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方式转变与开放大学建设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周稽裘先生访谈录要点概述
2012-01-21周稽裘
周稽裘
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主线和蓝图非常清楚,集中体现在2010年7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规划纲要》)中。要把握开放大学建设,必须在教育全局中去理解,紧紧抓住《规划纲要》贯彻落实的主线去研究。下面从《规划纲要》的制定及其基本精神角度切入,谈一谈开放大学的建设。
一、我国教育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握教育发展的阶段性
当前我国教育发展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准确地把握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就必须把握教育改革发展的阶段性及特征。
1.改革开放前30年,我国教育发展成功地实现了第一个标志性的转变:即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
从1979年算起,中国的改革开放已历时33年。前30年,中国教育经历了第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其历史性的跨越是成功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这一转变的主要标志是:全民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到2011年,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覆盖率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5%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6.9%以上;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9.5年以上;新增劳动力受教育年限12.5年以上。这个时期,教育发展最明显的特征是数量、规模、速度有了大幅度提升,使全民受教育程度有了历史性的提高。
2.当前开始了第二个转变: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
十七大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开始进入第二个重大阶段,迈出一个新的转变步伐,即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由大转强意味着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这个转变不仅仅是口号,而且有新的行动计划——《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它是指引教育第二个转变的行动纲领和具体蓝图。教育发展有了新的目标要求:即十七大提出的未来教育事业发展的最终目标要实现两个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继续提高;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其中,第二个提高反映了人力资源强国的主要标志是教育事业以质量为核心的新目标。质量是教育永恒的主题之一,这一主题又是个常说常新的话题,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教育质量目标。当今中国教育质量追求的时代目标是:创新人才的培养水平明显提高。人才的质量标志主要是人才的创新性,教育水平的高低体现在培养创新人才的能力高低上。这两个明显提高意味着中国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已经发生了新的变化,这个新的战略目标适时地体现了今天的时代性。
教育在第二个阶段的发展特征展现为:从又快又好转向又好又快的进程。这个特征的本质是发展方式转变,表明中国未来教育发展方式将发生质的变化,由过去30年的以数量为主的发展转变到质量的提高。所以,认识教育的发展形势,一定要把握好教育发展的阶段性及其阶段的基本特征。
那么,未来教育如何科学发展呢?
二、科学发展需要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
教育事业要谋求科学发展,需要放到当前整个国家发展的全局中去研究和思考。
(一)国家发展的顶层设计和内涵
1.指导理念:科学发展,社会和谐
当今指导国家改革发展的主流价值理念是: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很明显,科学发展概念指向发展的范畴,确定科学发展的思路和方式。那么社会和谐本质上又指向什么呢?社会和谐的核心是社会各阶层人民利益的和谐,实现利益的主要政策手段就是分配调节。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分配方针是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是与一定历史阶段相适应的分配方式。进入新世纪之后,中央提出要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当前尤其要注意公平问题。这意味着通过分配政策调整,由先富带动后富从而实现共同富裕,进而实现全社会各阶层人民利益的和谐,是我党在新时期的执政理念。分配政策的调整是体制改革的范畴,因此社会和谐思想在实践中的指向本质上是科学改革的问题。包括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配套性、协调性,以及改革发展成果必须惠及大多数人的普惠性等原则问题。
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体布局:从两个文明到五位一体
