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实体经济是第一要务

2012-01-16兰建平

浙江经济 2012年5期
关键词:实体浙江经济

□文/兰建平

(作者为浙江省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

众所周知,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工业经济,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实体经济的重要实现形式。提升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工业化程度,是实现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根本途径。先行工业化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史表明,若非土地或资源极度富余的国家,就不可能不通过发展实体经济、提高工业化程度来实现成功发展。

改革开放30余年来,浙江经济紧紧抓住短缺经济带来的需求拉动作用,以农村工业化为起点,以市场化为导向,放手发展民营实体经济,走产业集群化发展道路,推行“工”(块状经济)“贸”(专业市场)联动发展。可以说,浙江经济社会的发展,就是浙江实体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

然而,面对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新趋势,以及国内外经济形势日趋复杂、环境资源约束日益加大、经济社会转型逐渐加快的大背景,浙江区域经济发展开始面临着一系列挑战。经济增速下降,与位于第一方阵省份(广东、江苏、山东)的差距拉大;原来具有领先优势的人均收入水平,也逐步被江苏等省份赶超,浙江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竞争格局被称之为“标兵渐远、追兵渐近”。尽管省委、省政府及时做出转型升级的一系列战略部署,国家发改委确定浙江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联系点”,但浙江区域经济仍然呈现为较明显的“双离效应”,全省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的趋势较为明显。亟待加强的三个方面

浙江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实践,主要表现在对实体经济的重视不够、实体经济本身弱化、技术创新支撑能力亟待加强三个方面:

一是对实体经济的重视不够。首先表现在浙江的市场主体对实体经济的重视不够,投资经营的理念出现了偏差。2008年以来,据不完全统计,杭、甬、温三市,制造业前100强公司中,2/3的企业从制造业转向房地产业,有条件的自己成立房地产公司,没有条件的和房地产开发商合作涉足房地产行业。在国家加大对房地产调控、收紧房地产贷款的背景下,公司的制造部门成为房地产的融资平台。浙江民营经济不缺市场机制,经济发展不缺资本,在一些资产价格泡沫比较大的行业中,“浙商资本”成为了国内主要的“游资”。浙江的市场主体过多地参与资本运作和“炒作性投资”,资本的高效率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什么来钱快就干什么”,这种投资与经营行为短期内对公司财务指标改善是显著的,但从长期来看,对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十分不利,甚至是危险的。

坚持以工业经济为主体,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是浙江经济社会今后仍要突出的第一要务,不能动摇

对实体经济的重视不够,还表现在近几年来政府产业政策导向更侧重促进服务业的发展。以技术改造为例,刚刚过去的本世纪头十年,省财政用于工业经济技术改造的专项资金基本没有增长,而同期全省地方性财政收入从2000年到2010年几乎实现了翻番。从2005年开始,为了促进服务业的发展,省财政还专门设立了服务业专项资金。为实现浙江“十一五”期间,服务业实现每年提升一个百分点的目标,2009年,省政府还专门出台了工业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的政策意见。这种地方经济政策的倾向性是十分明显的。相比而言,工业领域的政策性投资,不但总量没有增加,在科目设置上也不断调整,一会儿叫技术改造专项资金,一会儿叫先进制造业专项资金,一会儿又叫转型升级专项,总量未见增长且产业政策扶持的重点也不够突出。

二是实体经济本身的弱化。实体经济弱化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发展模式的固化、产品领域的泛化和经营绩效的虚拟化。紧跟市场潮流的“克隆”式生产,是浙江大量中小制造业企业发展的重要路径。“30年河东、30年河西”,今天以实体经济为主要竞争手段的浙江中小企业,市场环境改变了,市场需求开始从一般产品需求向品质产品需求改变,而浙江大量中小型制造企业仍然习惯于OEM生产方式,形成对实体经济发展固有路径的依赖,即发展模式固化。实体经济的泛化,主要是是指制造业企业以一些“短、平、快”为主的生产经营方式,市场什么好销就生产什么。产品大量的以几元级、几十元级为多数,百元级、千元级产品相对较少。如永康科技五金城、义乌小商品城这样的市场背后,有大量的“泛化”型“快速制造”企业。这类实体企业,相对缺乏中长期发展战略,一旦市场有“风吹草动”,往往“随波逐流”,成不了市场竞争的中流砥柱;在形势好转的时候,又不能够引领市场潮流。而实体经济的虚拟化则表现为实体经济企业把主要资源集中在如何提高企业的财务指标上。企业追求财务指标的改善,远远超出了企业追求创新能力的提升。近几年,各类资产价格的泡沫化趋势明显,制造业企业经不起财务指标上的“诱惑”,要么去买地,要么去上市,要么利用产业转移大背景下“招商引资”的特殊政策,把企业的主要价值追求放到了短期财务指标上,而企业“基业长青”的功夫却大大“虚化”。

