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DPG要因分析法的中国产业结构变化

2012-01-11韩君玲

关键词:产业结构进口制造业

周 东 韩君玲

我国在改革开放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三次产业间结构失衡,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瓶颈。尤其是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人们意识到调整产业结构的紧迫性和重要性。面对全球性的产业进步浪潮,中国产业发展的压力进一步上升,传统产业的比较优势受到较为明显的削弱。出口增长的困难增加,尤其是传统产业升级发展空间的缩小,更使我们认识到改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未来产业发展与结构调整的当务之急。同时,我国产业发展受资源环境制约日益明显。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能源、原材料、劳动力等成本上升趋势明显,初级产品国际竞争力逐步弱化。要想在国际经济竞争新格局中占据有利位置,必须加快构建创新体系,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产业调整的重要内容。

因此,产业结构的调整既是关系到我国产业结构能否顺利转型、经济能否持续增长的关键问题,也是“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面临的最紧迫问题。

国内有不少研究产业关联、产业结构变化的文献。简钟丹、郝晓辉①简钟丹、郝晓辉:《从产业关联看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统计与决策》2005年第8期。利用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研究了我国产业结构变化,提出了结构调整的方向。薛冬辉②薛冬辉:《中国产业结构关联特征的投入产出分析——基于2002 2007可比价投入产出表》,《现代经济信息》2011年第19期。利用2002 2007年投入产出表得出了主要支柱产业及最终需求部门的演变特征。刘佳、朱桂龙③刘佳、朱桂龙:《基于投入产出表的我国产业关联与产业结构演化分析》,《统计与决策》2012年第2期。利用产业关联分析方法,研究了国内产业间关联特征,定量测算出某一产业产出变动对其他产业的影响程度,通过确定各产业在国内产业中所处重要性的对比关系筛选出未来对经济具有支柱作用的产业。

而国内利用DPG(Deviation from Proportional Growth)方法研究产业结构变化的文献很少。李娜、王飞④李娜、王飞:《中国主导产业演变及其原因研究:基于DPG方法》,《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年第2期。利用此方法研究了19922005年我国主导产业及最终需求部门的演变情况。相比而言国外有不少利用DPG方法研究经济增长过程中产业结构变化的文献。长谷部勇一⑤长谷部勇一:《经济结构变化与影响环境的因素分析:产业关联分析应用》,《Economic》1994年第44期。利用DPG Model 研究了日本经济结构变化与影响环境的因素分析。滕鉴①滕鉴:《中国的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化的要因分析》,《亚洲经济》1997年第38期。利用加工的19851990年中国非竞争输入型表研究了三次产业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周东②周东:《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问题的产业关联分析》,《广岛大学经济学研究》2000年第17期。运用DPG Model研究了19851990年中国产业结构及最终需求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并进一步测算了污染物CO2排放量与产业结构、最终需求部门变化的定量关系。

本文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产业关联基本理论,利用生产诱发系数的要因分析法和DPG要因分析法实证分析了我国19972007年产业结构变化及最终需求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一、生产诱发系数及DPG要因分析法

(一)生产诱发系数的要因分析法

产业关联分析一般是基于最终使用(也称最终需求)(居民消费、政府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出口)直接或间接的诱发生产额而展开的分析方法。要因分析法是指在某一期间内,国内产量的增加额可以归结为消费、投资、出口等的最终需求的变化或者投入结构的变化以及进口比例的变化。以上这些因素的变化都对生产增加额有确定的影响。因此,影响制约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化的因素可以分解为国内最终需求、进口替代以及技术变化等要因,而这些要因都是可以定量测算的。

根据列昂惕夫逆矩阵(又称为完全需要系数矩阵),生产诱发额可以用表示为:

即诱发的产量X是由于国内最终使用F(其中Fc:消费;FI:投资;FEX:出口)的变化诱发的。其中X是各部门总产量列向量;F是各部门最终产量列向量;(I-A)-1是列昂惕夫逆系数矩阵,A是直接消耗系数矩阵。

与生产诱发额直接相关的是最终需求的生产诱发系数,表示某一单位最终需求所诱发的各部门的生产额,是各产业部门的生产受最终需求各项影响程度的相对数.反映某一项最终需求(如消费)每增加一单位的社会需求,各产业部门将诱发多少单位的生产额。生产诱发系数越大,它的生产波及效果也越大。同理,进口诱发系数表示为了满足增加一个单位最终需求需要进口的各种货物和服务的价值量。进口诱发系数越小,国内产值受进口对外贸易波动的直接影响也小。

最终需求各项的生产诱发依存度是指各部门最终需求各项(如消费)的生产诱发额与各部门最终需求诱发总额之比。测算生产诱发依存度的意义在于各部门由消费、投资、出口所产生诱发额的占比多少可判断此产业是消费依存型、投资依存型还是出口依存型。

