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理念下高校体育教学的行动研究
——以厦门理工学院教学实验为例
2012-01-15陈秀平
陈秀平
(厦门理工学院 公共体育部,福建 厦门 361024)
作为我国学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体育在培养学生全面素质中有着重要作用。长期以来我国体育教育受“竞技化”的影响,从小学到大学的课程内容体系偏向竞技化,忽视了生命安全、生命健康相应知识、技能的传授,严重影响了学生求生、避险的各种素质的养成,以致于灾祸来临的时候,多数学生难以自救、互救。然而,环视当下我们的生存空间,时刻都存在着各种安全隐患,再回看当今我国高校公共体育的教学,大多仍然是中小学体育的简单延续[1]。因此如何改革大学公共体育课程,以教会大学生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提高生命质量,将是我们研究的出发点。
1 学校体育课程与生命教育的关系
生命教育秉持全人教育思想,以培养人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创造生命价值为目的,通过对生命或生活相关的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内容包括人文教育、生理、心理健康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死亡教育、环境教育、职业规划教育等等[2]。“体育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3]。从两者的概念中可看出,作为主要提高学生生理健康的学校体育,不仅是生命教育的一个部分,甚至可以说是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因为如果没有作为载体的自然生命,生命教育的内容的表达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
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校体育课程不仅是生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命教育的媒介之一,学校体育渗透生命教育的同时也丰富了学校体育课程内容体系。
2 生命教育理念下的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行动研究
课题采用行动研究法,在理论建构的基础上,从实践出发,以生命教育为干预主线,拟定实验方案,通过方案的实施谋求结果,最后对实践过程中所观察、记录的问题结合实验结果加以反思。
2.1 方案的设计
本研究采用了两个步骤的行动研究,一是实验干预;二是测量化,以数据描述研究结果。
2.1.1实验干预
课题组于2009年6月在实验班进行体育课程需求调查,征询学生、合作教师、同行专家意见,了解学生对体育课程的期望,在学期末将下一学期的体育课程教学方案向学生公布,再次征集意见,并最终形成渗透生命教育理念的体育教学实验干预方案。
图1 渗透生命教育的体育教学内容体系
2.1.2测量化研究
1)目的:研究渗透生命教育的体育课程对学生生理、心理、社会三维健康的影响。
2)对象: 运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厦门理工学院2008级、2009级学生各6个教学班为实验对象,6个教学班对照班。
3)时间:2009年9月——2010年7月。
4)设计: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前、后测。
5)工具: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Q),用于测量个体的社会支持度;健康症状自评量表(SCL90),是当前使用最为广泛的心理健康测试量表之一;SPSS 11.0统计软件。
6)操作化设计:体育课程渗透生命教育理念的实施。
2.1.3研究评价
由于学院采用选项制教学,考虑到样本的同质性,在最终评价指标上除了运用健康自评量表、社会支持量表外,我们采用了所有学生必须参与的中长跑(男生1000m、女生800m)测试达标率作为体能评价指标之一,以便于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反映情况。
2.2 方案的实施
2.2.1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情况概述
参与本研究的实验班为6个教学班,共186个学生, 其中位男生102个、女生84个,来自厦门理工学院17个院系的2009—2010级学生。6个对照班出自同处, 共185个学生, 其中男生98个、女生87个,与实验班学生属于同质,由各原任课教师按正常教学进度和要求进行教学,教学时数实验班与对照班均相同。在2009年9月对实验班与对照班同时实施前测后,各自按进度教学,到2010年6月,再次对所有班级实施后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
2.2.2课堂教学中生命教育的干预策略
1)重新审视体育的自然生命教育,提高对人文精神教育的关注
重新审视体育的自然生命的教育,坚持认为体育课堂教学不仅是对自然生命的保护与提高,更是对生存意识和生存能力的提高。因此在教学中根据学生需求,结合教学中生成的及时动态,有意识引导学生进行生存意识和生存能力的培养。比如在武术教学中教授防身术,保护自我人身安全;在田径教学中教授遇火灾、地震、泥石流情况下逃生跑等方法。
通过组织学生欣赏竞技比赛,让学生感受运动的魅力。比如看CUBA联赛转播,让学生感受场上队员们的拼搏精神,并结合到比赛现场为本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加油,来培养学生对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感受到参与其中的美。
2)培养学生应急情景下自救、互救心理与技能
这方面教学主要体现在对突发事件的处理,在教师讲解指导下,学生亲自操作,提高实践救护能力,如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人工呼吸、心肺复苏、伤员移动等等。同时,运用火灾、地震、泥石流、交通事故、非法暴力侵害等图片进行教学,使学生对各种险情有清醒的认识,提高学生安全救护技能与相应的心理素质。另外,结合情境教学,组织学生参加模拟逃生,内容包括“越障”、“地震逃生8秒跑”、“火灾逃生”等内容。
3)通过团队合作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
将生命安全教育融入体育课教学,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与救护技能的同时,还要注重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有意识地穿插各种团体性的体育游戏,例如:团体接力赛、分组对抗赛、开时代火车等,使学生认识到沟通和交往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又如在体育课教学中引导学生明确自身责任, 正视自身不足,学会肯定别人,在感悟与分享中不断培养学生表现力、责任心和对待问题的正确态度,使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感受集体的温暖,养成积极健康心态[4]。
