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1年度中国电影海外获奖情况及困境分析

2012-01-11高永亮

关键词:文化

高永亮

(中国传媒大学广播产业研究所,北京 100024)

2011年度中国电影海外获奖情况及困境分析

高永亮

(中国传媒大学广播产业研究所,北京 100024)

2011年,共有295部次(其中参赛121部次、参展174部次)中国影片参加28个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82个国际电影节,其中55部次影片分别在18个电影节上获得82个奖项。从所获奖项内容上看,奖项分量不够厚重,演员奖项较多,影片、导演、编剧类奖项相对较少。从获奖影片类型上看,剧情片和动作片在获奖影片数量和奖项数量上占绝对优势,惊悚悬疑影片崭露头角,文艺片可圈可点,商业片表现乏力。从获奖地区上看,港澳台地区获奖最多,美洲地区获奖也较多,欧洲地区获奖项较少,亚洲电影节无一获奖。影片制作水准不高、“文化折扣”的影响和商业利益对艺术追求的驱逐导致中国电影海外获奖遭遇困境。

中国电影;海外获奖;文化折扣

一 2011年中国电影海外获奖情况概述

据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电影局相关资料,截止2011年底,各电影制片单位选送295部次影片(其中参赛121部次、参展174部次)参加28个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82个国际电影节,其中55部次影片分别在18个电影节上获得82个奖项。具体获奖情况如下:

(一)港澳台地区

这一地区获奖数量最多,共参加6个电影节,参赛31部次影片,有21部次影片在5个电影节上共获40个奖项。在第35届香港国际电影节及第五届香港亚洲电影节上,《唐山大地震》获最佳女主角、最佳视觉效果、最高票房奖三个奖项;《叶问2》获最佳男配角奖;《让子弹飞》获最佳造型设计奖。第30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中,《打擂台》获最佳电影、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最佳原创电影音乐四个奖项;《狄仁杰之通天帝国》获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最佳美术指导、最佳服装造型设计、最佳音响效果、最佳视觉效果6个奖项;《线人》获最佳男主角奖;《孔子》获最佳摄影奖;《叶问2》获最佳动作设计奖;《李小龙我的兄弟》获最佳新演员奖。

第48届台湾金马奖中,《桃姐》获最佳导演奖、最佳男主角奖、最佳女主角奖;《让子弹飞》获最佳改编剧本奖、最佳摄影奖;《到阜阳的六百里》获最佳女配角奖、最佳原著剧本奖;《刀见笑》获最佳新导演奖、最佳造型设计奖;《武侠》获最佳美术设计奖、最佳动作设计奖、获最佳视觉效果奖。

第二届澳门数字国际电影节上,《摆手舞之恋》获最佳数字电影奖;《背上歌声去远方》获文化多样性成就奖(特别奖);《过河》获中国最佳纪录片奖;《最长的冬天》获中国纪录片创新奖;《玉品人生》获最佳纪录片奖;中央电视台副台长高峰获推动纪录片事业终生成就奖;导演顾长卫获人道主义最佳成就奖。

第三届澳门国际电影节上,《倮·恋》获金莲花优秀制片人金奖;《2012来了》导演邢潇获最佳新锐导演奖。

(二)美洲地区

在美国和加拿大参加了24个电影节,有43部次中国电影参赛,其中26部次在6个电影节上共获31个奖项。加拿大国际电影节上,《浮出水面的影子》获优秀故事片奖。在第16届洛杉矶国际家庭电影节上,《精诚大医》获电影节鼓励奖;《幸福的白天鹅》中的小演员刘增辉获得最佳儿童演员奖;《天边》获最佳外语故事片奖;《我们的嗓噶》获最佳外语音乐影片奖;《炫舞天鹅》导演获最佳新锐导演奖。在布法罗尼亚加拉电影节上,《浮出水面的影子》获最佳影片、最佳外语片、最佳女演员三个奖项。在第44届休斯敦国际电视电影节上,《浮出水面的影子》获最佳外语片评审团特别大奖、最佳剧本奖。在第八届圣地亚哥国际儿童电影节上,《琴动我心》获最佳家庭电影奖、最佳演员奖;《心灵的阳光》获最佳教育奖;《幸福的白天鹅》获最佳美术奖;《骏马少年》获最佳儿童电影奖;《天边》获最佳新人导演奖;《心灵之舞》获最佳儿童演员奖。在第7届中美电影节上,《钢的琴》的王千源获“金天使奖”最佳男演员奖;《大太阳》的倪萍获最佳女演员奖、导演杨亚洲获最佳导演奖。《雪花秘扇》《兔侠传奇》《秋之白华》《狄仁杰之通天帝国》《英雄喋血》《守望天山》《永生羊》《大武生》《桃姐》和《夏日乐悠悠》获得“金天使奖”十大优秀影片。

