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求实求活教《师说》

2012-01-10梁卫东

广东教育·综合 2011年12期
关键词:从师师说句读

梁卫东

“实”,指从实际出发,真实、扎实;“活”,指课堂生气勃勃,鲜活、活跃。这是我多年来追求的教学风格。最近我在江门市教育局举办的“名师课堂”活动上的一堂公开课就力图体现这个风格。

执教的是人教版必修3模块的《师说》。这是古代议论性散文单元里带*号的略读课,安排一个课时上完。根据课型,我的教学设计突出对文章的论证方法的研究,兼顾课文的诵读和文言虚词、特殊句法的指导。这篇课文运用整散结合的句式和顶针手法,使文章错落有致,逻辑严密,气势雄浑而通畅,本来这也是从语言形式赏析课文的绝佳教学角度,但在另一个班试教的时候发现这样一来内容太拥逼,挤压了学生思考和发言的时间,故舍去,最终确定5个教学环节:1.导入新课;2. 朗读课文;3. 研究论证;4. 探讨意义;5. 白璧指瑕。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把写作缘由及时代背景解决了,解除了学生提出的“为什么当时的士大夫耻于相师”的疑问,对立论的针对性和作者的批判精神有了了解。

针对学生朗读速度求快,忽略句子中间必要的停顿的毛病,在朗读课文之前,我提出读出情感和读出“句读”的要求。让学生留意注解里对“句读”的解释,特意举出“其闻道也固先乎吾”这一句让学生试读停顿,再举“其闻道也亦先乎吾”这一句作对照,让学生清楚文言虚词“也”用在句子中间,是表语气停顿的,跟现代汉语的“也”表“同样、并列”不同,所以在句子中间的“也”后面,就要“读”(音dòu,下同)一“读”(古文表“同样”用“亦”;“也”表“同样”是后起义,韩愈倡导“古文运动”,故句中的“也”只是作语气停顿)。我还说,韩愈说“句读”是小学生要解决的事,我们是高一学生了,更要读好。这也就顺带加强对虚词“也”的理解。

在研究论证环节,我先从课文题目入手,让学生回答“师说”的“说”的意思,他们举出学过的《马说》为例,回答“说”是一种议论性文体。我就势提出,那么“师说”也就是“说师”,他要说“师”的哪个方面呢?学生在第①段找出文章论说的观点。接下来,研究如何论证。从第②段开头的两个感叹句,知道本段侧重对时俗的批判,所以是从反面论证,在批判中又用了三组对比。而在第③段举孔子从师的例子,那就是正面论证了。至此,连同导入新课环节研究过的第④段,全文的论证结构就完整呈现了(板书完成):

第①段,提出论点:从师必要,择师标准。

第②段,反面论证:不传师道,耻于从师。(运用三组对比论证说明危害)

第③段,正面论证:孔子从师,能者为师。(例证与引证)

第④段,写作缘由:嘉奖李蟠,弘扬古道。

在研究论证环节,我结合所研究段落中的语句,穿插了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的指导,并让学生查阅字典、发表意见。如:第①段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之”的用法是,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并引用学生学过的“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为佐证;第②段的“其皆出于此乎”的“其”属语气副词,跟学过的“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的“其”同类,不过分别表推测、疑问、祈使语气而已;第②段的“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是宾语前置句式的一种,特点是用“之”表宾语前置,跟学过的“何陋之有”(《陋室铭》)、“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相似。还点出“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之”的用法的区别:前者连接的词语是动宾(宾动)关系,后者连接的词语是主谓关系。顺带把宾语前置的另两种形式即疑问句中的代词宾语前置和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也作了复习。课文呈现的其他古典文化知识和文言词语知识,比如韩愈的别称和地位、字音、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用课前预习作业方式让学生自行解决,老师收阅并加批改。而堂上所穿插的文言词句知识,是高考考试说明规定的知识点,也是学生的预习作业理解有误份数较多的,所以需要堂上指导。

教学内容根据课程标准、课文类型和学生学情确定,分析能力的锻炼和语言知识的积累都兼顾到,按教学实际的需要,教学环节明晰简约,板书设计精当工整,辅以简洁明了的PPT。这都体现了“实”的方面。