在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现代化问题上,我们党有一个与时俱进的认识过程,从两个文明到五位一体: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
过去几十年,我国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体布局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文明一起抓。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在探索中又有了新的发展,十六大提出了建设政治文明,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更关注实现改革发展成果全民共享的问题,更关注社会发展问题,提出了五个统筹的思想,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统筹协调,进一步把社会发展的重点放在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上,到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这个10年,我国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探索已经从早期的两个文明建设进一步发展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的建设。
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科教兴国,人才强国
这是回答怎样建设现代化的问题。2010年5月25号,中央召开人才工作会议,党中央国务院公布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总书记和总理都到会讲话。总理说在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期间我们已经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今天公布了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不久还要召开全国教育工作大会,公布教育规划纲要。三个规划纲要放在一起集中体现了国家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
从科教兴国完善为科教兴国、人才强国,这与党中央的科学发展观理念是一致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科技和教育最后都必须要落实到人才上,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以这样的理念去看国家战略,有这样一条逻辑主线很清晰:经济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科技进步需要人才支撑,人才支撑必须要有教育奠基。“科技、人才、教育”三个规划纲要从整体上体现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思想。
4.实施战略的核心策略和操作平台: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本届政府是务实的,在谋划战略、设计规划时就考虑怎么落实的问题。党中央在整个战略思想的构建、战略目标的定位,到如何落实上,有着实施战略的核心策略和操作平台,借用2010年夏胡锦涛总书记在河南考察工作时候的讲话就是:以只争朝夕精神,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在坚持科学发展是主题,发展方式转变是主线的原则同时,更务实地具体为结构、科技、民生、低碳、改革开放五个方面的举措:经济结构的调整是主攻方向;结构调整要依托科技进步,科技进步是支撑;要把改善民生作为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进行低碳化发展是重要的选择;继续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
至此,党中央关于当代我国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的框架形成,这个框架结构从最高的战略价值理念选择到最后可以落实的实际操作平台,顶天立地。这样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给教育带来了怎样重大的影响呢?我们研究《规划纲要》必须在这个大框架中思考。
(二)国家教育发展的新方位
在十七大报告中,关于教育的问题有三个第一次的崭新提法。
1.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标志着中国教育在改革开放以来,由人力资源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强国的阶段性转换,走向了提高质量为重要目标的新的发展阶段,从而使教育事业有效地服务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
2.服务民生,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和谐
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把握是两个文明一起抓,所以党的教育方针基本也是围绕这两个方面阐述的,从物质文明建设提出培养建设者,从精神文明建设提出培养接班人,这是从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出发的。随着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与时俱进的探索,非常重视与经济建设同步的社会发展,而且社会发展必须坚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因此,十七大报告对教育发展的阐述放在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部分中去了。这部分内容有6点,第1点就是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把教育放在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中,在新中国教育史上还是第一次。这是因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格局把握有了新的认识和发展,而且还提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这一重要结论。在新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教育的历史任务要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的新要求。如何实现教育公平,是教育面临的崭新的历史任务和发展方位。