(三)欧洲地区

在欧洲,21部次中国电影参加了13个国家的32个电影节角逐,其中5部次在5个电影节上共获7个奖项。在第13届莫斯科国际侦探题材电影节上,《异度公寓》获侦探电影特别奖。第9届海参崴国际电影节上,王宝强凭《Hello,树先生》中的表演获最佳男演员奖。第68届威尼斯电影节上,《桃姐》获最佳女演员。第六届罗马电影节上,《最爱》中的章子怡获“个性女演员奖”。在第三届英国万像国际华语电影节上,《浮出水面的影子》获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演员三个奖项。

(四)大洋洲地区

在这一地区,只有一部《Hello!树先生》参加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两个国家的4个电影节竞赛单元。第五届“亚太银屏奖”中,王宝强获最佳男演员奖;张艺谋获亚太地区导演杰出贡献奖。

(五)非洲地区

在这一地区,9部次中国电影在埃及、尼日利亚、安哥拉3国的4个电影节上参赛,2部次影片获2个奖项。尼日利亚的第八届阿布贾国际电影节上,《麋鹿王》获最佳动画片奖;《李米的猜想》获最佳女主角奖。

(六)亚洲地区

2011年,24部次影片参加了韩国、马来西亚、日本、土耳其、伊朗、以色列、新加坡、印度等7个国家的12个电影节,其中12部次参赛,没有获得任何奖项。

二 中国电影海外获奖情况评析

(一)所获奖项内容特点分析①2011年中国电影海外获奖的具体情况为:最佳影片奖5个;最佳导演奖10个;最佳剧本奖3个;最佳演员奖(男/女主角、配角)23个;最佳外语片奖4个;最佳纪录片奖3个;最佳动画片奖1个;优秀影片奖11个;最佳视觉效果奖2个;最佳音响效果奖2个;最佳造型设计奖4个;最佳动作设计奖2个;最佳家庭电影奖1个;最佳教育奖1个;最佳美术奖3个;最佳摄影奖2个;优秀制片人奖1个;其他奖4个;总计82个。

1.奖项分量不够厚重。众所周知,以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意大利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日本东京国际电影节、俄罗斯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捷克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埃及开罗国际电影节等为代表的世界知名电影节,一直被电影人看作电影艺术的神圣殿堂。在这些电影节获得奖项是至高无上的荣耀,是对电影创作的充分肯定,是电影真正走出国界、为世界所认可的重要标志。但2011年中国电影在海外获得的82个奖项中,除《桃姐》中的叶德娴在第68届威尼斯电影节获最佳女演员奖外,其他奖项无一来自上述著名电影节。从数量上看,82个奖项并不少,但是分量远远不够。换言之,在真正高水平电影竞技舞台上,中国电影还没有一席之地。

2.演员奖项较多,影片、导演、编剧类奖项相对较少。在82个奖项中,最多的奖项是演员奖,包括最佳男/女主角/配角奖、最佳演员奖等,共23项,占总奖项的四分之一以上。最佳影片奖5项,占总奖项的6%,最佳导演奖占12%,剧本奖则更少,只有3项,占总奖项的3.6%。这表明,在参赛的电影节中,演员表演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认可,影片、导演、剧本这些构成电影核心竞争力的要素还未获得较大认可。从整体上讲,中国电影在参赛的电影节中还不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二)获奖影片类型分析②不同类型影片获奖情况:剧情片14部,获奖15个;动作片8部,获奖23个;惊悚、悬疑片3部,获奖11个;历史、传记片4部,获奖4个;爱情片3部,获奖3个;儿童片3部,获奖3个;纪录片3部,获奖3个;文艺片2部,获奖7个;动画片2部,获奖2个;灾难片1部,获奖3个;奇幻片1部 ,获奖2个。

