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视角下的翻译能力探讨

2012-01-21张向阳洪淑秋

终身教育研究 2012年6期
关键词:原语词典译者

张向阳,洪淑秋

从认知科学的角度看,翻译是人类的认知过程。[1]在原语的选取、理解、语码转换的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解决问题,同时也要做出许多决择。 Wilss[2]认为,翻译的认知过程是经由原语文本分析过渡到目标语产出的过程,译者翻译策略与决定的选择都是以目标语文本的整体性为终极目标。因此,翻译过程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为目标语文化中的目标文本的预设目标[3-4]。应该指出的是,就翻译过程而言,所有类型的翻译都是话语意义的真实重建[5-6]。

但在翻译实践中,多数译者并没有完全意识到在翻译过程中,他们把翻译文本拆解成可翻译的单位、搜索功能性对等词,或者将翻译完毕的文本重新构建成接近原语文本的类似文本这些过程。事实上,译者并没有意识到上述语言学概念与翻译过程相关。

本文欲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首先探讨译者所应具有的翻译能力的定义,继而探讨翻译的过程,而后讨论影响翻译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以及可以观察到的翻译能力的外显形式。最后,讨论翻译能力对翻译实践和翻译教学的潜在用途,希求对英汉互译和翻译教学的提升尽到微薄之力。

一、翻译能力的定义

翻译能力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概念。因为从认知的角度来看,能力属于一个黑箱(black box)。翻译能力可以简单地归纳为能够进行很好的翻译工作所具备的知识[7-8]。这些知识可以细化为目标语知识、文本类型知识、原语知识、现实世界知识以及对比知识等[9]。所谓翻译能力也就是掌握上述不同类型的知识,能够利用这些知识,在翻译过程中解决问题、做适当决定的能力。

翻译能力这个术语最初见于Toury[10-11]《翻译理论探索》一书,因其与Chomsky[12]著名的语言能力和语言表现的区分很相似,便用来指翻译实践的某些方面。但是,我们通过文献检索发现,学者们在讨论翻译能力时,所用的术语还是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有些学者[7,13-14]讨论的是翻译技能或技巧(translation abilities or skills);有些学者[15]讨论的是翻译成效(translation performance);Nord[4]使用的术语是转换能力(transfer competence);唯有Chesterman[16]探讨的是翻译能力(translation competence)。

就翻译实践而言,翻译能力不仅表现在译者所拥有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也表现在译者所拥有的专业知识中的复杂性、多样性和近似性(the complexity, the heterogeneity, and the approximation)。另外,为了获得所需的翻译效果,译者还具有翻译的情景性(situationality)意识,使自己能够适应不断变换的新场景,同时还能够从历史性(historicity)的角度来处理变化中的情景。[6,3-18]由于译者处在不同的文化和语言中,上述语境因素中的各要素相互交织,相互关联,呈现在整个翻译的过程中,故而翻译能力的获得仅靠语言能力是不够的。翻译能力直接影响翻译的训练和翻译工作的不同层面,也决定着译者的素质。

二、翻译过程

Nida[17]将翻译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分析、转换和重建。所谓分析是对原语不同层次意义的理解,这是翻译的第一步。只有充分理解了字汇的意义、句法、篇章结构、内隐的文化信息、背景等含义,方能有效、贴切地转换成目标语表达。转换就是把一种语言文字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文字,这个过程充分体现译者的专业技能,需要译者具有跨语言转换进行沟通的能力。然而,这个转换阶段却不是任何精通两种语言的人都能够胜任的,需要译者的翻译能力,即原语转换所需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技能。这个能力是需要学习和训练的。重建就是译者将需分析和转换的原语用目标语尽可能准确、完美地再现。

理解是翻译过程当中的首要环节, 错误的理解和偏差的理解, 势必导致译文与原语的出入。因此, 理解是准确翻译的基础和关键, 表达是理解的结果, 即译者在译语中尽可能完整准确地把原文的意思表达出来。翻译新手在翻译时往往缺少对原文的深层分析, 或是从一词多义中随便取其一义, 或是对其语法结构不进行逻辑上的分析而随意构建译语文本,导致目标语表达失去了可靠的保障。此外, 在表达上往往不能到位, 致使译文“译”痕累累。