3.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素质教育,促进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十七大提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融入到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这就指出了当代各级各类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灵魂,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人的发展、人的培育、人的素质的提高,从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今年2月,袁贵仁部长在《光明日报》上撰文回答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何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的问题,提出四个结合:必须与学校教育结合,必须与社会实践结合,必须与校园文化结合,必须与学校管理结合。
这是当代教育面临的新问题,这个教育发展的新方位源自于国家发展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
4.教育功能的再定位:国计民生
2010年7月13~14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总书记在会上做报告,报告有三部分,第一部分对改革开放30年尤其是进入新世纪的10年以来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性成就以及主要经验进行了总结,在这部分报告的最后,总书记把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和功能定位表述为: 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这是对当前教育的历史方位的精辟总结,把整个教育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紧密结合在一起。
(三)《规划纲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引领教育科学发展
《规划纲要》总文本4大部分,22章,70条,2万8千字。总文本简练,尤其在第一部分的两条中概括了未来10年教育科学发展的战略原则、目标和行动方针。
1.科学发展的战略目标:二基本一进入
《规划纲要》提出了未来10年我国教育科学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从而使我国进入世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2.科学发展的战略主题:以人为本,素质教育
在实现教育的战略目标过程中,科学发展的灵魂或者说战略主题是坚持以人为本。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人,以人为本的主要手段是实施素质教育,要坚定不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3.科学发展的路线图
未来教育实现科学发展的路线图是5句话,就是总书记在教育工作会议报告中的第二部分讲的5个坚持, 5个方面概括为20字工作方针: 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 ,提高质量,促进公平。
坚持优先发展是前提。总书记说:在我党所有的事业中教育是带有根本性的事业之一,说明优先发展教育的重要性。
坚持育人为本是根本。教育问题说到底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的问题,这是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的体现。
坚持改革创新是动力——转变教育自身发展方式,主动适应和服务国家发展方式转变。通过转变教育自身的发展方式来主动适应国家发展方式的转变,这是今天教育改革创新的主线所在。
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目标有两个:坚持提高质量,坚持促进公平 。质量和公平是未来10年教育发展的重点,是国家发展全局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
4.科学发展的操作平台:两个满足,一个体系,四大改革
(1)质量标准:满足民生,满足国家发展。
在制定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标准时,要看教育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当代改善民生的需要,满足了国家发展的需求,这是研究教育质量的总原则。
(2)提升质量的国家目标: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认为讲质量就是所培养的学生素质的提升水平,这话没错,它是教育质量的微观标准——人才素质问题。但从国家层面看,质量标准是什么呢?小平同志曾说过,教育要与整个国民经济相适应,如果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将从根本上破坏党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学非所用、用非所学说的是教育培养的人才规格与国家社会的需求脱节的问题。从国家层面看,教育质量问题首先是教育的结构问题,它是质量的宏观标准。提升质量的国家目标是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这个目标体现了结构调整是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主攻方向。