1.从整体上看,获奖影片类型多样。获奖影片包含了剧情片、动作片、惊悚悬疑片、历史传记片、爱情片、儿童片、文艺片等10几个类型。

2.剧情片和动作片在获奖影片数量和奖项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在45部获奖影片中,剧情片14部,占获奖影片总数的31%,动作片8部,占获奖影片总数的17%。这两种类型的影片之和占到获奖影片总数的近一半。在全部82个奖项中,剧情片获15个奖项,占总数的18%,动作片获23个奖项,占总数的28%,这两种类型影片所获奖项之和占总奖项的近一半。动作片依然是2011年中国电影海外获奖的绝对大户。

3.惊悚悬疑影片崭露头角。2011年,《浮出水面的影子》《异度公寓》《线人》3部惊悚悬疑片获得11个奖项,其中《浮出水面的影子》在万象国际华语电影节、加拿大国际电影节、布法罗尼亚加拉电影节、休斯敦国际电视电影节一举获得9个奖项。这表明,中国的惊悚悬疑片正在逐步获得世界的认可,其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正在逐步提高。

4.文艺片可圈可点。《桃姐》《到阜阳的六百里》两部文艺片共获7个奖项,且都是影响较大、含金量较高的奖项。其中《桃姐》获5个奖项,分别是第68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第七届中美电影节“十大优秀影片”奖,第48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男主角奖、最佳女主角奖。《到阜阳的六百里》获第48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女配角奖、最佳原著剧本奖。

5.《唐山大地震》《让子弹飞》表现乏力。这两部创造6亿多元国产电影票房纪录的商业大片,在国际电影节上的表现显得不尽如人意。《唐山大地震》获得第35届香港国际电影节及第五届香港亚洲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最佳视觉效果奖、最高票房奖3个奖项。《让子弹飞》获第35届香港国际电影节及第五届香港亚洲电影节最佳造型设计奖,第48届台湾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最佳摄影奖。与其在国内的票房号召力、观众口碑及社会影响力相比,这两部影片获得的这几个奖项或许多少有些让人出乎意料。也许只有回到那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即叫好不一定叫座、叫座不一定叫好,才能解释这种错位。

(三)不同地区电影节获奖情况分析(表1)

表1 2011年中国电影在不同地区的获奖情况

1.港澳台地区获奖最多

从地域上看,在港澳台地区获奖项最多。参赛影片31部次,有21部次共获40个奖项。也就是说,整个2011年中国电影在海外所获82个奖项中,有近一半是在港澳台地区获得的。

2.美洲地区获奖也较多,但多为专业电影节

在6个电影节上获得了31项奖,其中中美电影节获奖最多12部13项奖,但是含金量不高,因为仅限于中美两国参展;一些专业电影节获奖较多,如圣地亚哥国际儿童电影节6部7项奖,但是这些儿童片在国内基本没有影响力。家庭电影节也获奖较多,第16届洛杉矶国际家庭电影节上5部电影获得5项奖。

3.欧洲地区获奖项较少

欧洲32个电影节中,有21部次中国电影参赛,最后只有5个部次电影在5个电影节上获7个奖项。除了《桃姐》在威尼斯电影节获奖外,中国电影几乎与真正具有较大国际影响力的欧洲电影节奖项无缘。结合上文提到的美洲地区获奖情况,不难看出,中国电影虽然在这两个地区有所收获,但仍然难以获得真正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奖项。在美洲、欧洲主流电影节上,中国电影的声音依然十分微弱。

4.亚洲电影节无一获奖

12部次中国电影参加亚洲7个国家的12个电影节,结果空手而归。东南亚的新加坡、东北亚的日本和韩国,与中国同属“东亚文化圈”或“儒家文化圈”,有相近的文化血缘关系,但这些地方的电影节对中国电影并不买账。由于文化差异,中国电影短时间内还难以真正进入欧洲、美洲主流电影节,这一点情有可原。但是在与中国没有太深文化隔阂的亚洲国家,中国电影都难以发出自己的声音,这不能不让人深思。如果中国电影都不能走向亚洲,那么走向世界更是无从谈起。