2.2.3课外体育活动干预策略
采取的干预策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划分课外锻炼小组。根据学生的身体状况、兴趣爱好、运动能力、愿望要求等,划分健身训练小组或混合组。
2)营造良好的学校体育氛围。拓宽课外活动比赛项目,除田径运动会外,经常性开展体育竞赛活动,如篮球联赛、排球联赛、乒乓联赛、跳绳赛、拔河赛、趣味活动、武术、街舞赛等。
3)将学生参加体育社团活动纳入评价系统,每个学生必须参加社团活动才能拿足每学期的体育学分。
2.2.4成绩评价的干预策略
实施弹性评价,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可努力的目标。采取的策略有: 对于运动参与部分给予较大的权重,将出勤情况、备忘录、锻炼记录等都纳入评价指标;技能测试采用与原始成绩比较,按提高的幅度给予相应的成绩;个别项目无法测验的同学还可以找适当的项目替代[5]。
2.3 研究的数据分析
本行动研究的目的是研究渗透生命教育的体育课程对高校学生生理、心理、社会三维健康的影响,根据研究设计,分别对应选用2个已经过严格的信、效度检验的成熟量表,并采用能反映身体一般体能状况的中长跑达标率来评价学生目前身体生理健康状态。前测时间均为2009年9月,后测时间均为2010年7月,由各班任课教师负责完成测试。
本研究从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前后测比较来观察渗透生命教育的体育课程对学生的影响。前测结果显示:实验班和对照班在施测的三个指标上无显著差异(P<0.01)。后测结果显示:实验班在社会支持、健康自评、体能达标率的指标上优于对照班;在社会支持、健康自评指标上差异显著(P<0.05)。
实验班前、后测结果显示:社会支持、健康自评、体能达标率前、后测存在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后测结果明显优于前测。对照班前、后测结果显示:社会支持、健康自评、体能达标率前、后测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详见表1,表2,表3。)
表1 两组实验对象前测指标
表2 两组实验对象后测指标
表3 两组对象前、后测指标比较
从两组实验对象的前、后测结果可以得出,渗透生命教育的体育课程的实施,对于学生的健康水平、社会支持水平都有显著的改善效果。
3 研究小结
3.1从个体差异角度上看,对于整个大学生群体样本来说,本研究对象仅仅是冰山一角,因此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无疑是非常实际和必要的。
3.2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渗透生命教育的体育课程的实施,对于学生的健康水平、社会支持水平都有显著的改善效果,这就意味着渗透生命教育理念的体育教学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生命的认识。
3.3采用行动研究法,在实施过程中要十分注意教学设计的随时调整和课后的反思。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需及时判断,并对教学策略做出相应调整,不能够固守成规。课后的反思非常重要,它不仅有利于研究的顺利完成,且还能够提高研究的完成质量。教学的随时调整和课后反思对教师的业务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3.4必须实行课内、课外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 课内传授运动技能与安全自护自救知识,课外组织体育活动,例如各类体育项目比赛、安防演习、逃生演习等自护自救技能比赛, 以达到巩固和提高学生各项体育运动技能和生存救护技能,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4 研究反思
从学生的意见反馈、实验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课程内容的开发等方面反映出来的问题来看,不得不承认:进行生命教育离不开社会支持。没有整个社会为他们营造无障碍的环境, 如果没有支持系统的建立与完善,比如物质层面和心理层面,此类课程改革仍将面临很多困难。体育教育是一个有机整体,单靠学校体育课教学难以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学生体质健康问题需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目前状况下,社会支持力度太弱,配套服务不能很好支持课程,仅靠教师是远远不够的。
目前本研究所能涉及、改善的,仅仅是在大学围墙内、在参加体育学习的年限内、部分学生的某些问题,至于如何养成学生持久而稳定的健康锻炼习惯、如何开发和研制不同情景下体育生命教育及特殊体育生命教育援助体系、如何建立体育生命教育学习评价指标体系等等问题上,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的探讨。因此必须打破学校围墙,构建学校、家庭与社区“三位一体”体育运行机制,实现多元化、多层次的互动方式,向家长宣传生命化的理念,鼓励家长的身体力行和积极参与,结合社区资源为家长提供相应的技术与手段,实现体育资源共享,最终实现学生健康成长[6]。为此,要达到体育生命教育课程所倡导的生命关怀,最大限度地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体育生命教育理论与方法上的支持,还需要多方面长期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李清,季建成.结合生命安全教育的体育教学改革与实践——以中国计量学院教学改革为例[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22(3):69-75.
[2] 付崇艳.学校体育课程渗透生命教育的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8.
[3] 吴燕丹.生命关怀视野下调适性体育课程的理论与实践[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7.
[4] 何劲鹏.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生命化探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141-143.
[5] 季建成,邬燕红,王晓东.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08:3.
[6]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杂志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