生范围面向全国。学院的社会教育实践主要在两方面展开。一方面,培养从事民众教育、农事教育的专门人才。教学重视联系实际、学作合一,本科生第四年实习1年,专修科学生自第四学期起实习半年。学生下乡实习,与农民同吃同住,指导农民开展乡村建设。另一方面,在无锡乡村、市区建立教育实验区、图书馆等,积极推进社会教育。[6]随着学院机构日益完善,民众教育实践自1931年后进入兴盛时期。江苏省立教育学院成立后,一直致力于民众教育理论和方法的探索和实践,提出了各种理念,强调教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化教育,而应该有更实际、全面的内容。可以说,民国时期真正意义上的民众教育实践是在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建立后由之推动进行的。[5]

1937年,抗战爆发,学院先后迁往长沙、桂林;1941年停办;1946年在无锡复校;1950年,与苏州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合并为苏南文化教育学院;1952年,改办为江苏师范学院,即现在的苏州大学。

2.建立社会教育研究机构

江苏省立教育学院成立后,设立了研究实验部,将教育实践工作与教育研究工作结合在一起,俞庆棠为主要负责人。学院的教授们纷纷著书立说,如孟宪承、陈礼江、甘豫源、秦柳方及俞庆棠等各自都写了《民众教育》一书,俞庆棠更是被称为“民众教育的保姆”。1929年,研究实验部还创办《教育与民众》月刊,杂志成为全国传播交流社会教育理论经验、报道国内外社会教育动态的平台。研究部还编订《民众读本》《妇女读本》等教材,被各地民众学校普遍采用。[7]

为进一步研究社会教育理论,促进社会教育事业,1931年12月底,俞庆棠、高阳、钮永建等人,于南京发起成立中国社会教育社。俞庆棠被选为常务理事兼总干事,李蒸、高践四、钮永建、雷沛鸿、梁漱溟等人都曾任过理事。该社鼎盛时有个人社员1 600余人,团体社员36个,几乎包括了全国研究社会教育的学者和工作从事者[8],是中国社会教育机构的总枢纽。中国社会教育社后迁无锡江苏省立教育学院,[8]在1932年至1947年先后召开过5次年会,第5次年会在无锡举行,无锡因此成为了中国社会教育总部。中国社会教育社主要工作大体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在国家教育体制中积极争取与学校教育平等合理的地位。在中国社会教育社的努力下,193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会议通过了《确定中国社会教育制度系统案》,[1]360社会教育的独立地位得以确定。二是沟通社会教育内外之间联系与互动。1930年代的中国社会教育,由于领导者的理论信仰和所处的各种环境条件的不同,各家不相往来,严重制约和影响社教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社会教育社成立后,各分社交换出版物,加强学术交流;彼此加强信息沟通,互换人员,增强友谊;组织考察,加强与国内其他学术机构之间的联系。三是加强与政界的联系。针对当时的内忧外患,积极与政府沟通,提升人民素质,凝聚爱国力量。[8]

3.开展社会教育理论研究

江苏省立教育学院成立之后,俞庆棠、高阳等人依托学校、中国社会教育社,积极开展社会教育理论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俞庆棠就社会教育作了详细的阐述。她指出,社会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教育就是全民教育,以社会全体民众为对象,启发人民向着光明的路上走,不分男女老幼,贫富贵贱,或间接或直接,均须社会教育的洗礼,使社会日益改革,日益进步”,“狭义的社会教育,就是失学青年的基本补充教育”。[4]27这与我们现在的社会教育理念是基本一致的。她认为社会教育是面向全民的,“目的是无论公共团体或私人团体,以社会全体民众为对象,以谋任何人都有进步的机会”。[4]27俞庆棠认为“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都很重要,一个是培养现在国家的主人翁,一个是造就国家的将来的主人翁”。她还就当时社会教育不被重视的实际,发出呼吁,“在今日的中国,社会教育至少应和学校教育同等重视。”[4]45俞庆棠主张社会教育应该适合中国的国情,确定社会教育目标应注意4个方面:第一,要注意民众的生计;第二,要依据社会的状况;第三,要发扬民族的优点;第四,要提倡娱乐,改造吸烟、喝酒、赌嫖等恶习。[4]40她还就规划工商补习教育,提倡音乐艺术教育,规划图书馆及博物馆,提倡公共体育,筹备低能残废及犯罪者的特殊教育等多方面作了论述,并给出了具体措施,这对当下的社会教育也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俞庆棠曾任新中国教育部的第一任社会教育司司长。

