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能力本位的双语教学在比较文学课程中的实践

2012-01-21龙其林

关键词:比较文学外文双语

龙其林

(广州大学 俗文化研究中心,广东 广州 510006)

教育改革与教学管理

基于能力本位的双语教学在比较文学课程中的实践

龙其林

(广州大学 俗文化研究中心,广东 广州 510006)

国内本科院校中文专业比较文学课程的教学虽经过实践取得不少经验,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依据培养高素质本科应用人才的要求出发,文章探究基于能力本位观的比较文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强调通过将能力培养贯穿于比较文学课程,系统地提高学生的外语文化素质培养、外语能力,使比较文学课程对于外语能力的要求内化为学生的实际能力,从而为社会培养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

本科院校;中文专业;比较文学;双语教学;应用型人才

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各界对于具有较高综合素质、较强应用能力的本科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在国内中文专业本科课程教学实践中,比较文学的课程因较多涉及学生的外语能力和综合素质,因而也成了许多高校进行双语教学试点的重要基地。一般而言,双语教学就是指普通高校进行课程教学时使用两种语言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中以在非英语课程中使用英语或其他外语较为普遍。如果依据教育部的要求,则双语教学课程是指那些使用了外文教材,并且外语授课的时间占到了课程总课时的一半或以上的课程。由此不难看出,双语教学对于教师和学生的语言能力尤为强调,而这与当前教育界对于本科生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是密切相关的。培养中文专业比较文学课程本科应用人才就是要突出学生基于专业学习之中的能力,以学生从事与比较文学课程相关的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与态度为目标来设计该课程的教学,在职业分析的基础上,将比较文学课程的综合能力分解为若干模块,进行课程开发和人才培养。

一、比较文学课程双语教学的实践及误区

受制于中文专业比较文学课程教学的实际条件,许多高校比较文学课程双语教学进行了探索,一些师资力量齐全、学生素质较高的高校可以较为迅速地进入双语教学的状态,而更多的高校中文专业比较文学课程则需经过较长的发展时期。

我国的双语教学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简单地让学生接触一些专业外语术语,如教师上课时用英语讲述重要定理和关键词等;第二是教师在授课时交替使用中英文,让学生运用英语表达中文内容;第三是教师完全用英语授课,让学生学会用外语来思考并回答问题。[1]目前学界普遍认为,中文专业比较文学课程的要求和学生的课程能力低于外语专业的比较文学。事实上,由于比较文学专业对于外语能力的较高要求,使很多中文专业的比较文学课程在双语教学的使用、原版作品的阅读、外文作业的撰写以及外文考试的进行等方面都遭遇了挑战。中文专业的比较文学和外国文学教学都遭遇一个难题,即“尽管外国文学所涉及的作家作品都与异国语言相关,但中文系的外国文学课程不仅使用中文教材,而且讲读的所有作品亦为中文译本,这样,外国文学教学实际上脱离了外文原著,完全与外文无涉。以此而论,中文系讲授的外国文学并非真正的外国文学,而是翻译文学,或曰‘中国的外国文学’。长期以来,不少外语专业的外国文学教师对中文系外国文学教学的诟病并非毫无道理。正是由于教学中存在的语言问题——教师只能通过母语讲授外国文学,学生同样只能借助母语阅读外国文学作品,致使外国文学教学改革遭遇瓶颈”。[2]与外语专业的比较文学课程相比,中文专业的比较文学课程在语言结构与知识类型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在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的要求方面也有较大差异。中文专业的本科比较文学课程,不能简单地照搬外语专业的比较文学教学模式,既要突出中文专业本身对于民族文化、语言的熟稔,又要能够有效地提高外语能力,熟悉和掌握异域文化,从而在中西对照的视域中还原各自民族文化的根本性差异、比较二者的相通或相似之处。

当前本科院校中文专业比较文学课程双语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三个。

首先,比较文学课程教学没有全程贯彻双语教学。比较文学课程综合素质的养成和外语习得的提升是一个不断学习、实践、转变的过程,必须同时在外语课堂和专业教学过程中相互贯通,使学生养成以外语思维理解专业课程的习惯,而不是简单地以外语思维学习外语、以中文思维学习中文。而目前很多高校都没有将双语教学贯穿于比较文学课程教学的全过程,而通常只建议学生阅读外文原版作品、或是集中在某一阶段的教学中进行双语讲解,而不是全程、全面、立体地进行比较文学双语应用人才的培养,无法让学生真正形成较强的综合应用素质和就业核心竞争能力。虽然目前高校中文专业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外语耗时长而效果差的问题,全面、匆忙地实行比较文学双语教学存在诸多困难,但这并不意味着比较文学双语教学就成为一种空想。一些本科院校的比较文学课程教学偏重于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对如何获取这些知识,掌握比较分析的外语能力、学习技巧却缺乏足够的重视,从而使比较文学的中西文化阅读、表达能力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脱节,比较文学课程的应用人才培养要求也就很难落到处。