从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角度看,在《规划纲要》公布之前,我国当代的教育体系还存在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幼儿教育旁落在国民教育体系之外,职业教育在制度建设上没有解决中等职业教育的断头问题;学校教育和继续教育两张皮,没有解决好国民教育和继续教育的沟通衔接问题;普通高中教育、普通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总体办学模式单一,缺少多样化、特色化。《规划纲要》对未来高等教育的定位是提高质量、办出特色。今后高等教育优先发展的领域在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上,研究生层次重点发展应用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这些问题不解决,教育就无法服务于国计民生。
(3)提升质量的战略途径:四大改革,核心是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提升质量要靠改革,在《规划纲要》中提出四大方面的改革: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办学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保障体制改革。
过去30年教育的总体发展的重心是规模、数量扩展,迅速解决人民群众有书读的问题。那时困扰发展的核心问题是资源制约,整个教育体制改革的重心就放在了解决资源不足的问题上,重点是办学体制、投资体制、管理体制改革。今天,发展的阶段性转变决定了当前中国教育发展在继续抓好提高普及水平同时第一位的任务已是质量。与质量相关的体制问题是人才培养体制,所以《规划纲要》第三部分分析了改革任务有6条,第1条就是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纲要指出,当前深化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这表明体制改革作为发展的动力,伴随着发展的阶段性变化而重新聚焦,教育改革的重点放在了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上。
三、开放大学与终身教育
在研究开放大学建设时,要把握国家发展的全局、教育发展的全局以及《规划纲要》的基本精神。
(一)建设开放大学是《规划纲要》的重要内容
《规划纲要》的第8章第25条明确提出建设开放大学的任务。
1.从广播电视大学走向开放大学的历程
从广播电视大学走向开放大学经历了重要的探索历程,这个历程伴随着技术进步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在会见英国前首相希思时,谈到如何满足社会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要求。英国开放大学的成功经验给了小平同志启示,小平倡导举办广播电视大学,使我们的传统学校教育通过远程教育方式进行,它的支撑是技术进步。广播电视大学发展的第一个历史阶段是用远程传输方式将传统的课堂教学送到各地。第二个发展阶段是上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全世界信息技术革命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1999年开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这一试点项目基于网络和互联网手段,促进教育方式开始从单向被动灌输变成双向互动,学习资源也由被动单向传递接受开始转为学习者的参与。后现代主义课程论指出,课程是师生共同设计创造的,在互动、平等的教育模式中,学习者也是课程的创造者、设计者。教育发展方式伴随着技术的进步不断变化,今天进一步发展成全面开放,技术网络和社会网络互为一体,把整个社会的资源包容进来,更为广阔的开放必然带来办学方式和人才培养方式的进一步转变。我国古人提出活到老学到老,在当时是一种理想,现在我们要把这种理想变成现代教育制度。从广播电视大学走向开放大学,是历史的必然,是现代化进程的必然,是依托技术进步实现人的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问题。
2.“纲要”和“5+1”实验项目
《规划纲要》不仅提出一系列改革发展的新思路、新目标,而且有保障措施,除了人财物保障外,还有两个新的系列性保障项目:十大工程,十大改革。这说明纲要是要具体做的,中央决定今年的教育经费要达到4%,全国增加数千亿投入。
开放大学是前所未有的事业,要通过实验项目进行探索,因此出现了“5+1”开放大学的实验项目:中央电大和北京、上海、江苏、云南、广东5所省(市)电大,探索开放大学的建设。这是经过国务院批准的,2011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以文件形式下发批准了425个教育改革实验项目,“5+1”实验项目是其中之一。
3.实验进展:中央、北京、上海三电大正式建立开放大学
开放大学建设是新的实验项目,教育部高度重视,为此专门组建部内领导小组和开放大学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先期对3家进行了调研、评议、讨论、投票,4月底评议委员会投票通过,交部领导小组审议讨论,最后经教育部批准,中央电大改制为国家开放大学,暂时保留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校牌,同时同意中央电大申请的19个专业批准为本科专业,具有学士学位发放权。批准北京、上海电大改制为独立设置的开放大学,上海3个专业批准为本科专业同时具备学士学位发放权。刘延东国务委员代表国务院出席今年7月份挂牌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足见国家高度重视3所开放大学创建。它标志着建设开放大学从理念、设想真正变为了建设实践,这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事件,反映了《规划纲要》经过两年来的努力实践正在扎扎实实地贯彻落实。