三 中国电影海外获奖的困境分析

2011年,全年生产故事影片558部,电影频道生产供电视播出的数字电影102部,全年生产的各类电影总产量达到791部。在海外获奖的影片仅55部次(这里还包括“次”如果仅是部,还达不到55),占影片总数的不到7%,并且所获奖项中真正在国际影坛具有较高影响力的屈指可数。中国电影远远没有进入国际主流电影节,中国在世界电影领奖台上的声音微乎其微,中国电影在海外电影节竞赛中正在遭遇困境。导致这种困境的原因主要有:

1.国产影片制作水准有待提高。从好莱坞经验看,真正高水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影片大致可以分为故事驱动型、明星驱动型、技术驱动型三种。故事驱动型影片以精彩的故事引人入胜,明星驱动型影片靠大牌明星(包括编剧、导演、演员)吸引眼球,技术驱动型影片靠先进的数字技术产生的震撼性视听效果让人流连忘返。在这几方面,中国电影都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从电影内容看,销往海外的中国电影多为功夫片、动作片,类型单一且故事陈旧。外国观众对《卧虎藏龙》《英雄》这类大片中眼花缭乱的武打特技的新鲜感早已不在,取而代之的是日益加剧的审美疲劳。从导演与演员的知名度看,外国观众知道的导演依次为:李安(55.2%)、王家卫(38%)、张艺谋(30.5%),其他几位导演如陈凯歌、冯小刚、贾樟柯等基本都持平在8%左右,这说明中国导演在世界上的知名度很不够,排在前两位的李安和王家卫都是港台导演,内地只有张艺谋排在第三位,而且喜欢的程度也不太高,仅受到约三成外国观众的喜爱。至于演员,外国观众知道的男演员依次为:成龙(68.4%)、李小龙(38.4%)、李连杰(30.5%)、周润发(29.5%);女演员影响力相对较小,依次为:巩俐(18.4%)、章子怡(17.5%)。在男性演员中,排名前四的成龙、李小龙、李连杰与周润发全是香港演员,内地演员无一人入选,内地女演员中巩俐和章子怡虽然榜上有名,但是喜欢的程度均不超过两成,这与国际著名演员的受欢迎程度有相当大的距离[1]。从技术上看,尽管近年来中国电影制作技术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在特技、创意、数字技术运用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有些电影的放映素材、文字翻译、字幕配套等方面还达不到国外放映的质量要求,无法在国外放映。此外,《阿凡达》让世界观众彻底为3D、IMAX技术所折服。但遗憾的是,“在3D电影越来越受全球观众欢迎的今天,我国电影在技术、产业、美学上都没有完全为3D时代做好准备。因此3D电影这种以高成本为基础的技术和艺术混合所创造的新电影形态使本来就技术相对落后的中国电影面临更高的国际竞争门槛,在海外推广方面也面临更大的挑战”[2]。

2.“文化折扣”的影响。一般认为,“文化折扣”是指对于文化产品所反映的风格、价值观、信仰、历史、社会制度等内容不熟悉的消费者,文化产品的吸引力、影响力大大降低的现象。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各种复杂原因,西方观众对中国文化普遍感到陌生。许多西方人甚至把中国文化仅仅等同于汉语、孔子、故宫、长城等一些表象的符号。加上一些中国影片带有较为强烈的政治说教色彩,因此只要中国电影中文化背景稍微复杂一些,海外观众就感觉理解困难、不能接受甚至刻意排斥。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和美国国际数据集团IDG联合开展的“2011年度中国电影文化的国际传播研究”调研表明,在所有受访者中,在理解中国电影的困难方面,选择“文化差异”的占47.5%;其次是“对白”占43.3%;选择“画面”的最少,占 10.2%(图 1)[1]。其实,对白和剧情理解上的困难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文化差异导致的。这种文化差异使中国电影在走出去过程中产生了“文化折扣”,使西方人对中国电影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的评判与我们自己的判断和期待出现偏差甚至是错位。