其次,比较文学课程没有针对本科生提高应用能力和外语综合能力的需求特点。在当前本科文凭持续贬值、研究生挤兑本科生就业市场的背景下,本科生的学习从追求基本原理、理论知识逐渐转变为以提高综合应用能力、改善就业综合素质为重要目标,他们迫切需要强化外语应用能力、积累涉外文化知识,以满足社会对于本科生就业方面的刚性指标。这一转变既是对于当前高校本科生就业形势的理性分析,也是深化比较文学课程教学深度、广度的内在需求。但令人遗憾的是,许多高校中文专业的比较文学课程教学都没有重视这一转变趋势,而是仍然保留着传统、老套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沿袭原有的教学模式将无法适应当前比较文学教学趋于多元、兼涉中外的特点。很多高校的比较文学教学仍然停留在常态的思想主题分析、作品内容讲解、创作手法归纳等理论知识层面,应用针对性不强,学生难以从比较文学教学中达到学习原汁原味的外语文化、掌握外语应用技巧、提高外语综合能力的目的。

再次,比较文学课程贯彻全面双语教学还需不断完善多方参与机制。普通高校中文专业比较文学课程教学要以全体学生外语水平、文化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为重要目标,这需要学院和比较文学教研室全体教师的共同参与,充分发挥全体教师和管理人员培养本科应用人才的主动性、积极性。中文专业的比较文学课程较多,涉及比较文学原理、比较文学史、比较文学专题与中外作家比较等内容,这需要学院和教研室统一规划,协调步骤,齐头并进,在学生考查、考试等方面与高校教务、学生部门沟通协调,从而确保能够以一种目标明确、流程周详的方式统筹兼顾,突出比较文学本科应用人才培养的全面性和持续性。

在当前比较文学课程教学中,许多学校和教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认识仍较为模糊。高校对以应用能力为主线的本科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思路不明晰,在专业课程中渗透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也相对老化。事实上,本科生就业的应用素质与比较文学课程所需的综合能力是对同一层次能力水平不同方位的描述,其中应用素质是这种能力的外在表现,而课程所需的综合能力则是其内在诉求。树立应用能力培养的比较文学教学观,就必然要强调学习主体通过专业课程学习实现能力的内化与运用,实现应用能力本位观在普通高校课程教学中的统一;通过模块式的能力划分和组织对应的能力训练活动,能更加有效地实现能力在比较文学课程中的转化,构建基于应用人才培养观的比较文学教学体系就是一种创新和尝试。针对上述情况,笔者提出了提高本科比较文学课程教学应用人才能力培养的构思,凸现比较文学的双语性质,通过提高对外语原始材料的阅读能力、概括外文文本的叙述能力、凸现情感交流的作品感受能力、外语作业的地道语言表达技巧以及外语思维方式的进入能力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起以双语思维为特质的比较文学观,进而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双语综合运用能力,适应当前以提高就业为目标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二、比较文学课程双语教学瓶颈的突破

基于应用人才培养的本科高校中文专业比较文学课程双语教学的总体思路,即在于以普通高校本科生比较文学课程培养方案为蓝本,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能力水平,有针对性地制定比较文学课程双语教学主要应用能力模块。在此基础上,以培养本科生的应用能力为主线,从不同模块的具体内容出发,进行针对性训练和专门提高,以夯实本科生的双语接受、表达能力。进而,以比较文学课程为契机,致力于学生以双语思维为表征的综合能力的提高,全程贯穿于大学生素质教育,并建立一套较为科学、合理的学生应用能力素质评价标准,切实有效地以课程促学习、以教学促就业。

在高校中文专业比较文学课程双语教学的具体设计和实践过程中,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第一,必须以中文专业比较文学课程的培养方案为蓝本,有针对性地设计主要模块。双语教学涉及的内容较多,因此有必要以本科生的人才培养方案为蓝本,根据当前社会对于本科应用人才的需求和比较文学课程的人才培养定位,对学生的双语应用素质(如外语原文的阅读能力、外语听写能力、原版文学作品的概括和复述能力以及外文表达、思维理解能力等)进行培养。因此,需要从培养本科生对于社会需求技能应用能力的角度出发,把与学生就业能力密切相关的比较文学双语教学置于重要位置,联系社会,以本科生就业能力为中心,以应用能力的获取为重点,建立起包括听、说、读、写、思等在内的双语教学模块。这成为构建中文专业比较文学课程培养本科生就业应用能力教育的主要框架。