(二)开放大学建设涉及若干重要的教育创新实践
建设开放大学不是简单的新成立一所大学,它是创新中实现多样化功能的新型大学。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在申请时明确表示,上海并不缺一所高水平的大学,不是要重复地办一所传统意义上的高水平大学,而是要办一所其他传统大学没法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新型大学。这一点对正在筹建中的其他开放大学就如何进一步明确教育发展的理念,正确地定位自己的发展性质和功能,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开放大学建设涉及我国当前教育改革创新实践中一些比较重要的问题:
1.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提升服务国计民生的水平
(1)结构开放和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中国的教育结构长期以来因为发展规模不足,普及水平比较低,始终处在只有少数人有机会接受教育的阶段,因而模式单一属于精英教育范畴,属于传统的普通全日制学校的一次性学历教育范畴。当提出了教育现代化的新目标,特别是提出了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教育要用自己的公平来促进社会和谐的时候,教育整体上是不适应的。所以在教育结构问题上,中央提出要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近几年来有关教育转型的讨论很多,但有一条是共识的,中国教育已经从传统精英教育走向全民大众教育,它的基础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个30年奠定的。这30年内,中国教育事业的总体规模和普及水平达到前所未有的成就。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看,量变导致质变,教育开始转型,转型的特征之一:中国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在这种情况下,教育的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要发生改变。《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结构上:学校教育与各种培训并举,全日制教育与非全日制教育并重。实现这种模式转变的体制: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期成目标: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让所有的人都能在国家的教育体系中找到自己的成才之路,从而实现教育公平的要求。
(2)功能扩展和服务国计民生能力提升
1)“后人口红利”时代经济建设和人力资源开发
中国改革开放头30年的经济得以高速发展,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源源不断的廉价年轻劳动力的供给,中国享受了人口红利时代 。但现在开始变化了。最近东部地区普遍出现“民工荒”问题,这既有国际经济形势的背景,又有一个重要因素是中国进入老龄化时代,呈现“后人口红利”时代特点。随着经济产业的梯度转移,中西部逐渐接受了东部的产业转移,农民工开始回乡留在家门口就业。
东部地区如何缓解民工荒已成为经济可持续增长必须破解的问题。应对的一个策略是产业结构调整,有人测算如果东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在用工总量上可以压缩30%。那么随着产业结构升级,东部的人力资源又如何去适应这种变化呢?稳定现有的已经进入东部地区的流动人口的有效方法,首要的是提高素质、提高技能。它是这个时代教育的新任务,需要教育创新人力资源开发的新模式——例如职业教育中的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借鉴国外双元制职教模式,把它延伸到成人农民工的职业继续教育中。
2)改善民生和社会管理
a.关于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
当今新生代农民工有着一种强烈的期盼,要和城里人一样有尊严地劳动和享受生活。所以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实现安定管理的重要问题。以深圳为例,前几年外来务工人员中60%是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这批人的教育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怎样消除城市农村二元结构造成的不公平,解决它既有体制上的问题,还有人的素质提高的问题,让这些农民脱产重返学校学习是不现实的。面向这样大批成人继续学习需求的挑战,教育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通过非全日制教育模式,让他们边工作边学习,切实提高新市民的素质。
b.关于“三化同步”和农民职业化问题
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实现和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的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在十二五期间必须解决的重大任务。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中,农民怎样现代化?要想致富农民必须要减少农民,要想发展农业必须发展非农产业,要想繁荣农村必须加快城市化步伐,这是辩证发展进程。今后农村的农民数量不要那么多。比如江苏,原来的农村劳动人口近2 600多万,现在剩下的农民1 000万左右,按现有真正需要的农业劳动力来测算,未来江苏从事农业生产的职业农民只要800万样子。今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目标,这标志着中国的农民教育走向了历史发展的新阶段。以后不是什么人都能当农民,现代职业农民要有资格,像电焊工一样要经过职业培训,拿到资格证书才能上岗。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民的职业化怎么办?笔者曾与北方某省一个农业专业合作社中的农民交流,发现他们强烈需要接受系统的农业专业知识教育,为适应这种新的需求,教育必须改变办学模式,送教下乡,以农民继续教育与现代农业生产劳动相结合,有效地探索职业农民的培养教育模式。