图1 国外观众理解中国电影的主要障碍

调查发现,外国观众对中国电影中最感兴趣的文化符号是中国功夫、自然景观和中国建筑,其中中国功夫最为突出(图2)[1]。功夫、自然景观、中国建筑这些只是简单的中国文化符号而已,中国电影中体现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核心价值,才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这些恰恰是西方人很难真正理解和体会的。这种文化理解上的偏差和错位,是中国电影不被世界主流电影节接纳和认可的重要原因。

图2 外国观众对中国电影中文化符号的兴趣度

3.商业利益对艺术追求的驱逐。对于电影人来说,到国际电影节参赛的动力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对电影的艺术理想和追求。电影人希望通过在国际电影节获得奖项使自己的艺术成果得到国际电影界的承认,在世界电影艺术舞台发出自己的声音。许多中国电影人曾成功冲击国际大奖,为中国电影赢得了国际认可。但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是,很多时候得奖并不代表一定会带来票房,许多孜孜以求、在电影艺术百花园辛勤耕耘的电影人不断遭遇因经济压力带来的生存危机。一些电影人不得不忍痛暂时搁置艺术理想,投身经济利益丰厚的商业片。令人担忧的是,没有多少人能够真正抵制经济利益的诱惑,许多电影人从艺术片转向商业片之后尝到了甜头,便深陷其中难以自拔。进而将艺术理想从暂时搁置变成长期搁置、无限期搁置,最终导致对艺术理想和追求的背叛。

近年来,国际知名电影节上中国影片、中国电影人的身影越来越难以见到。以柏林电影节为例。从1982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三个和尚》获得第3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开始,很多中国导演都在这里捧走金熊或银熊大奖,柏林电影节也因此成为中国影迷最关注的电影节之一。1988年张艺谋的《红高粱》获金熊奖后,吴子牛、谢飞、李少红、王小帅、顾长卫、王全安等都曾在此获得过金、银熊大奖。但是在2011年第61届柏林电影节上,华语片集体缺席主竞赛单元[3]。与此同时,出现了一些影片“只卖不赛”、搭电影节之车进行商业宣传的现象。张艺谋的《山楂树之恋》、陈凯歌的《赵氏孤儿》都只参展不参赛,目的就是为了卖片;陈可辛携《武侠》和《血滴子》进行宣传;施南生负责的发行工作室则力推李连杰主演的《白蛇传说》和《龙门飞甲》;王家卫的《一代宗师》还未拍完就花巨资在电影节期间买下展位进行全球销售[3]。商业利益对艺术理想的冲击、腐蚀和颠覆,直接威胁中国电影的艺术前途。

四 走出中国电影海外获奖困境之对策与建议

(一)不断提高影片质量,生产出更多能够真正为国际市场认可和接纳的影片

中国电影要想登上世界电影的领奖台,必须首先在影片质量上达到国际电影市场要求,能够为国际电影市场认可和接纳。从总体上看,近年来国产影片的质量在不断提高,但与国际市场、世界观众的要求和期待还存在一定的距离。每年500多部故事片真正能够销往海外的不过十分之一。这十分之一中能为国际市场认可的更是凤毛麟角。因此,中国电影要真正走出去,必须首先不断从内容上和技术上提高质量。也就是电影界常说的“讲一个好故事”、“讲好一个故事”。

几千年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中国电影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故事素材,中国电影并不缺少故事。关键是要用海外观众能够接受的方式或者称为国际化的方式来讲述中国故事。有人曾形象地说,如果能用康德、黑格尔的语言向西方观众介绍《论语》、讲述孔子的故事,这样的电影一定会在国际上叫好又叫座。事实上,这一点已经为实践所证明。《花木兰》《功夫熊猫》这些讲述中国故事的电影经过好莱坞改头换面之后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电影市场大获全胜。好莱坞甚至把中国故事当作一个新的卖点和增长点,不断从中捞取实惠。香港电影《无间道》《见鬼》都已被好莱坞翻拍,章子怡的《非常完美》也被好莱坞公司买去翻拍权,姜文的《让子弹飞》重拍权也被好莱坞购买。因此,提高用国际化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的水平和能力,对中国电影人而言迫在眉睫。另一方面,中国电影制作技术水准亟待提高。在影片特技、字幕、翻译以及3D等现代化电影技术方面要不断吸收、借鉴国外影片的成功经验,增加技术设备投入,注重培养和引进技术人才,使影片制作技术水平真正与国际接轨。