(二)DPG要因分析法

DPG要因分析方法是研究产业关联分析时,定量测算经济增长及产业结构变化的一种主要分析方法。DPG(Deviation from Proportional Growth)要因分析③Chenery,H.B,“Patterns of Industrial Growth”,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0(50),PP.624 654.即与产业同比例增长的偏离。DPG要因分析法实质是能够测算不同产业实际的增长量与若此产业按一定比例增长(比如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时增长量的差额。这样不同产业差额的相对大小就意味着此产业的相对的增长速度。可以说DPG要因分析法不仅能够分析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的变化,同时也能够分析各产业部门对整体经济发展的贡献。

DPG要因分析法可应用于产业关联分析模型的分析,即各产业产量的变化,可分解为最终使用、进口系数、直接消耗系数等要因。如果基期为t,当期为t+1的话,在此期间内假设全体产业经济增长率是λ的话,即基期的最终使用、直接消耗系数、进口系数都以同一比例λ增长率增长的话,由此得到的理论当期T+1各项的增长与实际T+1各项的差值就定义为DGP,即同比例增长的偏离。

在建立模型之前,首先定义各符号的意义。

X(t):t期总产出列向量

A(t):t期直接消耗系数行列

F(t):t期国内最终使用(包含出口)矩阵

FD(t):t期国内最终使用(不包含出口)矩阵

E(t):t期出口列矩阵

M(t):t期最终使用的进口依存度対角矩阵列

λ:总产出增长率(t+1期总产出量)/(t期总产出量)

δ:基期与当期的变化量

t,t+1:基期及当期时点

I:単位矩阵

B(t+1):{[I–M(t+1]A(t+1)}-1

假设基期t总产出X(t)、国内最终使用FD(t)及出口E(t)按一定的比例λ增长,与实际当期t+1总产量的差值用δX表示的话,可以定义下式:

假设基期t的最终使用已知,进口额M(t)按国内最终使用同比例增长,t期各产业的供需平衡式可表示为:

模型可表示为:

(5)式代入(1)式、可推得以下模型①由于篇幅所限,公式(6)的推导不再展开,如有需要,可向笔者索取。:

由(6)式可知,δX由以下4个要因决定:

a.按国内最终使用的增长率λ产生的同比例增长的偏离DPG

B(t+1)[I–M(t+1)]δFD(t)

b.出口按国内最终使用的增长率λ产生的偏离DPG

B(t+1)δE

c.直接消耗系数变化产生的DPG

B(t+1)[I–M(t+1)][A(t+1)–A(t)]λX(t)

d.进口系数(进口依存度变化产生的DPG

B(t+1)[M(t)–M(t+1)]λ[A(t)X(t)+FD(t)]

在DPG要因分析模型中,关于同比例增长率λ如何取值的问题,Chenery②Chenery,H.B,“Patterns of Industrial Growth”,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0(50),PP.624 654.采用国民生产总值的概念,把λ定义为:

Chenery③Chenery,H.B.,S.Shishido and T.Watanabe,“The Pattern of Japanese Growth,1914 1954”,Econometrica,1962(30),PP.98 139.根据国内最终使用进而把λ定义为:

青木等④青木浩治、稻田义久:《韩国工业化要因分析:日韩工业化类型比较》,《亚洲经济》1980年第21期。利用GDP把λ定义为:

以上对λ的定义,不同学者有不同的方法。虽然λ数值的选取在考虑比较标准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从利用模型分析要因贡献角度来看的话,λ如何定义并没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也正是由于这种原因,不同学者在λ的选取时才有如此多的定义。因此,可以说λ无论如何定义对于研究不构成问题①韩福相:《韩国的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变化的要因分析:1973 1983年》,《亚洲经济》1989年第30期。。

本文根据韩福相(1989)的研究,把λ定义为:

λ=(t+1期总产出量)/(t期总产出量)

按照对λ的这一定义,各产业部门总产出量偏离的合计应该为零。本文把λ定义为“总产出量的增长率”而展开分析研究。

二、中国产业结构变化及DPG要因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及其处理

为了研究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最终需求(居民消费、政府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出口)及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本文选取了国家统计局出版的19972007投入产出表3张作为数据的主要来源②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投入产出表》(1997年、2002年、2007年),中国统计出版社。。由于最终需求各项通过国民经济各部门间的生产技术经济联系,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经济增速和质量。为了分析主要产业结构的演变趋势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将3张表由原来的42部门投入产出表数据整合加工为3张29部门的投入产出表。同时为了使研究具有可比性,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各部门价格指数分行业按1992年价格进行平减。其中农业按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工业中各部门按分行业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分别处理;“房地产业及社会服务业”按房地产价格指数,其余第三产业各部门按对应的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分类指数处理③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7年 2007年),中国统计出版社。。

