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人物“说”的艺术
2012-01-21孙立洲
孙立洲
司马迁笔下众多的历史人物一直活跃在中国文学的画廊里,他们让中国文学的画廊更加惊艳。如果将视线投向《史记》人物的“说”,便会发现,这里也是一个蕴含着无穷玄机和智慧所在。
周公的“说”感动天地。周公是我国政治史、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帮助周武王开创了周王朝八百年的基业,在《鲁周公世家》里,司马迁用四分之一的篇幅,详尽赅赡地叙述了周公的一生。其中,司马迁展示了一个由于武王患病,身体不安,周公以自身为质向三位先王之灵祈祷的历史瞬间。[1]周公的祈祷之辞令人动容,难以忘怀,又颇具艺术的鉴赏性。
周公的祈祷之辞从内容可以分为四个层次:首先,周公对三位先王提出请求:哥哥姬发(即周武王)辛劳成疾,如果三位先王在天上生病需要子孙到天上去事奉的话,请以我姬旦代替周武王姬发的生命。随后,周公说,我灵巧能干,多才多艺,能事奉鬼神,而周武王姬发不如姬旦多才多艺,不会事奉鬼神。接下去,周公告诉先王说,周武王姬发受命于天庭,要普济天下,而且能使你们的子孙在人世安定地生活,四方人民无不敬畏他。他能使上天赐给国家的宝运长守不失,我们的先王也能永享奉祀。最后,周公说,现在我就通过占卜的大龟听命于先王,你们若能答应我的要求,我将圭璧献上,听从你们的吩咐。你们若不答应,我就把圭璧收藏起来。
周公的这次“说”,不仅打动了太王、王季、文王三位的在天之灵,使得武王病体痊愈,在周公死后,还打动了成王,并且进一步打动了上苍,使周王朝得以顺利度过一次特大的自然灾害。
在这段祈祷之辞中,周公“说”的艺术主要表现在:一是提要求明确简捷,不绕弯子,周公自愿替周武王上天事奉三位先王。二是抓住对方心理,先以手足之情动之,哥哥辛劳成疾,弟弟自愿替哥哥上天,且弟弟更为灵巧能干;后以长治久安之理晓之,武王肩负着神圣使命,能够安邦定国,普济天下,能够保证先王在天之灵永享奉祀,所以应该由他代替武王去死。三是先礼后兵,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之后,对对方提出了适度的威胁,如果对方答应要求,就一切听命;如果不答应要求,就终止双方的对话。当然,周公这段“说”获得极大成功,还在于他的“说”里,交织着手足之情和君臣之义,体现着他公而忘私,为国家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崇高精神品质。
刘邦的“说”安民得天下。《高祖本纪》记载,汉元年(前206)十月,沛公的军队在各路诸侯中最先到达霸上,入主关中。沛公召集来各县的父老和有才德有名望的人,对他们说:“父老们苦于秦朝的苛虐法令已经很久了,批评朝政得失的要灭族,相聚谈话的要处以死刑。我和诸侯们约定,谁首先进入关中就在这里做王,所以我应当当关中王。现在我和父老们约定,法律只有三条:杀人者处死刑,伤人者和抢劫者依法治罪。其余凡是秦朝的法律全部废除。所有官吏和百姓都像往常一样,不迁动,不变更。总之,我到这里来,就是要为父老们除害,不会对你们有任何侵害,请不要害怕!再说,我之所以把军队撤回霸上,是想等着各路诸侯到来,共同制定一个规约。”[2]刘邦的这番话可视为对关中父老豪杰的一次政治演说,收到了极好的政治效果。
刘邦的这番演说,可以说入情入理,深得民心,极富政治识见和政治远略。第一步,突出强调秦朝统治暴虐的特点,以激起民众对秦朝统治的强烈不满,以及希望改朝换代的强烈愿望。第二步,告知自己的身份,“吾当王关中”,这样才能名正言顺,说话让老百姓信服。第三步,和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一条,有利于迅速稳定社会秩序,结束秦末社会动荡的局面;“余悉除去秦法”一条,顺乎民心民意,解决了民心向背的问题;“诸吏人皆案堵如故”一条,宣布了官吏和百姓的各就原位,保证了社会正常有序的运转。第四步,明确自己这次入关的目的是解民于倒悬,不会对百姓有任何侵害,收到了安抚民心,取得民众拥护的效果。最后一步,告诉百姓自己军队只是暂时撤回霸上,避免了百姓的怀疑,坚定了百姓拥护自己的决心。