高阳在担任学院院长的十几年中,不但培养了大量的社会教育人才,还撰写了大量的社会教育论文与论著。高阳说,“民众教育当以社会全体之成年人为对象,乃天经地义,不容置疑者也”,“凡成年之男女民众,不论贩夫走卒,显宦豪商,均为民众教育之对象”。[3]75这与俞庆棠的社会教育观是一致的。他觉得社会教育是一个不断补充的过程,“民众教育者,将藉各种教育方法,使人人皆成为社会的能员,且随时世之递进以增进其能力者也”。[6]社会教育内容必须切合生活,“民众方能觉其需要,而愿意学习”[3]76,必须锻炼民众的自立能力、组织能力,“乡村民众教育应设法引起民众动机,使自动、自教、自助、自立。”“凡新的社会组织要帮助农人自己发起,自己试做,而避免代办,虽然代办有时容易得多。即使开始时还免不了代办,也应当竭力使他们自己参加,到相当的时候,完全由农人自己维持,自己发展。”[6]他的社会教育思想至今仍不乏启迪意义。

4.开辟民众教育实践区

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先后创立数十个社会教育实验区,可分为农村教育实验区和城市教育实验区。农村教育实验区有:黄巷民众教育实验区、社桥实验民众教育馆、惠北民众教育实验区、北夏普及民众教育实验区等。城市教育实验区包括:丽新路工人教育实验区、江阴巷实验民众图书馆、无锡民众实验学校、南门棚户区民众教育实验等。[3]82

这一时期,无锡社会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健全的公民,乡村试验区教育的对象是整个乡村的农民。内容主要包括生计教育、健康教育、语言文字教育、政治教育、休闲教育等,以及提高农民的政治参与,促进地方自治,这些是无锡实验区的主要工作,与其他乡村教育偏重私人教育不同,形成乡村建设的“无锡模式”。[5]根据不同的实验区,教育内容也有所侧重,有所不同。1929年,学院在无锡黄巷建立实验区,先后由赵步霞、俞庆棠任总干事。黄巷已经不是纯粹的农业经济区域,正在向工商业社会蜕变。该区开展健康教育,改善卫生;建立谢巷信用合作社,缓解高利贷的压力;推广良种稻麦、蚕桑,改善生计。1930年,又开办了高长岸民众教育馆。该区重点试办乡村合作社,开办有信用合作社、养鱼合作社、运销合作社等,同时加强了妇女儿童的教育。1932年,设立惠北民众实验区,在着重对农民进行生计教育的同时,加强了从儿童到成人的终身教育。1932年,成立北夏实验区,在前面实验区的经验基础上,注重政治组织方面的训练,建立“青年学园”,对中小学毕业生进行进一步教育,目标是改造一批社会建设的中坚分子。[3]143

在无锡市区的教育实验区更多重视市民文化素质和生活品味的提高。1931年开办的立新路工人教育实验区所办理的事业有:工人夜校、托儿所、工余剧社、编订《妇女读本》。同年举办的江阴巷实验民众图书馆实行开架阅览,实行“流动文库”,巡回送书至工厂店铺。1932年创办的无锡民众实验学校,面向全体市民,实行无节假日全天上课制度,并根据学员水平开办不同层次的班。[3]83这些措施,无论在理念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非常先进的。