三、影响翻译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

在过去,翻译的能力被认为是天赋能力,是苍天赋予某些人的能力。具有这种超凡能力的人,可以将原语的文本转换成目标语的文本[10,18]。在教学上,学翻译的学生理所当然地被认为是在开始学习翻译前就已经是熟练掌握两种语言能力的人。但是,双语者并不能顺理成章的是称职的翻译者。掌握两种语言知识只是可以进行良好的翻译活动的前提条件。翻译者所要获得的,是语言的聚合(paradigmatic )和组合(syntagmatic)结构,是概念结构的表征。除了语言之外,与语言相关的文化、社会、心理、历史等因素也与翻译密切相关。所以,翻译能力是一种宏观能力,由不同的能力、技能、知识甚至专业翻译者的态度构成[19]。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后天的训练。

就翻译教学实践而言,提升翻译能力可以透过语义场中的词汇理解,以及翻译错误的修正来获取。

1.词汇在语义场中的解义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首先要解决的是词汇。 翻译者遇到的最困难的事不是碰到了生字,而是从原语文本中抽取概念意义,并将译文基于概念意义重组,而不是译文词汇或结构的编码。在意义的某些基本领域,原语和目标语在基本词汇方面有所相同,而在其他领域可能大相径庭。

根据语义场理论,语言的词汇内容不该被当成孤立的词汇,而是应被看做是词汇间相互交织的网络的集合体[20]。所谓语义场就是共享显性的语义组分的系列词汇单位[21]。多数词汇的意义部分受制于同一语言中其他词汇,这些词的词义功能以某种方式与语言使用的情景环境或文化相连。语义场中最简单的例子就是表示亲戚关系的词汇:father, mother, brother, sister, son, daughter, uncle, aunt等。这些词属于同一个词义场,其相关特征包含有辈分、性别、父/母系的家庭成员等。很明显,这些词的词义都具有意义的某一方面。

另外,根据二语习得的研究结果来看,母语使用者习惯使用约定俗成的短语型的表达方式,而二语或外语学习者常会使用不常见的词汇组合或搭配(collocation)。Siyanova & Schmitt[22]和 Wray[23]认为,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二语学习者过于依赖创造性,所以对语义相似的字汇搭配、组合对等词组做出了过度自由化的推演。也就是说,当两个词为同义词时,二语学习者可能会理所当然地认为在词汇搭配组合中可以随意调换。比如surgery 和operation,它们互为同义词。但是,plastic surgery(整形术)并不能随意地换成plastic operation (整形手术)。在我们的汉译英文本中,常常会发现缺失这种约定俗成的搭配组合。比如,中文的“巨大变化”这个概念在《牛津搭配词典》中change前的可搭配形容词列出了74个形容词[24],但唯独少了我们在自己翻译的文献里常见的great这个形容词。

毋庸置疑,若要查找词汇的意义,自然就要使用词典。诡异的是,翻译过程中需要查词典的词汇偏偏不是那些生僻的或陌生的词汇。Nida[25]认为,很多词典都不太合用,尤其是双语词典为甚,因为它们只提供了对应词而没有定义。这一点对于新入门的译者需要特别注意。他们往往认为双语词典具有权威性,是非常可靠的工具。若要更好地利用双语词典,新入门的译者要通过利用单语词典的信息来建立语言间的联接,投射两种语言的词汇区,或建构词义领域的平行表征。

通过语义场中的词汇解义活动,译者可以获得相应的语义洞察力,同时也会增强翻译者的翻译准确度,使他们意识到:原语和目标语的词与词之间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对等;一种语言可能有很多词汇,而另一种语言可能只有一个词表达类似的概念;有些语言可能缺失其他种语言所对应的词汇。

2.翻译错误

在二语习得领域,Corder[26-27]曾提出过语言错误分析的程序:选择收集资料、识别语料中的错误,将错误分类描述、解释错误的原因、评估错误以改进教学。同时他还提出二语学习者的错误会表现出显性错误和隐性错误。所谓显性错误就是在句中存在明显语法错误;而隐性错误则看似无错,但在语境中会导致理解困难。也就是说,显性错误是句子层次的错误,而隐性错误则是篇章层次的错误。

在翻译界,对翻译错误尚无共识。Pym[14]认为翻译错误太过复杂,既有语言的,又有语用的,还有文化的等不一而足。因此他提出二元性错误(binary errors)和非二元性错误(non-binary errors),将错误的分类简单化。