三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亟待提高。改革开放的30多年,浙江经济总量已经跃居全国前列,但浙江的工业增加值率、劳动生产率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上处于全国排名20位以外,低成本、低价格成了浙江制造业发展的主要市场实现方式。在国际贸易中,“中国货、便宜货;便宜货,浙江货”,浙江几乎成了“低值易耗品”生产制造大省。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浙江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相对偏低。从产业技术上看,浙江是一个相对缺乏技术创新要素的省份,“买技术”为主是浙江产业技术的主要来源,然而真正核心的技术是买不来的。

图/新华社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是劳动力素质问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生产力中最能动的因素是劳动力。从人力资源上看,浙江产业工人的层次偏低,而最低工资标准在全国最高,这种制度使浙江成为了国内吸引农民工的高地。根据浙江省咨询委研究报告,新世纪的十年里,浙江引进的农民工相当于海南省人口总量。大量中小型制造业企业中,最能动的生产力是农民工,这种农民工为主导的产业工人主体,决定了浙江产业层次的低下。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在国际市场上,德国制造,品牌好、价格高,而中国制造贴牌多、价格低。在一个开放的经济体系中,同样的原材料、同样工艺,为什么差距如此大呢?德国的产业工人80%是大学毕业生,中国的产业工人80%是农民工。浙江自古以来就是文化之邦,人才辈出,“自古学人出浙江”。但是,最具创新能力的社会精英阶层,总体上是出去的多、回来得少。以“千人计划”为例,到2011底,国家“千人计划”江苏为120人、浙江省为68人。从政府制度作为创新主体的角度看,迄今为止,浙江尚未制定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进步条例》,还是依靠产业政策为主引导企业提高创新能力,而不是法律的方式促进企业技术进步。

坚实回归实体经济

产业为本、实业为基。一个企业、一个地区如此,甚至一个国家也是如此。引导社会资本理性回归实体经济,倡导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是当前浙江乃至国家层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值得指出的是,社会资本回归实体经济,不是让大家都去办工厂、做生产,重新回到“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式的大干快上的时代,去“穿新鞋、走老路”,而是要体现在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努力走出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资源消耗低、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要结合浙江的实际,按照转型升级的要求,努力实现科技创新发展、绿色低碳发展、两化融合发展、二三产联动发展等,并最终实现转型升级的目标。

为了积极倡导发展实体经济,进一步夯实浙江转型升级的基础,浙江“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坚持把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工业现代化,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实施品牌大省和质量强省战略,打造具有浙江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这是浙江首次将“现代产业体系”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明确目标,也为浙江实体经济发展指明了科学方向。浙江人均收入已经进入7000-10000美元发展阶段,但从经济发展阶段上看,区域经济在“十二五”乃至“十三五”时期,仍处于从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迈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化现代化,是浙江区域经济重要的价值追求,也是浙江继续走在全国前列的重要保证。