(二)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化

利用不同时期的投入产出表可测算出产业结构的变化,通过观察产业构成比(用某产业产出占经济总产出的比)大体可判断随时间推移,某产业的演变趋势。利用19972007年3张中国投入产出表测算产业构成比结果如下:持续显著下降的产业是农业,从1997年的12.35%降到2007年的5.97%,表明我国农业在经济总体中的比重越来越小;产业占比下降的还有非金属矿采选业、服装皮革羽绒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虽然下降幅度不是十分明显,但与其他行业部门在经济总体中的比重相比,还是有趋弱的迹象。而比重持续升高的行业部门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开采、石油加工及炼焦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及机械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力、煤气、水生产和供应业及金融保险业。在19972007的10年间,各产业占比持续保持在5%以上的部门有:农业、化学工业、建筑、商业及饮食业。需要留意的是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文教卫生科研事业3个部门的占比也很高,特别是文教卫生科研事业有快速的增长。

图1表示的是1997年 2007年最终需求各项的生产诱发系数。其中2007年最终需求各项诱发系数是最大的(除政府消费诱发系数比1997年略低外)。说明2002年 2007年间每单位最终需求各项诱发的生产是最大的。从最终需求各项看,单位固定资本形成总额诱发的生产是最多的,而个人消费诱发的生产量是除政府外最小的,说明10年间利用消费拉动内需没有根本的好转,经济的拉动主要是投资和出口起主导作用。

图1 最终需求各项生产诱发系数的变化(19972007)

图2最终需求各项生产诱发依存度表明,总产出中由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诱发居首位,其次是出口,即我国主要是由投资和出口拉动带动GDP增长的,而由消费诱发的增加额居第3位。而从时间跨度看,1997年 2007年间,固定投资诱发及出口诱发依存度呈现增加趋势,而消费中农村居民消费诱发依存度与城镇居民相比却出现明显下降趋势,说明在这10年间我国农村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出现了明显的扩大。政府消费诱发依存度缓慢下降,表明政府为全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消费支出有减少的趋势,从另一个侧面也可解释为政府的营业性收入有增加的趋势。

图2 最终需求各项生产诱发依存度(19972007)

测算19972007年各行业最终需求进口诱发系数结果如下:1997年最终需求增加一个单位时,进口诱发系数超过0.05的只有4个部门,分别是:纺织业、化学工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及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2002年增加到5个部门,分别是:化学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2007年在原来五部门的基础上增加了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金属矿采选业,达到7个部门。说明进口对我国经济的重要性日趋显著。19972007年进口诱发系数始终在0.05以上的有化学工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3部门;20022007年间进口诱发系数在0.05以上的有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2个部门;特别是2007年出现了新的变化趋势,即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金属矿采选业两部门的进口诱发系数在0.05以上,表明国内最终需求增加一单位时进口诱发系数主要存在于化学工业、某些制造业及能源原材料行业,这也反映出我国经济对能源的依存度逐步走高的趋势。

(三)中国经济增长的DPG要因分析

根据上述DPG要因分析方法,分别计算了19972002年和20022007年两时段29个部门的DPG要因,即把各部门经济增长率按照最终需求、投入系数、进口系数进行分解,由于DPG是各部门总产出量的差,差值为正的部门表示该部门经济增速相对过快,反之亦反。为了使分析结果简明易懂,把DPG要因分析结果进行加工,即各产业差值为正合计记为正100%,各产业差值为负合计记为负100%,这样各产业DPG要因分析结果便转化为相对数值,通过各产业DPG要因正负可判断增速的相对快慢,而且由于各产业DPG要因是用占比来表示的,所以占比的大小也可推知各要因对产业增速贡献度的高低。

表3表明1997 2002年间,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出口和政府消费的增长,DPG要因分别为20.33%和19.17%。从各行业DPG要因分析看,经济增长速度较高的行业是文教卫生科研事业的20.87%、行政机关及其他行业的15.34%及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9.6%,这3个行业都属于第三产业的代表,因此可推知,在这5年间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第二产业。从不同要因来看,居民消费因素中,主要行业依次为文教卫生科研事业的7.5%、行政机关及其他行业的4.23%、商业及饮食业的2.45%;政府消费中占据前列的是行政机关及其他行业7.02%、文教卫生科研事业的4.09%、交通运输及邮电业的1.23%;固定资本形成中列前三位的分别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2.96%、建筑业的1.87%和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1.32%;出口因素中列前三位的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5.73%、商业及饮食业的2.49%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1.77%;投入要因(技术)看,占据前三位的是文教卫生科研事业的7.87%、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3.72%和交通运输及邮电业的3.3%。

表1 中国经济增长的DPG要因分析(19972002年)