(二)创造反映“共通价值”的影像,消抵“文化折扣”

电影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世界电影节的舞台本身就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百花园。文化差异导致的“文化折扣”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不同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区隔甚至是对立、冲突,但并不意味着不同文化之间不能交流、沟通和共融。事实上,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沟通和共融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现实的。这种可能性和现实性在很大程度上来自汤一介先生所说的文化的“共通价值”。他把“共通价值”解释为:“在不同民族文化之中可以有某些相同或相近的价值观念;这些相同或相近的价值观念应具有'共通价值'的意义,在一定情况下可以为不同民族所接受,而且这些具有‘共通价值’意义的观念又往往寓于特殊的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念之中。”[4]他举例说,中国儒家的“仁”,西方基督教的“博爱”,印度佛教的“慈悲”,三者虽然形式不同,但都体现着“爱”这一共同的价值理念,故而具有“共通价值”的意义。实际上,除此之外,人类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对假、恶、丑的厌恶和唾弃,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观照和追问等等,在不同文化中都有不同形式的体现和表达,这些都是具有“共通价值”的文化因子。因此,电影创作中要不断探索、发掘、梳理、归纳不同文化的“共通价值”,用反映“共通价值”的影像消弭“文化折扣”导致的接受隔膜和障碍。这是中国电影跨越文化鸿沟跻身世界影坛的重要进路。

(三)坚守艺术理想与人文追求,重寻迷失的影像意义与文化价值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完善,电影产业化进程日益加快、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以及中国加入WTO之后大量国外电影的引进,导致中国电影制作、发行、放映格局及管理体制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引发了电影创作观念、创作手法及电影人价值取向的一系列震荡甚至是变革。其中最显著的变化就是资本对电影的深度介入。“资本的特性使电影创作在艺术理想和现实生存需要之间不断冲突、妥协、挣扎、变异,而资本突围的结果则往往以文化被困为代价”,进而出现了“追逐商业利益过程中,只讲商业不讲艺术,形式上的粗糙拼凑、创意全失的商业拷贝,以及无视电影艺术创作规律、功能主旨不明、哗众取宠的形式铺排”[5]。现实的生存压力和商业利益的诱惑使一些电影人义无反顾地投身商业大潮,放弃艺术理想与人文追求。空洞的剧情、苍白的叙事、令人眼花缭乱的特技效果消解了影像的意义及其背后的审美理想和文化价值。作为影像的艺术,电影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背离对意义的追寻和对文化价值的探索。正如好莱坞剧作大师罗伯特·麦基所说:“如果一个艺术家认为观众只不过是想将他们的烦恼抛在门外,逃避现实,并把自己锁闭在这样的观念之后,那么这便是对艺术家责任的一种懦夫式的抛弃。故事并不是对现实的逃避,而是一种载着我们去追寻现实的载体,让我们付出最大的努力去挖掘出混乱的人生的真谛。”[5]中国电影人必须坚守艺术理想和人文追求,不断探索和追问影像的意义,用反映民族文化及带有文化“共通价值”的影像,与世界电影对话,与世界文化对话,不断拓展中国电影在世界电影舞台的生存发展空间,用影像向世界发出中国的声音。