当前浙江加快实体经济的发展,要注重切实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重要工作:一是把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作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要务。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之所以能够实现崛起,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通过大力发展以工业经济为主体的实体经济,实实在在地增长了国人的财富。据统计,到2010年,全国工业增加值达到16万亿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在500多种工业产品中,有220余种产量位居世界前列,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的19.8%,规模位居世界第一,是名副其实的全球制造业基地和世界工厂。全国如此,浙江更是如此。浙江经济能够在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后“走在全国前列”,主要得益于工业经济的崛起和发展。可以说没有工业经济发展,就没有浙江今天的经济地位。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结合市场环境、技术环境、要素支撑环境的改变,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做出转型升级的战略部署,不是把工业经济“转移”掉去发展服务业,而是提升发展、培育发展、转型发展工业经济,并努力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坚持以工业经济为主体,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是浙江经济社会今后仍要突出的第一要务,不能动摇。这是浙江在贯彻国家产业政策、谋划一系列重大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过程中需要长期坚持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

二是着力提升实体经济竞争力。发展实体经济要大力推进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如要针对浙江大量的“有文化、有历史、有品牌、有市场”的传统产业,加大创意设计、提升技术含量,并积极探索商业模式和产业组织方式创新,促进区域经济由“有速度”的“毛竹型”经济向“有效益”的“实木型”经济转型升级发展。同时,要花大力气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物联网产业,着力提升实体经济发展的水平,使民营经济投资发展实体经济“有市场、有效益、有前途”。浙江要通过3-5年左右的时间,培育一批能够标志浙江转型升级成功的“现代产业集群”和“现代公司”。“三大国家战略”、“四大建设”要密切结合现代集群和现代公司的建设,通过这些“大战略、大建设”,大力提升浙江实体经济的发展水平。

三是加强实体经济的支撑能力建设。要重点抓好产业政策支撑、技术进步支撑、制度创新支撑三大支撑能力建设。产业政策支撑,要充分体现支持制造业为主体实体经济发展,国家投资导向、政府采购导向、市场消费导向先要扶持“中国制造”、“浙江制造”,相信“中国制造”、“浙江制造”,给“中国制造”、“浙江制造”更多的市场机会。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重新谋划产业政策扶持实体经济的政策。技术进步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要紧紧抓住后金融危机时代科学技术发展重大突破的机会,寻求产业发展的制高点。这方面,政府和企业都要舍得花钱,没有重大的科学技术跨越,是不可能有未来经济社会跨越的,对一个企业、一个国家来说,都是一样的。在制度创新上,浙江要适时抓紧制定《企业技术进步条例》,提升规则与制度的约束力。要使产业技术进步逐步从产业政策的软约束向法律法规的硬约束转变。

四是创新政府服务方式,扶持实体经济的发展。扶持产业的发展,政府传统的做法是制订规划、补助一点、奖励一点、贴息一点,这种老办法,面对新形势,效用在下降。新技术催生新经济,新经济呼唤新办法。从当前及今后较长一个时期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是浙江转型升级发展的重要途径。如何创新政府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方法,是浙江实体经济发展必须要破题的重大课题,无论是物联网、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是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都需要创新政府扶持产业发展的方式。如探索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投资资金,解决技术与资本结合的启动资金问题,使得政府资金起到“撬动”杠杆的支点的作用。浙江设立的产业风险引导基金也是一种积极的尝试,为社会资本更好地流向实体经济,提供了渠道支撑。面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政府必须创新实体经济的扶持方式,努力引导更多的社会高端要素资源流入实体经济,推进实体经济真正从“有速度”向“有效益”转型升级发展。

社会资本回归实体经济,不是去“穿新鞋、走老路”,而是要努力走出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资源消耗低、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

五是营造良好的实体经济发展制度环境。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市场创新的主体,政府是制度创新的主体。发展实体经济,从事实体经济的企业自身要争气,要提高竞争力,这固然非常重要,但是政府如何营造一个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十分重要。当前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了“银行吃垮实体经济”、“国有经济压制民营经济”、“实体经济税负远高于虚拟经济”等现象,都是在经济制度的供给上出了偏差。良好的市场制度,是实体经济发展最好的“阳光雨露”,是引导民间资本回归实体经济的最有效的手段创新。要改变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浮士德”式的交易,要通过政府有效的制度创新,促进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的良性互动发展。

猜你喜欢

实体浙江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实体的可感部分与实体——兼论亚里士多德分析实体的两种模式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两会进行时:紧扣实体经济“钉钉子”
振兴实体经济地方如何“钉钉子”
浙江“双下沉、两提升”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