c.关于民族边疆地区教育普及的特殊要求问题
我国地广人多,民族边疆地区的教育普及任务繁重。边疆地区山高路险、居住分散,面向如此群体(成人、农民)的教育普及任务,传统教育是无法解决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从改善民生的目标出发,以农村、农民问题为例,农村劳动力人口5亿多,流动人口2.3亿,这样大的群体的教育问题亟待解决,这个问题已经不是单纯的教育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是考验执政党执政能力的问题。目前教育中出现这样的矛盾,一方面随着青少年学龄人口的减少,普通教育面临生源不足问题;另一方面是数量众多的职业农民对新型教育的呼唤和要求,二者矛盾所凸现的,既是教育的结构性问题,又是教育的公平性问题,亟待探索解决。
3)建设公民社会,实现国家善治
今天在社会建设过程中出现许多新矛盾,中央强调要通过改革创新社会管理来化解。首要的是国家管理方式的改变,逐步建立法治社会,同时需要公民社会的支持。建设公民社会,引导公民负责任地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是民主政治体制的要求,公民素质的提高,是民主社会的必然要求。教育如何参与,既要有民主法治的理论学习,又要有公民实践性课题教育,一种公民体验性的教育。体验教育教学项目的设计和实践组织如何进行,值得思考。如上海开放大学开设的社会管理专业,有两个方向:一是社区公共安全管理,一是食品安全管理。总之,建设公民社会,实现国家善治,需要高素质的人,需要新型的教育模式去适应。
4)促进文化自觉,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里面,谈到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我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要求,需要人民群众有文化的自觉,文化休闲教育成为必须。这是一种新的学习需求,不同于学历教育的课程。
围绕国计民生的需求,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无论是内在的结构,还是外在的社会服务功能,都有了新的要求,这个时代呼唤开放大学。
2.促进学习方式转变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1)时代精神和人的发展
今天的“时代精神”集中地体现为“三创”精神:创新、创优、创业,它更强烈地呼唤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其实,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命题是:所有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现在全民教育和教育公平我们关注了,全面发展也是我们一直提倡的,问题是自由发展如何探索。
(2)人的自由发展呼唤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
创新人才培养和人的自由发展呼唤着学习方式的转变。在《规划纲要》和总理讲话中都提到了在学校教育中人的自由发展的环境建设。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是要从被动的学习、以书本为主的学习、以学校课堂学习为主的学习,转到更为开放的、适合人自由发展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以及发挥人的创造性的探究性学习。要促进学生的自由发展,必须在学习方式上发生转变。现在技术的进步也给我们带来了学习革命的可能性。
(3)教育公平从形式走向实质
教育公平有一个逐步发展的递进过程:
——人人有书读。最起码的教育公平的底线是人人有书读,现在9年义务教育已经解决,学前三年和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也为期不远。
——人人上好学。享有底线公平的人们已不满足人人有书读,老百姓需要上好学,择优上学,所以教育要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实现有质量保证的教育。目前教育正在向着均等化、标准化、优质化方向努力。
——人人有适合的教育选择。以上两个方面还仅仅是形式上的公平,当我们走向全民终身学习的时代,实现人的个性差异发展的要求就提上日程,让人人有适合的教育选择,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这样,教育公平才真正从形式走向实质。
(4)实现这种转变的举措
要实现教育公平从形式到实质的转变需要几个因素:第一,多样化的教育供给和可整合的学习资源;第二,可选择性的(多样、多次)学习方式配置(如大学中专业的多次选择);第三,可转换的学习成果的认定与积累,不同的学习方式所取得的成果要可以互相转换。
(5)本质是自由平等的开放的学习方式
如果我们能实施上述一系列措施,那么我们的教育给学生所提供的就是自由平等的开放的学习方式。
开放大学建设就是围绕这样一些理念展开的,让学生能寻找到最大限度满足他们需求的教育形式。开放大学之所以是实现终身学习的重要途径,关键是实现学习的革命,开放大学的探索接触到了教育最前沿的改革。
3.学校和社会相互开放中的社会实践课程创新
(1)技术支撑的虚拟空间的局限性和实体性社会实践的必要性
科学技术的进步给教育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新的技术支撑,包括虚拟空间提供了许多学习的机会,但是重视技术发展,不能变成技术主义、技术万能。虚拟空间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帮助,但虚拟空间不能代替一切。经济领域已经有了教训,不适当虚拟经济过度发展,给人们带来的是灾害。现在重归实体经济,欧美发达国家提出要重整制造业雄风,这就是历史的教训。