周兆祥[28]将翻译错误分成大大小小12种:错误最多的是语言方面的;文化、理解方面次之;还有就是翻译态度方面的。何慧玲[29]从英中视译的教学观察结果,列出9类错误:缺乏常识、不识复合字或短语、不解幽默风格、假设错误、无法正确分析复杂的语法、陌生字或不熟悉的用法、不懂文化指涉、紧张粗心、字汇搭配错误等。廖柏森[30]的研究发现,大学生英译作业中的语言错误高于解译错误,英语文本的文体也会造成学生的翻译错误。从翻译实践来看,我们可以在《中国翻译》《外语与外语教学》等国内很多学术期刊中读到许多有关翻译失误及修正的论文,限于篇幅,这里不一一列举。整体来说,学生和翻译新手常犯的错误主要集中在词汇、短语搭配、句子和语篇层次上。至于中译英的错误可能集中在词汇的精准性、搭配的地道性和英语文本的重建诸方面[31]。

翻译错误并非一无是处,了解翻译错误可使我们窥见译者们在翻译过程中的思维过程,也可以间接地了解到译者的翻译过程,以及翻译能力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3.翻译能力提升的观察点

翻译能力说到底是认知的过程和产物,是隐性的,难以量化的。但是,我们可以从下面的若干方面观察。如果看到翻译者有了正向的变化,我们就可以感悟到翻译能力的提升。

翻译单元的扩大:翻译者所关注的翻译单元随着译者翻译能力的提升会变得更加宽广。具体地说,就是译者从仅关注个别词义,进而拓展到关注整个句子、整个段落、最终到语篇的整体结构。正所谓以篇章的视野进行整体翻译,全文贯通。逐步增加的翻译历练会使译者能够处理更加复杂多变的翻译问题,比如会从文本结构上去考虑选词而不仅仅是简单的寻找对应词。

参考书的利用:专业的译者使用参考书有着独特的习惯。专业译者使用参考书的频率远大于学翻译的学生或双语者。专业译者使用参考书主要在于解决文本的翻译问题,而学翻译的学生只是用来解决理解问题。新手主要是用词典来查生词,而专业译者却是用许多词典来解决产生翻译问题的词条。另外,新手喜欢用双语词典,而专业的翻译却更喜欢使用单语词典。

原语文本与目标文本的处理:资深的译者较少利用拘泥于原语的显性翻译,会更多地进行推论,更多地考虑文本的语篇关联。随着翻译能力的提升,译者对翻译中出现的问题更加具有意识,会有更多的翻译对等可供选择,然后再进行编辑、修订;也会更加评判性地监控自己的临时翻译问题解决方案。另外,资深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会考虑更多的面向,为特定的读者群提供特定功能的文本。比如,他们会采用宏观策略或整体策略来进行广告的翻译等。

自然,随着翻译能力的提升,翻译过程自动化的程度也会提升。译者就有能力去处理翻译过程中更加复杂的方面,做更加重要的翻译决定。

四、对翻译教学的启示

如何提升翻译能力已经困扰了翻译教师多年。在圈外的人看来,只要学会了、掌握了外语就自然而然获得了翻译能力,完全是外语学习的附属产品。这种观点恐怕在国内很有市场。我们在英文的公示语中常发现的错误恐怕都是出于这些人之手。但是,研究翻译的学者或教师都知道,虽然在语言教学中,常常使用翻译练习来提升语言能力,但是翻译决非外语学习的附属产品。在上述翻译能力的定义讨论中,我们就已充分了解翻译能力包含多个面向的能力。

透过对原语和目标文本,以及相关背景文化等因素的关注,教师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提升学生的翻译能力[4,30]:

语言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对英语原文的理解,在课堂上加强阅读和文本写作等技能训练,增加词汇、短语数量和语法知识。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要提高学生中文的表达能力。不少翻译教师都有这个体会:学生的英译汉能力反而弱于汉译英能力。这是因为学生对自己的母语表达能力往往过于自信,不求上进。在翻译过程中,汉语的表述往往受到英语原文结构的制约,从而形成翻译腔。

翻译工具的使用:引导学生多使用翻译辅助工具,例如,单语词典、好的双语词典、搭配词典、专业词典、参考工具书、语料库和网络搜索引擎等。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翻译和翻译学习的能力。另外,使用网络词典要多加小心,因为那上面的词典良莠不齐。

翻译技巧的培养:在课堂内外,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翻译练习和讲评。让学生将自己的译作与别人的译作比较,这里的别人,可能是同学,也可能是其他媒体已经公开发表的译作。通过译作对比,可以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拙。

训练学生的翻译技巧,提升他们的翻译能力。教会他们如何做词性转换、顺译逆译、加减译法、直译和意译等技能的灵活和综合运用。培养学生自觉、灵活地运用技巧来处理翻译的难题,而不是凭直觉进行翻译。