语文教学尤其是文言文教学,要避免课堂的沉闷,还要努力做到“活”。吕叔湘先生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吕叔湘:《关键在于一个“活”字》,载《语文教育论文选》,开明出版社1995年9月版,第156页)

设问要鲜活,不要老套。比如导入新课,我不问韩愈有哪些别称(在预习作业里学生们基本都回答了),我问:“你猜韩愈的别称哪个出现最早?”有人答“韩昌黎”。我于是打趣地问前排一个学生:“邓某某同学,祖籍新会的梁启超被称作‘梁新会;你也是新会人,你有被称作‘邓新会吗?”他笑着摇头,大家也都笑了,悟到能以祖籍相称的人,应是出了名的人。我鼓励邓姓同学说:“现在还没有,希望以后会有!”然后说古代“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退之”当是最早的别称了。我不直问《师说》的写作缘由是什么,我问文章是写给谁的?有学生不假思索地答:“子蟠。”“是‘子蟠吗?”再细看课文,方知是“李氏子蟠”,弄清楚是“李家的孩子叫蟠”。这时我又问,李蟠年纪跟我们同学相仿,韩愈为什么要给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年写文章?这就自然地使学生在第四段里了解了文章的缘由了。

利用PPT的视觉直观性优势,对活化教学作用明显。在研究对比论证作用的时候,我除了让学生回忆《劝学》的对比论证语段,还显示一张非洲旱灾的新闻图片,画面上一只丰腴白皙的大手,托着一只黝黑枯瘦的小手,强烈的对比造成巨大的视觉冲击力,对比的作用也就得以生动的说明了。英谚“A picture is worth a thousand words”(一图抵千字)是有道理的。

学习古文要沟通古今,沟通知行,像于漪老师所说的“引入时代的活水”。探讨意义环节,在学生环绕“能者为师”“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等观点谈了体会之后,我在屏幕上打出近期报纸披露的外省和本省两则关于老师在课堂管纪律而被学生推打的材料,学生联系材料谈到:从师的前提是尊师,所以要尊师重道。

引导学生质疑,是培养创新意识的一个方面,也是使课堂活跃的有效方法。在最后进行的白璧指瑕环节,我说《师说》是一篇范文,但毕竟是1200多年前写的,时代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它也难免有其局限性。你能指出它的不足吗?经思考和讨论,学生提出了“不从师未必不能解惑”“轻视‘童子之师”“轻视下层人民”等看法。我又问,这些不足,尤其是两个“轻视”的内容,需要删去吗,像早些时候某省教委下令将《弟子规》删节才能给学生阅读那样?学生齐答“不用”,因为我们会分析!

教学语言要生动,适当引入流行语是可以使课堂轻松有趣的。公开课是在新落成的学术报告厅举行的,课桌搬到舞台上,台下是几百名听课的老师。为了舒缓学生的紧张感,我的开场白是:“同学们第一次在这样的大场面上课,会不会感到‘鸭梨山大(网络语言,压力很大之意)呀?”。在讨论到文章有“轻视‘童子之师”的意识时,我说:“幸亏课文不是安排在小学课本,否则小学老师会感到很不‘给力的。”这些时候学生都发出会意的笑声。一堂好课,不仅要有亮点,还要有“笑点”——因幽默而引发的笑声。

正如电影界所说的电影是一门留有遗憾的艺术一样,我们的课也总是有遗憾的。比如,探讨意义和白璧指瑕的环节,本来应该是学生充分发表见解的机会,但限于教者引导的功力,也限于学者的习惯性,还限于课时的有限性,生机勃勃、高潮迭起的局面尚有待时日。

责任编辑 黄日暖

猜你喜欢

从师师说句读
短句(主语+谓语)
浅析《论语》中的治学之道
老来学艺
“咬文嚼字”三篇
从韩愈的《师说》分析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
胡贤华
《师说》“受”字探析
听《师说》公开课之我见
重置《师说》段落?巧化作文结构
《〈曹刿论战〉句读解惑》商榷