我们既要看到技术支撑和虚拟空间的巨大发展性,同时也要看到它的局限性。因此,在开放教育中实体性社会实践是必需的。在网络技术发达的今天,建设开放大学,仍然有一个和相互开放中的真实的社会实践结合的问题。从网络教学转化为开放大学,还有一个更重大的开放,就是网络概念不仅仅是信息技术网络,而是有一个更广阔的社会网络。
社会实践十分重要,党的十六大以来,党的教育方针有了更完善的表述: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又增加了“为人民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又增加了“和社会实践”相结合。那么,我们实体性的社会实践课程怎么搞?开放大学的基础是从技术进步中延伸出来的,但是不能替代社会实践。如何有效解决真实的社会实践课程,关涉大量的体制和机制问题,还有管理的水平问题,需要认真思考、研究、解决。
(2)应用型、职业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模式特征和制度创新
教育提升服务水平,继续教育领域首先要抓的是人力资源的能力建设开发问题。人力资源的能力建设开发涉及应用型、职业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这和民生直接相关,也是当前开放大学面向社会的首要问题。开放大学应该包括传统的学历教育,但中国开放大学的首要任务不是又办一所传统的大学,而要找准社会服务功能定位和办学特色。适应国家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的开放的、全民的、终身学习的需求,开放大学发展的重心必然放在应用型、职业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上,这是必然的定位。这种人才的培养模式,有它自己的规律,有它自己的模式特征和体制要求以及制度创新。在模式特征上是: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对体制的要求是:政府主导、行业指导、校企合作;这种新制度的本质是:教育制度和职业劳动制度双重特性的融合性制度创新。
袁贵仁部长在有关职业教育的会议上指出,今天谈论职业教育不是谈层次的问题,而是类别的问题,是不同于普通教育的另外一类教育。这类人才培养的类特征要求更多的技术实践和社会实践课程,这也是开放大学建设中无法回避的问题。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与精神文明建设的融合
文化作为动词用在社会管理中是指文治教化,政府通过这样的手段治理社会,让人们的精神素质普遍提高,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融合从而使社会达到善治。这样的过程更需要社会实践,需要全社会的参与。通过开放教育的平台怎样与广大市民的知识课程融合、与广大市民的社会实践融合、与广大的市民环境文化融合、与政府的社会管理融合,是开放大学需要探索的问题。
以上从技术的有限性,到大量职业型人才培养的特殊的模式要求,到面向广大民众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都有一个开放大学跳出自己原有的体系与整个社会融合和开放的问题,这样一种开放办学、这样一种教学方式、这样一种实践型的课程,是要解决的新问题。
(三)扎扎实实提升开放办学的基础能力建设和开放大学筹建水平
上面谈了开放大学建设的必要性,开放大学在理论上和社会实践上的重大意义,今天政府高度重视开放大学建设,是从新时期的价值观来审视开放大学未来在促进社会发展上的新功能。作为开放大学建设的单位,必须从以下几方面扎扎实实提升开放办学的基础能力和筹建水平。
1.信息技术进步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在不断进步,但我们不是信息技术系,不是专门研究信息技术的,我们研究的是教育,我们是应用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发展,技术要与教育深度融合。
(1)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学习过程的关键技术环节
云:学习资源。新一代信息技术云技术的运用,要全方位解决学习资源如何整合,如何有利于学习者应用的问题,要达到各种学习资源高水平的整合。
路:信息传输渠道。解决各种资源的有效传送问题,无论是有线或是无线,要用最快的速度、最便捷的方式、最高的效率将学习资源传送到学习者手中。
端:学习平台。对学习者而言,要提供最有利于学习的平台,学习平台的建设是开放大学建设中最重要的方面之一。
新技术的应用对学习过程的关键环节的设计提出了新要求,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工作实质就是怎样以人为本,探索技术与学习的深度融合。
(2)以人为本,探索技术与学习深度融合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不要把眼花缭乱的技术看做是主要方面,忘了根本的问题是满足人的教育要求。因此,在探索技术与学习融合的问题上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以支持人的自主学习为宗旨,以创新学习平台为手段
必须研究如何有效支持人的自主学习问题,主攻方向是创新学习平台,学习平台是人机结合的界面,技术与学习深度融合的标志就是学习平台的建设水平。
2)平台功能设计及细化项目开发
现在很多地方正在进行平台功能设计及细化项目的开放,你追我赶,各有所长。 比如:北京电大六大功能51项细目。提出满足学者需求的6大功能:学习资料的呈现,学习,合作交流,评价检验,管理,质量保障体系,6大功能群下面再进一步细化,越来越适合学习者的学习要求。学习平台功能的设计开发是永无止境的,关键是要以人为本,急人之所急,在教育技术和学习的深度融合上下工夫。在平台上开发的深度不一样,教学的水平就不一样,能实现的为人服务的功能就不一样。
2.以提高质量为中心的管理制度的完善和创新
开放大学毕业证书的含金量与普通学校同等学历教育比较如何,能不能获得群众的信任,质量管理是关键。当然开放大学有特定的困难,它的技术先进满足了学习需求,但是给管理带来新的挑战。因此,如何将过程导向的动态质量评价管理与结果导向的质量评价管理相结合,抓住当前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点和操作点,逐一有效地形成管理特色是重要的方面。