试验区的举办促显著进了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如黄巷实验区非文盲率由1929年的9.23%上升到1932年的46.5%,文盲和半文盲由1929年的67.81%和23.9%分别下降至49%和4.5%。[5]1934年,北夏实验区推广三一八纯良稻种13亩,每亩平均产量超过了2石8斗,比本地优良土种木樨球平均每亩增收5至6斗。[8]

二、民国时期无锡社会教育对基层电大的启示

基层电大是与地方接触比较紧密的高等学校,其办学宗旨是立足地方,面向全体人民,积极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民国时期无锡的社会教育,是在江苏省立教育学院的推动下实施的,虽然当时背景已经发生改变,但在师资、科研、资源等方面值得基层电大借鉴学习。

1.基层电大推进社会教育必须要加强师资建设

一是加强名师队伍建设。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可谓名师如云,俞庆棠、高阳、傅葆琛、李蒸、孟宪成、雷沛鸿等等,都是全国知名的教育家,这在当时成为一道风景。这些教师的研究和实践对当时民众社会教育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基层电大想要在社会教育上有所作为、有所突破,必须推进名师工程建设,使一批名师成为学校的代言人、社会教育的带头人,从而带动师资队伍建设和社会教育发展。二是拥有合理的师资数量。社会教育任务繁重,必须要有一定的师资数量。江苏省立教育学院除了自己的教师外,培养的学生也是社会教育师资,同时还对当地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增加师资数量。当前基层电大举办的教育种类较多,师资严重不足,教师工作量很大。基层电大应积极为社区、农村培训社会教育人才,有条件的基层电大还可以努力争取提升办学层次,力争培养社会教育毕业生。三是增强教师敬业精神。推进社会教育,提升全民素养,是基层电大的职责。每一位电大人都应该以俞庆棠、高阳等社会教育家为榜样,以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为己任,深入基层,服务社会,敬业勤业,矢志不渝地为社会教育奉献智慧。

2.基层电大必须要加强学习资源建设

无锡民国时期的民众社会教育内容涵盖了生计健康、公民自治、公共体育、休闲娱乐等方面,涉及行政、经济、文化、农业等多个学科领域,同时教学课程也根据实验区域和受教育对象适时作出调整,这种贴近民众生活实际的教学受到了欢迎。当前,基层电大以开放教育为主体,同时举办全日制职业教育,这两类教育都属于学历教育。我们在进行社会教育时,更多是一厢情愿地想把学历教育内容灌输给受教育对象,这是行不通的。立足人民实际生活,促进人民生活的改善是民国时期无锡社会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最大特点,这是当今我们所应特别借鉴的。为此,社会教育要通过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资源来满足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文化程度的人的各自需求。例如,我们应加强婚姻、恋爱、家庭问题;社会伦理道德、文明风尚问题;家庭卫生保健;养生之道;生活科学;体育、休闲、娱乐等相关教学资源的建设。[9]课程内容还要与当地的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如无锡经济正处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外资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服务外包企业大量落户无锡,其对员工的知识技能要求越来越高。基层电大应该根据企业岗位的不同需要,主动开发增强员工岗位能力的课程。

3.基层电大推进社会教育必须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无锡民国时期的社会教育是全民的教育,俞庆棠、高阳都持这样的观点。曾执教于江苏省立教育学院的李蒸认为,“任何人无往不可不受教育,无时不可不受教育。”曾任江苏省立教育学院民众教育研究实验部的雷沛鸿,主张把教育从学校范围扩大到整个社会,从而达到“无地不学,无时不学,无人不学”的境地。[10]这些理论至今也不落后,其对当时社会教育实践的指导意义可谓深远。实践和理论是相辅相成的,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将试验部和研究部合一,成立实验研究部。当前基层电大,要有相应的机构推进社会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促进两者相互提高。国家开放大学已经成立,基层电大正面临着建设开放大学的重要任务,在推进社会教育时,必须放宽眼界和思维,吸收国内外最先进的社会教育理论研究成果,结合自身实际,形成有自己特色的、先进的教育理论,“对基层电大的建设和发展进行整体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思考,积极探索,努力创新,不断开创基层电大事业发展的新局面。”[11]

