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服装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2012-01-16刘晓慧
刘晓慧
摘 要:湖北服装产业抓住“中部崛起”这一契机,孵化了一批富于活力的地方服装产业集群,对服装产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新的世纪后,湖北服装产业得到了大力发展,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如何实现湖北服装强省的转变,是湖北服装产业的当务之急。文章从产业集群的构成入手,分析了湖北省服装产业的上、中、下游产业的发展情况,从多方面提出湖北服装产业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服装产业集群 规模经济 交易效率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1-218-02
湖北服装业是传统产业,生产规模仅次于纺织和食品工业,是轻工业中的第三大产业,在全国同行业中居前列。
一、服装产业集群概述
1.产业集群的定义。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一词由美国产业发展专家迈克尔·波特率先提出,用以形容一批既独立又彼此依赖、既有专业分工又资源互补的企业和机构,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集聚现象。
2.服装产业集群的分类。服装产业集群既有纵向的上下游生产供应关系,又有销售渠道铺设和研发设计等深层次合作关系。其集群成员通常包括上游的各种材料供应商,如纺纱、织布、印染、色织、服饰配件、设备提供等行业;下游有成衣加工、整理、包装行业、服装销售商;外部环境的创造者或支持者,如政府和行业协会、银行、投资机构、大学和培训机构等。
二、湖北服装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
湖北纺织服装工业以服装为龙头,中心城市为重点,组建集团为主线,加速技术进步,加快行业战略调整,在近几年得到较快发展。服装工业产值的增幅连年在10%以上,有的年份甚至达到了24%。2008年创造利润达到16.56亿元。湖北省服装产业目前已形成以武汉为中心,黄石、鄂州、黄冈、仙桃、潜江、天门半径在100公里范围内的服装产业集群区,各区之间具备较强的互补性。
1.纺织原材料和中间行业情况。湖北省服装原材料的生产主要集中在咸宁、襄樊、荆州、黄冈等地。咸宁有丰富的苎麻资源,生产纯麻纱、苎麻混纺纱系列。荆州和沙石形成荆沙区棉纺织企业聚集区;襄阳主要生产高支高密棉纺品。黄冈则主要发展色织布产业。湖北的印染、色织、棉纺品等中间行业基本处于断层状态,高档面辅料主要依赖外地采购。
2.下游相关产业。主要包括成衣加工、整理、包装和服装销售等行业。湖北服装的销售,特别是零售行业比较发达。而成衣加工和整理行业较为落后。
3.相关支持机构的发展现状。服装产业集群的相关支持机构包括物流企业、政府、行业协会、金融机构、研究和技术支持的机构(如大学、培训机构)等。物流方面,武汉与阳逻现代物流中心的构建顺应了依存性和互动性要求,形成港口物流园区的布局。政府和行业协会,通过发挥政策引导和协调作用,为湖北服装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外部环境。湖北的服装研究所和高校,在新兴纺织面料的研究和设计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为社会培养许多优秀的服装设计人才。
三、湖北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服装产业自身的问题。湖北纺织品服装多以中低档产品为主,产品附加值低,长期以来靠价格竞争薄利多销,服装产品没有太多的技术含量。由于湖北服装多采用贴牌、加工等形式,虽然目前有“美尔雅”,“多佳”、“美岛”、“美春”、“爱帝”等品牌,但还没有形成名牌效应,严重影响了行业利润率。大多数湖北服装企业是由个体商发展而来,综合素质不高,服装档次较低,管理落后,制约了品牌发展。
2.上游产业。湖北省服装产业普遍存在着中间行业发展不足的问题,化纤行业比重过小,仅占全行业的6.5%;印染行业产品档次低,适应性不强,缺乏市场竞争力,印染、色织、棉纺品等行业基本断层。与服装发展息息相关的面料、辅料、服饰配件产品的发展滞后,已成为制约武汉市服装生产和出口发展的瓶颈。由于纺织企业技术改造没有跟上,大多改制或破产。湖北服装的生产面料基本上是在省外、国外采购,辅料在长三角采购,印染及整理也在长三角的上海、南通、张家港等城市。印染布的采购导致近2.8亿元的利润外流,辅料采购中,每年约20亿资金外流。
3.下游产业。目前湖北省的多数服装企业从事的是加工贸易,产品附加值较低,服装结构不合理,缺乏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模仿现象严重。据2003年资料显示,武汉72家规模以上的服装制造企业的全部研发费用为453.2万元,平均每家仅6.29万元,仅为一个普通设计师的年薪。湖北服装的同质化不仅导致了企业大量库存,还容易导致相互间的恶性竞争。据资料显示,湖北服装的销售利润不到上海女装的50%。湖北服装零售业虽然比较发达,但零售的同质化现象也比较突出,相互杀价倾向明显,没有形成特色和良好的互补态势。
