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重视情感教育

2012-01-11胡庄方

黑龙江史志 2012年24期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情感教育途径

[摘 要]情感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對此进行了分析,并对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情感教育途径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情感教育;途径

情感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源远流长。西方的情感教育思想的源头可追溯到古希腊时代雅典的和谐教育;在我国教育教学实践中,上世纪70、80年代开始了带情感色彩的教育尝试,从90年代以来,情感教育系统研究出现理论和实践并举局面。关于情感教育的涵义,不同学派从各自研究的角度和立场出发,不一而足。这里使用我国学术界比较推崇的概念,是著名教育学家朱小蔓提出的。她强调情感教育既不隶属于也不脱离德育、智体育、美育等,而是作为教育理念渗透、贯通于诸教育之中,发挥协调整合的职能。

情感教育,“就是关注人的情感层面如何在教育的影响下不断产生新质、走向新的高度,也是关注作为人的生命机制之一的情绪机制如何与生理机制、思维机制、一道协调发挥作用,以达到最佳的功能状态。”[1]它不仅是一种教育手段,更是一种教育理念,贯穿于教育的整个过程。情感教育视野内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其根本意旨在于以学生为本,着眼于人的情意潜能的综合开发,促进学生情感素质养成和道德品质培养,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引导他们探寻生存的价值、领悟生命的真谛、追求生活的意义,最终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情感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1.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情感。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上是一个思想转化过程。人的心理活动大体分为认识、感情和意志三个过程,这三个过程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促进,共同作用。无论人的认识还是行动都是在情感的驱动下完成的。人的情感不仅能坚定一个人的意志,也能调节一个人的行为。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说服是通过听众动感情而产生效果的,因为我们是在痛苦或欢乐中,在爱与恨的被动中作出不同决定的。”[2]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首先感受到的是教育者的情感。咄咄逼人的单向理论灌输达不到效果,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只有富有情感说服、启发,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达到育人的目的。

2.情感教育激发大学生积极情绪体验,提升情感品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指出,教育的一个特定目的就是要培养情感方面的品质,特别是在人和人的关系中的感情品质。情感品质存是个体情感所具有的情感的性质。人的情感品质存在着差异,主要表现在情感的倾向性、深度、稳固性、效能等方面。人生活在一个由多种联系构成的文化世界中,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情感在这些关系中生成,情感教育可以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三个方面展开,综合提高情感的品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情感教育,使人的情感达到高度文明状态,并不断趋于真、善、美。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培养大学生尊重生命、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美好情感;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培养他们的集体的归属感与荣誉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对国家利益和民族命运的忧虑之心等等;在人与自身的关系中,使受教育者学会识别、体察自己的情绪感受,调控自己的情绪,提高抗挫能力,学会热爱生命、享受生命,做到自尊、自爱、自强、自立。

3.情感教育促进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协调。人是社会的产物。人际关系对于大学生的人生、学业、成才及发展意义极大。情感教育对学生的人际关系形成起着积极的作用。“情感对一人的行为活动具有增力或减力的效能。”[3]愉悦的情绪情感促成人与人关系融洽,从而促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通过人际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交往能唤醒人的责任感和积极性,拉近人的心理距离,增强信任感和合作精神。在大学校园里,大学生应当注意处理好的重要人际关系大体有同学关系、师生关系、朋友关系、亲子关系和恋爱关系。情感教育可以完善人的情感品质,形成独立人格,增强人在交往中的魅力和吸引力,很好地维护和巩固这些关系。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的实现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取得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与受教育者的需要是否相契合。教育者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在当前,人的价值观多元化,人的独立性增强,受教育者往往是根据自身的需要、情感、理解、期望进行判断和选择,符合其自身利益及发展需要的,就能得到他们情感上的支持。情感教育一方面要促进与一定社会要求及价值观相适应的积极情感的形成;另一方面要调控、消除那些与社会要求不相适应的消极、颓废的情感,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1.重视情感教学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的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其中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积极情感的媒介、载体之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只重视教学的认知目标,忽视教学的情感目标;不能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尤其是情绪状态缺乏足够关注。那种一讲道理就摆出冷峻严肃的样子,俨然如圣人般的教育者,是令人望而生畏的。情感教育有调节、传染、感化、迁移、强化效应。当情感在教育中对人的思想和行为构成积极、有益的影响时,则形成正效应。教育者在教学中加强自身情感调节,在具体教学中能够精神饱满,激情昂扬能激发学生积极情感体验。在传授知识时,将自己对学科内容深入探索,执着的学术研究精神和感受传递给学生,感染学生,产生共鸣。总之,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重视情感教育的特殊效应,创造有利于教育的积极情境,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