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点有:教学点设置与管理;专业设置的规范;课程设计的规范;网络教学的设计;教学过程的流程管理;公共服务和面授环节;考试制度和证书管理;实践性教学管理。这些环节都是影响教学质量问题的重要因素,如何控制好每一个环节的质量,对开放大学来说都是一个挑战,也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3.学分认证和学分银行建设是开放教育管理创新的重点
(1)目标和功能定位
1)重点目标定位:三大板块及学分认定、积累、转换的学习成果管理和服务体系
学分以课程为基础,首先要明确目标和功能定位。以上海开放大学为例:把满足社会功能要求的课程设置分为三大板块:传统的学历教育课程、职业教育课程和文化休闲教育课程,三大板块的课程教学目标、内涵、要求不同,不同课程之间学分的认定、学分的积累以及某种意义上的相互转化,如何变为学习成果管理的服务体系,是开放大学面临的新的重要问题。它已经不是原来体制内的统一的管理体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
2)功能定位:人才成长立交桥的枢纽
学分认证与管理的功能定位是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的枢纽工程。没有学分的转化,立交桥就是一句空话。2009年,在制定《规划纲要》的过程中,欧盟教育规划专家代表团来中国交流,带来了2009年5月欧盟公布的《终身教育框架》,它是欧盟内部引导性的文件,有两个互通: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之间学分转化互通,学习成果和未来就业资格标准之间的互通。欧盟有新的8级制度,它认定的关键因素有三项:知识、技能、竞争性能力(团队精神、探究精神、事业责任心)等,不同的学习成果依据这三项作为标准因素进行转化。
(2)建设内容
1)建立学分银行的组织架构
学分银行的组织架构分为三级:管委会、专家委员会(制定标准)、管理中心(学分登记)。
2)建立学分银行标准体系
学分如何认定必须有标准,上海制定了三个板块学分认定标准体系。
3)建立学分认定、积累和转换制度
在标准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建立学分认定、学分积累、学分转换的制度。从不同课程的原始学分认定,到按标准折算成标准学分的转换及积累,这些都是非常具体、非常细致的工作过程。制度的形成要通过长期的工作积累。
4)建立若干学习成果论证机构之间的合作联盟
比如,学历教育认证机构与职业资格证书认证机构之间的合作。不同学习成果的认证机构之间一定要建立合作联盟,讨论两种不同学习成果之间如何转化,标准怎么建立。
5)建立学习者的账户和学习档案
这是具体的管理,学习者注册后,像银行就要有账户,账户下有一系列的学习档案。
6)开发学分银行的信息化服务平台
学分管理中心要面向几十万、几百万的注册学习者,整个管理需要信息服务平台。
7)管理系统的核心设计:认定、积累、转换的运行方式
学分银行管理系统的核心设计,就是要选择学分认定、积累、转化的运行方式,不同的设计思想有不同的算法,最后设计出来的软件是不一样的。
这些问题都是开放大学在建设中必须要解决的。这些新的问题,涉及体系外其他社会机构,这种高开放度给管理带来了复杂性,都是开放大学的重要创新点。
4.管理体制和制度建设必须有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
开放大学是新型的大学,所涉及的发展模式和体制建设都是复杂和系统工程,所以高水平的筹建要进行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
1)政府主导的统筹体制:战略、规划、政策、项目、投入
建立新型的开放大学,没有政府出场是不行的,光靠一个教育行政部门也是解决不了的,各地都是省政府、甚至省委一把手出面争取,因为涉及复杂的体制问题,从发展战略、到规划、到政策、到项目设计、到具体的投入保障,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研究,没有通盘系统的考虑是不行的。
2)产学研合作的教育实习实训联盟及运行机制
教育面向大众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问题,当前继续教育中涉及民生的突出问题是职业教育,提升人的职业能力,改善他们的劳动技能,才有可能提升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这是首要问题。搞这种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的教育实习实训联盟运行机制是十分复杂的,怎么实现行业指导,校企合作,不是一个学校关起门来自己能解决的。
3)社会广泛参与的社会实践机制体制设计
面广量大的社会文化休闲教育需要社会广泛参与和社会教育资源的广泛动员,这么多社会资源动员起来,社会广泛参与的机制体制设计,是十分复杂的,需要系统地思考。
4)教育系统内部校际联盟和资源统筹
开放大学与其他普通大学之间哪些学分可以互通,学生可以在这所院校学习,学完被其他高校认可,这是校际联盟最现实的问题。教育系统内部校际联盟和资源统筹,需要教育厅出面,通过学校之间的互相努力来实现。
在开放大学建设中,还有地方性开放大学与国家开放大学系统的体制机制问题、功能定位、机构职能、职责和权利的再分配等问题,都是需要研究和探索的。
【专家简介】 周稽裘,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工作组的副组长,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职业教育学科组组长,中国职业教育学会副会长,江苏省职业教育学会会长,中国教育战略研究学会副会长,长期参与国家重大教育改革发展战略的研究。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3]胡锦涛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2010-09-08].http://www.gov.cn/ldhd/2010-09/08/content_16985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