4.支持机构。湖北服装产业集群相关支持机构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仍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首先是湖北的物流社会化和专业化程度不高,功能单一,服务质量和效率不尽如人意,由于标准化和信息化差距差距较大,物流管理成本较高。其次,各级政府部门对服装产业集群认识不清、重视不够,还不能在产业集群发展中充分发挥作用。湖北服装业尚未形成专业性的中介服务机构,服装协会也没有很好地发挥服务功能。最后是湖北服装企业与高校之间尚未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目前湖北服装业还缺乏一支具有专业素养的设计师队伍。大部分服装企业缺少专业设计师,服装款式追随广东、上海等地,抄袭、模仿成风,影响了服装产业的整体形象和水平。
四、湖北服装产业集群发展思路
1.完善湖北服装产业链。湖北应将武汉作为服装产业的龙头,提高武汉服装产业在中间产业的研发力度,同时充分利用城市圈周边其它地区在服装产业上的优势,为武汉服装产业提供各种纺织原材料、劳动力和机器设备,充分发挥它们的辅助作用,以此来解决湖北服装因中游产业滞后而带来的一系列的问题。
2.组建企业集团、培育服装品牌。湖北服装企业规模均较小,在市场竞争中优势不明显,易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冲击。应充分发挥大企业的龙头作用以及与中小企业联合的产业链整合优势,通过服装生产的“龙头”企业将这些中小企业联合起来,按照产业链组建纵向或横向一体化的企业集团,从纺织原料、服装面料到服装设计、生产为一体,提升整个产业的竞争力。
同时,湖北服装应快速培育自有品牌。湖北某些纺织品服装在质量、工艺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已经很小,实施品牌战略,创建自有品牌体系,使品牌产品在初级的研发阶段能够与国际品牌同步,能结合本土服装个性特点、时尚前瞻性,并满足市场的消费需求。另外,湖北还应依托各种现代化传媒,以塑造品牌形象为核心,加强品牌的宣传力度,打造品牌效应。可在成本核算允许的情况下,适当选择位置设立品牌形象店,或在大型服装商场设立专柜,展销湖北名牌服装。
3.实现产业升级。湖北劳动力资源丰富,原料成本较低,对发展纺织品服装行业非常有利。湖北应该利用这两项优势,在继续从事加工贸易的同时,不断提高一般贸易的比例,对产业和产品结构进行调整和升级,增加纺织品服装的附加值。服装企业应加大创新投入,促进技术进步,提高产品技术含量。
4.提高人力资源素质。从湖北实际情况来看,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解决设计人才短缺的问题:一是采用“派出去,请进来”或与国外合资办学等方法,即组织名牌产品企业设计师到国外进行集中培训,或请国外设计名师到到本地集中讲学,提高本地的师资水平和服装教育水平;二是举办各种设计和工艺技能大赛、新产品展销、优秀设计师、工艺师评选活动,促进设计师、工艺师队伍的同步发展壮大;三是借助武汉市雄厚的大专院校人才资源,如武汉纺织大学、湖北美术学院、江汉大学等高校,推行研发工作,高校按市场需求有计划、有目的进行设计科研,按企业需求培养所需专业技术人员。
5.优化湖北服装产业集群的外部环境。各级政府要做好湖北服装出口产业的规划布局,在产品研发、人才培育、融资和物流平台建立、政策和法律上搭建服务平台。通过产业政策引导企业走专业化分工的道路,尽量避免重复投资。
行业公会应积极调研,对湖北纺织工业进行预测,推进行业内信息化建设,完善服装产业基地服务社会化体系,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科研公关、质量诊断、产品研发、市场拓展、员工培训等服务。
湖北还应尽快在武汉、阳逻等地倾力打造集仓储、配送等多种作业环节和机能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网络式现代物流中心,根据市场发展和货主的需求,为客户提供金融、保险、货代、中介、通关及物流信息网络资源等多功能服务,形成开放互通的物流服务平台,确保服装企业的经营活动能有效、低成本地进行,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杨旭,牛继舜.发挥城市圈优势,实现武汉服装产业崛起[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9):74-99.
2.袁永友.后配额时代湖北纺织服装业新型工业化与出口对策[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4):16-19.
3.陈万卷.湖北纺织品服装出口营销环境的反思[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3):38-40.
4.梁钴悦.湖北服装业发展现状及其对策[J].现代商贸工业,2007(7):10-11.
5.沈金华.武汉纺织服装:靠产业集群提升竞争力[J].学习与实践,2005(5):24-27.
6.郭培林,黎继子,左志平.武汉纺织服装集群式供应链竞争力研究[J].物流技术,2007(12):84-87.
(作者单位:武汉工程大学法商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3)
(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