无锡民国时期的社会教育以建立实验区为主要形式。当前基层电大的社会教育正处在起步阶段,经验、资金都很不足,可采取与社区合作的方式,重点建设几个学习社区,锻炼师资队伍,验证研究理论,逐步积累经验,进而科学全面地推进社会教育。

江苏省立教育学院非常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1932年,建立了我国第一座教育电台——无锡民众教育广播电台[7],广播内容很多是工人、农民自编自唱的节目[2]198。1936年,增设电影播音教育专修科,进一步推进“电化教学”。向民众积极推展喜闻乐见的电影,影片除内容健康、知识性强外,还具有很强的时代感。[10]在这一点上,电大是新中国电化教学的继承者。基层电大应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提出的“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设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要求,积极开展平台建设,不断深化基于网络环境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深化远程开放教育为抓手,增强基层电大的办学质量。[11]

4.基层电大推进社会教育必须要加强内外沟通

社会教育是面向全社会的,所以,必须要全社会的支持和配合,基层电大要主动加强系统内外的沟通和联系。

江苏省立民众教育学院的俞庆棠、李蒸、雷沛鸿等人都曾在政府任职,中国社会教育社也吸收如钮永建这类民国元老参加,学院在推进社会教育上与政府沟通更加通畅。中国社会教育社也重视与全国社会教育界其他组织、人士的沟通和联系,重视对地方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因此,民国时期的无锡社会教育从政府到地方都得到了支持和肯定,实绩与名誉在全国都属一流。电大拥有其他高校无法比拟的系统性,应切实加强系统建设,互通有无,形成合力,把电大系统整体地运用于或整合于社会教育,系统内共享网络设施、服务平台和课程资源,甚至是师资(包括技术、管理)队伍。与普通高校开展合作,借助普通高校的学科以及人才优势,实现专业共建、课程资源的共同开发、师资队伍的整体打造等等。实现与普通高校的优势互补,共赢发展,并以此为基础,逐步提升自己办学层次和质量。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将相关教育机构纳入全民学习、终身教育的体系,明确相应的服务职能,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积极配合基层电大推进社会教育。[12]

民国时期的无锡社会教育是近代知识分子社会改良的实践,由于抗日战争和国内革命战争的冲击,这种社会教育实践没有继续下去。但江苏省立民众教育学院的办学理念、教学实践、科学研究,中国社会教育社的理论研究,教育实验区的卓越工作,在当时都起到了一定的引领示范作用,值得当下基层电大研究和借鉴。

[1]杨才林.民国社会教育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2]贺云翱.无锡人与中国近现代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朱考金.民国时期江苏乡村建设运动研究[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9.

[4]茅仲英.俞庆棠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5]胡明,盛邦跃.江苏省立教育学院与无锡乡村民众教育实验区[J].教育评论, 2010(1):149-151.

[6]华莹.高阳民众教育思想初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2004(5):52-57.

[7]张蓉.试析江苏省立教育学院的办学特色[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9(2):17-21.

[8]曹天忠.中国社会教育社述论——以年会(1932 1936年)为中心[J].民国档案,2006(2):95-100.

[9]陈久梅.俞庆棠民众社会教育内容对学习型社会的启示[J].成人教育,2006(11):7-9.

[10]朱考金,王思明.试论民国时期民众教育的实践——以北夏实验区为例[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4):85-90.

[11]唐金土.主动适应系统建设新环境 积极推进基层电大新发展[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6):9-13.

[12]彭坤明.开放大学建设思路——基于江苏省情的实施方案设计[J].开放教育研究,2011(3):10-16.

猜你喜欢

实验区无锡江苏省
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
无锡一棉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
无锡确定11月1日为“无锡企业家日”
江苏省南就市鼓楼区第一中心小学
轻轻松松聊汉语——去无锡
2016年国家文创实验区规上文化产业收入近2000亿元
抽丝剥茧 层层递进
由2016年无锡中考17题说起
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公布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名单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