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采购干部联教联训基地建设思考
2012-01-14赵咏梅宋志强
赵咏梅, 宋志强
(1.装备学院 装备采办系,北京101416; 2.全军装备采购干部院校教学协作组办公室,北京101416)
理论源于实践,运用于实践,正确的实践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并推动理论的发展,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推动理论创新的根本动力[1]。全军装备采购干部院校教学协作组自成立以来,6所院校共同承担装备采购干部任职教育培训任务。针对装备采购工作应用性强,对装备采购干部任职培训实践教学要求高的特点,多年来,各协作院校围绕提高装备采购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探索联教联训的方式方法、管理机制等,取得了一定成效[2-3]。但在联教联训基地的统管统训、考核评估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认真研究,予以解决。
1 抓好顶层设计
联教联训主要是指院校与院校、院校与部队(基地、训练机构等),利用院校师资和教学科研优势、部队训练和武器装备优势、训练机构场地和训练条件优势,共同开展的一种联合教育的训练形式。包括观摩见学、联合教学、联合演习、联合攻关等多种形式。对于装备采购干部联教联训基地建设而言,由于装备采购涉及军队装备科研、购置、维修保障等一系列活动,使得装备采购干部的培训覆盖专业面广,涉及诸军兵种内容和装备建设全寿命周期。装备采购工作和人才培训的特殊性,不仅要求发挥多院校的资源优势联合育人,而且在培训过程中,更应注重实践环节,大力开展院校之间、院校与承制单位之间、院校与军事代表机构之间的联教联训,提高装备采购干部培训质量。具体把握以下原则[4-5]。
1)布局合理、特色突出。开展联教联训,首先要科学选址。由于各协作院校分布在不同地域,选择联教联训基地,要坚持布局合理、特色突出的原则。选取相对集中,交通便利,距离各协作院校相对较近,在本系统特色、优势明显,具有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优良传统和经验做法的军事代表机构和承制单位作为联教联训基地。选址还应尽量涵盖到各军兵种装备承制单位和军事代表机构,且各具特色。这样一方面可缩短行程,降低费用;另一方面有利于各协作院校组织开展本军兵种装备采购教学实践活动,并向多军兵种联教联训拓展。
2)规模适度、分步建设。虽然部分协作院校开展本单位的装备采购干部联教联训已多年,但“统一建设、共同使用”的全军装备采购干部院校联教联训基地尚处于起步阶段,还需不断摸索和逐步完善。建立装备采购干部联教联训基地,应在保证各协作院校顺利组织教学实践活动的前提下,由总部统一部署,本着规模适度、分步建设的原则,首先建立联教联训基地试点单位。以能满足教学任务需求为标准,把重心放在提高基地建设的质量和效益上,并通过教学实践活动不断充实、完善建设内容和评估机制,随着装备建设的发展和装备采购制度改革的深化,根据培训任务和培训内容要求,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分批次逐步建立完善联教联训基地,不断扩大实践基地建设的范围与规模。
3)科学谋划、统一管理。为使教学实践活动达到预期效果,要在总部机关的领导下,加强宏观谋划,实施统一管理。由协作组统一归口,建立完善相关管理规章制度,加强各培训班联教联训的计划管理,确保各协作院校教学实践活动安排的科学、合理;加强全面监控与督导,定期评估联教联训基地的运转情况,做到统筹有序、有章可循、组织规范,确保联教联训的高效开展。
2 拓展形式范围
面对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对装备采购人才培养的新要求,要转变过去对联教联训的片面理解,认为联教联训只是院校自己的事情,部分人员思想认识还不到位,联教联训的形式单一,相互协作的意识还不强。因此,应统一思想,科学安排,深化融合,充分发挥联教联训基地作用,推动联教联训的深化发展。
1)强化意识,转变观念。装备采购干部联教联训涉及院校、承制单位、军事代表机构等多个单位,需要各方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当前,由于院校是培养装备采购干部的责任主体,多数军事代表机构和承制单位承担此项任务,无政策支持,只是临时性或上级赋予的,有些可能只是通过教员私下联系,造成某些军事代表机构由于工作任务繁重,担心对正常装备质量监督工作和承制单位的研制生产造成影响,往往积极性不是很高。因此,要进一步转变思想,提高认识,树立“联合共赢”思想。
2)科学安排,形式多样。各协作院校要根据培训需要,提前制定联教联训计划,由总部统一下达任务,改变过去的临时性任务或人情面子等问题。联教联训基地也要转变被动角色,根据院校联教联训计划和本单位工作实际,统筹安排,力争为院校联教联训提供更多的时间、安排更为丰富的内容。联教联训为各方提供了共同学习的良好平台,要充分利用联教联训基地,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组织开展教育训练活动,取长补短,最大限度地发挥联教联训基地的作用。