培养学生重建译文文本的能力,在完成翻译译文文本后,进行校订和篇章调整,防止漏译、缺译和误译等。

知识面的培养:拓展学生的百科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包括不同语言的文化背景和专业领域的主题知识,督促学生加强阅读,广泛阅读。尽快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以提升翻译能力和水平。

本文讨论了翻译能力的定义和翻译的过程。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语义场中的词汇解义和翻译能力提升的影响,并就翻译课堂应用的可能性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在翻译实践或翻译教学中, 应努力增强译者或学生的英汉双语的语言能力,配合翻译理论和技巧的学习与实践,以及相关百科知识和文化背景的学习,逐步提高翻译能力。

[1]Danks, J. H. Shreve, G. M. Fountain, S. B. and McBeath, M. K. (eds.) Cognitive Processes in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M]. Sage Publications, 1997.

[2]Wilss, W. A Framework for Decision-making in Translation[J]. 1994 Target 6, 131-50.

[3]Reiss, K & Vermeer, H. J. Grundlagen einer Allgemeinen Translationstheorie [M]. Tubingen: Max Niemeyer, 1984.

[4]Nord, C. Text Analysis in Translation [M]. Amsterdam: Rodopi, 1991.

[5]Neubert, A. Models of translation[M]∥In S. Tirkonnen-Condit (ed.) Empirical Research in Translation and Intercultural Studies. Tubingen: Narr, 1991:17-26.

[6]Neubert, A. Competence in language, in languages and in translation [M]∥In B. Adab and C. Schaeffner (eds.). Developp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2000:3-18.

[7]Hatim, B. and I. Mason The Translator as Communicator[M]. London: Routledge, 1997.

[8]Beeby, A. Teaching Translation from Spanish to English [M]. Ottawa: University of Ottawa Press, 1996.

[9]Bell, R.T.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 [M]. London: Longman, 1991.

[10]Toury, G. In Search of a Theory of Translation [M]. Tel Aviv: Porter Institute of Poetics and Semiotics, 1980.

[11]Toury, G.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 [M].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1995.

[12]Chomsky, N. 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 [M].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1965.

[13]Lowe, P. Revising the ACTFL/ETS Scales for a new purpose: rating skill in translating [M]∥In M.G. Rose (ed.) Translation Excellence: Assessment, Achievement, Maintenance. New York: SUNY Binghamton Press, 1987:53-61.

[14]Pym, A. Translation error analysis and the interface with language teaching[M]∥In C. Dollerup and A. Loddegaard (eds.) Teaching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1992:279-288.

[15]Wilss, W. Towards a Multi-facet Concept of Translation Behaviour [J]. 1989 Target, 3, 129-149.

[16]Chesterman, A. Memes of Translation [M].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1997.

[17]Nida, E. A. Toward the Science of Translating [M]. Leiden: E. J. Brill, 1964.

[18]Seleskovitch D.& M. Lederer (éds). Interpréter pour Traduire [M]. Paris, Didier Erudition, 2003.

[19]Kelly, D. A Handbook for Translator Trainers, Translation Practices[M]. Manchester: St. Jerome Publishers 2005.

[20]Stubbs, M. Words and Phrases: Corpus Studies of Lexical Semantics [M]. Blackwell Publishers, 2001.

[21]Mel'cuk, I. A. Dependency Syntax: Theory and Practice [M]. SUNY, 1988.

[22]Siyanova, A. & Schmitt, N. L2 Learner Production and Processing of Collocation: A Multi-study Perspective [J]. The 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La Revue canadienne des langues vivantes, 2008,64(3):429-458.

[23]Wray, A. Formulaic Language and the Lexicon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24]Crowther, J. Oxford Collocations Dictionary Students of English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25]Nida, E. A. The Sociolinguistics of Interlingual Communication [M]. Bruxelles 1996.

[26]Corder, S. P. 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 [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1967,5:160-170.

[27]Corder, S. P. Introducing Applied Linguistics [M]. Hardmondsworth, Pelican Books, 1973.

[28]周兆祥.翻译实务 [M]. 香港:商务印书馆,1986.

[29]何慧玲.英中视译错误分析与教学关系[J].翻译学研究集刊,1997(2):111-135.

[30]廖柏森.大学生英译中的笔译错误分析与教学上的应用[J].翻译论丛,2010,3(2):101-128.

[31]谢志强.翻译与网络资源:理论、标准、实务 [M]. 台北:文静书局有限公司,2010.

猜你喜欢

原语词典译者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米兰·昆德拉的A-Z词典(节选)
米沃什词典
词典引发的政治辩论由来已久 精读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浅谈旅游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
基于ZigBee协议栈的PHY服务研究
漫画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