2.辅导员加大情感投入,重视学生天然情感

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肩负着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职责。辅导员的影响力主要是“非权力影响力”,它和主要由职位因素赋予的带有强制性的权力性影响力不同,主要由品德、才能、知识、情感等因素所赋予的。辅导员要提高自己对学生的影响力和吸引力,除了要不断提高品德修养,知识才干,还要加大情感投入。

首先,要有爱心,关心爱护学生。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切实帮助,做好服务学生的工作。其次,要有亲和力,沟通无障碍。要懂得大学生使用流行词汇,甚至可以用当下学生中流行的火星文、咆哮体与其对话。辅导员要放下架子,平等地和学生交流,这样可以更好地相互理解和尊重。三、关注学生的天然情感。辅导员是做人的工作,而人都是有感情的,只有在了解受学生情感需要的基础上,使其情感上、心理上的需要得到满足,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取得好的效果。由于现代工业化社会,信息化时代对人的精神生态的破坏,人的天然情感缺失,人情冷漠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辅导员关注学生的愤怒、痛苦、悲伤、恐惧,及亲情、友情、爱情等天然情感,这些是人类感悟生命价值和生活意义的最初源泉。

3.运用新媒体技术,满足大学生情感发展需要

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已经广泛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当代大学生大多属于“90后”,是在新媒体技术十分普及的环境中长大的。网络论坛、网络视频、网络博客、播客、手机短信、微博等新媒体因开放性强、受众面广、传播速度快、个性化突出、交互性好而受到大學生的青睐。同样,随着当代社会日新月异,人的价值观多元化,多元价值观导致大学生在情感需要上的多样性,单一的情感需要已经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多元纷呈的情感需求,并形成纷繁复杂的情感需要结构。既有低层次的与生理、物质相关的情感需要,更有高层次的与心理、精神相联系的情感需要。微博等新媒体交流由于没有面对面的尴尬,没有年龄、相貌、身份、地位、财富限制,不受时间和空间约束,消除了人与人交往的心理障碍。这个意义上,微博等新媒体满足了当代大学生个性化和情感发展的需要,赋予了每个参与者表达的权利和自由,并使之成为意见表达的主体。这个平台有助于满足大学生进行健康愉悦社会交往的情感需要、享受新奇高雅文化娱乐的情感需要、提升自我学习求知的情感需要、归属群体得到爱与尊重理解的情感需要等等。[4]思想政治教育者利用新媒体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满足大学生情感需要,进行说服、教育、引导、启发,把握网络话语权,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利用网络媒体,建立网上心理咨询。网络的隐匿性,为咨询者消除其心理障碍。他们可以把平时难以启齿的情感问题提出来咨询。通过网上咨询系统,咨询者的问题既可以得到专家的解答,又可以使自己的隐私得到应有的尊重。

参考文献:

[1]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5.

[2]亚里士多德.论自然机能[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6:66.

[3]彼得罗夫斯基.普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88.

[4]尹晓敏.微博兴起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应对[J].思想教育研究,2012(2):50.

作者简介:胡庄方(1980-),男,汉族,江苏沭阳人。淮阴工学院生化学院助教,法学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情感教育途径
求解含参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三种途径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启示
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留守高中生情感教育的对策探讨
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研究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用“分拆”法探索数列不等式放缩裂项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