刘邦军队入关前,曾经与秦军在蓝田交战,刘邦宣布了“诸所过毋得掠掳”的战场纪律,“秦人喜”;入关后刘邦进行了这番“就职演说”,“秦人大喜”;秦人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刘邦婉拒,“人又益喜”。在刘邦得民心的一系列举措中,他对关中父老豪杰的这番“说”可谓功不可没。
蒯通的“说”让自己死里逃生。《淮阴侯列传》中有一段记载蒯通“说”的内容。高祖刘邦亲自率领军队去巨鹿平定陈豨的叛乱,此时有人告发韩信欲谋反,吕后和萧何密谋后于长乐宫中的悬钟之室斩了韩信,并夷灭三族。韩信临死前慨叹道:“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高祖回来后问及情况,就下诏令让齐地逮捕了辩士蒯通。蒯通被带来后,皇上说:“你唆使过淮阴侯反叛吗?”蒯通答:“是,我的确教过他,那小子不采纳我的计策,所以让自己这样被夷灭。假如那小子采纳我的计策,陛下怎能够灭掉他呢?”刘邦大怒,说:“煮了他。”蒯通说:“哎呀,煮死我,冤枉啊!”高祖说:“你唆使韩信造反,有什么冤枉?”蒯通说:“秦朝法度败坏、政权瓦解的时候,山东六国大乱,各路诸侯纷纷起事,一时天下英雄豪杰像乌鸦一样聚集。秦朝失去了它的帝位,天下英雄豪杰们都来抢夺它,于是才智高超、行动敏捷的人率先得到它。跖的狗对着尧狂叫,尧并不是不仁德,只因为他不是狗的主人。在这样的时候,我只知道有个韩信,并不知道有陛下。况且天下磨快武器、手执利刃想干陛下所干事业的人太多了,只是力不从心罢了。您能够把他们都煮死吗?”听到这里,高祖说:“放了他。”就赦免了蒯通的罪过。[3]
玩味蒯通的这番“说”,不难发现,蒯通对刘邦下了四步棋:第一,承认既成事实。他知道这时候任何狡辩都是苍白的,只会徒增刘邦的反感。索性爽快承认,反倒显得有气节,有侠义,可能引起刘邦对自己的好感。第二,分析天下大势。蒯通分析了秦末纲绝维弛豪杰蜂起的天下大势,突出了“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的政治局面,为下文替自己开脱奠定了一个强有力的基础。第三,说明各为其主。蒯通以盗跖的狗对着圣主尧狂吠做比,说明自己的行为只是各为其主罢了。蒯通“跖之狗吠尧”的比喻,精彩至极,既把他与韩信、韩信与刘邦、他与刘邦的关系做了清晰的定位,又把对韩信的贬抑、对高祖的褒扬寓于其中,在不动声色中,达到了逢迎讨好汉高祖刘邦、增加自己脱罪筹码的目的。第四,挑明法不责众。蒯通向高祖挑明,有那么多的人都想争夺天下,你能对他们都施以“烹”的酷刑吗?这自然是刘邦无法为也不能为的事情,于是,刘邦只剩下哑口无言、释放蒯通一条路好走了。蒯通的“天下锐精持锋欲为陛下所为者甚众,顾力不能耳”一句,可谓深妙,他要让刘邦意识到,刘邦并非皇子帝胄,当今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刘邦最后得帝位,只是实力所致,这就让刘邦一下子没了大开杀戮的底气。蒯通为自己死里逃生下了最后一着棋。
以上三位人物的“说”,都体现了极高的语言造诣,稍加分析和整理,就会发现它们的共同之处。
首先,知己知彼向心里去。他们都是深谙对方的心理,了然对方最想要的是什么,最顾忌疑虑的是什么,因而可以对症下药,这样就为对方“听得进”提供了保证。
在笃信神灵存在的前提下,周公揣摩出三位先王的心理:首先需要子孙去服侍他们。所以周公夸自己灵巧能干,多才多艺,最会事奉人。其次希望子孙能够永葆国运。所以周公强调周武王有卓越的政治才能,能够很好地完成保国安民的王族使命。第三,希望和子孙保持对话。所以周公对他们进行了适度的要挟,如果答应就怎么样,如果不答应又怎么样,并且多少还有点晚辈对长辈撒娇的味道。