3)深化融合,相互促进。联教联训基地不仅是各协作院校教员和学员的教学实践平台,也是院校与联教联训基地相互促进、相互学习的平台。目前,装备采购干部院校联教联训,采取观摩见学形式比较多,开展更深层次的联教联训还不是很普遍。因此,院校应充分利用不同军兵种军事代表机构和承制单位的实际工作场地和装备研制生产场所,通过联教联训,深入学习装备采购实践和管理经验,将课堂教学前伸到联教联训基地,加强与其他院校、军事代表机构和承制单位的深度融合,及时将联教联训成果转化为院校教学内容,把最管用、最实用的知识和技术,传授给学员。军事代表机构和承制单位要学习借鉴院校的装备采购理论、技术创新成果,及时把联教联训的最新成果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双方应加强在教学、科研、培训等方面的广泛合作,积极开展师资互聘,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联合编写教材和案例,集智攻关等,不断拓展联教联训的范围,实现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6-7]。
3 建立考核评估制度
对于个人的学习提高来说,知识更多地靠传授,而能力主要靠实践,实践教学是提高学员任职能力的锻压器。目前,装备采购干部院校联教联训,基本是由各院校独自开展,独自评估,联教联训联考联保机制尚未建立。
1)成立联合考核组,实现培训与需求统一。装备采购干部协作院校开展联教联训多数仍采用以院校考核为主,由本校的老师组成考核组,课程结束时主要通过笔试成绩或论文等作为学员最终考核结果,没有发挥联教联训的重要作用。因此,要打破院校为考核主体,自教自考的传统考核模式,要充分利用全军装备采购干部院校教学协作组平台,广泛吸纳其他院校、军事代表机构、承制单位等有关人员共同组成考核组,联合制定考核方案,细化评分标准,科学评估学员成绩。真正体现学员的水平由用人单位来评判,实现培训和需求的完美结合与统一。
2)建立完善评估机制,科学评定成绩和效果。首先是对学员成绩的评估。考核评估是评定学员联教联训学业成绩、衡量学员是否达到规定教学目标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也是联教联训的最后一个环节。评定学员成绩,既要遵循任职教育的一般规律,也要紧密结合装备采购干部培训实践性要求高的特点,注重考察学员的综合、创新能力。各协作院校可结合本院校的特色优势和培训内容,针对装备采购制度改革和军事代表制度改革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围绕教学目标,综合运用案例分析、想定作业和综合演练等方式,通过答辩、实操、论文等多种手段,综合评估学员成绩。其次是对联教联训效果的评估。院校教学协作组要制定统一评估标准,组织专家对联教联训基地建设情况进行评估,包括:一般参观流程,讲解和协调人员的配备,联教联训专家团队建设,食宿条件的改善等,要结合院校教员和学员对联教联训效果的评价,以及院校和基地双方相互评价,综合评估联教联训效果。要适时对表现优秀的联教联训基地予以表彰,对于达不到标准要求的单位,期满后不再作为装备采购干部院校联教联训基地。
3)健全教学协作长效机制,实现联教联训联考联保。装备采购干部联教联训,应积极推进长效机制建设,有效解决院校和部队在人才培养上相对独立、相互封闭等问题,建立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协调组织机构[8]。目前,装备采购干部院校联教联训由各协作院校自我保障、自行考核。总部机关应统筹部署,给选定的“装备采购干部联教联训基地”挂牌,有效期可为5a,由全军装备采购干部院校教学协作组根据总部每年下达的培训任务,汇总各协作院校联教联训年度教学计划,上报总部主管机关,并作为年底联教联训基地考核评估和经费下拨的依据。采取协作组统一协调,各协作院校具体组织实施,实现多方协调联动,打破院校之间、院校与军事代表机构之间、院校与承制单位之间的界限,联合考核,联合保障,推动联教联训的良性发展,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益,走出一条装备采购干部培训院校联教联训联考联保的开放式育人的新路子。
4 结 束 语
全军装备采购干部院校培训,不仅是以岗位任职为主要价值取向的教育,也是以能力素质为核心的教育,同时也是实践能力与实践智慧的教育。开展装备采购干部联教联训基地建设,有助于发挥各方优势,协作院校通过联教联训,缩短书本与实际的距离,使教学更加贴近装备采购工作实际,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践性,促进装备采购干部能力素质的提高;军事代表机构和承制单位通过联教联训,把院校理论研究成果直接用于装备采购工作,减少中间环节,及时发现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促进装备采购工作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实现“共享互利、联合双赢”。
(
)
[1]张军,孙松山,陈冀.面向未来 联合育才[J].社科纵横,2011(1):144-145.
[2]赵咏梅,宋志强,罗元.装备采购干部院校教学协作工作模式研究[J].继续教育,2011(5):57-59.
[3]赵咏梅,宋志强,罗元.建立装备采购干部任职资格制度,提高装备采购人才队伍建设水平[J].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学报,2010,21(1):39-42.
[4]屠恒章.军事装备发展[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161.
[5]高翠娟,王建华,胡玉清.装备采购干部任职教育特点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09(2):165-166.
[6]王平,肖侃.走联教联训之路 培养新型高素质军事人才[J].继续教育研究,2009(5):66-67.
[7]吴杰松,朱文强.对军队深入开展联教联训活动的思考[J].训练与科技,2008(2):70-72.
[8]胡利民,赵向前,杨继林.装备教育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1: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