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肖邦悲情性音乐风格
2012-01-21张曌曌
张曌曌
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1810-1849年),波兰音乐家、作曲家,浪漫主义时代典型的代表性人物之一。肖邦通过钢琴作品创作与演奏来抒发自己内心的诗意与浪漫情怀,同时将钢琴的表现力发挥至极致。
一、肖邦音乐风格
肖邦的音乐作品充斥着悲情因素,流淌着悲壮色彩,弥漫着悲愤情怀。舒曼曾称赞肖邦的音乐是隐藏在花丛中的大炮,仿佛向全世界庄严地宣告——波兰不会灭亡。肖邦音乐作品的悲情性,是其主流的基调,也是浪漫主义气质的彰显。他的悲情性元素在和声、调式调性、曲式结构与艺术处理中得以体现。调性对音乐的风格有着较大的影响:大调通常表示明朗、阳光的情绪,而小调则表示暗淡、忧郁的气质。当然,并不能以偏概全地用调性来判断音乐作品风格的基调。肖邦的大多数作品是用小调来创作的,正是因为小调这种音乐语汇,才能够更好地表达音乐家心底最真实的写照,能够将其情绪与情感完美地表达出来,使音乐的整体风格富有浪漫气息,更加诗意,也更为悲情。
肖邦的音乐作品注重旋律性,但也贯穿着复调。他重视赋格在音乐创作中的地位,推崇巴赫的复调音乐,但并不创作单独的赋格作品。旋律线条与和声走向的有机连接,是肖邦音乐风格的重要特点之一。如《bb小调玛祖卡舞曲》(Op.24)的尾声,旋律线条明朗,凸显悲伤情感,和声织体的张力能够使欣赏者感受其丰富的表现力。肖邦音乐作品的织体表现力,以及色彩性、戏剧性与悲剧性,正是其音乐魅力所在。即兴的演奏方式经常出现在肖邦的音乐创作中,使作品增添了浪漫派的气息。肖邦的音乐创作既有古典主义音乐的严谨对位,又有浪漫主义音乐的大胆创新。
肖邦所创作的悲情音乐,同他的时代、社会背景、个人思想及生活境遇等有着重要关联。
二、影响肖邦悲情音乐风格的外部因素
肖邦的作品通常按照波兰民族民间音乐的性格与动机进行创作,精巧的加工与特有的艺术灵性,使肖邦的作品显示出波兰的民族特色。
1.爱国情结
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整个波兰弥漫着战火的硝烟。祖国沦亡给肖邦造成了巨大创伤,远离故乡的思念之苦,贯穿他的整个后半生,他对祖国的命运深切关怀。肖邦的情绪时刻随着祖国兴亡的消息而跌宕起伏,他的音乐创作,也随着他羁旅异乡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之前热情开朗、充满甜美梦幻般的作品已被充满矛盾和张力的悲剧性音乐所取代。就像他的一个学生曾经说过:在肖邦的演奏中,感到充满力量的波兰灵魂,这里有他的骑士精神、英雄气概、戏剧性、温柔的感情、悲哀、对祖国的怀念和深切的忧郁。如《c小调练习曲》(Op.10 Nr12)也被后人称为“革命”练习曲,它以丰富的和声效果,密集的压抑性低音效果,高度洗练的音乐语言,悲愤地倾诉着得知祖国再次沦亡后悲愤欲绝、气势轩昂的思想感情。
2.深浓乡愁
肖邦是个极其重感情的人,在他的书信全集中,大部分是写给他故乡的亲人、友人,及与他一样漂泊在异乡的友人的信件。他体弱多病,演奏时音量一般偏弱,但他能够细腻地做出层次对比。他深情的演奏,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悲情会使人流泪。如《b小调谐谑曲》(Op.20)正是这种复杂心境的产物。肖邦的性格,通常表现是内向、敏感、悲观,也富有诗意、梦幻。他内心的悲哀、郁闷和焦虑,心灵深处的思乡之情,对亲人的深切怀想,及无法抑制的对祖国破裂的愤懑,他率真、激越的音乐语言,通过戏剧性的音乐创作进行宣泄。特别是故乡的亲人们离世,对性情忧郁、细腻的他来说是致命的打击,无法排遣的悲恸和乡愁,是构成肖邦音乐悲情性的重要因素。
3.凄婉爱情