刘邦出身平民,了解民间疾苦,深谙生活在暴秦统治下的百姓心态,他们饱受秦朝苛法之苦,饱受秦末战乱动荡之苦,渴望有人推翻秦朝统治,但又担心走了虎豹来了豺狼。所以,刘邦最先承诺他们的就是:废除秦朝的全部法律,保证社会的安定和秩序,对百姓不会有任何侵害。
蒯通明白刘邦想知道他是否唆使过淮阴侯韩信造反,但更想知道他为什么会唆使淮阴侯韩信造反。他还明白,在是否唆使上纠缠已经没有意义,因为死无对质。因此蒯通在为什么会唆使上做足文章,这样既可以满足刘邦的好奇心,又可以为自己死里逃生创造条件。
其次,思路清晰逻辑精当。他们都是依据对方的心理,制定了最佳的说服思路,在对方的心理防线上,有序推进,为“说得清”奠定了基础。
周公的“说”,有清晰的逻辑层次,先动之以情,后晓之以理,再先礼而后兵。这样的顺序,契合了既是君主又是长辈的三位先王的心理,结果自然不言而喻。
刘邦的演说采用了先主后次、先情后理的逻辑层次。从民心最紧要处入手,一张嘴就说到了老百姓心里;从激发民众新仇旧恨入手,推行新政便如顺水行舟;加之新政顺应了民众的需求,又有绝不侵害百姓的承诺,因此,百姓就只恐怕刘邦不在关中称王了。
蒯通在“为什么会唆使”上采用了由远及近、表里兼顾的说理方法。从秦末天下大乱、豪杰纷争的大势说起,接着说到才智高超、行动敏捷的人得到天下,潜台词是,天下可以被刘邦得到,也可以被别人得到,刘邦的得天下具有某种偶然性。后来又强化刘邦的这种意识:天下磨快武器、手执利刃想干陛下所干事业的人太多了,言下之意是刘邦得天下并非君权世袭,这就摧垮了刘邦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唯我独尊的心理防线,所以当蒯通质问刘邦“又可尽亨之邪”的时候,刘邦无言以对。
再次,言简意赅表意显豁。他们的语言精练扼要,没有可有可无的话,句句说在关口上、紧要处。在每个节点上,都是观点明确,让对方一“听”了然。
周公的“说”,语言简要思虑周全,在先王心理的每个点上都有关照和具体说法,其说服力自然就强。刘邦的“就职演说”,情理俱佳,通俗易懂,层层推进,扼要完备。蒯通在自己说理的四个节点上,都简明扼要,表意明确,中心显豁,步步进逼,终于完成了生死大逆转,让自己从谋反罪必死中胜利脱逃。
最后,新意迭出醒人耳目。他们的“说”,都有特定的背景,听与不听,主动权决定权在对方手里,这就要求他们的“说”有新意,有吸引力。
弟弟愿意替哥哥去死,这是一个让先王睁大眼睛的事情。弟弟的“替死”,两全其美,既可以满足先王的需求,又有利于王朝的长治久安,这会让先王眼睛进一步发亮。
咸阳百姓看到来了起义军的领袖,如此体恤民情,深谙民意,急老百姓所急,想老百姓所想,不同于之前的那些作威作福的统治者,老百姓能不欣喜万分,欣然接受吗?
蒯通上来就爽快承认自己的谋反罪,显然出乎刘邦的意料,所以刘邦一下子就失了常态,“上怒曰:‘亨之’。”蒯通一出场表现出的“不怕死”和后面的喊冤造成的反差,也让刘邦感到意外,这也为刘邦用心听完蒯通的“说”提供了契机。
上文谈及的《史记》人物的“说”,是司马迁为我们提供的语言修辞艺术的范例,可谓修辞学的宝贵遗产,对于今天的人们“会说话”、“说好话”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1]世家第三·鲁周公[M]∥史记:卷三十三.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541.
[2]本纪第八·汉高祖[M]∥史记:卷八.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128.
[3]列传第三十三·淮阴侯[M]∥史记:卷九十二.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1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