第二,必须组建外语能力突出、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比较文学双语教师队伍,是开展双语教学的基础。“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取和教学方式的确定,也会受到自身因素的重大影响。教师自己的年龄、阅历、习惯、教育背景、人生态度以及价值准则等方面的因素会对教师处理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式带来极大的影响。”[3]讲授比较文学课程的教师,应该首先具备熟练运用一门或几门外语的能力,能够熟悉外国文化、风俗,在授课过程中自然地向学生传达外国文化。在此基础上,双语教学的教师还应具备综合、全面的多学科知识,能够回答中文专业学生提出的对于外国文化可能存在的疑惑。值得一提的是,中文专业比较文学课程的双语教师,还应该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当前的文化热点都有所涉猎,能够在讲解比较文学课程时,通过中西文化的对比和案例,向学生讲解比较文学的原理、研究方式和文化差异。当前国内普通高校中文专业比较文学教学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具备双语教学能力的教师严重不足,许多课程并非不适合进行双语教学尝试,而是因为受到了师资短缺的影响。因此,对于普通高校中文专业比较文学课程的教师而言,应该通过集中时间的外语能力强化,迅速提高外语的运用能力,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有条件的可以通过公派出国、自费访学或者聘请外籍口语专家进行针对训练等方式,提高教师的外语综合素质。

第三,以普通高校本科比较文学课程教学为平台,开展各种双语教学活动。本科生是比较文学课程学习的主体,他们对比较文学学习兴趣的多少和外语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双语教学的成效。高校可以开展多渠道的比较文学双语教学及辅助活动,如朗诵外文诗歌和散文、分角色扮演外文舞台剧、翻译中文作品为外文、对照中西方文学作品进行阐释以及为根据外文原著改编的电影配音等。这些双语教学的辅助活动并非遥不可及,只要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熟读和练习,是不难达到预期效果的。双语教学并不仅仅意味着提高学生的外语阅读、听写能力,而且也包括教会学生懂得运用外语思维方式,提高外语综合理解和运用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将公共外语和专业外语的学习进行有效对接,在公共外语阶段即可学习一些比较文学课程的词汇、知识,为此后的比较文学双语教学奠定一个较好的基础。比较文学课程所涉及的双语能力,也只有经过不断的实践、探讨和适应之后,才会真正内化为学生们的兴趣和思维习惯,从而使其在就业竞争中展示出高人一筹的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

第四,以比较文学课程教育为契机,建构多位一体的双语教学和双语实践体系。学校和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的发展时期,制定相应的要求,鼓励学生不断将课程教学内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在学生进入比较文学课程学习的初级阶段,应根据教学需要和社会对本科生应用能力的要求,采取课程介绍、外文能力调查、外文文献阅读能力分析与双语专业讲座等形式,使学生在接触比较文学课程的最初阶段即形成一种比较思维习惯。而在进入课程学习的中期,则可以以学校、学院、系和班级活动为舞台,鼓励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双语素质活动,如外文朗诵大赛、翻译大赛、大学生外文歌曲演唱大赛与外文戏剧社等各项文体活动,使学生基于比较文学课程形成的双语能力落实到不同的思想和专业内容上。而在比较文学课程结束之前,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对学生的双语能力进行集中的、客观的评价,既可以采用一般的全外文期末考试,也可以进行一种即兴的比较文学课程内容展示。只有落实了比较文学教学中三个阶段的具体内容,中文专业的比较文学课程教学才不会成为空中楼阁。大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不是一门普通的比较文学课程所能独立承担的,这就需要建立一套多元联动、相互配合的双语能力建设体系,促进学院、系、班的各级双语素质辅助机构,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帮助学生树立起牢固的外文思维和应用意识。