爱情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催生音乐家创作的灵感,对于肖邦亦是如此。他经历过几次爱情体验,他的一些作品也沾染了爱情的气息。如在作品《f小调钢琴协奏曲》的慢板乐章中,他将对爱情的遇见表达得淋漓尽致。另外,在此期间他创作的夜曲、圆舞曲、回旋曲等都有生动的表现。1836年底,肖邦结识了法国女作家乔治·桑,他们有着共同的对音乐与文学的炙热追求,肖邦倾慕于乔治·桑的文学才华与修养,乔治·桑崇拜肖邦的音乐创作与演奏,这是他们心灵沟通的重要桥梁。肖邦的一些作品灵感来源于对乔治·桑的情感。《第三叙事曲》《第三诙谐曲》《幻想曲》(Op.44)《船歌》(Op.60)等钢琴作品,都是他们爱情故事的见证。在此期间,肖邦悲情的音乐风格渐渐形成,而音乐创作也在不断成熟的过程中走向巅峰。如在他的作品中占据独特地位的《bb小调奏鸣曲》(Op.35)《c小调波罗乃兹舞曲》(Op.40 Nr2)等。在他与乔治·桑近十年的恋爱中,纵使甜蜜在他们心中蔓延,而分手的打击对内心情感丰富的肖邦来说也是致命的。在他们分手后,肖邦再也没有创作出经典的作品,也没有从这种打击中恢复,两年后悄然而逝。
三、影响肖邦音乐悲情风格的个性因素
瑞士心理学家C.G.荣格根据人的心理活动倾向于自己的内心世界还是外部世界,将性格分成内倾型和外倾型。内倾型的人一般比较沉静、稳重、不善交际、喜欢独处、感情不外露、忧郁、注意细节。肖邦具有这种内倾型性格。在气质方面,他基本倾向于忧郁质。这种类型的人沉稳,行动迟缓不强烈,往往深思熟虑。一般地,抑郁质人创作的音乐富有内在深刻的思想感情,含蓄细腻。肖邦的安静寡言,情绪不外露,不易适应新环境,也有一些粘液质的气质。他虽有极其高超的钢琴演奏技术,却不爱在大庭广众之下举办公开音乐会,尽管那样可以带来金钱和荣誉;他在演奏钢琴时,听众须坐在琴室外的客厅欣赏。他曾对他同时代的友人李斯特说,我举办不了音乐会,我恐惧人群,他们的呼吸声令我憎厌,好奇的目光使我手足无措。在陌生人面前,我感到茫然。李斯特则如此评述他,肖邦是一个孤僻得极为彻底的人。
性格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环境或个人的主观意志而变化。肖邦在离开华沙之前的音乐创作温柔而热情。虽然他并不是个表演夸张的演奏家,甚至在生活中他非常内敛,但他的作品无不充斥着丰富的浪漫主义热情。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智的成熟,社会阅历的丰富,作为一个流亡在欧洲异乡,在灯红酒绿、醉生梦死的音乐沙龙中演奏钢琴的亡国者,他常常感到一种莫名的苦闷、孤独,甚至凄惨、悲哀,这种因素对他内倾性格的变化和发展有着影响。
环境在人个性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每个人都是在他相应的民族文化和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这也使每个人的性格打上自己所处的这个社会环境的独特烙印。如果那时波兰没有战争,大概肖邦也不会羁旅异乡,也许会在华沙继续创作田园风格甚至欢天喜地风格的音乐作品。即使他仍体弱多病,内心也不会涌现歇斯底里、充满矛盾与对立的悲剧性情感。这种潜藏在他内心身处的悲情因素和个性,与他的创作冲动和灵感,对他之后悲情音乐的创作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形成一种新的音乐境界。不管从肖邦的个性,还是他的艺术创作、音乐风格,他的这种“波兰情结”注定会越来越强烈地伴随一生。
肖邦被世人美誉为“钢琴诗人”。他的钢琴作品风格独具魅力,与他一生的生活境遇、复杂内心及他的性格有着重要的关联。在他的音乐作品中,悲剧性色彩的音乐占有很大的比重,也具有统一的艺术风格。他所塑造的戏剧性、悲剧性以及英雄性的音乐形象,使我们感受到一颗忧国的心,一段悲怆的情。
[1]A.索罗甫磋夫.肖邦的创作[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200.
[2]高玉祥.个性心理学[M].2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28.
[3]王朝刚.器乐表演技能教学新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233-257.
[4]廖乃雄.隐藏在花丛中的大炮[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2-12.
[5]李斯特.李斯特论肖邦[M].2版.张泽民,等,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78: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