从DPG要因的负效果分析可知,进口和居民消费对经济的负效果分别为-22.71%和-13.25%。从产业的DPG要因分析知,农林牧渔业为-18.84%、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为-13.03%、制造及食品烟草加工业为-12.21%,表明第一产业在经济增速中排位列最后,而传统的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制造及食品烟草加工业也在这5年间后劲不足。从DPG最终需求各项看:(1)居民消费中农林牧渔业的-14.97%、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的-9.41%、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的-2.25%,表明和居民生活密切相关度较高的衣食行业的经济增速与其他行业相比具有明显的滞后;(2)固定资本形成中农林牧渔业的-1.72%、纺织业的-1.56%、制造及食品烟草加工业的-1.18%,表明这3个行业投资明显不足,这可解释为居民消费滞后是造成这些行业投资不足的原因。从投入系数(技术)角度看,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的-11.22%、纺织业的-5.11%、其他制造业的-3.84%,表明这3个行业的技术进步水平滞后,生产效率较低。

表4表明20022007年间,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投入系数(技术进步)、出口和进口的增长,DPG要因分别为40.33%、21.33%和15.10%。从各行业DPG要因分析看,经济增长速度较高的行业是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14.40%、电力·煤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6.30%、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5.0%,表明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对基础加工材料、能源、机械的需求也有快速增长的要求。从不同要因来看,固定资本形成中列前2位的分别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1.42%、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1.23%;出口因素中列前2位的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6.0%、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5.05%;从投入要因(技术)看,占据前2位的是电力、煤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7.84%、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7.44%。从进口系数角度看,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3.97%、纺织业的3.48%占据前2位。

另一方面,DPG要因的负效果分析可知,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和固定资本形成对经济的负效果分别为-47.10%、-17.32%和-12.44%。从行业的DPG要因分析知,农林牧渔业为-14.90%、商业及饮食业为-11.76%、行政机关及其他行业为-9.61%,表明农业依然是增长速度最慢的产业,而行政机关及其他行业由19972002年间的相对增速第二的行业变为相对降速第二的行业,说明政府的行政机关在抑制政府消费上效果显著。从DPG各要因来看,其中居民消费中农林牧渔业的-12.26%、化学工业的-4.25%、商业及饮食业的-2.831%,表明农林牧渔业在十年间依然是明显滞后的行业;从投入系数(技术)角度看,商业及饮食业的-6.17%具有明显的技术滞后性。

表2 中国经济增长的DPG要因分析(20022007年)

对比表1与表2发现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在这10年间发生着变化。19972002年由出口和政府消费主导的经济增长转变为20022007年的技术进步和出口主导型。这既说明出口始终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也表明技术进步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贡献越来越重要。从最终需求各项可看出,居民消费由DPG的-13.25%降至-47.10%,表明拉动经济增速的内需在这10年间明显滞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的增长。政府消费由DPG的19.17%大幅降至-17.32%,表明政府消费在经济中的作用趋于弱化,市场经济自身的作用有增强的趋势。从进口系数角度看,由DPG的-22.71%大幅增至15.10%,表明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进口在在经济中的拉动作应越来越重要,也是我国国民收入急剧增加的反映。从各行业层面看,这10年间农林牧渔业始终位于滞后整体经济中的首位;1997 2002年间文教卫生科研事业、行政机关及其他行业是增速最高的2个行业,20022007年间增速较快的行业主要集中在设备制造业和化学工业中。

三、结论

本文利用1997 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通过生产诱发系数及经济增长的DPG要因分析,从最终需求及各产业层面全面把握了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

1.1997 2007年,农业在经济总体中的比重越来越小,传统的轻纺织业的增速也趋于弱化;而石油开采加工、金属冶炼、机械制造业等重化学工业增速快于整体经济;第三产业中的文教卫生科研事业、行政机关及其他行业也有快速的增长。

2.19972002 年间,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是出口和政府消费。

3.20022007 年间,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是技术进步和出口。特别是由于经济的快速增长,进口(外需)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加。

4.19972007 年间,居民消费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表明拉动经济增速的内需在这10年间出现明显滞后,同时政府消费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也表明中国政府在抑制政府消费层面上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市场自身的调节功能在逐步强化。

我国政府历来重视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提升作用,1997 2007年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巨大贡献也印证出口在我国经济中的重要地位。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进入了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时期。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始终是贯穿“九五”和“十五”期间产业结构的战略性核心问题。实证分析表明:我国产业结构逐渐趋于合理,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的贡献也日益凸显。但通过19972007年DPG要因分析也发现: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加重。虽然造成居民消费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政府主导下的产业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对居民消费的拉动是直接和相对迅速的,当然在政策的执行过程中,需要住房制度、教育收费制度和医疗及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紧密配合才能取得成效。

猜你喜欢

产业结构进口制造业
8月我国进口煤炭同比增长5.0%
2022年上半年菲律宾大米进口增加近30%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
产业结构变迁影响因素的统计考察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把“进口门到门”做到极致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