三、比较文学课程双语教学的实施战略

在高校中文专业比较文学课程教学中,教师作为授课主体,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学术专长和知识优势,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学习模式。对于刚刚接触比较文学课程的本科生而言,他们的知识结构和语言储备尚不充分,因此有赖于教师为其量身定制双语教学的内容。而在比较文学课程的具体讲解过程中,教师既要注意双语教学中“语言”技巧的运用和“双语”的转换,又要注意在讲授过程中体现出比较文学课程的文学性。同时,在讲授比较文学文学性的过程中,也应该注意根据大部分学生的理解和外语水平,选择对其具有一定难度而又能基本理解的内容作为重点;而对那些理解能力较强、外语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应有意识地启发他们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教师在坚持双语教学的课堂中,应尽可能照顾大多数学生的兴趣,有针对性地引入相关作家生平、奇闻趣事、异域文化与作品接受等内容,使课程显得更加饱满、深入,加深学生对于文化语境的理解。文化语境包括社会状态、政治情势、意识形态、审美趣味以及文化传统等,这些构成整个文化结构系统。[4]在具体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以外文著作作为底本,但又不应停留在、更不能依赖教材,而应能根据学生的能力、兴趣和课堂气氛进行适时地转换、调节,使学生对比较文学课程有强烈的兴趣。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中文专业本科比较文学课程面临着较大的调整。许多学校进行了以通识教育和技能培养为目标的课程设置原则,而对专业基础课程作了较大的变动。与其他中文专业的基础课程一样,比较文学课程同样面临课时减少的问题。在这种情形下,比较文学课程的学时有所减少,而授课内容却并未减少,相反学生对于通过比较文学课程学习获得双语能力习得的期望反而进一步加大。为此,教师应根据自己的经验挑选相关的作品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将比较文学原理和文学作品紧凑地衔接在一起,使学生对比较文学的理论和发展过程有基本的掌握。同时,教师又必须有选择性地对中西方的重要作家作品、文学现象进行分析,兼顾理论与文本、文学史与作家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如何选择一本合适的比较文学教材显得极为重要。当前国内比较文学教学绝大多数使用的都是国内学者编撰的中文教材,而极少采用外文的原版教材。如此,学生在外文教材的术语、语句的理解以及英文思维和原文阅读等方面的接受能力必然受到一定的限制。许多学生即使学完国内的比较文学教材,也不具备直接阅读外文比较文学教材、原著的能力。事实上,即便是一些翻译自国外的比较文学教材也无法完全满足比较文学双语教学的需要。这是因为,“翻译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总要受到社会历史文化语境的制约。社会历史文化语境对翻译的制约突出表现在译者对翻译素材的选取和对翻译策略的取舍上”[5]。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源自异域母体的文化信息丢失了。一些教师担心,在比较文学课程中直接使用外文原版教材,会加大学生的理解难度。其实,使用外国原版教材并不意味着完全依赖教材和外文,教师可以在讲授过程中用中文加以分析,以加强学生的理解,从而解决外文原版教材带来的文化差异问题;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外文水平,有选择地精讲其中的核心篇章,而对另一些不那么重要的内容进行概括。

在比较文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设法将学生从对文学内容、比较文学原理的简单理解,转移到对文学作品的情感性、思想性以及中西文化比较等较高层次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根据作品改编的影视剧以及学生的朗诵、表演、对话等方式是较为有效的措施。采用上述方式可改变比较文学课程教学较为严肃、枯燥、理论化的通病,为僵硬的理论教学注入丰富内涵。同时,在具体的教案设计中也应努力做到图文对照阐释、文学史与比较文学理论相互映照,借助作家生平的讲解、史料和图片的展示以及声像的刺激,给学生以细腻且深刻的心灵影响。应该注意的是,教师不应过分依赖PPT等电子媒体,而应在讲解的过程中与学生保持思想、眼神的交流,否则就容易陷入照本宣科的误区。

[1] 徐珞,郭菲菲.病理生理学双语教学的调查与分析[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11(6):547-549.

[2] 吴学平.双语教学与外国文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7):165-167.

[3] 韩培花,朱国新,谢佳伟.大学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双重实践及其互动[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63-165.

[4] 张惠.“新批评”在中国的早期译介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88-91.

[5] 彭劲松,李海军.历史文化语境与翻译——以近代以来中国文学翻译选材和翻译策略为例[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35-138.

(责任编辑毛红霞)

The Practice on the Competence-oriented BilingualTeaching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Course

LONG Qilin

(CenterforPopularCultureStudiesofGuangzhouU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 510006,China)

Although comparative literature teaching in Chinese specialty has obtained a lot of experiences through practice,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 for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undergraduate talents, the papers explore the curriculum and education of the comparative literature course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competency. It emphasizes on integrating ability-building throughout the comparative Literature course to systematical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students’ foreign language and cultural training, and foreign language skills. This would turn requirements for foreign language skills for comparative literature course into student’s actual ability so as to train high quality skilled practical talents for the society.

University; Chinese specialty; comparative literature; bilingual education; practical talents

2011-11-06

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课题(2010tjk206)

龙其林(1981- ),男,湖南祁东人,讲师,文学博士,澳门大学中文系博士后,研究方向:比较文学。

G642

A

1671-2714(2012)03-0095-04

10.3969/j.issn.1671-2714.2012.03.018

猜你喜欢

比较文学外文双语
外文字母大小写的应用规则
比较文学视阈下高校英语专业美国文学课混合式教学探讨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介绍
国际汉学的传统与现代——第22届国际比较文学大会圆桌会议侧记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双语秀
外文局期刊目录
对“外文字母”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