(四)整合政府、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各界优势资源,进一步建立与完善鼓励和推动电影艺术创作的体制机制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中国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等一系列文化战略。电影是中国文化最直观、最便捷、最有效、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增强中国电影在世界影坛的影响力,是提高中国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要把鼓励和推动电影艺术创作纳入国家整体文化战略中,各级政府相关主管部门要在人、财、物及政策上给予强有力的支持。电影艺术创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文化土壤也需要制度保障。尤其是对青年导演、编剧的扶持和艺术院线的建设。要整合政府、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各界优势资源,不断建立和完善鼓励和扶持青年导演、编剧的体制机制,为他们创造更多创作的机会、作品展示的机会,组织青年影人讲座、论坛、评奖,激发和鼓励他们创作的积极性。这方面,国家广电总局及一些电影企业已经开始了一些探索和尝试。如国家广电总局2007年启动了“青年导演资助计划”,在剧本论证、影片发行等方面对青年导演给予政策支持。贾樟柯、高群书、宁浩等都曾获得该项资助。天津北方电影集团、上海电影集团公司等企业也曾通过投资或举办讲座、论坛、评奖等形式扶持青年导演。这些探索和尝试对鼓励和推动青年影人的艺术创作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但与一些国家和地区相比,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如在法国有专门对电影发行的资助,政府拨款资助影院,让一些“叫好不叫座”的艺术电影有更多放映机会。香港、韩国有专门对参加各种影展的资助。此外,艺术院线的建设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艺术院线可以为艺术电影提供展示的舞台,让更多的艺术电影进入公众视野,同时也有利于鼓励和保护电影人进行艺术创作的积极性。但目前除了北京的MOMA百老汇电影中心、上海的“长三角地区艺术电影放映联盟”等少数艺术院线外,全国范围内艺术院线可谓寥若晨星。只有建立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才能进一步激发、鼓励和保护电影人艺术创作的积极性,进一步推动电影艺术创作的繁荣和发展,进而创作出更多的精品影片,更好地与世界电影、世界文化对话、交流、竞争,让中国电影在世界电影艺术舞台绽放异彩。

五 结语

2011年,中国电影在海外获得了82个奖项。从数量上看,具有一定的规模,但真正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质量奖项微乎其微。中国电影要在世界电影艺术殿堂占有一席之地,发出强有力的声音,必须首先进一步提高影片制作水准,减少文化折扣导致的西方对中国电影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判断的偏差。更重要的是,中国电影人要坚守艺术理想和追求,摆脱商业利益的羁绊和绑架,坚持不懈地致力于电影艺术创作。政府相关部门要建立健全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扶持机制,为中国电影进入世界电影艺术主流行列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1]黄会林,等.2011年度“中国电影文化的国际传播研究”调研分析报告(上)[J].现代传播,2012(1):9 -16.

[2]陈 谊.中国电影国际营销中面临的挑战及策略[J].企业经济,2011(7):88-91.

[3]李云灵.中国电影离国际奖台越来越远[N].东方早报,2011-02-21(A27).

[4]姜义华.寻求文化中的“共通价值”——汤一介教授在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的演讲[N].文汇报,2009-05-03(6).

[5]胡黎红,李 春.中国电影,危机中期待艺术转身——产业进程中的中国电影创作战略分析[N].中国艺术报,2011-04-08(6).

(责任编辑 李雪枫)

An Analysis of Overseas Award Winning and the Plight of Chinese Films in 2011

GAO Yong-liang
(Institute for Broadcasting Industry,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100024,China)

In 2011,there were totally 295 Chinese films participating in 82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s held in 28 countries and the regions of Hong Kong,Macao and Taiwan,among which 121 films participated for competition,174 for exhibition and 55 won 82 awards respectively in 18 Film Festivals.Judging from the categories of awards that Chinese films won,the awards were not those most important ones,with more actor and actress awards and fewer film,director and screenwriter awards.From the view of type of award - winning films,feature films and action films had the absolute advantages in number of both award - winning films and award categories.Besides,thriller and suspense films started to make a fame and artistic films showed many achievements worthy of praise,by contrast,the commercial films likeTangshan EarthquakeandLet the Bullet Flywere lack of influential power.When it comes to the award - winning region,most awards have gone to the regions of Hong Kong,Macao and Taiwan,more to America,fewer to Europe and none to Asia in film festivals.The dispelling of the poor production of films,the effect of“culture discount”and the commercial interests to the pursuit of art resulted in the fact that Chinese films encountered the plight in winning awards overseas.

Chinese films;winning awards overseas;culture discount

J992.7

A

1000-5935(2012)05-0135-06

2012-04-16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美国国际数据集团(IDG)联合资助项目“2011年度中国电影文化的国际传播研究”(AICCCYJ2011001)

高永亮(1976-),男,吉林省吉林人,中国传媒大学广播产业研究所讲师,艺术学博士后、文学博士,主要从事影视艺术学、媒介文化、媒介产业研究。

猜你喜欢

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窥探文化
谁远谁近?
繁荣现代文化
构建文化自信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